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之所以深遠,就在於這次全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思想的嚴重束縛,開始了系統的撥亂反正,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
全會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的開端。經過這次全會,鄧小平實際上成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全黨和全華人民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實行改革開放,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之所以深遠,就在於這次全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思想的嚴重束縛,開始了系統的撥亂反正,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
全會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的開端。經過這次全會,鄧小平實際上成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全黨和全華人民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實行改革開放,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