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14284475220

    中國到底是買石油不是賣石油。中國石油資源比較少。去年自產近兩億噸,進口5.3億噸,對外依存度達70%多。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幸福生活的需要,中國要大量購買石油。石油是國家的戰略物質,關係著國計民生,多渠道進口,加大石油儲備,加大勘探開發力度至關重要。

  • 2 # 使用者2553362424963

    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但同時中國也是煉油大國,根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釋出《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煉油總能力將會達到8.63億噸/年,過剩產能將升至約1.2億噸/年,2018年產能過剩只有9000萬噸,一年的時間就增長了3000萬噸,從這也能看出來我們的煉油能力是越來越強了,過剩的產能當然要往國外賣。

  • 3 # 靜夜史

    因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教科書作為教書育人的工具,終歸不可能完整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

    記得袁某飛曾說過,大陸的歷史課本整體可信度低於5%,這很明顯是博人眼球的妄語,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妄語之所以能夠流行起來並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從客觀上也說明我們的歷史課本確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以二戰為例,儘管我們的歷史書一再強調二戰是反法西斯聯盟最終打敗法西斯的正義戰爭,但從戰爭的性質和發展軌跡來看,二戰和一戰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起因都是帝國主義陣營內部資源的分配不均,目的都是為了資源的再分配,雖然蘇聯和我們等非帝國主義國家也參與其中,但戰爭的你死我活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戰爭的正義與否仍然逃不過“成王敗寇”的窠臼,強行將美國等國家賦予正義的標籤是非常偏頗的。

    二戰雖然不是美國的立國之戰,卻幫助美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而美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恐怖的戰績,和出色的“運作”密不可分。某種程度上說,二戰就是美國一手策劃的。

    這聽起來聳人聽聞,但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為雖然美國有著“南北無強國,東西兩大洋”的地理優勢,能夠獨霸西半球並複製英國的大陸政策,對整個亞歐大陸推行“離岸平衡手”策略。在美國作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這也有著非常明顯的缺陷,那就是距離亞歐大陸這個世界政治舞臺的距離太過遙遠,如果美國無法將影響力推進到歐洲和亞太地區,那麼美國的霸主之夢也就只能是個夢。所以在一戰後期的1917年,美國最終加入協約國陣營,直接推動了協約國的勝利和一戰的結束。

    不過一戰後的美國由於實力的差強人意並未如願殺入歐洲,英法等傳統列強依然霸佔著歐洲乃至國際秩序的主導權。雖然美國透過遠東九國會議找回了些許面子,但距離爭霸全球的目標依然相去甚遠,所以美國的努力始終沒有停止。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全球經濟危機,對所有國家而言都是歷史的轉折點,因為共產主義陣營制度而獨善其身的蘇聯,加大了對資本主義陣營人員技術以及資本的引進,這使得蘇聯的國力加速膨脹,在短短20年時間便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美國在壓制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苗頭後,開始加大對德日法西斯勢力的支援,以摩根財團為首的華爾街大鱷,開始瘋狂資助希特勒上位,甚至向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施壓,這是德國法西斯勢力能夠崛起併成功控制德國的重要因素。

    對於美國而言,法西斯德國的崛起,向東可阻礙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輸出,向西可牽制英法等傳統帝國主義勢力,是美國介入歐洲局勢的最佳抓手。

    而在亞洲方向,隨著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的激烈角逐,美日兩國笑到了最後,但因為日本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加上美國將重心放在歐洲以及防止蘇聯共產主義革命輸出的價值觀需要,所以美國對日本在遠東地區的瘋狂擴張始終持相對“中立”的態度,這種態度也叫“綏靖”主義政策,其典型表現就是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北四省後,國聯對日本野蠻行徑不疼不癢的譴責。

    對於當時的美國而言,只要日本不要太出格,比如滿足於佔據東北,或者北上和蘇聯爭奪蒙古和西伯利亞,那麼美國和其他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樂意看到日本的上躥下跳,畢竟蘇聯這個意識形態的天敵始終是首要問題。

    但日本激進的少壯派不滿足於蠶食主義路線,反而不斷鼓吹鯨吞手段,妄圖一口吃個大胖子,於是日本在1937年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

    由於日本的侵略直接威脅了蘇聯在蒙古及西伯利亞的利益,所以為牽制日本,蘇聯對中國的抗戰幫助甚大,除了武器彈藥的援助,還派遣了航空隊志願來華參戰。而此時的美國則對日本實施綏靖主義政策,表面上對日本的侵略行徑視而不見,實則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大後方。

    畢竟當時的日本地狹人稠,資源稀少,如果沒有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援,日本不足以支撐起長久的戰爭,以戰養戰也不行。

    但當日本越來越出格,尤其是和蘇聯相互承認各自在蒙古和東北的權益後,再加上日本高層陸軍派和海軍派勢力的彼消此長,日本開始將主要精力向南轉移,美國和日本的關係也越來越惡化。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日本趁機入侵東南亞掠奪法國殖民地,隨後美國對日“斷供”,“走投無路”的日本最終選擇鋌而走險,於1941年發動珍珠港空襲,挑起了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不得不”加入戰局,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領袖,為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想想1941年8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簽署的《大西洋憲章》中對德國的戰後安排,我們大致也能看出美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體“把控”。應該說,不僅美國援助日本的歷史事實不能出現在教科書裡,美國對整個二戰的策劃都不能出現,因為這樣不僅顛覆三觀,而且太不“正義”。

    弱國無外交,實力是決定歷史的關鍵,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想要活下來並捍衛自己的權益,我們必須讓自己強大起來,否則就只能接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命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w的新視界

    教科書不這樣寫就對了。

    教科書是以國家名義出版的,用於學生普及教育,它肯定要與當今的世界共識一致,否則其它國家會提抗議,從而引發政治風波的,這是各國教科書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現在的世界格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五個主要貢獻的戰勝國,即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構建的。這就是政治,這就是準則。俗話說就是“勝者王,敗者寇”。教科書作為以國家名義出版的教育常識性讀本,當然也要維護這一準則。其它知識你要靠透過“自學”獲得,所以,要博覽群書。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美國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唯一“戰勝國”。前期賣鋼材、石油等,不僅是日本,還有德國,後期賣武器等,在第二次世界戰爭中迅速積累起財富而發展壯大起來,從而確立了世界“老大”的地位。"“英不落”帝國的世界之旅從此畫上了句號。

    現在的美國也是如此。美國雖然駐兵世界,但開支是雙方互擔,而且你還不能發展軍事工業,還得買我的武器系統來配套使用,構建起國防的基本架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集體所有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