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噠噠灬噠噠噠
-
2 # 月亮姐姐yljj
吃肉的大熊貓成為素食主義者是因為進化的原因,最初大熊貓也是吃肉的,進化後99%的食物都是竹子,成為素食主義者,但它的牙齒,消化道還是那樣,所以還屬於食肉目,熊科。
大熊貓喜歡潮溼環境,大部分分佈在四川境內,生活在高山深谷,山腹窪地,河谷等地方,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子生長很好,氣候相對穩定,隱藏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
-
3 # 哎呦哎喲嘿
熊貓在漫長的演化中丟失了感受鮮味的基因,從肉食動物往素食動物轉變,它們絕大部分食物都是竹葉、竹莖、竹筍。但熊貓也不會放過吃肉的機會,像最近很火的竹鼠,就是熊貓經常打牙祭的食物~它們還會啃食一些死去的動物屍骨,甚至會進入村民家中舔舐做飯的鐵鍋來獲取鹽分,因此也被稱為“食鐵獸”。
-
4 # 賽翁
大熊貓具有典型食肉動物特徵,在生物學上,大熊貓也是肉食性哺乳動物,它有肉食動物的牙齒,腸道短、沒有復胃,缺發達的盲腸。
大熊貓的共同祖先是古食肉類動物,大約出現在2600萬年前的漸新世。古食肉類生有 “兩兄弟”,即早期的似熊類和古烷熊類。在約12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古烷熊類直接演化為現今美洲的似熊類。早期的似熊類動物,大約在12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分別演化出始熊類、始熊貓類和早期的小熊貓類“三兄弟”。
只有“老二”始熊貓朝著特殊的領域演化為獨特的大熊貓科。始熊貓的主支演化為大熊貓屬,併成為“活化石”在深山密林竹叢中生活到現在。始熊貓就是現在大熊貓的祖先。
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一帶處於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生活著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 “始熊貓”被認為是中國大地上的第一隻“大熊貓”。
研究顯示:熊貓基因組中一個能感受食物鮮度的基因失活,導致熊貓品嚐不出肉類的鮮味,熊貓改吃竹子的重要原因是大約在400多萬年前,熊貓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驟然改變,大多數動物突然死去,熊貓找不到肉食,而恰好竹子豐富,就逐漸進化成以竹子為食了,時間久了,基因突變,失去了對肉的鮮味,從此對肉也不再感興趣。
科學家們在大熊貓的基因組裡發現10個假基因,這些基因看起來跟真的一樣。其中有兩種胖達體內的TAS1R1基因(這種基因使得肉食動物可以嚐到肉的鮮味)都已經變成了假基因,所以,大熊貓從食肉動物變成了雜食性動物,並最終變成食竹子的動物。這兩個基因的突變,大約出現在400萬年前,大熊貓的基因發生了突變,失去了對肉的感覺,不再感興趣吃肉,竹子的營養十分匱乏,需要不停地吃,所以把肚子撐得滾圓,一隻成年大熊貓,每天可吃20千克竹子。改吃竹子的大熊貓,也改變了其稟性,給人憨態可掬,十分賣萌的樣子,受到世界各中國人的喜愛。但熊貓有時也拍死一個小動物,解解饞。在動物進化史上,大熊貓可謂佼佼者,在生存環境發生突變的情況下,及時適應環境,由食肉改吃豐盛的竹子,大熊貓由此才倖存下來,所以熊貓是進化的成功者。
-
5 # 白刃行走
請看以下新聞:
四川線上訊息(本史巫果 記者 吳亞飛 王成棟) 2月23日上午10時左右,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梅子壩鄉楠木坪村一組村民舍特克其,在該村的坪壩優羅羅曲,發現一隻體長1米左右的成年大熊貓下山覓食,啃食了村民的一隻山羊,並在現場逗留20多分鐘後返回深山。
人民網西安11月13日電 日前,佛坪縣自然保護工作人員在三官廟一帶,觀察到野生大熊貓啃食羚牛腿骨,多年來有大熊貓啃食野生動物屍體的發現和報道,但啃食羚牛腿骨的行為尚屬首次,據專家分析可能是為了補充鈣質。
其實,熊是雜食性動物,和人是一樣的。人天天吃大肉也受不了啊,熊貓也是一樣。
-
6 # 博物課堂劉老師
現在人工飼養的大熊貓也是喂肉的,只是給的不太多而已。動物園或飼養中心,給熊貓的飼料,主要是新鮮的竹子,其他會新增一些水果、鈣片、維生素、雞蛋、牛肉、鹽、複合維生素等等,還有熊貓專用 “窩頭”(米粉、玉米粉、麩糠蒸的)。
大熊貓屬於熊科,雖然屬於“食肉動物”,但也比較適應雜食。熊也吃很多植物類食物,動物餵養的黑熊棕熊,也要喂不少水果和粗糧呢。
科學家認為,大熊貓大約在200萬前,因為環境所迫開始改吃竹子。現在野生熊貓雖然有機會還是吃肉,但是主要食物還是以竹子為主。一個適應了200萬年的習慣,如果只是因為“富了不差錢”就徹底改變,肯定不成,適應不了。
熊貓的腸胃和牙齒,還有膀大腰圓的身段,既可以吃植物,也能捕獵。它們的消化系統,雖然從解剖結構上看,還是食肉類動物的,但是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已經習慣了吃大量竹子,偶爾吃吃肉還成,如果真的改成頓頓都是肉,身體會吃不消。
就像中國富裕起來之後,糖尿病、冠心病等等特別高發,雖然也有環境汙染、壓力等因素,但是飲食結構的改變確實有影響。
不過對於熊貓自己來說,它們還是還是樂意吃好的,如果把肉和竹子放一起,它們會先吃肉。如果把熊貓窩頭和竹子放一起,它們也會先吃窩頭,畢竟大家都愛吃好吃的啊。
回覆列表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熊貓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它們憨態可掬,頭圓尾短,十分招人喜歡。連世界自然基金會對大熊貓的解說詞都是“這是一種平和的、吃竹子的動物”。
實際上,僅僅八百多萬年前,大熊貓還是一種類似於狐狸大小的食肉動物,體重大概在50千克到100千克之間,也只是偶爾吃素而已。
後來,冰河時期突然到來,氣溫劇烈下降,導致溫帶和亞熱帶的森林面積大大縮減,大熊貓由東南亞南部的中低緯度林地慢慢退縮到現在的中國西南部。
由於食物來源大幅度減少,困境中的大熊貓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把自身變得更加強悍,能夠從其他食肉動物口中奪食;二是改變自己的食譜,去吃其他動物不願意吃的食物,比如竹子。從化石證據來看,熊貓很無奈地選擇了後者。
在白忠德老師寫的《大熊貓 我的秦嶺鄰居》中也有寫到,這些靠“賣萌”為生的熊貓,並不是只會啃竹子打滾,人家可是有著特異功能的——吃鐵。關於大熊貓能“吃鐵”的事也是有著目擊證人的,曾將有人目睹一隻大熊貓闖入農戶家,吃了羊骨頭,啃壞了菜刀、保溫桶。還有動物園裡一隻大熊貓直接把一個盛裝飼料的銻盆給吞吃下去了,金屬碎片夾在糞便中排出。當然,熊貓並不是真的吃鐵,銻是一種硬而脆的金屬,熊貓吃銻盆也許只是覺得好玩,它們跑到農戶家裡舐咬鐵器其實是舔舐器皿上粘的油膩鹽漬,有的地方誌便稱之“食鐵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