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夕丶

    這取決於你對人的信任程度有多高。一個健康的人,敢於向自己的家人、親人、好朋友暴露自己的脆弱,因為他們知道對方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因此而嫌棄自己,並且他們相信對面這個人可以給自己幫助和支援,這就是信任。

  • 2 # 鵜鶘心理

    的確,在我們相信別人的背後,或許就給自己帶來超過預期的結果。有時我去買什麼東西,對於這些東西可能我真的是不懂,有時也是比較懶,當賣方在詢問我的需求是,我就把自己的需求告訴對方,至於質量和價格就由他們去幫我匹配。很多時候,我發現這種做法,真的會讓別人比較感動,他們往往也會靜心去幫,給出比較中肯的意見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皮格馬利翁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在這種相信他人的背後,人們是能夠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讚美、信任和期待。這份感受具備這一種能量。在這種能量的推動下,改變自己原有的一些行為方式。就像我上述所說的買東西案例中一樣。當賣方獲得我這個買方的的信任、讚美和期待時,他便感覺獲得了尊重,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

    除了我所說的買東西之外,其實這種心理學原理還是有很多的應用的,就像在很多的戰爭電影橋段中我們也看到在戰場上敢死隊前赴後繼不顧生死地去完成任務,因為他們的身上也是肩扛著這份信任。而我們常說計程車為知己者死,同樣也有類似的因由了。

  • 3 # 夯七

    根據題主所提問題“相信別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從人際關係方面看可以說是個體對他人的完全接納和認同,從中可以看出彼此的人際關係較為和諧,保持著較為深入、密切的人際關係;但從另一方面也深刻的體現出個體自我意識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他們過度依賴,可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據此,我們著重從自我意識的角度進行分析。

    心理學中將個體分為主體我和客體我兩部分,這兩個部分的區別在於個體在認識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個體是一種觀察者的身份出現,還是被觀察者的身份。但是當個體將自己及其與周圍事物的關係作為認識物件時,此時就會涉及到心理學中一個核心概念,即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及其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簡單講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透過三個方面來完成。其一,個體對生理我的認識,如自己的性別、樣貌、身高、體重等;其二,個體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如性格、氣質、能力、興趣、情緒等;其三,個體對自己所處的周圍事物和他人關係清晰而明確的理解和評價,如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定位和社會功能等。自我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特性,同時,自我意識對個體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識可以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有效地激發個體潛在的能力和強烈的行為動機,為實現目標不斷努力,並且在此過程中個體可以有效的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最終實現自我價值,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掌握好一個度,任何關係的建立,任何決策的確立,都需要是建立在一個健康、積極、獨立的自我人格之上。

  • 4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回答:

    “相信別人”說起來簡單,其實要真正做到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中國自古就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俗話。在現今人與人的交往中,人們更是處處設防,事事懷疑,大多數人都不能做到“相信別人”。可以說“相信別人”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天賦”。

    那麼“相信別人”這種“天賦”是怎麼來的呢?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一個人的性格是什麼樣的,完全取決於其成長早期的教養方式。弗洛伊德把人的早期成長分成了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三個階段,而在這三個階段中,口欲期是最早期,也是培養“希望”品質的時期,更是培養“相信別人”這種“天賦”的關鍵。

    說的再具體一點,在口欲期階段(0-1歲)撫養者對於嬰兒的及時積極迴應,是造就嬰兒“希望”品質(相信別人)的關鍵期。一個有求必應的嬰兒,在成年後一定是一個擁有“相信別人”天賦的人。反之,沒有得到養育者足夠迴應的嬰兒,成年後一定是那個既缺乏安全感又不相信別人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0/500v鋁芯線是多少平方的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