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笑書神俠倚碧鴛123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孫子,張太后是朱高熾的皇后,朱瞻基登基後被稱為太后,朱祁鎮登基後被尊稱為太皇太后,朱祁鎮是張太后的孫子,所以朱祁鎮稱呼張太后為奶奶,也稱呼太皇太后,張太后是非常有能力的,朱高熾娶張太后時非常受到朱棣和徐皇后認可的。

  • 2 # 希望星晨58298869

    題主說的張太后應該是誠孝張皇后,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張氏!也是明朝第一個皇太后和第一個太皇太后。不過以史料來看,朱祁鎮並沒殺她。

    張氏在洪武年間,嫁給了當時還是燕王朱棣世子的朱高熾為妃。朱棣靖難成功稱帝后,冊封朱高熾為皇太子,張氏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妃。張氏為肥胖的朱高熾生下了嫡長子朱瞻基。朱瞻基深受成祖朱棣的喜愛,將其看作帝國未來的繼承人。

    張氏雖然出身寒微,但她卻賢惠、深明大義,對待公婆十分孝順,又加上自己有個聰明穎慧的好兒子(直接被成祖封為皇太孫)。所以,自己張氏也深得朱棣夫婦的喜愛。正是因為有了妻兒的存在,體質孱弱、虛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的太子位子才穩如泰山。所以,好妻子可以旺夫並非訛語,朱高熾老兄要感謝這位好妻子!

    朱棣駕崩後,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張氏被封為皇后,朱瞻基為皇太子。朝中大小政事,張氏都心知肚明,但她恪守大明規矩於不渝,嚴以律己,硬是不多說半句話!縱她的一生,從沒主動干涉過朝政。明仁宗是位賢明仁慈的皇帝,張氏是名副其實的賢內助。

    但,天有不測風雲!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英年早逝了!朱瞻基即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她就成為大明開國以來的第一位皇太后。

    宣宗即位之初,朝中的軍國大事都由張太后做主。朱瞻基侍奉母親極其孝順,每當有要事決策,也總是主動請示、詢問自己母親的意見,同時還虛心向母親學習。可以說“仁宣之治”的出現,與張太后對朱瞻基的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密切相關,仁宣之治也有張太后的一份功勞。

    可惜!朱瞻基在位十年後也去世了。張太后在承受喪夫之苦、喪子之痛的同時,又主動肩負著扶持孫兒的重任。當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宮中傳出要立襄王朱瞻墡為帝的謠言。襄王是朱瞻基的同母弟,也是張太后的親生兒子。

    孫太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聽到傳言,立馬召集文武大臣到乾清宮,在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下,指著朱祁鎮說:“此乃新天子也。”!群臣隨即高呼萬歲,立襄王為帝的流言才得以制止!朱祁鎮順利登基後,尊張氏為太皇太后。

    群臣念及朱祁鎮年幼,紛紛請求賢淑睿智的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可張氏卻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她一身作則,更不以老賣老,骨子裡以江山社稷為重!從不圖虛名,從不以資歷為自己攫取利益!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駕鶴西去。臨終前,她仍然心繫大明帝國,似有萬語千言要叮囑孫兒。可惜話沒說完就嚥氣了。最終與明仁宗朱高熾合葬於獻陵。

  • 3 # 炒米視角

    在《大明風華》裡,張太后卻是一個和正史中張太后完全相反的角色。她擅權囂張,任用自己的弟弟以及閹宦,胡作非為。

    而且在對朱祁鎮的教育上,婆媳雙方的態度也是截然相反。張太后過分溺愛朱祁鎮,導致了朱祁鎮後來的朱祁鎮貿然親征,土木堡之變,當了俘虜皇帝,使得祖宗基業動盪,成為了一代罪人。

    在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瓦剌俘獲,張太后還是希望和瓦剌人議和,用重金贖回自己的親孫子。

    然而這個過程當中,和兒媳婦孫若微之間發生了劇烈摩擦。當然孫若微因為是大女主,所以她必然都是決策正確且英明的,發生爭執。最後孫若微英明決策,重用於謙,扶持朱祁鈺成為皇帝,拯救了大明。

    而朱祁鎮後來被瓦剌放歸後,就完全變了一個人,所以最後為了遮醜,他甚至殺掉了溺愛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所以張妍最終就成了個笑話。

    但在正史上,正統7年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就已經過世了。“土木堡之變”八竿子和張妍打不著關係。

    反而是在《明史》中,張太后不但沒有縱容自己的弟弟張克儉胡作非為,反而是“馭弟甚嚴”;更不可能會寵幸閹宦,反而是有關於張太后當著內閣輔臣的面,作勢要殺掉王振的記錄。所以導致了王振在張太后活著的時候,唯唯諾諾,絕對不敢幹預政事。

    後人唯惋惜的是,當時如果張太后殺了王振,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了。

    土木堡之變實際上發生在正統14年,那一年張太皇太后,已經死了7年了。而孫若微卻在,並且的確沒有張太皇太后掣肘她了。真正溺愛朱祁鎮的究竟是誰,不言而喻!

  • 4 # 半粒塵煙

    題主的問題是錯誤的,張太后死於正統七年(1442)十月。張太后是一位賢后,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女子,輔佐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三代皇帝處理政務,被譽為“女中堯舜”,對明政局的穩定起過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朱祁鎮沒有殺他的理由。

    作為仁宗朱高熾的原配,她對朱高熾能夠登上帝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張皇后處事周到、得體。朱高熾做太子時,因為身體肥胖,父親朱棣不太喜歡他,時常有換掉太子的想法。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經常抓住機會誣陷太子。張氏做太子妃時,很得公公婆婆的歡心。朱棣曾說過,如果不是有個好兒媳,就把太子廢了。等到她被立為皇后時,對朝中內外政事,也非常熟悉。

    宣宗朱瞻基能夠順利繼位,也是出於張皇后謀劃的結果。

    仁宗在位十個月病逝,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圖謀皇位,張皇后果斷採取措施:首先起草傳位太子的遺詔,安定人心;其次秘不發喪,嚴鎖仁宗駕崩的訊息,迷惑朱高煦;最後派楊榮赴南京,密召太子入宮,繼承大統;

    正是張皇后臨危不亂,宣宗朱瞻基才順利回京即位。

    輔政孫子英宗朱祁鎮。

    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也病逝了,當時宮中謠傳立襄王為帝。張氏馬上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萬歲,流言才得以平息。9歲的英宗繼位。宣宗朱瞻基的遺招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輔政,其實起主要作用的是太皇太后張氏。

    她拒絕了群臣垂簾聽政的要求,任用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尚書胡濙等五大臣輔政,只有重大難決的事,她才出面。正是張太后的明智做法,使英宗前期仍然延續著仁宣時期的繁榮穩定。

    她對宦官勢力也嚴加管束,嚴禁他們干擾朝政。英宗寵信太監王振,太皇太后得知後大怒,要殺了王振,英宗和大臣們苦苦求情才免了王振的死罪。張氏在世期間,王振根本不敢擅權。可惜的是張氏的一時心軟,釀成了以後土木之變的大禍。

    明朝讓宦官參政的始作俑者也不是張太皇太后。太監參政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朱元璋雖然禁止宦官干政,朱元璋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們視為親信,使之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了。如洪武八年(1375年)派“內使趙成往河州,以綾綺帛市馬”;洪武十一年,“遣內臣吳誠詣總兵官指揮楊仲名行營觀方略”;洪武十九年,“行人劉敏、唐敬偕內臣賚磁器賜真臘等國”

    永樂時,宦官的權勢漸漸地擴張起來,永樂元年(1403年)內官監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永樂三年,遣太監鄭和;永樂八年,都督譚青營內有內官王安等。永樂十八年,置東廠,令刺事。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史宦官傳》。

    只是這時乃臨時派遣,還沒有在制度上正式規定下來。永樂時還有意識地培養內官,教他們讀書識字。宣德元年(1426年)正式開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此前還沒有達到專權的程度。到明英宗正統時,宦官王振竊取了軍政大權,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王振專權是在張太后去世之後的事情,和張太后沒有關係。如果非要說她有關係就是當時心軟沒有殺了他。

    由上可見,張皇后為人賢慧貞靜、有謀有守,堪稱女中豪傑,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皇后、太后、太皇太后。是一位倍受稱道的賢后。

  • 5 # 水煮汗青

    題主問的“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這個問題,我一時找不到對應的人物。

    明英宗朱祁鎮是朱瞻基的兒子,他的奶奶,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張皇后,但英宗在位的時候,張皇后已經是太皇太后,此時的太后應該姓孫,即電視劇裡的孫若微。

    如果這裡所說的張太后就是仁宗張皇后,那朱祁鎮根本不可能殺她。

    《大明風華》是一部電視劇,裡面的內容和情節都是經過改編,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虛構內容。比如張太后的名字張妍,在史料上是查不到這個名字的;還有孫若微這個名字也是虛構出來的。

    連名字都是虛構的,我們又何必跟內容較真呢?《大明風華》裡的張太后結局看上去非常窩囊,在石享、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闖入張太后所在的住所,幾十名士兵長矛相對,老太太像個乞丐婆一般顫抖著走出來,說實話,這樣的形象與正史中的張太后完全不是一回事!

    正史記載的張太后非常賢明,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朱祁鎮9歲登基,張太后安排“三楊”等人輔佐新帝治理國家。在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的時候,張太后多次斥責王振,還差點就把王振的腦袋給砍了下來,最後由於朱祁鎮求情才保住了王振的小命。

    如果張太后在那時候就砍了王振,根本就不會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更不會有朱祁鈺監國的事情發生,也不會有兄弟相爭的“奪門之變”。

    在正史的記載中,張太后一直剋制著王振,一直到張太后病逝,王振才開始得勢而起,明英宗朱祁鎮也因此開啟了明朝宦官參政的局面。

    正史中的“張太后之死”

    正統七年,也就是1442年的十月,張太皇太后病重,她召見楊士奇、楊溥進宮商議,想要處理一些還沒有處理完的大事。結果還沒等楊士奇等人說完,張太皇太后就崩逝了。

    《大明風華》電視劇中,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如同乞丐一般被造反計程車兵驅逐,這一情節與正史是完全不符的。奪門之變發生於1457年,而歷史上的張太皇太后是在1442年去世,中間相隔了15年之久!

  • 6 # 香茗史館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歷經六朝、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在確保皇位順利交接的同時,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後人甚至給予其“女中堯舜”的高度評價。可惜的是,誠孝張皇后的過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預朝政,進而導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變”,卻是不知“朱祁鎮殺張太后”從何說起。

    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可以預政而不預政

    誠孝張皇后是指揮使張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偉燕王世子之後,張氏被冊為世子妃。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之後,張氏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熾雖是嫡長子,但卻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而不被朱棣喜愛,因而在議立太子時曾一度想要廢長立幼,以漢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雖不喜太子,卻極為喜愛皇孫朱瞻基,對孝謹溫順的張氏也極為滿意,因此張氏便時常帶朱瞻基入宮,不斷彌補丈夫與公公之間的裂痕,可以說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張氏也是有一定功勞的。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張氏被冊封為皇后。朱高熾雖為皇帝,但身體卻並不怎麼好,因此張皇后實際上對朝政也很關心,“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傳》)

    明仁宗在位僅僅八月便即駕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繼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而她也成為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雖然朱瞻基繼位時已經26歲,但“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正是在張太后的輔佐下,才確保了權力的順利交接。

    不過,在朱瞻基逐漸熟悉朝政,政事執行平穩之後,張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權,不再過問。此後,朱瞻基廢胡皇后而立孫氏,張太后對此雖然不滿,卻也沒有過多幹預,只是常常將其召到清寧宮居住,暗中關心一番罷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由於當時的太子朱祁鎮年僅九歲,因而宮中有傳言將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雖然朱瞻墡也是張氏的兒子,但她還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道,“此新天子也”,這才使得朱祁鎮順利繼位,而張氏則被尊為太皇太后

    由於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請張氏垂簾聽政,結果張太后卻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雖然朱祁鎮在位前七年,張氏對朝政也極為關注,但她並未過多幹預,而是以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為主要班底,維持朝政運轉,她則更多起到監察作用。

    正如何喬遠所言,“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張太后先後扶立祖孫三代帝王,並非沒有機會擅權干政,卻始終沒有觸碰那道紅線,可見其胸襟

    在世時延續“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權釀成“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早期,內有太皇太后張氏掌握大局,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從而不僅確保了朝政的順利運轉,且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當時,朱祁鎮雖然寵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張氏的壓制,王振倒也不敢過於放肆。

    彼時,張太后經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獨斷專權,便馬上將王振找來痛批一頓。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一次,張氏將王振找來,王振跪伏在地,張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眾女官應聲而起,刀劍頓時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鎮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這才得免一死。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因病去世,而在她之前,楊榮已經於正統五年(1440年)去世,而在她之後,楊士奇也於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楊溥則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去世。這幾位的連續去世,使得王振擅權成為了可能。

    正是由於失去了內外廷的壓制,王振開始大權獨攬,之後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又因自己的錯誤指揮,導致了“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從“仁宣之治”的盛世,開始進入中衰時期

    不過在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中,由於孫若微乃是主角,為了突出女主,不僅導致誠孝張皇后對朝政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很多事情都被轉嫁到了孫若微身上,為了洗白孫太后和朱祁鎮(轉嫁“土木堡之變”的錯誤),甚至人為的讓太皇太后張氏活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

    實際上,歷史上的孫皇后在朝政方面並沒有太多決策權,即使在“土木堡之變”前後,雖一定程度參與決策,但也僅僅是在朝政大事已經議定之後點頭而已。此外,我認為正是由於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孫太后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才導致了王振的擅權和“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 7 # 歷史吐槽機

    本來吐槽機以為那部很火的《大明風華》又篡改歷史了,正好趁宅在家裡跳著看了一圈,然而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朱祁鎮連張太后都一塊殺掉的片段。本來還抱著娛樂的事兒就娛樂著看,現在倒是看得吐槽機有點懵逼......

    顛覆性的電視劇

    電視劇裡張太后最後一次出場是奪門之變時,一群小兵殺到了她住的地方,然後老太太腿腳都不利索的晃盪了出來,在紫禁城裡開始遛彎兒。事實證明那個浪得飛起的編劇也只敢讓她多活好幾年,沒整出孫子殺奶奶的事兒。

    吐槽機也不曉得編劇大人是不是跟正史有仇,明朝後宮裡那幾個人的形象跟歷史形象完全顛倒了過來,正史裡全程無辜打醬油的胡善祥被整的黑化了,朱祁鈺也根本不是她的兒子,她要是能生出個兒子,大抵不會被廢。

    主角孫氏的身世那蠻搞笑,本來和朱瞻基青梅竹馬的她變成了愛恨糾纏,吐槽機個人覺得把這個人設安在胡善祥身上也沒那麼顛覆。畢竟胡善祥的老爹是在去職回鄉的路上被永樂皇帝攔住的,戲劇性更強些。

    被顛覆最狠的張氏

    而歷史形象顛覆最大的就是仁宗誠孝昭皇后張氏,也就是電視劇裡的張妍,前期還好,正史也沒記載她性格如何,但看宣宗登基初期“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來看,確實應該是個偏強勢的女子。

    但所謂強勢並不等於“作”,張氏終其一生也沒有拿任何國事當兒戲,她沒有給孃家人謀任何超出制度的福利,壓根不像電視劇裡那麼為了弟弟張克儉瞎折騰。事實上張氏的家人過的都不算太好。

    她老爹張麒都死了才追封了個彭城伯,她的長兄張昶是跟朱棣起兵靖難的元勳,從大寧到鄭村壩都立過功,最後依然是承襲的彭城伯,一點長進都沒有。英宗剛登基就被張氏抓進宮裡訓話,不准他干預任何朝政。

    最慘的是她二弟張升,靖難時以弱冠之年參加北平守衛戰,又跟隨成祖深入過漠北,論戰功早就夠封爵,就因為姐姐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一直被壓著。楊士奇都看不下去了,舉薦提拔張升,還是被姐姐否決掉。最後長兄張昶都死了,還是太后孫氏念在外戚就剩張升一個人,好說歹說算封了個惠安伯。

    也就是說正統年間的天下第一外戚連個侯爵都沒混上,電視劇裡演的推薦張克儉掌管互市,張克儉又四處劫掠關外人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土木堡之變最初的原因是瓦剌虛報朝貢人數,王振要求實數封貢(就是給錢),就事論事來說明朝沒有錯,就算有錯也和人家張氏沒關係。

    正史中張氏之死

    正史裡張氏是病死的,正統七年(1442年)的時候,已經63歲的張氏重兵在床,臨終前她把楊士奇和楊溥找來,問國家還有什麼事兒需要她來辦。楊士奇說有三件事兒,第一是請求釋放建文遺孤,第二件是請求釋放方孝孺等建文大臣後裔,第三件事還沒等說,張氏就離開了。

    她最後的遺詔是勉勵大臣輔佐皇帝施行仁宗,讓天下長治久安。這是一個有呂后、武則天之權,而沒有那兩人之惡的好人,至始至終她都為家國的安定貢獻力量,沒做出任何越禮之事,也沒有任何私心。

    吐槽機有時甚至想如果張氏能多活十年,估計土木堡之變壓根就不可能發生,起碼她不會允許朱祁鎮貿然親征。甚至王振在做得太過分時,有可能提前死在她手裡,不用懷疑,她絕對有那個能力。

    總結起來吧!無論電視劇還是正史裡都沒顯示朱祁鎮殺了張太后,說到家借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幹出這種事兒,這個在死後都餘威猶烈的老太太可絕不白給。扯淡完畢。

  • 8 # 遺產君

    電視劇《大明風華》就是胡編亂造,歪曲歷史,歷史上非常正直有為的張太皇太后硬是被描繪成擅權囂張且後宮干政的反面人物,還被自己的孫子處死了,這樣的編劇不入地獄,天理何在?

    電視劇《大明風華》為了突出女一號孫太后的正值形象,就需要一個負面形象來襯托,缺心眼的編劇偏偏就選中了張太皇太后,將張太皇太后描寫成一個驕縱、溺愛孫子朱祁鎮,處處和“虎媽”孫太后對著幹,還縱容自己的弟弟張克儉在邊境上掌管互市、胡作非為的惡人。

    正是因為張克儉在邊境地區對參與互市的瓦剌人大肆屠殺,搶劫財物,而引起了蒙古人的不滿,從而成為了瓦剌也先南下侵擾大明的導火索,後來朱祁鎮親政,在土木堡大敗,死傷20餘萬明軍,朱祁鎮也成了俘虜,被關押了一年多,回來後又被弟弟朱祁玉軟禁了七年。

    重新奪權後的朱祁鎮,把自己這些年的滿腔怒火都發洩在自己的祖母張太皇太后身上,認為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因張太皇太后而引起的,於是電視劇中就出現了奪門之變後石亨帶著二十多個士兵,闖入張太皇太后的住所,用長槍短劍押著張太皇太后,張太皇太后更像個犯罪的老太婆一樣顫抖著走出來,好像是罪有應得似的。

    其實,張太皇太后在歷史上非常賢明,有“女中堯舜”之稱,她雖說那時候掌握朝中大權,但她始終遵循明朝“內宮不干預朝政”的祖訓,從未重用過孃家人,更不可能縱容自己的弟弟違法犯罪,歷史上對她的評價極高。

    孫太后的威望和政治經驗都不能和張太皇太后相提並論,基本上都是張太皇太后當家作主,她在世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孫太后什麼事。

    在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張太皇太后擁立只有九歲的朱祁鎮繼位,並安排著名的“三楊”來輔佐,繼續將“仁宣之治”發揚光大,平穩的實現了權力過渡,穩定了朝局。

    當張太皇太后得知朱祁鎮非常寵信太監王振的時候,及時予以制止,曾多次訓斥王振,一度還差點處死王振,都因朱祁鎮求情才保住了他的小命,正是因為張太皇太后動了惻隱之心,才使得明朝遭遇了一次大的劫難,不然的話,“土木堡之變”或許可以避免。

    有張太皇太后在,王振都不敢造次,只能乖乖的夾著尾巴做人,直到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病逝後,王振才得勢而起,禍亂朝綱,最終導致朱祁鎮兵敗土木堡,失去了皇位。

    其實最大的罪魁禍首是王振,而《大明王朝》的編劇好像與張太皇太后有仇似的,偏偏要張冠李戴,栽贓張太皇太后,而朱祁鎮始終認為是別人有錯在先,殺掉她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正義,既然張太皇太后有錯,那麼朱祁鎮就要殺掉她來糾正錯誤。

    因此說,朱祁鎮殺張太皇太后純粹是無稽之談,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張太皇太后去世的時候,朱祁鎮只有十五歲,還沒有親政,大權都在張太皇太后手上,怎麼能殺,再說朱祁鎮也沒有理由殺,而電視劇裡朱祁鎮殺張太皇太后的時候,真正的張太皇太后已去世十五年了,所以說,編劇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j1合成革怎麼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