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敵對的國家被攻破打敗了,(那些曾經為打敗敵國出謀劃策的)謀臣就會被殺掉。
解說:
這句話非常準確地概括了一個事實:歷史上太多的國君或皇帝都是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榮華的人。其實,類似這樣的話還有很多,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等。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時勢不同了,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了。原先,作為一位國君或皇帝,他的國家和權力面臨強大敵國的嚴重威脅,他肯定需要大量的謀臣策士為他出謀劃策,只有這樣他才能打敗敵國,保住自己的國家和權力,這時候他必須重用那些能夠幫他保住天下和權力的謀臣策士;但是,當強大的敵人被打敗,他終於保住了自己的國家和權力,他所考慮的問題和矛盾就是在國內如何保證他的權力和利益最大化,於是他就會跟提防那些有能力尤其是那些能力遠超過自己的謀臣策士,擔心他們會分享自己的權利(權力和利益),俗話說,功高震主,也難免會引起國君或皇帝的忌憚之心。
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勝列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明太祖時開國功臣數年之間作鳥獸散亡,等等。
所以,比較聰明有智慧的謀臣策士就會選擇“功成身退”。比如范蠡(陶朱公),他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勾踐報仇雪恨強兵復國,建立霸業,然後就主動隱退江湖了;而文種就不夠智慧,結果被勾踐殺了。再如張良,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打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然後他就主動隱退了;而其他開國功臣如韓信等,就都被殺了。再如劉基(伯溫),他輔佐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然後就找了個適當的理由告老還鄉了,他也因此而得以善終。
譯文:敵對的國家被攻破打敗了,(那些曾經為打敗敵國出謀劃策的)謀臣就會被殺掉。
解說:
這句話非常準確地概括了一個事實:歷史上太多的國君或皇帝都是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榮華的人。其實,類似這樣的話還有很多,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等。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時勢不同了,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了。原先,作為一位國君或皇帝,他的國家和權力面臨強大敵國的嚴重威脅,他肯定需要大量的謀臣策士為他出謀劃策,只有這樣他才能打敗敵國,保住自己的國家和權力,這時候他必須重用那些能夠幫他保住天下和權力的謀臣策士;但是,當強大的敵人被打敗,他終於保住了自己的國家和權力,他所考慮的問題和矛盾就是在國內如何保證他的權力和利益最大化,於是他就會跟提防那些有能力尤其是那些能力遠超過自己的謀臣策士,擔心他們會分享自己的權利(權力和利益),俗話說,功高震主,也難免會引起國君或皇帝的忌憚之心。
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勝列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明太祖時開國功臣數年之間作鳥獸散亡,等等。
所以,比較聰明有智慧的謀臣策士就會選擇“功成身退”。比如范蠡(陶朱公),他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勾踐報仇雪恨強兵復國,建立霸業,然後就主動隱退江湖了;而文種就不夠智慧,結果被勾踐殺了。再如張良,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打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然後他就主動隱退了;而其他開國功臣如韓信等,就都被殺了。再如劉基(伯溫),他輔佐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然後就找了個適當的理由告老還鄉了,他也因此而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