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文學淺談
-
2 # 顛強時代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句話詩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這首詩是李白身在異鄉它地,,心情鬱悶自己一個人在亭中飲酒作樂所寫下的一首詩,漂泊在外地身無居所,陪伴自己的只有美酒和月亮。李白索要表達的是自己內心孤獨的心理活動,沒有親人朋友的陪伴,只有月亮和自己的影子陪自己飲酒幾杯,之所以邀明月是詩人李白內心最真實的寫照,邀的是一種憂愁,飲的是一種寂寞。
筆者所說為什麼是邀明月而不是邀太陽呢,換個場景分析,誰會在炎炎的烈日下獨自一人飲酒,這種邏輯性根本不符合存在,太陽正足,炎熱無比,自己一個人晒太陽喝酒,在正常人的眼光裡這種人腦子不是有毛病就是被炙熱的太陽灼傷了腦殼,這種無厘頭的表達手法根本也不是正常人能想象到的,讓讀者讀了以後,也感到一種可笑,甚至還會有穿越時空到現場問問李白寫這首詩時是不是喝醉了。
詩人寫詩需要環境所帶來的靈感,一首完美的詩不是憑空捏造的,要麼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要麼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古代詩人也總會把文章和美酒做為人生的一大快事,詩人把喝酒當做了是一種靈感的發掘,正如王羲之也是在飲酒後做出《蘭亭序》,當王羲之醒酒後再也沒有找出寫《蘭亭序》的感覺。詩人不是在睡覺前喜歡小酌一輩,而是詩人自己想通過酒精的麻醉讓自己減少對社會失望的看法,酒不醉人,而是詩人自己想醉。內心無感情誰又會無緣無故的飲酒呢。即使杜康發明了酒也是想通過酒精讓自己少些痛苦的掙扎。
詩人寫詩總會需要一定的場景,沒有自己的人生感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再好的文章也是沒有感情的流露,猶如一樁枯木。詩人喝酒並不是喜歡睡覺前小酌一杯,而是飲酒過後可以讓人睡得更安慰,不再考慮雜七雜八的人生瑣事。
-
3 # 俚言雜談
李白在醉眼惺忪之際,邀請炙熱的太陽同飲。你覺得符合基本常識嗎?不論古今,白天謀生、晚上喝酒的人佔大多數。另外,在大晚上一個人喝悶酒的時候,不免孤寂難耐,所以,心裡實在是想找個伴兒。李白《月下獨酌》的原詩如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在似醉非醉、仰天長嘆之時,最可能看見的,肯定是那輪同樣清冷可憐的月亮了。罷罷罷!就邀請月宮裡的嫦娥吧。擱在現在,這叫異性相吸。其實,說二位同病相憐、惺惺相惜還差不多。
把內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日為陽,月為陰;日炙熱,月清冷;日奮發,月沉靜。那麼,酒是什麼?酒這個杯中物,是杜康,是歡伯;是忘憂物,是掃愁帚;更是發狂藥和迷魂湯呀。
所以,一清一濁,一冷一熱,月與酒堪稱絕配。如果換成日的話,佯狂與驕陽相疊加,那不就算是火上澆油了嗎?偶爾嘗試一回還行,如果多弄兩次,非折了李白的小命不可。
月亮應邀加入酒局之後,還引來了一個影子。這個影子更是虛幻,它閃閃綽綽,令人捉摸不定。你說,這個影子的到來,能讓李白覺得更加熱鬧了嗎?換句話說,能排解李白的寂寞了嗎?我看未必。因為,虛虛實實的影子,只能更加讓人的心裡沒著沒落哦。
那麼,咱們硬要反過來,跟太陽對飲如何呢?這裡有個好事之人編的笑話,不妨說給大家聽聽。說在G7峰會上,默大媽解釋我們人類為什麼不能登日,是因為太陽上太熱了。此時,川大爺接話了,那咱們不能晚上去嗎?哈哈,可見,文化和常識有多重要了。
再說說睡前小酌。按照常識來看,假設李白多喝幾杯的話,那麼,他晚上一定不會失眠。可以想象,他一覺睡到大天亮的感覺,也一定是不錯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按照詩裡面的意思,估計,李白明天晚上還得接著喝。
-
4 # 魯陽天下
李白是一位性情中的大詩人,他的詩作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物象便是有兩樣東西,一是酒,二是月。李白愛喝酒,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的酒量沒記載,但是每天總是醉醺醺的,可見每天都要喝上幾小杯。李自的朋友多,參加的酒宴多,朋友相聚免不了總要喝幾杯的。
李白詩中出現的最多的故鄉便是月亮。據統計是李白的詩中有月的詩作不下200多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影響了中國的千百萬人,是對中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一首詩作。詩就出現了兩個月字,把那種靜夜中的月光如銀,清輝滿地,李白舉頭望月的思鄉之情刻畫得惟妙惟肖。試想有幾個中中國人不不會背讅靜夜思的?這首詩也成為教孩子背誦唐詩的一首啟蒙詩。
李白的這首《月下獨酌》把李白最中意的兩個物象”月與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為人們創造了一副惟妙惟肖,朦朦朧朧,唯美唯幻的藝術境界,表達了詩人一種曠遠的思想。尤其“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更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神來之筆。若改成對酒邀太陽,就會意境全失,整首詩就會變得庸俗不堪了。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評論。
-
5 # 雄輝文化
不能,這與詩歌創作的文學氛圍、意境有關。
一、“舉杯邀明月”,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的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醒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邀雲漢。
詩歌三句大意為:擺一壺酒,在花叢間,自斟自酌我孤獨一人,無親無友,舉酒杯邀明月對影飲,低頭卻看見杯中倒影,共飲也有三人,明月也不知道飲酒的樂趣,影子依然跟隨我身。
二、詩人描寫的環境是月下獨酌,寂寞相隨,詩人藉著酒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看成了三人,詩人從“花”聯想到“春”,從“酌”聯想到“歌、舞”,寓情於景,把寂寞和惆悵抒發到極致,筆墨十分傳神,還體現了詩人面對寂寞時的豁達和不羈的性格。花與月,歌與影,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副淒涼哀怨卻又透著一股豪氣的寧靜甜美畫卷。
三、日為陽,月為陰,太陽代表陽剛,代表熾熱,代表強勢,代表“動”;月亮代表陰柔,代表淒涼,代表平靜。花前月下小酌,是更好的適合抒情的意境,“邀太陽”不可能體現詩人所表達的孤獨寂寞之情,從而破壞本首詩歌的美感,且不符合藝術表現規律。當然,如果必須用“邀太陽”太陽為題創作,也許會產生另外一種風格的藝術品。
-
6 # 勁鬆愛詩詞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獨酌》中的千古名句。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情景。
中國古代進入文明時期,月亮的地位,似乎與太陽同等重要。
月亮崇拜,慢慢影響到文學領域!
隨著月亮慢慢滲入文學,文學世界裡的月亮因素越來越廣泛。歷代文學家熱情地崇拜月亮,盡情地讚美月亮!
從唐詩到宋詞,從李白到蘇軾,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歷代最偉大的文學家無不讚揚月亮。
據統計,在《唐詩三百首》中,詠歎月亮的詩歌超過一百首,竟然佔了三分之一!而在《全唐詩》中,僅以賞月為主題的就有共111首!而宋詞中中秋詞更為壯觀,《全宋詞》裡記載了詠月贊月的詞共210首!
李白為啥這麼喜歡月亮?
李白性格瀟灑豪爽,而月亮正好符合他浪漫派的人設。
在李白筆下,沒有什麼是不能用月亮進行比喻的:
用月亮計算時間:
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
用月亮比作弓箭: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用月亮代指風景:
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用月亮比喻美女:
蛾眉豔曉月,一笑傾城歡。
用月亮形容憂愁: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用月亮比喻文才: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可以說,李白的一生就是一場浪漫的“追月”之旅。
其實,李白也是個酒鬼,喝了酒才作得出詩,只有歌舞昇平的夜晚,對月抒情,才能完美的襯托出詩人的氣質,更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
-
7 # 韓蕭之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舉杯邀明月”這句詩出自哪裡?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完整句。
為什麼舉杯邀明月,不能邀太陽?月亮代表夜晚,夜晚的月亮在不同時間,或圓或缺,圓時象徵美好團圓,缺時象徵殘缺不全,不過圓缺與否,真正還是在於人的心情,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月亮又大又圓,但是蘇軾心情並不好,此時“邀明月”,寄託了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而太陽代表白天,太陽什麼時候最美?毋庸置疑是早晨和傍晚,因此很多人選擇這兩個時間段去登高看日出日落,這情景實在是太美了,而人往往陶醉其中,根本沒有心情去邀太陽來一杯。
難道詩人也喜歡睡前小酌一杯?其實仔細讀詩詞,你會發現帶“月”和“酒”的詩句非常多,由此可見詩人們是喜歡月亮和酒的。那麼再看看“舉杯邀明月”的作者李白,他被後人稱為“詩仙”,如果你瞭解李白的話,你就會知道李白是十分喜歡喝酒的,而且喝酒的時候,他的詩興就會更濃,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就這樣誕生了,因此後人才稱他是“浪漫主義詩人”,如果李白不喝酒的話,他的“浪漫”可能會大打折扣。詩人不論是高興還是憂愁,酒就慢慢地變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別是李白一生都離不開酒,就是他的死也與酒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劉禹錫的“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等,這就是詩人愛酒的表現,所以說詩人睡前小酌一杯也就很正常了。
-
8 # 西蒙不是牛仔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如果說到,為什麼非要邀明月,而不是邀太陽。這個話題很有意思,關於描寫太陽的詩也有很多,可李白為什麼非要邀明月呢,我以為有一下三點:
第一、賞月最解鄉愁李白啊,這一輩子很苦啊。很多會以為,這麼有才華的一個大詩人,連唐明皇李隆基都很重視他,為什麼會苦呢。說句到家的話,個性使然啊。李白這人恃才傲物,仗著自己有幾分詩才,很多人都不放在他眼裡。
大家都知道的大太監高力士,也是受過他的脫靴之辱。高力士是什麼人啊,李隆基面前的紅人,你幹嘛非得罪他呢。這就是說明李白不是什麼圓滑之輩,做事總是率性而為。這樣的性格就導致人際關係不好,尤其是當朝的權貴對他尤為不喜。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好啊,你既然這麼牛叉,還是讓你自生自滅吧。即便他有才,也沒人在皇上面前說他的好話。那自然他入朝為官的夢想就破滅了,總是借酒澆愁。一邊喝酒一邊賞月,孤孤單單的就他一個人,觸景傷懷。做詩自嘲,加上自己的影子和空中的月亮,這就是三個人了,彷彿顯得還熱鬧些。
“月是故鄉明啊”,家中雖然寒酸,可畢竟還有個說話的人,如今自己身在異鄉,孑然一身,政治上又看不到什麼前途,也只能借酒澆愁,借詩抒懷了。
第二、陰陽屬性不同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萬事萬物皆分陰陽。太陽在這裡屬陽,月亮屬陰。陽代表什麼呢?溫度、向上、光輝、陽剛、熱烈,基本上比較正能量的詞彙都可以作為陽的屬性。陰又代表什麼呢,背面、黑暗、潮溼、向下、陰柔,基本上是負能量的詞彙。而一個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是什麼屬性呢?是陰。所以李白在晚上喝酒的時候,周圍大多是陰屬性的物質。你比如說黑夜、寒氣,當然還有月亮。再加上他一個人喝酒,很容易觸景傷懷,也就不足為奇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是李白晚上的詞,他就這毛病,就喜歡晚上一邊賞月一邊思故鄉。
第三、喝酒的習慣都知道李白好喝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看到了吧,他就喜歡喝酒,為了喝酒,沒錢了當東西也要喝。白天喝不痛快,只怕會有耽誤別的事情。還是晚上喝最好,即便是喝醉了,往床上一躺,就一覺到天明瞭。而且,有酒癮的人,每天都必須喝,不喝受不了。李白也好喝,那個汪倫久慕李白的才華,將他騙了去,也是喝酒,不白喝,贈詩一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越喝,才思就越敏捷,出來的詩也更好。
-
9 # 老胡看視界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再深遠一點追究,這和中國本土文化屬性有關。李白是很有意思的一個人,喜佛樂道,他有兩個著名稱號,一個是賀知章稱謂他為“謫仙人”,另一個他自己弄出來的“青蓮居士”,佛和道通吃。但真正他的核心應該道家東西佔多些。
中國文化的發端《易經》開始,就宣告陰陽和諧之道;老子作為道家創始人主張“陰柔”、“無為”、“處下”等;老莊更是要”逍遙遊“,屈子的神祕瑰麗詩篇極其陶淵明的田園一派作為,都先後影響李白詩歌風格和人格走向。
所以基於中華文化”守陰“特點,月亮作為中國民間乃至文人們嚮往和傳情寄託的載體。太陽顯示剛性,屬陽,為乾;而月亮潔柔,屬陰,為坤卦。特別是後者和中國儒家強調的中和之美氣質很搭,故被後人崇尚而吟詠!
”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而這詩句表達一種對知音的渴求,對友情期盼的寄託。一輪明月,皎潔似練,月華如洗,象徵摯友高潔、豐富、深邃。和這樣朋友共飲敘話,吟詩作賦,真是人生樂事,人生從此獲得新的境界!
此詩句李白的大手筆才能寫出,這個在文化史上稱為”詩仙“的人,他的詩歌充滿浪漫飄逸和高古,既琅琅上口,亦豪邁大氣。他為人豪邁而單純,熱烈而奔放,年輕出蜀,仗劍雲遊,曾經想建功立業,但確官宦浮沉,得意甚少,失意為多,晚年還被流放夜郎,一生多波折,抑鬱病死!
他的一生,詩酒年華,行於世間,最喜一舟輕發,一壺在手,或吟或歌,或飲或嘯,喝出境界,寫出華章。縱覽其人生,跨度很大,得志時候為玄宗御用詩人,也坦然於民間耕讀,與賀知章,孟浩然、高適、杜甫們皆為好友,那時真是有酒有故事有情懷,惺惺相惜,互為扶助!
李白常藉著酒性,沐浴月光,寫下不少相關的詩篇!尤其以《靜夜思》最為知名,現在成了所有炎黃子孫,海外遊子的懷鄉思家的經典。”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10 # 長路漫漫可有盡
李白豪邁闊達,也浪漫多情。他舉杯邀明月時,在月下獨飲。自認有達濟天下之才,匡扶社稷之能,日湧萬言之力。就像孤獨的明月,無明主賞識。
月亮基本上已經成為中國文人,靈魂詩友,文賦主角,精神伴侶。相比於太陽――它是萬物主宰,生命能量,眾星拱之,至於社會價值的中心地位。怎能邀之即來揮之即去呢?
而且月亮是地球唯一之衛星,明亮,純淨,不離不棄,億萬年追隨。這更加體現了中國文人對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的,忠實追求和無限傳承。以至於我們今天依然對古詩詞如此深情眷戀。
文人雅客唯酒不歡,何止是月下小酌?睡前小飲?“會須一飲三百杯”――牛飲
“新豐美酒鬥十千”――暢飲
“醉笑陪公三萬場”――豪飲
“酒後高歌且狂放”――狂飲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愁飲
加之中國古典文學,又賦予月亮太多的故事與想象――嫦娥奔月,吳剛釀酒,玉兔杵藥,廣寒宮冷,桂花月影 ,如此這般多的感情故事,如何不讓人神往,端起酒杯孤影自憐,不由得舉頭望月,還好有圓月相伴。邀約明月變成詩人的必然。
回覆列表
為什麼舉杯邀明月,不能邀太陽?難道詩人也喜歡睡前小酌一杯?
首先我們可以把問題往寬一點來看說,中國古人對月亮是膜拜和喜歡的,因為只有中中國人對中秋佳節非常的重視,因為月亮不管是圓的時候還是缺的時候都可以讓古人對月傷懷,可以想象那個時候的古人沒有我們現代人那麼多的娛樂專案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抖音視訊,沒有燈火輝煌……只有月亮的光把寂寞的晚上照亮,但那月光又是那麼的冷清把人的孤獨和寂寞情緒勾了出來,詩人對人類的思想感情更為敏感,於是對著月亮抒寫的許許多多的經典詩詞
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白居易的《中秋月》、唐朝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李白寫關於月亮的詩很多,其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成為千年佳句
因為到了寂寞的晚上,我們可以久久的凝視月亮,因為月亮代表人類的孤獨寂寞以及人類的思鄉之情和對故人和愛情最美好的的寄託,對著月亮我們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因為我們人類覺得月亮和人一樣孤獨寂寞。所以詩人舉杯邀明月,產生了共鳴。
一“邀”字,代表了人類的孤獨和寂寞,晚上溫度低,有時間有心情,小酌一杯,更能抒發詩人的情感。酒不醉人,人自醉了。有酒有月亮是詩人最美的晚上。所以詩人喜歡喝酒作詩,抒發內心深處強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