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憂不懼逆流成河

    讓他們進同一個城市,然後點城市,看到那裡有個部隊排程沒有?

    對了!

    就是這個,點一下,上面有一排武將,下面也有一排武將。

    在上面找到你,點一下。

    好了,看下面吧。

    找到劉備,點一下,再找到關羽點一下,再找到張飛點一下。

    好了,退出來吧。

    部隊整備,找到你自己,看看這哥仨是不是在你的隊伍裡。

    要是還不信就出去打一架,看看這哥仨是不是在一起。

  • 2 # 春日之虎

    孫扠殺關羽,是戰略上的考慮,目的是討好魏國,聯合魏一舉滅掉蜀國。

    當時,因魏強,迫使蜀吳聯盟,共同拒魏,但為荊州之事,蜀吳開戰,蜀吳聯盟破裂,吳國知道劉備肯定報復,索性不如殺了關羽,向魏送上頭名狀,以達到吳魏聯合,滅掉蜀國的目的。

  • 3 # 靈魂的感觸

    殺關羽是孫權謀定天下而走的一招“險棋”,至於後來放于禁,則多少也在為先前的“險棋”買單!話說孫權在拿下荊州三郡後為何還要置關羽於死地呢?這裡我們得從孫權謀定天下的戰略說起。

    孫權的雄心遠志

    適逢亂世,作為一方霸主的孫權沒有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雄心是不可能的。那麼孫權是怎樣謀劃他的偉業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從當年魯肅所提出的“榻上策”中便可以看到一個基本雛形:

    “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東......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依魯肅所言,時曹操勢力強大,不可與之硬拼,唯有在江東站穩腳跟,然後慢慢向西擴張疆域,直到最後佔據江南四州(荊,益,交,揚),方可與北方的曹操爭霸天下,一較高下。

    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魯肅“榻上策”提出時,劉備還處於寄人籬下的窘迫境地。由於後來劉備的橫空出世,孫權的大略也不得不作出了調整,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聯劉抗曹”,在“聯劉抗曹”的基礎上,也一面尋求西擴的道路,畢竟在亂世當中,只有永恆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朋友!

    關羽北伐,孫權西擴的機遇

    公元219年,劉備於漢中大敗曹操,同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大敗於禁。蜀軍一路勢如破竹,曹魏一時難抵其鋒芒,不得不向孫權一方求援。而這對於孫權來說則是一個與劉備“決裂”的良機,一個千載難逢的西擴機會。

    趁關羽北上之際,東吳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襲取荊州,時荊州守將糜芳傅士仁望風投降,關羽一時間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窘境,迅速落敗,逃至麥城,後被吳軍擒殺於臨沮。據《三國志》記載: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那麼孫權為何一定要殺了關羽呢?

    這就要看看孫權殺關羽後所做的那件事了,什麼事呢?便是將關羽人頭獻給曹操,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呢?那便是要聯合曹操一同討伐劉備,欲乘勢覆滅西蜀。而獻關羽首級與曹操則是向曹操表達了自己和劉備已經徹底決裂!為什麼說孫權有西進滅蜀的想法呢?《三國志·周泰傳》中的一段記載寫得清清楚楚: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還未西進就先拜周泰為漢中太守,可見孫權欲圖西川的野心。時曹劉交惡,孫權也是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下了與劉備決裂的決心,本想著曹操會與自己一同伐蜀,怎料曹操竟更樂於坐山觀虎鬥,以王侯之禮厚葬了關羽,給了孫權一計重拳。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隨後發起了對孫吳的復仇之戰。

    同年孫權放于禁回魏國,並上表曹丕蜀國伐吳之事,希望曹丕能出兵救援,不過自己種下的惡果終還是自己嚐了!吳蜀交戰,不過成就了曹魏罷了!

  • 4 # 靈山禪師

    ♥殺關羽的不是孫權,是呂蒙。孫權不敢殺于禁,也不敢殺關羽。因為這兩位在各自的陣營裡,其地位都不同凡響,殺了任何一個,都會給東吳招來複仇大軍,這是孫權絕對不願得到的結果!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曹操把殺關羽的利害關係告訴曹彰,命令曹彰必須保持距離擊鼓追擊,把關羽留給東吳,讓呂蒙殺關羽,把劉備的的復仇大軍帶給東吳,果然如曹操所料!因為關羽侮辱孫權、周瑜、呂蒙太甚,呂蒙對關羽的恨,到了必殺之而後快的程度,殺關羽甚至是呂蒙的一個堅定信念。孫權怕呂蒙殺關羽,派陸遜追趕呂蒙,制止呂蒙殺關羽,呂蒙還是盡力擺脫陸遜的追趕最終殺了關羽,還以關羽首級告慰周瑜在天之靈。孫權不敢殺關羽,就像當年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都不敢殺曹操是一個道理,都怕為自己招來複仇大軍!

    ♥關羽的死,表象看是呂蒙殺的,其實這個結果都是由於他的狂傲造成的。對外,他撕破了孫劉聯盟。先細看一下關羽的作為,除了水淹七軍,擒得於禁還像一位統帥的作為,其餘諸如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戰長沙等等,說是匹夫之勇實不為過。也正是這些經歷,特別是水淹七軍以後,威震華夏,更使得他極度膨脹目中無人,完全忘了劉備和諸葛亮“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方針,拒絕與孫權聯姻,說“虎子豈能娶犬女”,使孫權及東吳上下蒙羞,侮辱呂蒙為“吳下阿蒙”,視東吳皆為“鼠輩”,撕破孫劉聯盟。♥在蜀國內部,除了劉備和張飛,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包括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時,要不是諸葛亮搬出劉備,差點使不動他。劉備去東吳聯姻,諸葛亮和關羽、張飛留守荊州,他和張飛差點氣走諸葛亮。華容道阻擊曹操時,和諸葛亮叫板同時立軍令狀……視黃忠為“老卒”……在駐守荊州時,馬良輔佐他,他完全不聽馬良的建議,……可以想象,他在荊州完全成了“孤家寡人”,以至攻打樊城腹背受敵時,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近在咫尺分別駐守的上庸、房陵的劉封、孟達都不願出兵相救!

  • 5 # 江山如畫5965

    對東吳來說,荊州勢在必得,原因有:一是荊州原來是東吳之地,借不還,有機會必須奪回來;還有如蜀漢失荊州,就失去進攻東吳的屏障,川前的眼睛被挖掉,又有何懼怕劉備發兵報復。

  • 6 #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孫權明知道殺了關羽會引來劉備的報復,依然還是要殺了關羽,我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孫權有實力並不懼怕劉備報復

    大部分人受《三國演義》影響覺得吳國比蜀國實力弱,其實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這樣,東吳一直是三國第二大國,比蜀國實力雄厚。

    周瑜當大都督時期:赤壁之戰總指揮只有一人那就是周瑜,壓根沒有劉備什麼事兒,所以才有劉備借荊州發展的事情發生,不然劉備憑自己打下的荊州為什麼要用“借”。魯肅當大都督時期:真正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劉備也是迫於魯肅的壓力,才把所佔荊州六郡中歸還三郡給吳國。

    呂蒙當大都督時期:除卻江東六郡之外在加上荊州三郡,東吳勢力僅次於曹魏。江東十二虎臣俱在,孫權又怎會懼怕兵寡將少的劉備報復呢?

    第二,孫權有信心並不懼怕劉備的報復

    孫權出兵奪荊州殺關羽名正言順,因為荊州本來就是劉備借走的。

    挾赤壁之戰威勝的東吳沒有立馬驅逐劉備這個盟友反而給了他十幾年的發展空間,已經夠仁至義盡了。

    劉備一拖再拖不歸還荊州,在那個極其注重道德風評的年代,孫權於情於理于都是佔有極大的輿論優勢的,所以孫權的所作所為皆是正義之舉,所以孫權相當有信心。

    第三,孫權有幫手並不懼怕劉備的報復

    樊城之戰是曹魏與孫吳的聯手,曹丕登基後,劉備報復發動夷陵之戰前夕,孫吳更是像曹魏稱臣。

    所以孫吳後方相當穩固,曹魏如果出氣幫忙更好,即時不出手,曹魏坐山觀虎鬥,孫吳無後顧之憂,憑自己橫跨揚州荊州的雄厚實力面對蜀漢依然佔優。

    反觀之,蜀漢風險更大,最小風險是獨自面對孫吳,最大風險是獨自面對孫吳與曹魏聯軍。

    所以這也是諸葛亮和趙雲力勸劉備不要發動侵吳戰爭的原因,勝算堪憂,可惜情緒化的劉備不是個目光長遠的合格政治家,這口惡氣非出不可。

    後來的結局大家也都清楚了,如此不理智的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失敗是很容易的。

  • 7 # 9紫氣東來

    應:三國經劉備,諸葛亮的百般努力赤壁之後才有了鼎立之勢,劉備奔跑大半生才稍有立足之地,盟友東吳把荊州借給劉備暫住,劉備集團在諸葛,法正,龐統,關,張等人的努力下力克益州,劉備集團漸成氣候,而且不斷壯大,荊州對東吳,蜀漢都是戰略要地,魯肅曾單刀赴會討要荊州,而劉備就是扡著不還,耍老賴,哭鼻子,這盟友之間已產生了裂痕。

    劉備最大的錯誤就是讓關羽守荊州,並授假節鉞,握殺生大權,全權處理荊州一地事務,也就是掌握了半個蜀漢,偏偏這個關羽對盟友很不禮貌,視東吳為鼠輩,對別人也就罷了,特別對孫權惡言相向,豈不知東吳能人輩出,國力遠大於蜀漢,就在關羽發動襄樊戰爭之時,由於天氣原因關羽取得了區域性戰爭的勝利,還《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考慮遷都,隨軍軍事主簿司馬懿獻一計,讓東吳出兵偷襲荊州白衣渡江一舉成功,戰場瞬間逆變,徐晃打敗關羽,呂蒙佈下地網,關羽走麥城被擒,士兵一轟而散全軍覆滅。

    東吳為什麼要殺盟友呢,一隻猛虎一樣的盟友,因為這個盟友太猖狂,口出狂言,襄樊戰爭勝利後要滅了東吳,呂蒙是誰,都督軍事家,豈能夜長夢多,讓其去見孫權,放虎歸山,還不如先斷去劉備一胳膊,少一勁敵豈不更安全,因為這個關羽很不安分守己,若老實的守在荊州誰能耐何得了,這場戰爭蜀漢無一兵一卒支援來看,驕傲是要付出代價的,驕兵必敗也是兵家常識,所以殺關羽就一點不奇怪了!

  • 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關羽死在孫權手上有兩種可能。第一就是孫權在盛怒之下斬殺了關羽。因為孫權一直對於劉備佔著東吳的荊州南郡不還而耿耿於懷。而且關羽還看不起孫權。孫權想要和關羽結成親家,但被關羽拒絕甚至是羞辱了。所以說孫權在擊敗關羽後盛怒之下殺了關羽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孫權氣消了之後又感覺事情不妙。所以想了一出禍水東引的計策。妄圖以關羽的人頭把仇恨拉到曹操那一方。但最終還是沒有達成所願。畢竟曹操和劉備誰都不傻。 第二那就是關羽的死實際上並非孫權授意。也就是說殺關羽的做法是東吳臣子私下作出的行為。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功勞罷了。大家都知道關羽為人驕狂自大,所以很可能在被俘後激怒了俘虜他的江東將領。江東將領在一氣之下殺死關羽也並非不可能。對於他們來說奪回荊州就是大功一件。至於關羽是死是活並不重要。所以一個無足輕重的關羽殺也就殺了。 而關羽被殺後,孫權得知這一訊息後雖然一腦袋問好,但也無可奈何。畢竟人都已經殺了。說什麼也晚了。所以孫權為了擺脫嫌疑,就想著把關羽腦袋送給曹操。然後拉曹操下水。至於劉備的報復。孫權實際上早就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孫權奪了劉備的荊州。劉備勢必會報仇的。在荊州的得失面前關羽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 9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永遠的都是利益!孫權殺關羽首先肯定是因為囯家利益!因為劉備借荊州不還,從而讓東吳失去了一個戰略要地。荊州在蜀漢手裡,在軍事上就會讓東吳陷入被動防禦。戰略上就失去戰爭主動權。戰爭的節奏由蜀漢掌握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蜀漢在荊州駐紮大軍,就象是一把尖刀頂在東吳腰後部。讓東吳動彈不得。這樣很難受啊。也不知道蜀漢大軍什麼時候就沿長江順流而下,如果蜀漢水陸兩軍三倍於東吳,三個月可以滅吳,你說孫權怕不怕?如芒在背啊。按戰略上形勢,蜀吳兩家都不可能放棄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如此戰爭不可避免。駐守荊州的大將無論是誰,都是東吳孫權必除之而後快的死敵。只是沒有想到是關羽罷了。

    除了公義,私下關羽這樣的傲慢性子,曾拒絕孫權和他的聯姻。關羽的戰鬥力爆棚,政治情商就太低了,說什麼犬女不配虎子。這樣公開辱罵一國之君,其實是很失為將帥氣度和風度的。東吳上下皆感受到了屈辱。君憂臣辱嘛。這就是從私仇升級到了公恨了。關羽已經自己給自己埋下了喪身之禍。呂蒙為了國家名譽,君王聲譽,也不得不頂這個黑鍋下令殺死關羽。所以殺關羽孫權想不殺也難,手下人也不會答應。另一個因素,就是關羽那恐怖的戰鬥力了,文武雙全一代帥才,好不容易逮住,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如此關羽死矣!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孫權即便不殺關羽,奪了荊州後,也必然招致劉備的反擊。除非關羽投降,但事實上,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度毋庸置疑,他能從曹操陣營,拋棄了高官厚祿,千里迴歸仍如喪家之犬的劉備懷抱,足見其對劉備的忠誠!他不降孫權,只有死路一條,原因如下:

    荊州對孫權、劉備的重要性,我在多個問答中講過。劉備佔荊州,就佔據長江上游(相對吳國來說),東吳有達摩克利斯之劍懸頭的危險,劉備撒尿,孫權喝他尿,道理就這麼簡單。孫權做夢都想收回關羽鎮守的三分之一荊州,可以理解。劉備和孔明在隆中制定國策時,荊州就是個北伐重要基地,荊州一失,劉備就失去了一條北伐道路,荊州哪怕是三分之一荊州對劉備政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赤壁之戰前後孫權要聯劉抗曹,劉備無處棲身,孫權才容他佔三分之一棲身。到劉備佔西川、佔漢中之時,孫劉兩家矛盾衝突已是十分尖銳,東吳第二任都督魯肅親自率部想奪回荊州,甚至還單刀赴會(見《三國志》。)要知道孫、劉、曹三家鼎足,劉的實力最弱,曹最強,即便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要說能一口吞下曹魏地盤,(當時名義上還是漢獻帝當家),這是痴人說夢啊!但如果說曹操內心是六級地震,孫權則是八級地震,甚至震級更高!因為孫權的綜合實力遠弱於曹操,比劉備強不了多少,後來所謂三分天下,曹佔其七,孫佔其二,劉佔其一,是關羽駐守的部分荊州被孫權奪去,此消彼長的結果,關羽失荊州前,孫劉實力絕沒有2:1的差距!而且更要命的是劉備的陸軍糾集了四海精銳,加之關羽、張飛史書上稱有萬人敵,黃忠、馬超、趙雲、魏延等也是悍將,簡言之,劉備的陸軍戰鬥力還是爆棚的,劉備在漢中鬥敗曹操,關羽又發動襄樊戰役活捉曹操援軍司令于禁,孫權聽到劉備、關羽之名渾身起雞皮疙瘩!

    關羽這個牛人,牛就牛在這個山西大漢不僅精通兵法武藝、長於陸上作戰,指揮水軍也是一把好手。

    現在荊州已奪回,劉備報復是很快就會來到之事,關羽寧死不降,放了他等於放虎歸山,一旦劉備允他戴罪立功,其戰鬥力必然爆棚,後果如此嚴重,孫權怎麼不除掉關羽這個心腹之患呢?!殺不殺關羽,劉備都會復奪荊州!何不先斬其一臂呢?!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事得兩說,分為《三國演義》版本和正史版本。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派出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也在襄樊前線敗退,由於呂蒙使用攻心計,善待關羽士卒,關羽士卒毫無戰心,大多棄關羽而投靠呂蒙,關羽因此而敗走麥城。

    在關羽失敗逃亡的過程中,孫權是不想殺關羽的,東吳派去攔截在羽的人馬,比如蔣欽,一見到關羽,首先就是叫關羽投降,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斬殺,關羽不肯投降,才打起來。

    孫權還派出諸葛瑾前往麥城勸降關羽,關羽還是不肯投降,仍然選擇逃亡,然後是朱然攔截關羽,同樣是先喊話叫關羽趁早投降,關羽還是不降,最終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擒獲,並押解到孫權面前。

    從東吳將領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勸降關羽開始,明顯就是孫權下令讓諸將先要求關羽投降,不投降再動手,到了最後關羽被俘虜後,孫權還親自勸降,關羽還是不從,孫權的主簿左鹹才向孫權建議,殺掉關羽,並列舉出曹操勸降關羽的例子,於是,孫權經過思考,殺了關羽。

    孫權殺了關羽之後,關羽魂魄不散,並在東吳的慶功宴會上,關羽魂魄附身呂蒙,害死了呂蒙。

    關羽被殺後,張昭聽聞,立即從東吳趕到荊州求見孫權,張昭對孫權說:關羽與劉備義結金蘭,發誓共生死,現在劉備佔據益州,又有諸葛亮作為謀臣,還有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等虎將,如果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東吳不能抵擋啊!

    孫權一聽,大驚失色,連忙問張昭怎麼辦?張昭立刻給孫權出了一個主意:只要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讓劉備知道,這是曹操的主意,就能將禍水引向曹魏,那樣東吳就能安全了。

    在三國演義中,這段張昭與孫權的對話來看,孫權殺關羽壓根就沒有想到劉備會報復,還是張昭想到的,提醒孫權,在孫權來看,關羽不願意投降,又一心向著劉備,不殺關羽,關羽遲早還是要逃回劉備那裡的,將來就會招來當初曹操所受的大患,留著也沒有用,所以就殺了關羽。

    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三國演義中的孫權,作為東吳的最高領導人,好像智商就差遠了。

    不過在正史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孫權殺關羽,是早就計劃好的行動,在呂蒙白衣渡江之前,孫權就制定了整個戰爭的計劃,包括殺關羽,甚至都不用再回報孫權,而是抓住後直接殺,沒有絲毫勸降餘地。

    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確實也派人勸降過關羽,但這並非孫權本意,估計也只是瓦解關羽計程車氣而已,當時的關羽已被圍困在麥城,只有數百人,缺兵少糧的,根本起不了什麼風浪,關羽被擒殺只是時間問題。

    在正史中,關羽居然假意接收了孫權的投降,是不是沒想到,但這是關羽的誘敵之計,為的是自已能安全的逃走,關羽還在麥城城牆上樹立旗幟,安排假計程車兵站在城牆上,然後關羽親自帶著十多騎隨從從小路逃走。

    但是東吳軍隊早就切斷了關羽逃命的路線,在半路上設下埋伏,就等著關羽鑽進埋伏圈,然後關羽被東吳將領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在臨沮(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所擒獲,隨後不久就被斬殺。

    馬忠抓獲關羽之後,就立即斬殺了關羽,根本就不用再次通報孫權,也就是說孫權早就下了命令,抓到關羽直接斬殺,或者當場斬殺,所以關羽才會這麼快被殺。殺了關羽後,關羽的首級同樣被送到曹操那裡。

    從孫權這一系列的反應來看,孫權殺關羽壓根就不怕劉備報復,因為孫權作了兩手準備:

    1、與曹魏交好,並臣服;

    2、佔據整個荊州,做好防守。

    孫權殺了關羽將首級送到曹操這事,在正史上來看,並不是嫁禍曹操的,而是給曹操納的投名狀,顯示孫劉聯盟已正式分家,今後我孫權跟劉備正式絕交,所以向曹丞相來稱臣,但曹操沒多久就病死了,於是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換取曹魏的支援,或者不在劉備攻打東吳,同時出兵攻吳,避免兩線作戰。

    孫權唯一擔心的就是兩線作戰,如果只有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是一點也不擔心,至少從他的行為來看是這樣,孫權臣服曹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曹魏不要渾水摸魚,或者落井下石。

    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孫權並不懼怕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中,當年年僅27歲的孫權,都不懼怕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就敢以周瑜三萬兵力迎戰曹操,孫權連統一北方的曹操都不怕,會怕劉備?千萬別看不起孫權,孫權被三國演義矮化了,正史上的孫權就沒有怕過誰。

    孫權在政治上麻痺曹丕的同時,積極做好了兩線作戰的軍事準備,孫權其實是一個思考問題非常全面的人,而且是一個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人,他所作的事情,往往都是非常有把握,包括殺關羽,和麵對來自劉備的報復。

  • 12 # 這些歷史要讀

    實際上,孫權從來就沒想過要殺掉關羽。因此,關羽的死可不是孫權所為。無奈當時前線的總指揮呂蒙卻擅作主張,斬殺了關羽,而這也為日後的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呂蒙為何要殺關羽?

    東吳名將呂蒙,其實也算是三國時期最為勵志的歷史人物。呂蒙曾因為學識不夠,被譏為“吳下阿蒙”。後來,還被孫權親自勸學,希望呂蒙能夠透過讀書,進一步增長自身的學識和才幹。結果,呂蒙還真的很爭氣,短暫時日過後,學識和才幹便大有長進,就連東吳大才子魯肅都誇讚他:“識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呂蒙也正是透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最終成長為東吳勢力最為重要的軍事將領,繼周瑜和魯肅之後,成為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如此勵志的一位人物,自然是想在戰場上建立不世之功的。

    而襄樊之戰前,關羽正好憑藉水淹七軍一戰,打敗曹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進而威震華夏,聲威一時無兩。因此,作為周瑜和魯肅的繼任者,呂蒙不僅想要為東吳奪回荊州,更想透過擊敗關羽來贏取自己的輝煌。

    所以,呂蒙在襄樊之戰大勝後,斬殺關羽,想用關羽的人頭來為自己證明,這也是情理之中的。

    關羽的死,是孫權意想不到的。

    作為劉備的義弟,關羽在蜀漢陣營中的地位,可是相當高的。因此,作為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孫權也深知關羽的死會給孫劉之間的關係帶來多大的破壞。

    不僅如此,孫權之後又遣使入貢,主動向曹操稱臣,甚至勸曹操廢漢獻帝,取代漢朝,自稱皇帝。而孫權得這一些列的操作,顯然就想為自己爭取有力的外援,以便應對即將到來的與劉備的惡戰。

    而所有這一切惡劣的後果,我想孫權在襄樊之戰前,也是有所預判的。因此,即便戰勝關羽,孫權也斷然不希望關羽死。只可惜,呂蒙沒有孫權的政治眼光,所以才做出殺害關羽這一決定。

  • 13 # 君山話史

    孫權是什麼人物,還會害怕劉備的報復嗎?為什麼孫權一定要殺關羽呢,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孫權與劉備在荊州問題上有重大矛盾

    當初孫權為了把劉備推到抗曹第一線,就把荊州的南郡等長江沿線之地借給劉備,不想劉備借了後就不想還了。不僅如此,劉備還阻撓東吳士兵透過長江沿線進入川蜀,自己則乘機奪取益州。當時孫權就非常憤怒,罵道:“猾虜,乃敢挾詐如此!”孫權派諸葛瑾去向劉備討回荊州,劉備卻祭出拖之訣,聲稱等攻下涼州後必歸還荊州。可是大家想想便知,等到劉備坐大,更不可能還荊州了。因此,孫權不得不採取武力手段解決。

    第二,關羽是劉備集團的鷹派,老是搗亂

    關羽是留守荊州的大將,也是劉備集團的鷹派人物,對東吳相當敵視,老是搗亂。起初關羽的地盤緊挨著魯肅,他不時找藉口挑釁魯肅,企圖挑起戰爭。後來孫權派本來就是孤的地盤,還用得著你同意嗎?孫權委派三人出任長沙太守、零陵太守、桂陽太守的大印,他們還沒走到目的地,便被關羽派人一頓痛扁,鼻青臉腫逃了回去。雙方劍拔駑張,後來還魯肅單刀赴會,才算暫時平息糾紛。

    當初孫、劉結盟,孫權為了拉近關係,打算與關羽結為親家,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求婚,欲迎娶其女兒。不過孫權派去的使者見到關羽後,關羽破口大罵並把使者趕了回去。這件事,著實讓孫權很沒面子,要知道他的地位可是比關羽要高,以高就低已經是很看得起關羽,沒想到卻自取其辱。

    第三,關羽是孫權的心腹之患

    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其職,駐兵於陸口,監視關羽。與魯肅溫和派的立場不同,呂蒙屬於軍隊中的鷹派人物,武力解決關羽便提上議事日程。

    關羽是劉備麾下名將,號稱“萬人敵”,而且他也是劉備軍中為數不多精通水戰的將領,且佔據長江上游,對東吳構成巨大的威脅。作為一員驍勇虎將,關羽決不可能老老實實呆在荊州,一有機會一定會向外擴張;更令人擔心的是,關羽倘若發兵攻吳,則可順江而下,佔據地利上的絕對優勢。此人不除,終究是東吳的心腹之患。

    呂蒙認為:劉備、關羽詭計多端,狡詐多變,反覆無常。關羽之所以遲遲沒有對東吳用兵,只因為有自己在,不敢輕舉妄動。倘若不迅速摧毀其力量,一旦自己去世,就很難製得住關羽了。

    對此,孫權十分認同,便全力支援呂蒙以消滅關羽。

    第四,拒絕投降,關羽被殺

    呂蒙趁關羽大舉北伐時,突襲其大後方,導致關羽潰敗,敗走麥城後,關羽只剩下十餘人,最終被吳軍生擒。這時關羽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投降,二是被殺。應該說,關羽還是有骨氣的,對得起大哥劉備,他拒絕投降,最終被殺。

    有人說,為什麼非要殺呢?關押起來不行嗎?鑑於關羽長期以來對東吳的敵視態度以及其人對東吳的威脅,孫權是不可能放虎歸山,不可能留個後患。只有殺掉關羽,才能砍掉劉備的一條臂膀。

    第五,孫權不怕劉備報復嗎?

    殺死關羽,肯定會引起劉備的報復。為此,孫權是做了準備的,他調整了與曹操的關係。由於關羽北伐,曹操也深以為患,由於關羽是曹操與孫權的共同的敵人,這使得曹、孫有了合作的基礎。曹操以司馬懿的計謀,派使者南下,唆使孫權出兵消滅關羽。孫權理所當然同意。他寫了一封信給曹操,直言討伐關羽之策。

    在關羽死後,孫權砍下其首級,用盒子裝好送給曹操。這也是對曹操示好,表示我為你剷除一大心腹之患。孫權這樣做,就是為抵抗劉備報復做準備,一旦他與劉備的戰爭開啟,就必須避免兩線作戰,必須要穩住曹軍。後來的歷史表明,孫權的做法是高瞻遠矚的。

  • 14 # 減水書生

    既然孫權都敢拿荊州,那他也就不擔心劉備報復了。只要孫權奪荊州,劉備大機率就會報復。殺不殺關羽不重要,重要的是荊州,重要的是劉備為了荊州肯定跟他沒完。

    大人物往往都是表面仁義昭彰而內地冷酷計算。所以,劉備報復孫權,荊州就夠了,關羽或許只是增加了出兵的藉口。到底是感情衝動還是理性計算,劉備這個大人物分得清楚。而孫權殺關羽,肯定有衝動的成分,但更多的也是理性計算

    01.劉備為什麼一定會報復孫權

    湘水劃界與漢中之戰後,劉備的根據地就三塊,分別是漢中、益州和荊州三郡。益州雖然作為本部,但益州完全支撐不了劉備的野心。益州諸侯只具有區域意義,根本就無法參與中原逐鹿。所以,劉璋這種安穩諸侯,可以安心割據益州。而劉備這種人是一定要搞事情的,益州根本裝不下劉備的野心。

    所以,漢中和荊州就特別重要,因為漢中是進攻關中的跳板、荊州是進攻中原的跳板。這兩個地方才能夠支撐劉備的野心。而二者比權量力,荊州完勝漢中。

    漢中和益州一樣,也是封閉地形,南隔大巴山相望成都;北隔秦嶺相望關中。特別是秦嶺大山,連鳥都飛不過去,只是通過幾條棧道與關中相連。漢中之戰,曹操這個最強諸侯硬是敗給了劉備,主要就是因為秦嶺大山。劉備穿過大巴山支援漢中,曹操穿過秦嶺出兵漢中,這個就不用拼什麼戰場較量了,後勤較量就夠了。曹操肯定扛不住累年戰爭的後勤壓力。所以,漢中對曹操就是一塊雞肋之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荊州,主要是核心地區南郡,就完全不一樣了。諸葛亮五伐中原,十萬規模的兵力征戰,結果卻屢戰無功。而關羽呢?以荊州一地竟能威脅曹操的老巢許昌。不是諸葛亮無能,也不是關羽彪悍,原因就是地利。只要戰場取勝,荊州伐中原就不用擔心後勤問題。但是漢中伐中原,即便戰場取勝,也要擔心後勤問題。

    所以,劉備只要不像做個安穩諸侯,那就一定要以荊州與天下論短長。荊州是劉備的野心所在。你孫權敢動我荊州,我劉備就敢跟你死磕。

    02.關羽授首後的諸侯形勢

    公元220年,關羽戰死,標誌著劉備集團徹底失去荊州。這時候的三國形勢是什麼樣子?

    自赤壁之戰後,曹操集團的主要精力已經轉移到內部,外部告一段落。為什麼要整頓內部?自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曹操北略河北、遠征烏桓、南下荊州,幾乎打遍了整個北方諸侯。而這個過程,曹操只用了8年時間,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為止。在這期間,曹操集團除了打仗就是打仗,根本就沒有機會來解決內部問題。所以,赤壁之戰後,除了收復涼州,曹操的戰場表現就一直不怎麼樣。原因是曹操集團的重點不在外部而在內部,這是一個戰略重心轉移的問題。在漢中敗北和襄樊險勝後,曹操已經英雄暮年,無心也無力再折騰出什麼大戰爭。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南略交州、移治建業,然後在北邊跟曹操打了濡須口之戰、在東邊跟劉備發生了荊州摩擦。但就實際情況來說,孫權除了從曹操手中搶了點兒人口,完全沒啥作為。不是孫權不想有作為,而是老二的悲催局面。赤壁之戰後,曹操仍舊是第一強者,孫權絕對是第二強者,但劉備真心說不上第三。劉備趁周瑜一個沒留神搶了荊南四郡,看著是四個郡但都是些沒人在意的地方。南四郡的劉備比益州劉璋更不可能有作為。所以,赤壁之戰後根本就沒有三國,而只有兩強,一個是北方曹操、一個是江東孫權。在這個局面下,曹操不重點盯防孫權還能盯防誰?

    但就在兩強相爭的局面下,劉備突然崛起了,而且崛起得讓人猝不及防。公元210年,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主要是南郡;公元214年,劉備全定四川;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最強諸侯曹操,拿到漢中。同時,公元219年,荊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兵鋒威脅許昌。

    看完曹操、孫權和劉備的當時形勢,也就大體知道怎麼回事了。曹操專注內政,外部勉強盯防孫權。孫權被第一諸侯曹操壓制著、被第三諸侯劉備追趕著,戰場武功沒啥作為。而劉備卻一直在搞兼併戰爭,而且在襄樊之戰前一直都在打勝仗。

    03.劉備完全具備攻略荊州的時機條件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襄樊之戰的時候,就是這個局面,“漢事將成”。但是,關羽授首後,劉備集團的上升勢頭就被孫權打滅了。但是,劉備肯定是不能允許的。他征戰一生卻大器晚成,好不容易形成了事業上升期。哪能允許孫權給打滅?劉備要繼續完成自己的人生逆襲,不僅要從白丁打成諸侯,而且還要打到霸主和九五之尊。劉備有這個野心。那劉備怎麼才能繼續人生逆襲、成就自己的雄心壯志呢?

    關鍵的一點就是荊州,只要劉備還能控制荊州,那他一定就有機會。徹底失去荊州,劉備就只能退回四川,做一個只具區域意義的割據諸侯。

    所以,劉備一定要出兵荊州。而且出兵荊州的內外條件都具備。

    外部條件主要是曹操,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後,曹操不僅老驥伏櫪而且馬上就死,於是曹魏集團根本就沒心思搭理荊州事務。

    外部對手孫權在拿到荊州後就失去了名將呂蒙,而之前的名將重臣,如周瑜和魯肅,也早就掛了。所以,孫權手中已經沒啥可戰的大將。

    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就荊州爭奪而言,呂蒙之於孫權就相當於關羽之於劉備。但是,呂蒙死了。不僅呂蒙死了,周瑜和魯肅也早死了。孫權手中堪當領軍的人物,也就是那些豪門士族了。這些人關羽看不上,劉備更看不上。

    還有內部條件,最大的內部條件就是在襄樊之戰前,劉備幾乎沒打過敗仗,大戰大勝、小戰小勝。這是一種勢頭,而且勢頭很猛。漢中之戰,劉備能把曹操打得望漢中興嘆;襄樊之戰,關羽能把曹操打得準備遷都。而曹操可是當時的最強諸侯,所以劉備集團就沒把孫權放在眼裡。

    大器晚成的劉備為什麼能一直打勝仗?正是因為大器晚成,所以劉備集團在這個時候迎來了人才大爆發。荊州黃忠、關中馬超,還有四川的翹楚人物,全都來了。一批新秀人才,對陣曹操和孫權的老態集團,劉備能不打勝仗嗎?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這是一階道理;而現實世界往往都是零階道理。沒錢的日子也有小確幸,這就是一階雞湯,玩得是情懷引深。但零階的道理,則是有錢的生活真的更快樂。所以老驥伏櫪的孫權和曹操集團,真心很難志在千里。而少壯正努力的劉備集團,才是志在千里的。

    04.孫權殺關羽的感情衝動和理性計算

    孫權這個人有性格弱點,所以只做了半世明君。前期跟天下人博弈,孫權明君捭闔;後期跟自己人博弈,孫權一塌糊塗。受辱遼東公孫淵後,孫權就要興兵十萬伐遼東。這就是感情衝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事作罷後,孫權這個皇帝開始嫉妒名將陸遜,你的意見全對、我的意見全錯,孫權咽不下這口氣。所以,後期跟群臣的關係就一直不好。家庭關係還整出了個二宮相鬥,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所以能幹起來,就是因為孫權只講感情慈愛、不講名分政治。

    所以,孫權也是一個暴脾氣,而且感情很豐富。關羽曾經得罪過孫權,說什麼“虎女焉能嫁犬子”。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蓋世雄主孫權,肯定受不了這種氣。所以,孫權殺關羽在性格和衝突上是可以站住腳的。

    但主要還是理性計算,因為大人物必須這麼做。

    對於劉備而言,關羽在荊州很重要。正是因為關羽重要,所以孫權才不殺不可。

    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後,關羽在荊州經營了將近10年時間。除了公元215年呂蒙計取三郡而湘水劃界,關羽在荊州就沒讓孫權佔過便宜。

    以一將之力、以荊州數郡,就能扛住孫權集團的虎視眈眈,而且還能把對手壓制成乖乖貓。在劉備集團裡,也就關羽能夠擔當這個角色。

    關鍵是經營荊州將近10年,關羽在荊州早就紮下了根基。所以,關羽但凡能夠在軍事上旗鼓相當,就一定能夠獲得政治上的優勢。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雖然關羽瞧不上士大夫,但其善待士卒,而軍事征伐主要是打得就是士卒。關羽失荊州但關羽不死而是捲土重來,這些從前的關羽部下會怎麼選擇?

    呂蒙只是在軍事上佔領了荊州,而且還是偷襲,但要徹底佔領就必須在荊州輸出秩序、建立統治。如果關羽不死,那孫權不會有這個機會。

    公元215年呂蒙計取三郡之後,為什麼孫劉兩家劃湘江而治?孫權不是軍事上不佔優,而是政治上難以把關羽累年經營的荊州一口吞下。

    借出去的地,再要拿回來,哪能那麼容易?

    建立在這個冷酷計算的基礎上,孫權殺關羽是更能站住腳的。所以,既然關羽不投降,那麼孫權就真心不能放虎歸山。即便是留著不殺,也不能徹底收服荊州地方勢力。

    最後總結:

    孫權無論殺不殺關羽,劉備都要報復,目的是奪回荊州,復仇是次要的。大人物考慮問題,往往都是冷酷計算大於感性衝動,否則他們也活不下來。

    劉備報復孫權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都非常成熟,所以這也是理性計算的結果,而不是報仇心切的感性衝動。

    孫權有性格弱點,還曾經受辱關羽,所以有殺掉關羽的感情衝動。但是,殺關羽更多的考量還是理性計算,因為關羽就是劉備在荊州的一張王牌。關羽不死、荊州難復,所以孫權殺關羽也是權衡之後的結果,並非公報私仇。

  • 15 # 歷史笑春風

    呂蒙斬殺關羽,將首級帶給孫權,孫權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殺呂蒙?我們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當年呂蒙襲擊荊州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殺死關羽。這是當時的具體情況讓孫權做出的選擇。

    在孫權襲擊荊州之前,關羽佔據著長江上游的要地南郡。由於關羽出色的軍事才能,他打退了多次曹軍的進攻。而與之相比,東吳向淮南的進攻屢戰屢敗。因此,關羽對東吳軍隊的戰鬥力十分鄙視。

    孫權為了自身的安全,一心想佔領上游的荊州,將自己的長江防線連成一線。這樣一來,東吳的戰略防禦體系就能夠形成。不過,孫權還是留有兩手準備。如果和關羽的關係密切,就出兵淮南,奪取徐州。如果和關羽的關係破裂,就襲取荊州,完成自己的戰略計劃。

    關羽這個人剛而自矜,對東吳十分看不起。當孫權為自己的女兒向關羽求婚的時候,關羽居然罵道,“吾虎女安嫁犬子”。這使得孫權徹底對關羽失去信心,決意奪取荊州。

    奪取荊州是孫權和呂蒙商量後決定的方案,但是奪取荊州後,如何處置關羽,則是一個難題。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孫權可以放關羽一條生路,這樣就不和劉備撕破面皮,為下一步雙方和解做準備。

    當年的湘水之爭,劉備和孫權雖然兵戎相見,最後還是透過和談解決了爭端,重結了盟好。這一次,關羽也是想如同上一次那樣,透過談判解決。關羽這才會派出使者去責問東吳。如果雙方留有餘地,事情還會有和解的可能。

    但是,孫權經過全盤考慮後,否決了這個方案。孫權親自定下了斬殺關羽的決定。這從關羽被圍時候孫權的表現就能看出來。當時關羽要從麥城突圍,孫權讓手下占卜,手下說關羽馬上就會斷頭。事後,孫權還稱讚手下占卜靈驗。

    從這一點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孫權是必殺關羽不可了。孫權殺關羽,一是不想放虎歸山,為自己留下後患。二是做好抵禦劉備報復的準備,以免呂蒙死後無力抵抗。三是向曹操表忠心,以博得曹操的信任,為下一步抵抗劉備的進攻尋求曹操的支援。

    我們從這些歷史事實中可以看到,孫權對關羽是必殺之而後快,連個活口都不想留,怎麼可能會對呂蒙有所責難呢?在歷史上,孫權對呂蒙大肆表彰,賞賜優厚。但是,呂蒙這個時候已經是病入膏肓,無福享受了。

    呂蒙在晚年的時候,就身體長年有病。關羽也知道呂蒙的這種情況,這才會在呂蒙裝病休養的時候,輕易相信了陸遜的謊言。不過,呂蒙的身體狀況確實不好,這也是孫權要殺死關羽的一個原因。因為呂蒙一死,遍觀東吳將領,就沒有一個是關羽的對手了。

    呂蒙病死的時候,孫權十分悲痛。他先是精心救治呂蒙,在呂蒙死後還因此吃不下飯。這是呂蒙一死,孫權對如何對抗劉備就更沒有了把握。所以說,孫權視呂蒙是自己的長城,怎麼會殺他呢?

    因此,我們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下殺關羽決心的是孫權,依靠呂蒙的是孫權,所以孫權是根本不會殺呂蒙的。不過,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這種情節,無非是要說明孫權的本意是想留下關羽一條性命,來為將來和劉備討價還價做籌碼。而呂蒙不聽從孫權的命令,一意孤行。這使得孫權痛下殺手,懲罰了呂蒙。

    不過那只是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在現實中孫權沒有做這方面的打算,也就沒有留關羽性命的情況發生。

  • 16 # 南豪星會

    呂蒙白衣渡江,奪了荊州,殺了關羽,可謂是威震天下,名望達到最高。

    孫權是一介懦夫,身旁有百萬雄師,賢者無數,勇將千員,有長江之險,何懼劉備哉?劉備就是想復仇,也要傾國而出才能一舉滅吳,這不讓魏國魚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嗎?

    劉備攻了的話,那就不得民心,別人以為他不報國仇,先報一己之私,威望降低。

    孫權殺了呂蒙,其實是為了負荊請罪,與蜀國相好,可惜劉備不聽這套,孫權火上澆油,自討沒趣,自折一臂。

  • 17 # 西遊夢紅樓

    呂蒙之死很熱鬧,因為太過蹊蹺,所以編劇腦洞一開,得,把這事兒推孫權身上了!

    《新三國》的電視劇情編得還算合理。

    最心疼劉備的魯肅死了,所以呂蒙當了東吳的大都督,名不見經傳的呂蒙很想找點事幹,打響自己的名號,眉眼兒一轉,就盯上了攻打襄樊的關羽,心下就琢磨著要不要搞點事情。

    孫權這時心頭還堵著一口氣,當初想親上加親,讓兒子把關羽的女兒辦了,結果一提親打臉了!

    關羽漲紅著臉罵自己老狗,說什麼“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擺明是看不起自己,喜酒沒喝,關羽憑啥紅臉?再說了荊州是東吳的,你關羽住著我家還罵我狗,欠債的都是大爺?

    決不能縱容老賴!

    呂蒙一看孫權的臉色,心想自己“權子”換“犬子”之計奏效,果然讓孫權恨上關羽了,於是兩人一合計,偷襲荊州,抄關羽的退路。

    呂蒙白衣飄飄,風度翩翩,順手撫了一曲《笑傲江湖》,搏得一群商人叫好。大夥兒在船上喝酒講段子,成功瞞過了荊州的探子,等到呂蒙站到荊州的城牆上,那群白衣商人才知呂蒙是東吳大都督,腿都嚇軟了,自己是來做生意的,不是幫東吳拿下荊州的,錢沒掙到,頸上的頭也不安全,東吳、蜀漢誰也惹不起啊!

    關羽聽說呂蒙突襲荊州,大怒,認為這呂蒙就是青屁股的小娃娃,也敢捋虎鬚?是誰給他的勇氣,是誰給他的膽子?

    由於關羽部下的家眷大多在荊州城中,成為了呂蒙的俘虜,所以憂心忡忡,謠言四起,攻打襄樊已經是不切實際的戰略。

    關羽怒髮衝冠,決定回援荊州,魏吳聯手一路阻擊,途中士兵將領亡的亡,傷的傷,跑的跑,關羽復仇之成最後變成了逃亡之路,退至麥城已經無路可走!

    呂蒙心思慎密,既然要拿關羽出名,絕對不會給關羽活路!也不給孫權退路!

    先不說兵敗麥城的關羽事後必定清算自己,就是孫權一反悔,交好蜀漢也會把自己交給劉備,左右是個難題,不如讓關羽死。

    出名要趁早,捨不得風險套不住狼,蜀國的怒火就讓東吳去抗吧,所以呂蒙不顧孫權不許殺關羽的命令,刀一揮,割了關羽的首級,盒子一裝,送到孫權面前。明明白白告訴孫權:這事兒已經發生了,你看著辦!

    孫權一臉苦笑,已經明白了呂蒙之心,又氣又恨,但還得嘉獎呂蒙,這時君臣失心,自亂陣腳,不用劉備來打,內亂就足以讓東吳亡了,不能明面治呂蒙之罪,但呂蒙必死!

    於是呂蒙死了!

    《新三國》沒正面描寫孫權殺呂蒙,而是透過劇情展示讓觀眾猜猜猜!

    孫權招回陸遜,陸遜一看,呂蒙死了,屍體都硬了,這事兒擺明有古怪!啥意思呢?

    陸遜當初就建議只奪荊州,不殺關羽,這樣才不會讓蜀吳關係徹底決裂。蜀吳開戰,只會便宜了曹魏,讓曹魏不廢一兵一卒就達到了削弱兩國勢力的目的。

    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天空一聲巨響,曹魏閃亮登場,天下一統了!

    孫權讓陸遜看呂蒙之屍,就是告訴陸遜,不聽老子的話,龜兒子就得死!敢不遵我的命令,不用蜀國來殺,老子一樣殺得!陸遜你也走點心吧,別仗著有點本事,以國挾君,否則呂蒙在另一個地方叫你去喝酒!

    《新三國》劇情編得合情合理,那麼真實歷史是怎樣的呢?

    《三國志·吳主傳》說孫權派朱然、潘璋阻斷關羽的必經之路,不斷蠶食關羽實力,在十二月,潘璋部下馬忠在章鄉捉獲了關羽、關平、平定荊州。

    正史中都沒有提及是誰殺了關羽,馬忠不敢殺,潘璋無權殺,敢殺關羽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孫權。

    當時蜀國勢力壯大,荊州直接威脅到吳國的大門戶,這時的蜀國實際威脅已經高過魏國,孫權提親分化關羽與劉備的計謀失敗,於是為奪回荊州不惜自降身份降魏,暫時與魏聯盟。

    為奪回荊州孫權付出的代價太大,一來殺關羽洩憤,二來就是削弱蜀國勢力,關羽正是威脅吳國的水軍大將之一,未來必是討伐東吳的水軍將領。這兩條足以讓孫權殺關羽,而呂蒙在圍攻關羽前病死江陵城,所以孫權殺關羽是真,殺呂蒙是假!

  • 18 # 遨翔

    呂蒙抓住了荊州防守的紕漏,攻破荊州,而此時的孫權知道了,便手舞足蹈,高興的不得了。而在殺關羽的時候呂蒙不在場,追捕時也不在場。所以他根本沒殺關羽,孫權也沒殺呂蒙。歷史上實際是這樣的:殺關羽是早計劃好的,呂蒙是因暴病而死的。此時的孫權不僅急得團團轉,還讓呂蒙在自己的內室養病,病好了一點,孫權就開心,而呂蒙的病惡化了一點,孫權就煩悶不樂。所以吳主孫權為將呂蒙殺了是不可能的!

  • 19 # 秋水長

    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孫權殺關羽,一直為後人所議論,特別是眾多關羽迷們耿耿於懷。似乎孫權殺關羽是件天大的錯誤。所以一遍遍追問。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呢?我認為原因大概有幾點。

    1. 關羽在當時並沒有後世的威名,孫權殺關羽也沒有道德壓力。關羽受到後世推崇,除了本身忠義外,一方面還由於《三國演義》的推崇,另一方面是後來滿清政府需要一個人來頂替岳飛武聖的位置。畢竟滿清入關前號稱後金,把一位抗金英雄奉為武聖很不妥。於是關羽就上位了。所以當時殺關羽孫權是沒有道德障礙的。他也不知道關羽後世威名遠播。

    2. 孫權深知在劉備的心目中,荊州重於關羽。三國演義和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後來的伐吳目的是為關羽報仇,好像不殺關羽,劉備就不會伐吳。孫權卻看的很清楚,荊州比關羽重要的多。搶了荊州劉備必然報復。殺關羽要報復,不殺關羽也要報復。那還不如殺了,將來還少個敵人,免得放虎歸山。

    3. 關羽是蜀漢陣營中少數幾個能統領水軍的將領。東吳以水軍立國,自然特別忌憚別國的水軍戰力,而且蜀漢在東吳的上游。如果蜀漢的水軍很厲害,來個順江而下。那樣東吳將十分危險。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夷陵之戰時陸遜聽說劉備放棄水軍後大大的鬆了一口氣,認為劉備放棄水軍就離失敗不遠了,試想如果關羽沒死。關羽率領水軍,劉備率陸軍,一起回來搶荊州。夷陵之戰恐怕是另一番景象了。

    4. 殺關羽是向曹魏表忠心,為日後穩住曹魏避免兩線作戰打基礎。後世都認為孫權把關羽的首級給曹操是為了嫁禍給曹操。應該說孫權有這麼個意思,但是如果認為僅僅是這個意思就小看孫權了。這麼簡單的計策孫權也知道難不到曹操,孫權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要告訴曹操,連關羽我都殺了,劉備我是徹底得罪了,以後就死心踏地跟曹魏了。

    總之,孫權強荊州是籌謀已久的事,殺不殺關羽應該也思量很久的。不存在說一時疏忽被呂蒙鑽了空子,也不是一時衝動所為。

  • 20 # 山野老人

    為什麼孫權一定要打關羽?

    一,關羽的存在,不利於孫劉聯盟。

    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方面,十分看好三國鼎立的局面。

    從地理位置看(見上圖),孫權夾在蜀漢與曹魏中間,準確說是被蜀漢與曹魏包圍在中間,孫權是夾縫中求生存。

    因此保持三國鼎立,才符合孫權的利益。

    為了保持三國鼎立,赤壁之戰後,孫權採納魯肅的建議,借土地劉備發展。

    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孫權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

    赤壁之戰後,劉備帶兵佔據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關羽留守荊州,等於孫權家門口蹲著一隻老虎,讓孫權終日提心吊膽。

    孫權為了改善與關羽的關係,為了鞏固孫劉聯盟,主動向關羽求親,希望迎娶關羽的女兒,做自己的兒媳。

    關羽不但拒絕了,還羞辱孫權。

    由此孫權認識到,有關羽在荊州,孫劉聯盟就失去意義。

    要想鞏固孫劉聯盟,確保三國鼎立局面,必須搞掉關羽。

    二,奪回荊州,是孫權的既定目標。

    赤壁之戰,主要是孫權方面的功勞,劉備只不過是打醬油的,後來借公安劉備立足,也是為了扶持劉備發展,鞏固三國鼎立的局面,以此對付曹操。

    劉備站穩腳跟後,又出兵佔領了荊州南四郡,之後,又先後佔領了益州與漢中。

    由此孫權不斷派人討要荊州,劉備以種種藉口拖延。

    在這個過程中,鷹派周瑜去世,接替周瑜的是魯肅。

    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策劃者,相對周瑜來說,是鴿派,主張對劉備要團結。

    雖然魯肅也主張應該收回荊州,但是魯肅主張透過談判,和平收回荊州。

    魯肅在位時間很短,接替魯肅的是呂蒙。

    呂蒙相對魯肅來說,也是鷹派。

    呂蒙明確對孫權建議說,我們這代人一定要收回荊州。如果我們這代人不能收回荊州,我們的後代要收回荊州,是不大可能的。

    由此可以看出,收回荊州,是孫權的既定目標。

    三,只有搞掉關羽,才能奪回荊州。

    既然收回荊州,是孫權的既定目標。

    那麼,收回荊州,必定要搞掉關羽。

    為什麼說,要收回荊州,必定要搞掉關羽呢?

    因為有關羽留守荊州,孫權就無法收回荊州。

    魯肅在位的時候,曾經單刀赴會關羽,要求關羽歸還荊州。

    當時的魯肅,只是要求關羽歸還荊州的一部分,被關羽拒絕了。

    由此,孫權將指揮權交給呂蒙,讓呂蒙帶軍隊去收回荊州。

    在呂蒙帶著軍隊的逼迫下,劉備又遭到漢中方面曹操的威脅,如此之下,劉備不得不將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劃給孫權(見下圖)。

    儘管孫權透過武力收回了荊州的一部分,但是孫權並不滿足。

    孫權的既定目標是收回整個荊州,將劉備關進益州這個籠子裡。

    劉備關進了益州這個籠子,對孫權的威脅就解除了。

    魯肅給孫權的建議是“竟長江之極”,然後效法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登基稱帝。

    因此,收回整個荊州,也只是孫權的一個階段目標。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明白,孫權為什麼趁關羽在襄樊與曹魏開戰之機,收回荊州這一動作了!

    所以,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孫權方面寧可破壞孫劉聯盟這一既定目標,也要與曹魏聯合,夾擊關羽,趁機收回荊州。

    孫權收回荊州後,劉備真的被孫權關進益州這個籠子了(如下圖)。

    綜上所述,孫權一定要搞掉關羽,是因為關羽留守荊州,阻礙了孫權收復荊州。孫權要想收復荊州,就一定要搞掉關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uv如何看車頭前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