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空物語聽雨軒
-
2 # 黃河入海魚
你這想法非常錯誤!以前不正常,現在才正常了一些!
過去國家貧弱,需要原始積累打基礎,奉獻給民族,奉獻給國家還說的過去!
但是現在你所謂的奉獻,報效祖國也需要資格的,多數人是沒有資格的!多數人連個人才都不是。
現在利益劃分相對又比較清晰,多數都是人民對人民,在私人企業裡打工,你讓年輕人奉獻給資本家嗎?
你說奉獻給誰?為誰的利益打拼值得拋棄全家人的幸福生活?
還有不要用老一輩的想法來解讀現在,現在經濟才是第一!拼命賺錢,多交稅就算積極奉獻了!建設、教育、科技、醫療等等,哪個不需要錢?都是無底洞!
就是國家集體也不是分配公平的,你看看從建設、教育、科技、醫療等等各地投入一樣嗎?有的地方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大城市有非常多的高校,最多、最好的醫院,各種基礎硬體設施也是挖了建,建了挖,重複建設。
從來就沒有絕對公平,未來可能相對公平吧。歷史證明,只有整體提升,偏遠地區才能喝點湯,好過一些。有餘力,才能兼顧其它地區。
現在國家鼓勵發展內需市場,大家追求物質享受,推動消費升級也是為國做貢獻了!還有中國的內需市場,是對外談判的最強武器!沒有之一。
我們每消費一百元錢,這一百元錢進入市場流通,經過無數人的手,可以讓無數人吃飽飯。流動的才是財富!
這張流動的錢你管它是娛樂行業賺的,還是為集體做貢獻獎勵的。如果用市場衡量,價值都一樣。因為每流動(消費)一次,就要交一次的稅(甚至更多)。[機智]
所以還是儘量買真正的中國產商品,因為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有更多高階職務,更多的上升通道。
多數時候做貢獻與消費並不衝突,因為都是花錢。一個為集體投資的專案做工作,一個服務社會、用於社會的個人消費。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更何況,現在國家也不差那麼一點點人工工資,差的是千億、萬億投入科技、教育、醫療等等。國家花錢不就是為了照顧人民的嗎?!人民消費照顧家庭與自己有什麼錯?
支援年輕人消費,為國做貢獻!當然,如果對自己有信心,投資自己是最好的選擇。
-
3 # 孩子默默JOJO
物質享受和奉獻精神本來就是對立矛盾的,從古到今,從中到外。
物質享受,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並非年輕人獨有,經濟高速發的今天,全民幾乎都在物質享受,吃好的,山珍海味;穿好的,名牌品牌;旅遊的,國內國外。只是年輕人的享受物質方式多元化,極端化,與老年人有所不同,但這也無可厚非,只要他所享受的物質不偷、不搶、合法所得,我們都樂觀其成。
貢獻精神,解放初期,我們提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現在依然需要堅持,只是內容做一些調整。40年以前,整個社會是集體所有制,工人工資基本平均,二十多年沒長過工資,農民也是實行生產隊集體種地,按工分所得,而且每人所得工分區別不大。所以,工人、農民在有效勞務時間內,就會產生同酬不同工的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偷懶,為了鼓勵他極積勞動,因而就衍生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倡議。
而40年後的今天,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制度也日趨完善,契約就應運而生,多勞多得不養懶人,什麼都講對價,等量回報,漸漸地不提倡在工作中的貢獻精神,特別是80年以後的年輕人,從小生活在呵護、寵愛、甚至溺愛的氛圍中,就顯得比較物質自我一些。但對於社會責任感,我們必須提倡貢獻精神,比如國防義務,社會公益,鄰里關係,尊老愛幼等,還是需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
4 # user摩羯大叔
你說年輕人只追求物質享受,而從不追求精神貢獻的說法,這話說太絕對了。不光年輕人覺得委屈,就是我這50年代出生者也不認可。
先說物質享受。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誰不追求物質享受?不光年輕人,就連中老年人也不例外。如果說,當下的年輕人更會享受物質生活,我完全贊成。因為當下物質享受的條件都有了,你回到八十年代之前,我們那時的經歷,恐怕你有錢也沒地消費。那時的物質極度缺乏,各種生活用品都要憑票供應,而且還供應數量少的可憐。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了,適當追求物質生活是必然的。試問,我們創造了財富,最終不就是供我們享受的嗎?
再來說精神貢獻。我參加工作是70年代,那時的人們確實有高度的奉獻精神。舉個例子:那時工作人員只是單休,也就是每週只有週日休一天。即使這樣,如果週日加班而且都是義務勞動,要是有人沒能參加,他第二天知道了一定去找領導,問一下為什麼不讓參加。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那時的人們接受的教育就是奉獻。說個典型,就是雷鋒精神!
說到這裡我似乎找到了原因,就是當下對年輕人的奉獻教育缺失了,因此比老一代更追求物質了,而貢獻精神也相對減弱了。上一代人物質匱乏的經歷,一旦物質豐富了,也總不想讓下一代再受委屈,勢必造成現在的局面。
從這方面講,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年輕人的原因,而我認為責任應歸咎於我們父輩。子不教父之過嗎?
-
5 # 風輕雲淡137837366
不只是現在,從來追求精神進步與超越的,都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都是顧眼前的。任何時代,仰望星空、把目光與思想投向深邃,思考未來與命運、探索自然與本源、尋求出路與意義,這本來就是先天擔著這份責任、註定是啟示者的人的事。歷史的來看,這類智慧高人,不是綿綿不絕來到世上的,而是有明顯的階段性,一段時期出現一批,彷彿是有安排一樣,每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個變革時期,或者說是人類命運的岔路口時,就會有這麼幾個思想者來提供思想、指清道路,而這種情況下,似乎找路的人也多些,表現為有精神追求的人多點,一旦都看清了路就這幾條,大家剩下的就是選擇了,這個情況下,當然就顯得現實多了,“活在當下”就成了主流價值觀,所以,享受物質世界帶來的快樂自然成了大多數人的理所當然,領導階層也希望看到這種情形,思想多了,行動就容易亂了,你想朝東他想朝西的,不好弄呀!所以你看,現在社會上娛樂至上,戲子當道,為什麼?典型的“奶頭文化“,不用想什麼,樂就行了。
不能怪現在的年輕人,“996”下面你還不顧眼前的瞎想,還想活下去不?“五子”尚未登科,孩子仍須努力!
-
6 # 知足長樂1781135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這一代人與上一代人的差別。這些年輕人生在福中不知福,物質求得太強了,一些人求享受,求享福,就不知道為別人,為國家做貢獻!1理論學習不深入。2理想追求不強烈。3社會教養差。4本身修養不夠。
總之,這部分人是需要教育的,不然革命後代缺人。世界是屬於有理想,有品德,有技術,有能力的年青人!
-
7 # 明越清泉
社會在飛速前進,人也會身不由已的跟隨,追隨。在此過程中,潮流才是主因。如果潮流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或許沒見過,但聽過畝產萬斤糧的神話。長途班車四五十人,齊聲高喊,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於是,不情願的司機老師傅就開著車衝向了死亡!你只看到年輕人追求享受,你呢?他呢?大家呢?在幹什麼?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好,就此打住,我想,你也明白,年輕人為什麼了。
-
8 # 蓮花朵朵笑盈盈
這種現象不只存在於現在,以前任何時候都有;也不僅僅是年輕人,年紀大的也有。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生活中人不都是在想物質豐富一點,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嗎?但這豐富的物質是要靠勞動創造出來的,只要肯勞動,追求物質享受也沒有錯。
雖然法律沒規定人必須追求貢獻精神,但人類社會需要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是人的高貴品質,是一種愛。沒有奉獻精神的人就是缺乏對社會、對集體的愛,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這種人雖然不好批評,也不能指責,但其品格有違公德,相信他的良心也不會平靜。
-
9 # 一博一驌
人是環境的產物,楚王好劍客,民夫多瘡疤;齊王好細腰,民女多餓死。上行下效形成的社會氛圍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活動,也就是所謂的跟上社會形式。所以,不要指責什麼人群變了,如果優良的傳統文化沒有得到承襲那一定是社會高層或精英層們對精神的傳承進行了改變和衝擊。
-
10 # 手機使用者55906454215
當年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現在是人人為我,我在享樂!這都是拜金主義,唯利是圖的果。這就是如今世風日下,人心冷漠的果,這就是生活越來越好了,反而不覺得幸福的原因。
回覆列表
覺得青少年讀完基礎教育就可以了,沒必要費時費力浪費錢財都去念大學,大學生也不是唯一的人生途徑,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就可以進行分流了,根據個人興趣、學力及家庭條件55%繼續升學,25%進入中等專科和高階技工學校,剩下20%進入社會謀生,在這裡並不是反對大家都去高等教育,而是現在大學不一定培養出有用之才,研究生博士生滿大街找工作也不是什麼好事,結果出來的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頹廢青年,實在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因為社會需要各個行業的人,有科研人員,也需要做餐飲修鞋理髮裁縫等服務人員,也需要許多從事農業種植養殖業人員,也需要民間石匠鐵匠木匠篾匠等民間藝人……這些行業並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就可以幹好,不上大學並不是不學習,如果有毅力完全可以自學成才,終生學習。還是相信古人說的那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天生我才必有用!粟裕沒正規軍事學院,你能說粟裕不會打仗,比不過那些黃埔軍校生?最近很火的李子柒14歲就輟學打工妹了,你能說人家創造的價值比不過一個清華北大生?
大學並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