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鯤鵬翅展
-
2 # 愛鑫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工業化歷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1953-1957年: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
這一階段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其背景為1952底,中國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鑑;其方針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具體實施為制定“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的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合理調整工業佈局。這一階段中國工業的轉變從國情出發,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比例,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並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階段,1958—1978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受挫
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提出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但是八大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958年,頒佈社會主義總路線,開展大躍進,使工業建設受挫。大躍進在經濟上,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使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傾思想更嚴重。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生態上,生態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後來的糧食生產。
其後,文革對工業建設又造成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工業企業管理制度被破壞,經濟效益下降。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一些地區和企業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爭鬥,導致生產長時間上不去。不少重點工程建設受影響。不少工廠在政治運動中,裝置損壞。
第三階段,1978至今:社會主義工業化新時期
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程序的深入,傳統制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
現階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有利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現如今中國工業化正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
回覆列表
1952到1957中國工業化建設的特點:中國現代工業化程序啟動,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以政府推動的方式,動員全社會投入工業化建設;工業化在受到封鎖的、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發展,主要依靠內部積累資金,初步建成了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中國工業化基本框架;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工業體系、技術、物質和人才基礎。
出現上述特點的原因:第一,新中國百廢待興,工業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第二,冷戰發生。第三,工業發展指導思想有爭論。第四,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財政底子薄,金融秩序混亂。第五,面臨西方國家的禁運、封鎖。第六,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就有依靠自力更生髮展生產、興辦小型工業維持財政的經驗,但缺乏工業建設經驗。第七,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曾經設想有一個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新民主主義階段,但是很快就被建設全民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構想取代。第八,利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薄弱工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