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想白敬亭
-
2 # 勇敢的迴歸
漢獻帝,名劉協,字伯和,籍貫不詳。生年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年青龍二年(公元234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崩,劉協為陳留王。董卓後來立劉協為漢獻帝。在董卓等人挾持漢獻帝作亂時,他採取以虎驅狼的辦法,利用曹操保駕卻被曹操控制。
漢獻帝不甘為曹操控制,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曾經發衣帶詔密令舊臣除去曹操,結果事情敗露,使多人喪命。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欲聯合劉備、孫權殺死曹操,又因事情敗露而致使宗族200餘人喪命。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威逼漢獻帝立其女為皇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自己被封為山陽公。
-
3 # 快樂de囝囝
曹奐
曹奐,原名曹璜,是魏武帝曹操的孫子,魏文帝曹丕的侄子,燕王曹宇的兒子,為三國時期最後一位皇帝,(公元260年——公元265年)在位,一生共做了5年皇帝。
晉武帝封曹奐為陳留王,封國宮室安排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晉武帝對他非常寬厚,讓他享有當初在魏國做皇帝時的一切禮制,而且還享有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說白了,跟皇帝差不多。據
《資治通鑑·卷七十九》記載:丁卯,奉魏帝為陳留王,即宮於鄴。優崇之禮,皆仿魏初故事。
-
4 # 使用者9308933615325
曹奐,生於公元二四六年,死於公元三○二年。是三國時魏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公元二六○ 年至二六五年在位。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孫子。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司馬昭殺皇帝曹髦後即皇帝位,在位時,無可奈何成了司馬昭的傀儡。鹹熙二年(公元二六五年)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取代,被封為陳留王。
-
5 # 臧風2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說天時,諸葛亮死後,魏明帝曹睿鬆了一口氣,一直要北方威脅長安的諸葛亮終於死了,掌握兵權的司馬懿也該回家養老了。減少了軍費開支,曹睿開始大興土木,追求享受,然後沒幾年就掛了,小皇帝繼位,曹爽和司馬開始爭權,曹爽失敗被殺,曹家的天下漸漸落入司馬手中,但忠於曹家的人也不少,兗州王凌,壽春諸葛誕等等反抗不斷,東吳也趁機出兵,司馬師為了平亂,帶病出徵差點掛掉。所以由於魏國內亂不斷,壓根兒就顧不上蜀國。
再說地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家都聽過,唐朝李白尚且這麼說,何況三國時的路況,諸葛亮死後,命馬岱殿後燒了棧道,再想入蜀真是難於上青天了。
人和呢,不得不說諸葛亮真是一把治國理政的好手,以一州的物力人力對中原保持軍事優勢,稅務自然不低,但蜀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自然沒有什麼內患。阿斗呢,雖然算不上有為之君,但也絕不是傻子。諸葛亮死後,他立馬把相權和軍權分離,治國交給蔣琬,練兵交給姜維。權利平穩交接,也可看出阿斗手腕不俗。可惜後來沉迷享樂,聽信奸臣黃皓,猜疑姜維,才讓鄧艾鍾會有機可乘,否則蜀國憑藉天險據守,可以存在更久。
每每看到姜維寫給阿斗的信說,“臣等方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總是心痛不已。阿斗絕對不笨,甚至可以說得上聰明,他只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所以他從未想過什麼收復中原,什麼光復漢室,他只想普普通通生活,可他爸爸偏偏是劉備。最後樂不思蜀,不管心中是真是假,最後壽終正寢,也算求仁得仁了。
-
6 # 眾裡尋她仟百渡
這個解釋不通了哈,其實很正常,因為諸葛亮被羅貫中片面誇大了。所以好像所有人都會存疑,蜀漢沒了諸葛亮可咋辦?
其實諸葛亮沒那麼神,倒是他的窮兵黷武給蜀漢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劉禪即位後三十年都沒能恢復。這也是導致蜀漢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諸葛亮或許智冠天下,這個在內政方面講還說得過去,但是在軍事上甚至政治上卻很弱智。儘管羅貫中為了神化他而作了那麼多粉飾,甚至不惜無中生有地杜撰功績,還是難以掩飾他在政治上無能及軍事戰略上的失敗。
說實話,以諸葛之才,有點類似於武帝朝張湯的定位,清廉,機智,公正,嚴明。對整肅當朝內政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在這方面,諸葛亮與他有些相像。至於其它,實在是乏善可陳。
首先是朝政,先帝在時,諸葛未得重用,先帝殯天,劉禪繼位,作為丞相,沒能妥善調和各派利益,只是一味大權獨攬,排斥異己。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儘管落得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並不能有效管理朝政。對內,他未能給同朝為相的蔣琬、董允、費禕以任何權利,將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貶為庶民,對劉備生前重用的名將魏嚴大加排擠,拒不聽取任何不同意見,一意孤行,信用小人。斷絕言路才路,致使後期人才凋零。對外則失信於人,致孟達枉死。使孟達之後,再無敢投蜀者。而且為了權利,窮兵黷武,不斷興兵,民不聊生,民生凋敝。而且軍事上指揮乏術,統將無能,遣將而不能信,處處干預,在所有將領處安插心腹,致使戰力嚴重削弱,終使像魏延馬超等蜀漢僅有的少數戰將均不得盡用。六出岐山,蜀漢越打越弱,曹魏越打越強。
劉備登基時,蜀華人口九十萬人,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獨攬大權,連年興兵,人口也隨之減少,直到諸葛去世,蔣婉當政19年,對外休戰,對內養民,蜀漢人口才逐步恢復,到蜀亡國,人口才恢復到九十四萬人,與建國初期相當。在那個年代,人口就是戰鬥力。可見,諸葛在國家戰略上是多麼失敗。
反觀曹魏,人才濟濟,人丁旺盛,這不僅是地理原因,更是政策使然。歷史上,曹操的才能遠非諸葛可比。
當然,諸葛亮的忠誠也是被放大了的,這個就不說了,就當他忠誠吧。沒必要說他一無是處。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蜀國非但沒有因為諸葛而強大,相反,沒有諸葛,蜀漢政權可能會更好。如果蔣婉之輩能早些當政,早點休養生息,或許蜀漢能更強些。那樣的話,蜀漢就不是繼續存在三十年了,甚至效仿高祖,光復漢室也未可知。畢竟益州天險,易守難攻,高祖據此以定天下。正是諸葛專權,國策失敗,致使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如果諸葛再活幾年,或許直接就沒了,根本就熬不到三十年。
其實,我們看三國,可以反著琢磨。為什麼曹魏人才濟濟?倉檁鼎實?人丁茂盛?難道只因為地理原因麼?曹操的軍屯民屯政策無疑起了決定作用。
所以,諸葛亮並非如演義般神奇,蜀國並不是非諸葛不存,可能相反,沒他更好。近年來,隨著歷史的真實逐漸被還原,有關諸葛亮的神話也逐一破滅,一個忠君的庸才也逐步被打回原形。其實,後世的君王只是喜歡他的忠,即然他已經被塑造成忠君楷模,那就繼續造神唄,百利而無一害。管他到底怎麼樣呢。
也正是因為他被神化,才會有人奇怪,他死了怎麼劉禪還堅持了三十年?其實,他要是早死點,蜀漢可能會更久。這就是答案!
以上觀點,純屬隨感而發,因此有些資料未能提供,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下,供大家娛樂吧,貽笑大方,莫怪莫怪。
-
7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諸葛亮死後,劉禪執政的蜀國之所以能熬了三十年才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諸葛亮的原因。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他一生之中,拼盡全力去幫助劉備完成在隆中對設計下的戰略方針。透過不懈努力,如願以償以輔助劉備佔據了蜀中地盤,製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但就當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之際,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不但使這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的流失,而且還讓劉備走向了復仇東吳之徵程,這也徹底打亂了諸葛亮既定的“聯吳抗魏”的戰略構想,最終蜀吳火拼的結果是,劉備被陸遜的火攻之計打敗,上演了白帝城孤託孤的悲劇。
而諸葛亮本著對劉備的知遇之恩,隨後極力輔助新主劉禪。當時的劉禪年幼,諸葛亮夙夜奉公,幾乎為他分擔了一切的國事,並透過他的超級才幹,把蜀國治裡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
但同時,諸葛亮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了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一統天下之願望,他不惜動用全國之兵力、財力、物力,六出祁山伐魏。結果因為種種原因,六次都功虧一簣,沒有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但是,透過北伐,一方面擴漲了蜀國的土地,佔領了邊疆的地理和軍事要點,讓蜀國進可急攻,退可穩守。要知道蜀國原本就地勢險要,佔據邊疆要點後,更加易守難攻。這也讓別國不敢輕易冒犯。另一方面給魏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蜀軍的英雄和頑強,讓他們從骨子裡對蜀中產生了一種畏懼感。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魏國隨後也不敢大舉進攻蜀國。這自然成了劉禪執政三十年才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劉禪的原因。世人提起劉禪,都說他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誠然,劉禪的確是個瀛弱平庸的君主。這主要體現在他不誤國業,貪圖享樂,生活腐化上,但是平庸並不代表昏庸。劉禪其實也是一定才幹的人,只是他缺乏那種創業幹事的激情和動力罷下了。諸葛亮在世時,他因為有“亞父”可依,可以無憂無慮地玩樂。諸葛亮死後,他儘管還是不熱衷政務,但也還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說,劉禪廢及時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這樣就避免了權臣誤國的局面。比如說,劉禪奉行老好人政策,執政期間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以和為貴,對內廢除了酷刑等,很少有開殺戒,對犯法之人,以批評教育為主。在對外方面,在諸葛亮死後,他不再勞師動眾地伐魏,讓民眾得到休生養息,從而迅速恢復了國力。同時,對東吳也是千百方計地交好,這樣友好的態度,也讓魏、吳兩國都消除了對蜀國的“敵視態度”,因而,也沒有產生大規模的軍事鬥爭。
也正是因為上述原因,諸葛亮死後,平庸的劉禪得已執政三十年才滅亡,看似偶然,其實也是必然。
-
8 # 四都火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一介布衣劉備,自稱是漢室血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顛沛流離,戎馬一生,在諸葛亮的全力輔助之下,建立了蜀漢政權❕
晚年壯志不滅,志在一統三國,中興漢室❕
伐東吳的路上,被陸遜所阻大敗,病死於白帝城❕劉備死後,兒子劉禪在託孤大臣們的幫助下,順利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此時的蜀漢分為兩大派,以諸葛亮為首的主戰派,另一個以李延為首的偏安派❕
劉禪是左右都不能得罪;乾脆讓他們兩個都去做想做的;自己圖個清靜,盡情的享樂,這豈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過起了神仙的日子❕
諸葛亮最終死在了北伐的道路上,劉禪也揹負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
既然拿諸葛亮沒辦法,何不放任呢❔反正諸葛亮是為自己打工❕
劉禪果真像世人傳說的那樣,是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帝王嗎❔
那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三十年蜀國才被鄧艾所滅呢❔一是有偏安派的精心輔助,劉禪只個樣子,有沒有差別不大,不影響蜀國的治安和發展❕
二是蜀國有天險,天然的屏障保護,再加上連年的戰亂,各國都要養精蓄銳,以待時變,再求發現❕
三是蜀國的體系制度諸葛亮,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基本已經做得很完善了,只要按照制度去做,近幾十年是可以自安的❕大智若愚的劉禪,在諸葛亮死後30年才亡蜀❕
不是他劉禪的能力,讓蜀國延續發展了30年,而是憑著蜀國的天時、地利、人和❕
也就是前三個主要原因,蜀國才能在劉禪統治時期平安的度過三十餘載❕
最終,劉禪只做了一個順應天命,造福蜀國百姓的決策降魏❕
這才使蜀國百姓免受了戰爭之苦❕
犧牲自己一人,而換整個蜀國百姓的安居樂業❕
也算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大智若愚的體現吧❕
縱觀劉禪的一生,都是活在庇護之下,碌碌無為,只做了一件大智若愚的造福蜀國百姓的好事❕
-
9 # 有書共讀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兵圍成都之下,後主劉禪被迫投降了鄧艾,也就是說,劉禪坐了近三十年的皇帝。
劉禪為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有書君認為可以從環境和人物兩個方面來看。
01環境
諸葛亮死後,魏國料想蜀國幾年之內都不會對魏國造成較大的威脅,鬆了口氣。
但是轉念一想發現如果現在就傾兵伐蜀的話,東南的東吳和東北的遼東就會聯手,讓魏國腹背受敵。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魏國要先解決東吳和遼東聯手的問題。
曹叡別無選擇,派了司馬懿先解決遼東,再解決北韓半島,佔領這兩處資源的同時也能打破東吳和他們的聯手。打算解決完弱小的,再慢慢和東吳鬥
後來,公元239年,35歲的曹叡英年早逝,因為曹叡沒有後代,只能讓8歲的養子曹芳登上皇位。
從此以後,魏國分為了以司馬懿為首的一派,和以曹爽為首的一派,兩派鬥爭激烈。
之後魏國內亂都來不及了,也就根本顧不上攻打蜀國去了。
吳國就更別提了,孫權這個大咖一死,一群子女為爭當繼承人就同室操戈,場面十分激烈和驚心動魄。
相比這個時期的蜀國基本是安全的,內部幾個派系之間的鬥爭並沒有波及到皇位,對外就是姜維帶兵去騷擾一下魏國,和鄧艾打一架就回來。
這樣內外部環境的之下,蜀國有了喘息的機會,修生養息。
02 人物
關於劉禪,看完《三國演義》第一印象就是他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他不可救藥、愚蠢至極。
其實有書君認為,劉禪雖然算不上一個英明神武、才能出眾的君主,但至少是一箇中等水平以上的皇帝。
首先,他明白作為一個君主,要能知人勝用。諸葛亮在的時候,劉禪凡事皆聽丞相的。諸葛亮死後,劉禪按照諸葛亮臨走前的吩咐,啟用蔣琬、費禕、董允三人。
其次,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了丞相制,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監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
也就是把原來集權為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利一分為二。兩個人同時擔當,兩人又相互交叉,相互制衡。後來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自己主事,親政。
有書君想這些巧妙的安排不是愚蠢至極的人能做得出來的。
當然說到近三十年的維穩,蔣琬、費禕、董允這個三人組是功不可沒的。
諸葛亮死前,選擇了蔣琬、費禕、董允三位繼承人。
蔣琬、費禕兩人堅定地執行了諸葛亮的政策,只是自認為不具備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因此對北伐沒什麼熱情。加上在內朝有董允在,這個三人組表裡一心,因循守成地維護著政權。
劉禪加上蔣琬、費禕、董允三人組,也就是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很長時間,沒出什麼大亂子政權穩固的原因之一了。
後來四賢死後,尤其是董允死後,沒有人制約黃皓,還有魏國也逐漸強大起來,於是蜀國就完了。
有書君認為,在諸葛武侯死後,魏國、吳國的環境因素和蜀國內部的人為因素,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這才讓劉禪做了29年的皇帝。
-
10 # 王朝名將與英雄史詩
諸葛亮死後,意味著蜀漢政權中原本屬於劉備嫡系的“先主創業嫡系集團”幾乎不復存在了。這個集團原本是蜀漢政權的核心,在劉關張三兄弟相繼死亡之後,已經被嚴重削弱了。劉備之後諸葛亮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趙雲、魏延、陳到等人是重要成員,他們還能撐得住場面,那麼隨著趙雲等人相繼離世,這個集團力量進一步被消減,當諸葛亮去世加上楊儀魏延內鬥,這個集團幾乎可以說是不復存在了,只剩下大量的“二代”。“先主創業嫡系集團”蛻化為“後主二代守業集團”。
這個變化意味著全新的時代開始了,權力從權臣手中回到皇帝劉禪手中,同時也意味著不穩定。因為蜀漢的另外兩大集團“劉璋舊部東州集團”和“益州本土土豪集團”隨著時間的增長力量不但沒有削弱,反而越來越強,尤其是“益州本土土豪集團”時間越長,力量就越強,那麼這個征服者二代組成的“後主二代守業集團”需要長時間在這裡存在下去的話,就不能繼續劉備和諸葛亮的方針打壓“益州本土土豪集團”,相反,要像東吳那樣讓本地的土豪加入這個政權組織,實現在本地化生存。
劉禪很敏銳的感覺到了這一點,在諸葛亮去世三年後(守三年之喪,不改制),劉禪將蜀國的年號由“建興”改為“延熙”。如果“建興”可以理解為重建國家興復漢室的話,那麼“延熙”就可以理解為延續興隆的景象。
然後,劉禪看中了姜維,一方面是姜維的才華,另外一方面是姜維則和那一派力量都站不上邊。“劉璋舊部東州集團”和“益州本土土豪集團”就不用說了,如果把姜維算成諸葛亮學生的話,那麼他勉強可以算“後主二代守業集團”,但他畢竟是個外來戶,用起來放心。而對於蔣琬這個人劉禪並不看好。因為蔣琬這個人有問題,不足以成為這個集團的領袖。這是個歷史問題,蔣琬年青的時候喜歡喝酒,經常誤事,劉備很不喜歡他,幾次要處罰他,但是諸葛亮保了他,他和馬謖一樣應該屬於諸葛亮而不屬於劉備,更不屬於劉禪。所以諸葛亮一死,劉禪雖然尊重諸葛亮的遺令,重用蔣琬,但是打心眼裡是不太喜歡這個人的,不過劉禪沒有說,他忍了下來,等到延熙六年,等到蔣琬犯了錯誤主動跳到他碗裡來。
蔣琬“以為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三國志·蔣琬傳》)。蔣琬試圖改變北伐的方向,由北出秦川改為東進上庸。這就是白痴戰略了。上庸位置偏僻,丟失對魏國而言幾乎沒有損失,繼續東進還要面對襄陽、樊城要塞。而順漢水而下,一旦出現危機,大軍幾乎不能返回,投入大,產出少。所以劉禪和大家討論的時候就把這個戰略徹底否定,並派出費禕和姜維傳達劉禪的旨意。此後不久,蔣琬就開始生病從此退居二線,延熙十年,蔣琬去世。這個時候劉禪出手“自攝國政”,蔣琬手中開府統管政治軍事的權力被劉禪分給了費禕和姜維。於是姜維升為衛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這個安排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自蔣琬之後蜀漢政權的權力被劉禪徹底收回,政令出自尚書檯,如西漢故事,在無人可以專權;第二、姜維和費禕是同僚關係,並非上下級,姜維是蔣琬大將軍府的屬僚,但此時與費禕同錄尚書事則證明他已經直屬皇帝,可以自己獨立出來做事了。
這個時候劉禪出手,任用了兩個人來分蔣琬的權力,實質上是拿回曾經授予諸葛亮的權力。費禕他掌控了蜀國的政權,這是名正言順的。因為諸葛亮遺令裡的接班人就有費禕,而且費禕當過劉禪的太子舍人,劉禪跟他很熟,他是天生的“後主二代守業集團”的成員。費禕本身是荊州人和“先主嫡系創業集團”的人關係很好,比如,這個集團裡最難搞的魏延,都是費禕來搞定的。費禕的姑姑是劉璋的老婆和“劉璋舊部東州集團”說得上話同時費禕本人贊同“益州本土土豪集團”否定北伐的政策。這就是說費禕和所有人都說得上話,所以費禕的上位在當時幾乎就是眾口一詞,眾望所歸。
但是姜維出乎所有人意料了。因為和費禕恰恰相反,姜維和這些所有的勢力都基本沾不上邊。熟悉三國史的人會發現這個變化和孫權在東吳的做法非常相似。蜀漢最高執政者第一代諸葛亮和東吳集團第一代軍事領袖周瑜都是創業嫡系,諸葛亮的之後用蔣琬做了過渡,到了費禕和周瑜之後的魯肅都和各派沾的上邊,姜維和呂蒙都和所有勢力集團都沾不上邊。也就是說蜀漢和東吳一樣,在第一代之後,都放棄了一統天下的想法,於是需要有一些人來實現過度,最終實現了本土化生存,得以苟延殘喘數十年。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本以為蜀漢政權會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而迅速崩潰,但是並沒有 ,在諸葛亮去世的後數十年中,作為蜀漢皇帝的劉禪一直安穩地做著皇帝,直到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了對蜀漢的全面進攻,一戰滅亡了蜀漢,也就是說,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還當了29年的皇帝。
劉禪執政的29年中,相比於曹魏和東吳政權,算是最穩定的政權了,曹魏在公元249年發生了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奪了曹魏的政權,逐漸開啟了司馬家的篡位程序,再加上之後發生的淮南三叛事件,讓曹操內部充滿了殘酷的政治鬥爭。
劉備託孤
而東吳政權在孫權去世之後,就開始陷入無休止的內鬥,接替孫權帝位是年僅十歲的孫亮,5年後孫亮親政,又過了一年,東吳皇帝孫亮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隨後不久孫亮被毒殺,接替孫亮為帝的是孫休,孫休當了皇帝后又聯合張布、丁奉殺權臣孫綝,孫休臨死前託孤權臣濮陽興和張布輔佐太子,結果孫休一死,濮陽興和張布就擁立孫皓為帝,孫皓就是後來東吳的末代皇帝,一代暴君。
所以,相比於曹魏與東吳政權,算起來蜀漢政權是最穩定的政權了,內部沒有特別激烈的政治鬥爭,也沒有大規模的叛亂奪權行為,劉禪一人為皇帝當了29年了,直到北方的司馬昭打過來才最終滅亡,看起來蜀漢的滅亡是因為外部原因而導致的。
諸葛輔政
那麼問題來了,劉禪能夠獨自統治蜀漢29年時間,是因為劉禪有能力嗎?還是因為什麼別的原因呢?
眾所周知,蜀漢滅亡是因為北方的司馬昭發動了18萬大軍攻打,然後一戰失敗導致滅亡,那麼為何蜀漢如此不堪一擊呢?原因就是蜀漢內部出了問題,在魏軍大舉南下時,身為大將軍的姜維曾經察覺到北方軍隊在加緊操練,很可能會發動戰爭,因此姜維給蜀漢朝廷上了一封緊急情報,報告魏軍有可能會攻打蜀漢,請求做好戰爭準備,但是這封緊急情報卻被皇帝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給扣了下來,原因是因為黃皓信鬼神和占卜,他請了巫師占卜表示魏軍不會攻打蜀漢,結果延誤了最好的備戰時機,最終導致蜀漢滅亡。
劉禪為帝
那麼算起來,蜀漢滅亡的第一個責任是黃皓,黃皓是劉禪寵信的宦官,那麼劉禪也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軍國大事居然要靠占卜來決定,可見蜀漢朝廷已經腐朽到何種地步,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因為皇帝劉禪的用人,這就是劉禪的責任。
也就是說蜀漢滅亡實際上還是內部出了問題,如果朝廷能夠重視姜維的情報,如果能及時安排防守,說不定魏軍就無法攻破蜀軍,那樣的話蜀漢就不會滅亡,姜維身為大將軍,是不能擅自率軍調動的,還得靠朝廷的調令,同時身為大將軍的姜維為了避禍躲在沓中屯田,是因為姜維為了躲避來自朝廷中其他政敵的打擊,姜維的政敵包括黃皓、諸葛瞻等人。
重用奸宦
連蜀漢大將軍也不能自保,那麼蜀漢如何能夠團結一致抵抗外敵呢,所以在外敵攻打時,蜀漢內部表現出非常大的問題,一是戰備疏忽,二是內鬥不止,三是投降主義盛行,這些內部問題全部在魏軍攻打蜀漢時爆發出來,才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也就是說,劉禪統治的29年來,只是表面上看著非常平靜,沒有激烈的政治鬥爭,實際上內部暗流湧動,朝政敗壞,小人當道,資訊不通,這一切都隱藏在太平之下,那麼為何會如此呢?
原因只能是劉禪的能力不行。諸葛亮去世後,給劉禪留下了兩大輔臣:蔣琬和費禕,劉禪也重用了這兩人執政,蔣琬在246年去世,費禕在253年去世,蔣琬和費禕當政期間,蜀漢政權還過得去,畢竟兩個人都是執政人才,但是兩人去世後,僅僅才十年時間,劉禪就把蜀漢朝廷弄成了宦官當道,這不是劉禪的責任又是誰的責任呢?
亡國之君
蔣琬和費禕是諸葛亮留下的政治遺產,這兩人當政期間,能夠延續諸葛亮時代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能讓蜀漢朝廷政治清明,賢臣當道,同時還能讓劉禪免於政事,安心做個甩手掌櫃,這不是劉禪能力強,而是蔣琬和費禕的能力強,如果沒有諸葛亮留下的蔣琬和費禕兩人,那麼劉禪最多在諸葛亮去世後撐十年。
再說了,蜀漢滅亡只因為劉禪迫於蜀漢本土投降派的壓力而選擇的,劉禪在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沒有表現得像他父親劉備那樣堅韌不拔、永不放棄,而是表現得像個貪生怕死、懦弱無能的亡國之君,就連劉禪的兒子劉諶都知道在劉備的昭烈廟中自殺以明志,但劉禪不知道,卻在譙周的一番投降言論中,在蜀漢全國各地尚在抵抗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
扶不起的阿斗
中國歷史上最奇特一幕投降事件就發生在三國晚期的蜀漢,蜀漢各地官員百姓都知道抵抗,而且願意熱血奮戰、誓死不降的情況下,皇帝投降了,然後皇帝劉禪一紙詔令下令蜀漢全部將領與士兵投降,也難怪姜維要義憤填膺地拔出刀劍劈石,憤憤不平,劉禪這個皇帝在某些方面的表現,甚至不如一個鎮守邊關的將領,比如羅憲,在蜀漢滅亡劉禪投降後,東吳派兵趁火打劫時,羅憲誓死抵抗,不讓東吳進入蜀漢土地一步,這叫忠於職守。
那麼,作為皇帝的劉禪,是否有忠於職守呢?是否繼承了當年劉備的基業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1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234年,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
諸葛亮被認為是支撐蜀漢政權的人物,甚至不少朋友看到諸葛亮去世就覺得三國後面的歷史“沒什麼意思”了。
但實際上,他擔任蜀國丞相不過13年(221年-234年),如果從214年劉備統治西川開始,諸葛亮治蜀不過20年,即便從他207年出山算起,也不過活躍了27年。
然而,在他去世後,蜀漢政權仍然存在了29年。
這是怎麼回事呢?
蜀:運轉正常,形勢穩固1、平穩過度,運轉正常。
諸葛亮在世時,大小事務鹹決於亮。
因此,諸葛亮剛去世時,形勢確實稍微有一點緊張,“新喪元帥,遠近危悚”。
不過,諸葛亮已經提前安排好了過度事宜。
在他最後一次北伐前,諸葛亮已經密表後主:“臣若不幸,後世宜以付琬”,敲定以蔣琬為接班人,並在出征期間,留蔣琬留在丞相府處理內政,以備不測。
因此,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表現鎮定自若,形勢得以穩固。
此後,以蔣琬、費禕為代表的新一代輔政賢才,繼續以諸葛亮留下的法令治理蜀國,使得蜀國繼續穩定發展。
因此,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蜀漢的統治集團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運轉。
2、政局長期穩定。
劉禪本人,也絕非草包。
一方面,他基本上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充分發揮蔣琬、費禕等人的才敢,另一方面,他又發揮天子的影響力,保持權力的平衡、局勢的穩定。
諸葛亮去世後,他以蔣琬為主要輔政物件,但取消了丞相一職,只以蔣琬為大司馬,同時加費禕為大將軍、尚書令,以避免蔣琬一人權勢過重。
在蔣琬的一些想法不合後主之意時,後主也會進行干涉。
比如,蔣琬曾企圖由沔水東下,取東三郡進攻襄樊。
後主派費禕、姜維勸阻。
“琬卒,禪乃自攝國事”。
蔣琬去世後,費禕、姜維繼續發揮其才幹,但劉禪事實上已經自己作起主來。
因此,費禕任內,雖朝內一切“慶賞刑威”都先諮詢過費禕後才得以推行,但同時,董允、陳祗等人也被器重,以分費禕之權。
到費禕去世後,陳祗、姜維,乃至黃皓等人都各當其事。
蜀漢滅亡前,劉禪既拒絕了換掉姜維的舉措,又拒絕了姜維除黃皓的建議,維繫各方平衡,保持對政權的穩固。
蜀漢滅亡前,劉禪對姜維、黃皓等人問題的處置失當,是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但也必須看到:內部派系林立蜀漢,始終沒有發生如魏、吳一樣的血腥內訌,始終維持著政局的穩定,沒有發生內部過度損耗。
3、國防形勢穩固。
蜀國以“重關之險”立國,這一國防形勢長時間保持了穩定。
因此,即便在司馬昭商議滅蜀事情時,常年在前線與蜀軍打交道的鄧艾也表示:蜀漢的防禦體系穩固,沒有可趁之機。
直到蜀漢滅亡前一年,姜維遠避沓中,“聚谷斂兵”,才使國防體系變得脆弱不固。
吳:聯盟鞏固三國鼎立之所以鞏固,與吳蜀聯盟,“兩弱抗一強”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去世後,吳蜀聯盟始終保持鞏固狀態。
蔣琬時期,曾想要造船,沿沔水東下。
造船,引起了東吳將領的猜疑,東吳將領紛紛上表,表示:司馬懿進攻我們的舒縣,蔣琬不作支援,反而造船,必定圖謀不軌。
孫權表示:司馬懿進攻舒縣,10天就退兵了,蔣琬不知道也正常。人言不可信,我願意以破家的代價,為諸位作擔保,蔣琬必然沒有打我們的主意!
甚至直到蜀漢滅亡之前,吳國仍然派兵,企圖救蜀。
吳蜀聯盟的鞏固,使強大的魏國始終不具備壓倒性優勢,不敢輕舉妄動。
魏:自顧不暇曹魏的情況,比蜀漢糟糕得多。
諸葛亮去世5年後,曹魏最後一位掌控實權的天子曹睿也去世了。
此後,曹魏的政局長期不穩。
首先是曹爽與司馬懿的爭權,然後是司馬家與朝廷、地方的擁曹派之間的明爭暗鬥。
在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期間,244年,曹爽、夏侯玄發起了一次徵蜀作戰,但遭到了司馬懿等人的堅決反對,也沒有得到郭淮等將領的配合(作戰中,擔任先鋒的郭淮“度勢不利,拔軍先出”),結果無功而返,“士民譏之”。
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徵蜀作戰難免因內部相互掣肘而難以組織順暢,而且,一旦戰事不利,又會使自己的政治權威受到極大損失,得不償失。
所以,司馬懿奪權後,司馬家對攻蜀始終非常慎重。
249年,逃到蜀國的夏侯霸告訴姜維:司馬懿剛剛奪權,“未遑外事”,暫時不會進攻蜀國,你只需要注意當時還年少的鐘會就可以了!
果然,此後十餘年間,曹魏對蜀基本以防禦為主,主要精力都用於內部爭鬥。
此後,淮南三叛,此起彼伏,牽制了魏國的主要精力。
尤其是257年,司馬昭討伐諸葛誕的作戰中,司馬昭軍26萬,諸葛誕軍14、15萬,加上前來參合的東吳軍,淮南戰場的戰役規模達到了將近50萬!
參戰人數將近50萬的內戰規模,遠遠超過了魏、蜀之間的任何一次作戰!
可以說,對當時的曹魏來說,司馬家與擁曹派之間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魏蜀的矛盾甚至可以暫時放一放了!
平衡打破,迅速滅亡可以說,諸葛亮去世後,很長時間內,三國之間仍然保持了平衡。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平衡被打破了。
1、司馬家局勢的穩固。
經過司馬師、司馬昭的努力,擁曹派的勢力基本上被清除。
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親率部分宿衛及奴僕征討司馬昭,結果玉碎九重。
這說明:曹魏天子除了武帝留下的一絲血性外,已沒有反抗的實際力量了。
隨著各地都督換成司馬家兄弟、親信,司馬家已經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權,統治已經穩固。
2、東吳的威脅已不足為患。
在壽春之戰中,淮南十餘萬軍隊叛亂,東吳傾盡全力派出10萬人來救援,結果,東吳被斬俘萬餘,慘敗而歸。
這說明,魏吳的實力已經極其懸殊,東吳已經不足為患。
因此,司馬家可以放手大舉進攻蜀國,無需擔憂吳國那點威脅了。
3、蜀國的運轉已經不良,形勢已不再穩固。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很長時間內依然是賢人當政。
他們的才能、道德都不錯,能夠維繫政權的良好運轉,能夠保持形勢的穩固。
可是,在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物去世後,當初《出師表》中所舉薦的可用之人悉數凋零,劉禪只能以黃皓等人來治理國家。
黃皓等人的政治素質嚴重不足,蜀國內政一片混亂。
不僅如此,黃皓、姜維、諸葛瞻等人之間的關係還極為緊張,水火難容。
儘管劉禪既不聽從諸葛瞻、黃皓的意見換姜維,也不聽姜維建議除黃皓,極力避免矛盾走向“武裝化”,但蜀漢的統治集團已經分崩離析。
尤其是,當姜維被迫遠走沓中避難,並“聚谷斂兵”,調整漢中防禦體系後,原本穩固的防禦體系也出現了漏洞。
平衡已經被打破了。
263年,司馬昭發起滅蜀戰爭,蜀漢迅速滅亡。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自有其規律。
諸葛亮去世時,歷史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就總體實力格局而言,“兩弱抗一強”的基本格局仍然穩固。
就內部局勢而言,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政局長時間保持了穩定和有效運轉,姜維北伐雖損耗大,但由於沒有慘烈內耗,其國力尚可以依託“重關之險”立國。
就對手局勢而言,曹魏政局長時間不穩,曹魏的主要矛盾是司馬家與擁曹派之間的矛盾,只有在主要矛盾解決後,才可能發起滅蜀戰爭。
因此,諸葛亮雖然去世,但蜀漢依然可以維持近30年。
-
13 # 煙郭說歷史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去重讀了一下《三國志》、《資治通鑑》,終於找到了答案,真相就發生在諸葛亮身上。
蜀漢之所以在諸葛亮死後,還能堅持27年,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最根本的原因。
內因方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這啥意思,就是說諸葛亮病危的時候,後主劉禪派人問他您老人家萬一不幸去世,誰能擔當丞相大任,諸葛亮說蔣琬可以,又問,蔣琬要是死了,誰能繼承蔣琬,亮又說費禕可繼任,接著來人又問,這要是費禕又沒了,誰能繼任費禕呢,諸葛亮不說話了。
大兄弟啊,你這是要生生把諸葛亮給氣死啊!
這劉禪其實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得找個行的人來幹活,自己就可以安心當甩手掌櫃,連諸葛亮死後三代宰相的人選都刨根問底地確認了一下。
透過這段記載,加上《三國志》裡面關於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治理蜀國來看,他們繼承了諸葛亮治蜀方略,同時執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這讓蜀國得以在北伐消耗之後獲得恢復,百姓安居,財政富餘,軍隊訓練有素,這是蜀國能夠立足的基本條件。
諸葛亮給劉禪留下的人才中,文臣有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前三個人有治國理政之才,且忠心於後主,姜維具有統兵之才,在他們的通力合作下,蜀國在前期還是處於攻勢的。
諸葛亮死後,蔣琬還曾經計劃透過水路進攻魏國,以奪取中原,因此大量打造戰船,但由於這一戰略風險極高,很多人反對,後面沒有實施。
說明蜀國即使在諸葛亮死後,也一直在謀求進攻魏國,屬於攻勢的一方。
但是很快,諸葛亮留給劉禪的人才,先後去世,蜀國衰落就開始了,246年,蔣琬死,253年,費禕遇刺身亡,蜀國內政無人治理,衰敗開始。
蜀國在263年滅亡,費禕在253年死,也就是說,費禕死後的十年時間內,蜀國急劇走向衰敗,因為這個時候宦官黃皓無人約束,開始干政,蜀國內政逐漸腐敗。
這就造成蜀國內部已經不是諸葛亮那時候一片繁榮的景象了,轉而變成民不聊生的畫面,更嚴重的是宦官黃皓跟姜維有仇,一直想搞死姜維,逼得姜維只能遠盾踏中屯田避禍。
在最後的十年裡,國內腐敗,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姜維又多次北伐,加劇了國力的消耗,最終導致蜀國後期國力急劇衰退,根本無法抵抗魏國。
軍事層面
諸葛亮在時,因為要北伐,所以乾脆把重兵集結在漢中長期駐紮,並在漢中屯田緩解後勤壓力,雖然對蜀國經濟消耗較大,但諸葛亮治理能力很強大,依然能支撐,這時候蜀國是攻勢。
諸葛亮死後,前期,他的繼任者們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認為長期在漢中駐紮重兵,消耗很大,因此將部隊撤回,改駐紮綿陽,然後在漢中外圍設定多道防線。
思路大概是,如果魏國來進攻,漢中外圍的多道防線可以抵抗或遲滯魏軍的進攻,然後從綿陽發兵救援,這個思路是有問題的,綿陽到漢中路途遙遠,等你援兵到了,那邊萬一堅持不住就麻煩了。
就在諸葛亮死後的第10年,公元244年,魏國大將曹爽帶兵進攻蜀國,結果蜀國大將王平在漢中外圍採用了得當的防禦策略,守住了漢中,後費禕帶兵救援,與王平一起擊退魏軍。
到了後期,姜維對軍事防禦進行了重大調整,原來的防禦體系藉助山川之險,能守,但是戰果有限,他制定了一條能產生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
就是當魏軍來進攻的時候放敵軍進入陽平關,蜀軍退守漢、樂二城,其他重要關口以重兵防守,再派一支部隊機動打游擊。
藉助天險關口防禦,敵軍久攻不下,疲敝退兵的時候,機動部隊和守軍四面出擊,趁機殲滅敵軍,可獲得較大戰果。
這是一條很好的戰略,但是到了蜀國後期,朝政腐敗,用人方面也很不好,把一個廢物蔣舒送去防禦重要關口,結果這傢伙乾脆就直接投降,導致重點關口被突破。
總的來說
諸葛亮給劉禪留下了政治、軍事人才,但是到了後期政治人才相繼去世,蜀國內政無人治理,陷入腐敗衰落。姜維有軍事才華,但沒有政治才華,加上宦官黃皓要搞他,只能遠出避禍。
本來內政、軍事在前期趨於平衡,相互支撐,到了後期出現失衡,內政坍塌,國力急劇下降,軍事也受到較大影響,最終導致滅亡。
外部原因魏國在諸葛亮死後的30年裡,也不安定,沒精力、沒時間、沒力量舉全國之力攻擊蜀國。
這期間,遼東的公孫淵的武力存在,威脅著魏國的安全,在諸葛亮死後,魏國騰出手來,幹掉了公孫淵,平定遼東。
在內政方面,曹叡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臨終又託孤失當,導致朝政動盪,沒精力去進攻蜀國。
之後又發生高平陵事變,司馬家族以武力手段幹掉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集團,這期間沒那閒工夫對付蜀國。
而且魏國還不斷征伐北韓半島的高句麗等小國,幾乎佔領北韓半島一半的版圖,也空不出兵力打擊蜀國。
其他還有東吳也時不時地北伐一下,打擊曹魏,這實在是疲於奔命,可以說這個時間段的魏國,完全沒有能力舉全國之力征伐蜀國,為劉禪過上27年安穩日子創造了外部條件。
總的來說,魏國自己很忙,沒時間搭理蜀國。
-
14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事實上,諸葛亮死後,劉禪之所以還能做近三十年皇帝,主要是因為他有兩個神助攻!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之所以只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則主要是因為他有兩個豬隊友!
事實上,自從關羽丟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敗,蜀漢的精銳人才已經被掃蕩一空了,整個蜀漢的國力再也無法恢復到巔峰時期了,即便諸葛亮能力逆天,也不過是讓蜀漢苟延殘喘!明眼人都知道,蜀漢是不可能再一統天下了!什麼王業不偏安,什麼漢賊不兩立,這都是說給外人聽的,諸葛亮的數次北伐,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頂多是轉移蜀漢內部的矛盾,多為蜀漢續幾年命而已!
可以說,自從夷陵戰敗,劉備去世開始,蜀漢就已經失去了機會,是諸葛亮強行為蜀漢打了一針興奮劑,讓蜀漢能夠支撐下去,若沒有諸葛亮,蜀漢早就完了!那麼問題又來了,都說沒有諸葛亮,蜀漢早就完了,那麼為啥諸葛亮死後,蜀漢沒有滅亡呢?為啥劉禪還能做將近三十年的皇帝呢?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劉禪有兩個神助攻!正是這兩個神助攻,讓劉禪得以多做三十年皇帝!
神助攻一、曹睿
曹睿是曹丕的兒子,曹操的孫子,魏國的第二任皇帝!曹睿這個人,能力還是非常不錯的,諸葛亮北伐期間,就是他和司馬懿配合,成功地擋住了諸葛亮的進攻,可以說,他的存在,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
舉個例子,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曹魏大將軍曹真去世了,於是曹睿讓司馬懿去抵擋諸葛亮,這是正史中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第一次正面交手!當時司馬懿還是非常霸氣的,要和諸葛亮硬剛,結果滷城之戰,司馬懿被打得大敗,損失玄甲三千,連名將張郃,都在追擊諸葛亮的過程中遭到了斬殺。自此,司馬懿見識了諸葛亮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再也不敢託大了。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雖然司馬懿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但他就是不敢主動出擊,而是選擇了堅守不出,任由諸葛亮叫陣!諸葛亮命手下用女人衣服來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仍然不願意出戰,結果司馬懿忍得了,他的屬下可忍不了,紛紛叫嚷著,要去和諸葛亮對戰,於是司馬懿給眾人表演了一場千里請戰的戲碼!
司馬懿命人向皇帝曹睿上表請戰,表示自己想要和諸葛亮堂堂正正作戰,請求曹睿批准。結果曹睿派人來告訴司馬懿,不準出戰,這其實就是曹睿的英明的體現!
為何這麼說呢?大家試想一下,司馬懿作為曹軍主帥,親臨戰場一線,他比曹睿肯定是要更加了解戰場的真實情況的,他肯定是更加適合決定要不要出戰的,他為何要去千里請戰呢?不就是因為他自己不想出戰嗎?所謂“將在外,君名有所不受”,司馬懿才是曹軍主帥,他才是決定要不要打的人,戰場之中,戰機轉瞬即逝,若是司馬懿真的決定要出戰,他又何必去向曹睿請示呢?
曹睿正是看透了司馬懿的計謀,知道司馬懿肯定壓不住軍中眾將了,所以才會派使者去威懾眾人,不準出戰!事實上,除了曹睿,諸葛亮也看懂了這一點!
《晉書》: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姜維看不懂司馬懿的花招,諸葛亮和曹睿卻能看懂,這正是雙方水平的高低體現!說白了,在玩弄手段方面,曹睿也是一個能人,他能很好地配合司馬懿,為司馬懿抵擋諸葛亮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試想一下,若是曹睿命令司馬懿出戰,後果將會是多麼的可怕?
可以看到,魏國皇帝曹睿,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君主,那麼既然他這麼聰明,為何又說他是劉禪的神助攻呢?因為在諸葛亮去世後,曹睿並沒有想著趁機進攻蜀漢,滅亡蜀漢,而是關起門來自己享樂了!
曹睿繼位之初,勤政愛民,把魏國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他的英明指揮下,魏國成功地擋住了蜀漢和東吳的進攻。可隨著諸葛亮的去世,曹睿變了,他開始大興土木,興建宮室,沉迷享樂,就連司馬懿建議進攻蜀漢,也被曹睿給回絕了。說白了,若不是曹睿腐化了,變得貪圖享樂了,蜀漢根本就撐不下去!若是曹睿一道命令,讓司馬懿繼續統兵進攻蜀漢,試問蜀漢之內,誰擋得住司馬懿?
所以說,諸葛亮死後,劉禪之所以還能做將近三十年的皇帝,得感謝曹睿,若曹睿不貪圖享樂,進攻蜀漢,劉禪早就被趕下皇位了;若曹睿不貪圖享樂,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身體搞垮,搞得自己英年早逝,魏國也不會陷入動亂,蜀漢不會那麼好過!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提到劉禪的第二個神助攻了!
神助攻二、曹爽
如果說曹睿貪圖享樂,給了蜀漢喘息之機,那麼曹爽的無能,則給蜀漢帶來了近二十年的和平!
曹睿貪圖享樂,把自己玩死了,而當時他的兒子還太小,於是他給兒子找了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則是司馬懿。曹爽和曹睿都信曹,所以曹睿是更加信任曹爽的,魏國的大部分權力也是給了曹爽的,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啥司馬懿乃四朝元老,和曹爽同為託孤重臣,卻老是被曹爽打壓!
曹爽長期霸佔著魏國大權,但是他這個人的能力又實在是太差了!正始五年(244年),曹爽率領十萬大軍進攻蜀漢,結果被打得大敗,這使得他在魏國國內飽受質疑,眾人都認為他的能力不行,有了其他想法。不過當時曹爽勢力龐大,無人敢正面抗衡曹爽。到了正始十年(249年),曹爽陪著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先帝,司馬懿率先動手,發起了對曹爽的進攻!
司馬懿動手後,太后站在了他這邊,魏國朝堂的大多數大臣也站在了司馬懿這邊,共同反對曹爽,可見曹爽這幾年的經營,是多麼的差!不過萬幸的是,兵權還在曹爽手中,皇帝也在曹爽手中,就連徵調糧草的大司農印也在曹爽手中,所以說,雖然司馬懿等眾臣都反對曹爽,但是勝利的天平仍然傾向於曹爽!
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就在眾人都以為曹爽能平穩渡過危機之時,曹爽竟然選擇了投降!你沒有看錯,擁有軍隊、糧草、皇帝大義在身的曹爽,選擇了投降!這是讓許多人至今都無法理解的操作,只能說這個曹爽太草包了,太愚蠢了!
曹爽投降所導致的後果,是非常巨大的,自此以後,司馬懿家族開始掌控曹魏大權,為了讓權力一直在司馬家族流轉,他們大肆打壓曹家勢力,以及一切忠於曹家的勢力,搞得整個曹魏內亂不斷。僅僅淮南地區,就爆發了三次大的動亂,嚴重內耗了魏國的國力。而且司馬昭當權時,還誅殺了魏國皇帝曹髦,搞得天下人怨恨不斷,大家都把司馬家看透了,且許多世家大族也看明白了司馬家族的上位之路,效仿者不在少數,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於鍾會了!
簡單來說,曹爽的無能,直接使得魏國陷入了嚴重的內耗之中,嚴重削弱了魏國的國力,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蜀漢才能夠保持數十年的和平,劉禪才能夠多做數十年的皇帝。所以,說曹爽乃是劉禪的神助攻,一點也不為過!
劉禪能多做近三十年皇帝,要感謝曹睿、曹爽這倆神助攻,而事實上,由於這兩人的助攻,劉禪本來還可以多做十幾年皇帝的,他之所以只能多做近三十年皇帝,是因為他還有兩個豬隊友!
豬隊友一、姜維
雖然大家都把姜維抬得很高,說姜維忠義,對蜀漢忠心耿耿,但姜維對蜀漢做出的傷害,也是不能不說的!
姜維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常年北伐,使得蜀漢民生凋敝,國力大減,另一個則是錯誤的漢中防守策略。姜維後期改變了魏延的漢中防守策略,採用了斂兵聚谷的方案,準備把魏軍放進漢中來打,結果魏軍在長安練了那麼久的兵,且都打進漢中了,姜維卻遲遲不帶兵前來增援漢中,任由漢中被魏軍打穿,這是姜維最大的失誤!若不是他瞎操作,魏軍怎麼可能輕易打進漢中?蜀漢怎麼可能亡得這麼快?
豬隊友二、諸葛瞻
鄧艾從陰平小道殺入蜀漢腹地,他們是遠道而來的軍隊,急於速戰速決,對付這種敵人,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拖,拖死他們。然而諸葛瞻卻放棄了堅守險要關隘,堅固城池,直接去和鄧艾打陣地戰,最終被打得大敗。雖然諸葛瞻選擇了以死謝罪,保全了諸葛家的顏面,但他的魯莽行為,也葬送了成都平原上的最後一支可戰之兵,自此以後,蜀漢朝堂人心惶惶,即便是有成都這座堅城,也沒人再敢抵抗了,最終只能選擇投降!
說實話,哪怕諸葛瞻都守一會,別把最後一支軍隊葬送了,稍微給大家一點信心,蜀漢也不可能這麼快滅亡!要知道蜀漢滅亡的時候,其實各地都還有大量的軍隊啊,他們只不過是沒來得及救援!
結語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晉書》)
回覆列表
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
蜀漢最後一個皇帝劉禪
孫吳最後一個皇帝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