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向來很多,特別是與鬼神沾邊的,中元節也被人們稱為鬼節,很多人習慣在這一天放河燈悼念仙人,當然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是一般在中元節的夜晚,大多都是不宜出門的。
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裡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中元節的傳統習俗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中國的傳統節日向來很多,特別是與鬼神沾邊的,中元節也被人們稱為鬼節,很多人習慣在這一天放河燈悼念仙人,當然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是一般在中元節的夜晚,大多都是不宜出門的。
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裡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中元節的傳統習俗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