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92690576358

    祖國你好___這塊舞蹈隊伍倒計時這樣的設計:一排半蹲,後排圍著一排,承扇子形,後排隊員要舉手花高於頭頂。

  • 2 # 手機使用者63172866084

    各位運動員服裝整齊列隊進場,分別排在立席臺兩邊。經過兩天的緊張比賽就要勝利閉幕了。感謝臺下各位選手的努力付出。希望你們今後繼續加油再創輝煌。

  • 3 # 野史春秋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十八路反王作亂,外有滿清、蒙古等異族入侵,明軍深陷東北、西北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疲於奔命。擁兵兩百多萬打遍下無敵手的明朝,為何敗給開國僅十萬人的滿清?

    明末局勢

    明朝軍事上執行衛所制,明朝初年全國共有內、外衛547個和所2563個,每個衛大約5600人,每個所月1120人,大明初年全國兵力大約200W+,而且衛所制有屯田,所以洪武帝說不費百姓一粒錢糧,而養兵百萬。民政上採用戶籍制度,有軍籍、匠籍等,即這衛所中計程車兵祖祖孫孫都是兵,是軍戶,且世襲,戰神戚繼光就是承襲他父親的軍籍。

    衛所制建立初期,也給大明帶來赫赫武功,從南到北,收安南、趕蒙古,打遍天下無敵手。但萬事萬物都有他的兩面性,我們就聊聊這200W的兵怎麼就幹不過僅10萬的滿清兵。

    大明劫劇照

    1、缺乏操練,洪武帝構建是好的,200W兵,不費百姓錢糧即可養活,不增加百姓負擔,但是承平日久,軍人屯田種地缺少操練,那戰時就是和普通人上戰場沒什麼兩樣,戰鬥力可想而知;

    2、逃兵嚴重,打仗不是每個人都行,一幫平時扛鋤頭的,突然要拿起刀,扛著槍去殺人,這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活,加上上級軍官的傾軋,士兵逃亡,上級還可以得到士兵的餉銀;

    崇禎煤山自縊

    3、階級固化,軍戶永遠是軍戶,社會猶如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自然缺乏戰鬥意志。後期戚繼光有心報國,但是沒有可用的軍人,只能進行招募;

    4、官員腐敗,軍隊腐敗,由於衛所是固定的,士兵存在土地、戶籍的依附關係,最終形成士兵對上級軍官的人身依附關係,衛所中計程車兵慢慢淪為上級軍官的家奴。

    總之,前期衛所制確實給洪武帝、永樂帝管理全國帶來便利,但是後期文官集團崛起,軍人勳貴集團敗落,賬面上的200W兵,早已不是當初的200W兵了,後期都到了需要招募兵員地步。

    內部敵人永遠更為致命,改革永遠不要停息!

  • 4 # 拾衿漢服

    要說本質問題,我認為還是因為明朝二百多年來形成的官僚文化,這個官僚系統形成了它自己的規則、流程和內在驅動力。

    文官大多隻知道勾心鬥角,打嘴炮。武將在外多求自保,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言官彈劾。

    明朝末年諸如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毛文龍、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這樣的猛人數不勝數,歷代罕見。

    而且崇禎皇帝也很聰明能幹,希望拯救王朝於危局,他憑一己之力幹掉了閹黨,這已經說明了問題。再用人方面,從對袁崇煥的一套操作也可以看出其城府。

    但是官僚集團的辦事流程、潛規則這些已經形成,交代下去的事情,並不會隨著崇禎的意圖而得到結果,最終都會按照官僚系統的既定形態得到差不多符合這個官僚系統的結果。

    這是無法根治的,不破不立,要想改變,只有釜底抽薪。

    然而歷史並不會給崇禎時間,如果單是李自成那一票人造反,明朝搞得定。如果單是滿清進攻,明朝搞得定。

    但是兩邊一起鬧,就有點吃力了,加上那時候有錢但沒有足夠的硬通貨(銀子),用起兵來也實屬困難。

    敗局最終註定。

    以上所說只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王朝的覆滅,原因是錯綜複雜的。

  • 5 # 蘆雪庵史論

    1368年,明洪武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他被譽為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得國最正”之君。1644年,大順軍隊攻破紫禁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到死於煤山老歪脖子樹,大明大一統國祚276年,壽終正寢。彼時的滿清八旗戰鬥部隊僅僅十萬,卻能夠掃清六合、席捲八荒,最終建立帝國,創造中國封建王朝史可支配領土之最。那麼,一向戰無不勝的明朝為什麼連“泥腿子”大順軍隊和十萬滿清都抵抗不了呢?

    對於明朝滅國問題,現在主要流行的原因分別是朝政腐敗、黨錮為禍、軍事重壓

    根本原因:朝政腐敗

    朝政腐敗基本是大一統王朝末期面臨的通病(秦隋除外),朝政腐敗的本質是由兩方面引起,一是為君者昏庸無能,二是為官者貪婪暴戾。明朝為君者,諸如嘉靖、萬曆、天啟等笑掉大牙者,成為皇帝搞笑擔當。朝政腐敗的直接結果就是官逼民反,畢竟官僚是皇權的代言人。

    一般認為,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為長期的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淪落為流民,成為社會中的極為不穩定因素,再加之朝廷的苛捐雜稅之重導致民不聊生,最終導致農名起義氾濫。

    土地兼併與苛捐雜稅都是政治腐敗的直接表現。大量的民脂民膏被搜刮,但卻都沒有進入國庫,而是成為地方士族官僚大地主的家資,這也是明朝後期對外軍事戰鬥有心無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明朝後期已經陷入了相對“國弱民窮地主富”的畸形結構時代。

    或許有人會疑問,為什麼地主搜刮的錢財成為了自己家資,難道國家不管嘛?這裡要普及一個知識。在秦朝以後,中國進入了地主階級帝國時代,秦至隋這一段時期為士族地主階級時代,唐到清為庶族地主階級時代。由於地主階級的組成主體為官僚、士族,所以歷朝歷代的君王無力例外的給予了地主階級全面的保護,使他們成為特權階層。在封建王朝,“以民為本”是地地道道的謊言,“刑不上大夫”才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地主階層的特權具體就表現在政治資源的優先分配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官二代生官三代;經濟資源的絕對私有權,也就是地主及其僕人、佃農是不需要繳納賦稅與當差的。作為交換,地主階級要絕對的效忠於他們的領頭羊、全國最大的地主——皇帝。也就是說,地主階級的特權是皇帝與其支持者相互依賴與妥協的表現與產物。

    自古以來,想要為民造福而勇於跟地主階層搏殺的皇帝,打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與好名聲,比如三國時代力爭建立法制寒門庶族政治的曹操與諸葛亮,一個被冠以“漢賊”的名號,一個嘔心瀝血致死,最後都沒能扭轉局面;打通人才流動通道的楊廣,因為侵犯了地主利益而被推翻,自己也被李唐王朝冠以“隋煬帝”的惡諡;“十年帝師,十年宰輔”的張居正,因為極力的抵制土地兼併,侵犯地主利益,最終落得掘墳鞭屍的下場;雍正皇帝為了革新吏治,首次公開挑戰地主不當差不納糧的祖制,縱使自己累死在了龍案之上,還是被人們罵到了現在。

    因為地主階層的特權,導致其土地兼併有恃無恐,國家賦稅連年減少,最終國庫空虛,百姓食不果腹,大明王朝儼然成為地主階級的財富源泉。

    黨錮為禍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明非亡于軍事戰爭,明實亡於東林黨。”東林黨就是當時明朝最大的“清流”官僚團體,也是土地兼併與黨同伐異的主要成員。黨錮者,朋比亂政,不論政見對錯與否,是一黨就百般擁護讚譽,不是一黨就百般攻擊,視黨羽為之姓名,視朝廷大政於不顧,危害及其嚴重。

    東林黨作為明末第一大黨,黨錮交避牢不可破。崇禎窮的當褲子,東林黨富的能夠在淮揚花數十萬白銀娶歌妓。且不說東林黨與宦官之間的鬥爭,單純東林黨就分裂出了齊、楚、浙、宣、昆等黨,相互掣肘,混亂不堪。

    東林黨並非全是惡棍,他們的誕生初衷是好的,但是卻在黨政的道路上將負面影響無限放大,最終被定為明亡罪魁之一。

    軍事重壓

    正所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給予明朝腐朽統治者致命一擊。李自成軍隊的口號從根本上體現著明末農民的深切期望:“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納糧,幾乎成為明末農民的夢魘與噩耗。

    此時,由於明朝中央政府常年的統治力缺失,東北滿洲逐漸崛起,並且對明朝虎視眈眈,明朝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本著攘外安內的原則,明朝統治者想要先平定叛亂,在休養生息之後再進行對滿洲的軍事戰爭,只可惜在東林黨的堅決建議之下,兩線作戰成為定局。結果是西線作戰完全崩潰,北線作戰的袁崇煥又被反間計害死,最終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

    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有著根深蒂固的農民階級侷限,這也是李自成與朱元璋最本質的政治領導力區別。最終,李自成未能與亡明地主階級達成一致,被滿清軍隊與地主階級絞殺,滿清成為最終贏家。

    滿清入關之後,在極力打壓農民起義之時,極力拉攏地方士族、地主舊官僚,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坐穩了中國江山,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 6 # 味哎兒

    中國的封建王朝。第1代帝王是打天下的。第2代以後就是傳承獲得的了。

    不是打出來的,也不是幹出來的,是由父親傳給他的。這種祖孫相傳是不見得,不是由能力獲得,全由是血緣好得到的。

    所以,懷於腹內,及月子娃,以及三五歲的小孩仍是帝王的。

    再加上拼打天下的一代帝王,死了以後。再擔任帝王的人,用的全是科舉制挑選出米官員的。不再是他父親的時候,用血拼的方法產生的官員。

    這種4歲開始讀書,12歲科舉,三十歲考中當官的人,除了會背誦書的內容以外,啥都沒見過,啥都沒經歷過,啥都沒做過,可是就是當官兒了,去管理國家和社會了。這能把國家社會搞好的可能性很低。貪汙腐化的倒是很多。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腐敗政府。

    腐敗政府的特點是殺自家人很厲害。見了敵人是等著挨殺的。打不過敵人的。

    因此明朝的末期。殺大將。抓農民當兵。都很厲害。敵人來了打不過了,自己把自己給殺了。這就是未代明朝帝王的結局。

    可見,殺不了敵人,殺自己的大將,最後殺了自己。

    清朝並沒有打敗明朝。

    明朝是農民起義的李自成軍隊打敗的。

    滿清用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並且吳三桂一直打到雲南。這才是清朝可以統一中國的原因。莫把歷史弄混了。。

    李自成敗於自己的人都去享受當官去了。進了北京失去了戰鬥力。這才打不過滿清吳三桂他們的。

    實際上明朝打敗元朝。是元朝腐敗了,一個人統治30多個漢人。15戶人家用一把刀。想著漢人沒有武器就沒辦法他們了。可是30個人殺一個蒙古人,很輕鬆的,不用刀的。這就是蒙古族的元朝敗於明朝的原因。

    老百姓傳說為。8月15殺達子,就是用月餅裡面藏著字條,達到全國統一行動的。

    所以,小說中說的是,明教教徒們造反把元朝打敗了。

    執政以後不用幹活了。只喊一聲“來人啊”,就啥東西都做成做好可享受了。這就是人們願意爭當官的原因。自己不幹,啥都可享受現成的,這就是封建時期的官。

    因此第1代帝王是反儒教的。第2代以後的帝王都是尊儒教的。

    這就是:武打天下,文治天下的現象。

    沒有體力,身無縛雞之力,讀了20來年書,考中科舉就當官兒了,這些人就是投機取巧的人,現在稱為官迷。他們當官不是為了幹事兒,而是圖自己享受,改變命運不再參加勞做,只享受他人勞做成果。

    因為4歲開始讀書到30歲當官,啥都不會幹,只能向別人索要自需一切。

    不當官別人不給他們,就索要不到的,所以貪婪奸滑的人都去當官兒了。能幹點事會幹點的事的人是當不了官的。官場腐敗。也是官官相護,最終整個政府腐敗的原因。

    帝王周圍圍繞著的人,都是啥不會幹的人,只會喊“來人啊”,一切都辦好了的人。當“來人啊”不靈了。就啥能力都沒了,敵人來了就等著挨殺了。就這麼回事兒。

    敵人就是不聽話的人,甚至是想殺了他們的人。因此當官的“來人啊”,敵人是不聽的,是拿著刀去殺他的。不再是聽話的人,及等著當官的殺自己的那樣的人了。敗就必定的了。

    薩達姆在這點上表現最突出,並且是才發生沒有多少年的事。美國沒有打他們的時候,他們很厲害的。美國打他們的時候,薩達姆的兵一個都不見了,美軍如入無人之境。可見一般。

    王就是有人聽他的話,照他的話去辦事兒。當沒人聽他的話的時候,王的威力也就不存在了,還不如老百姓呢。

    因而,在中國帝王的封建王朝,二三百年一大關,沒幾個可超過三百年的。

    即,腐敗的王朝,被反腐敗者推翻,而反腐敗者成王朝,又腐敗,又被新的反腐敗者推翻,從而成為週期式了。

    這種週期性,正是帝王史上,非漢族王朝,仍是中國歷史的原因。用現代詞表述就是政府從業人員的換屆。

    即,帝王與官員換人了,國還是原先的國,民還是原本的民,山川田地仍是原來的山川田地,一點沒變沒改。

    (盤古開天劈地永恆不變,就是中國的表示)

  • 7 # 我整幾句

    王朝的興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偶然性的背後存在著必然。明王朝的覆沒從萬曆皇帝開始。這位皇帝是典型的中國式封建帝王,在位期間幾乎沒做過什麼好事。登基後,年紀輕輕,先耗費巨資修建墳地(十三陵),從此就沒離開過紫禁城,每日以酒代飯;在位期間,明朝商人開始出海經商,萬曆皇帝頒佈禁海令,使明朝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在明朝的船隊消失多年之後,西方殖民者的船隊開始了征服世界的冒險。在位期間的另一個大事件是北方的清朝開始建立,這個新興少數民族政權對明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有為的皇帝應該御駕親征,消除威脅,然而這位昏君渾然不知,毫無作為 ;相反,清太祖卻胸懷大志;自此以後,明朝日落西山,逐漸衰敗,而清則日漸強大,最終消滅了明王朝。

  • 8 # 炳子不是餅子的炳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皇權最為集中的時代,明朝的皇帝集行政、法律、軍事、監察等於一身,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政治局面。在明朝末年,受其本身政治因素的影響,加上外在社會經濟、自然災害等因素,從而造成了明王朝無法扭轉的衰敗局面,對此,下面就明朝會敗給滿清並走向滅亡進行各方面分析。

    第一點經濟上:

    後期的明朝經濟呈現連年財政赤字的狀況。明朝稅收系統是影響其財政最重要的因素,財政的混亂導致國家財政赤字連年劇增,入不敷出,要說原因這大多要歸咎於朱元璋制定的國策。大明朝最後敗給滿清並走向的滅亡,敗就敗在後明期的有錢人太多了,不想向國家交錢,想新認滿清為主子好繼續過富貴日子,亡就亡在收稅上的艱難以及贍養太多的無用之人。張居正曾發表自己對明亡的觀點:“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

    一、明朝朝廷有多窮,私家就有多富。好心辦壞事,不合理的稅收制度導致明朝的國窮私富要說明朝國庫到底有多麼的貧窮,從李自成攻進北京皇城時在國庫內只收繳十萬兩白銀就可以看出來,十萬兩對一般人家來說算是個天文數字了,可對於歷朝歷代的國庫來說卻是九牛一毛,都沒有一位大臣的私庫多。崇禎皇帝是一個極為節儉的一位皇帝,自從他登基為帝以來一直都是省吃儉用,衣服壞了就讓周皇后拿到後宮去補。但在遼東戰線的戰鬥力吃緊,國家需要大量的糧餉來增援軍隊時,當時的崇禎皇帝帶領大家一起募捐,結果卻是籌集到的軍隊所需糧餉的數量少之又少,難道是因為當時社會的百姓和大臣都很窮嗎?這當然不是。李自成在國庫收穫不多,便將目光轉向了整個京城的達官顯貴。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僅在國丈周奎的家中就搜刮出白銀五十三萬兩,在大臣李國瑞的家中搜刮出白銀七十餘萬兩,在當時整個京城的達官顯宦的家中共搜出白銀七千餘萬兩,而當時遼東軍餉才一千七百萬兩,是其五倍之多,由此便可見國庫與私家貧富差距之大。大臣手中闊綽有餘,國庫卻難以為繼,著實讓人替崇禎感到心酸憤慨啊!如果要說歷朝歷代的稅收哪朝最低,明朝我們不得不談。明朝可以說是商業稅和農業稅最低的朝代,並且再明朝的兩百多年裡,農業稅幾乎沒漲過。眾所周知,明朝的建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所以朱元璋深知農民的不易,所以他想將社會徹底迴歸到農業文明,各司其職,互不干涉。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天下的稅畝高達八百餘萬頃,徵收糧食2950萬石。明朝初期主要的稅收是仿製唐宋時期的“兩稅法”,即夏稅和秋稅,兩稅又分實物稅和徭稅以及商業稅等。朱元璋的本意是減輕農民的負擔,國家讓百姓繳納食物稅顧名思義就是讓百姓用上繳糧食的方式來抵扣稅並且能滿足國家所需要的物品。國家所需要的磚頭和毛筆等物品就在出產磚頭和毛筆的地方進行徵收,每家按照國家所需要的比例少交一些,這樣都是低稅。在明朝商業稅的比例是人均3%,農業稅的比例是人均4%,這樣的稅收在古代不可謂不低,但就算這樣低稅的情況下,明朝朝廷在徵收的道路上也是一路坎坷。

    二、減稅容易增稅難,明代晚期的人們對任何一次的徵稅行為都叫苦連天,以至明朝政府在增稅的路上走得艱難重重貧者日益貧,富者日益富,大約貧民之髓富民實吸之。然而低的稅收並沒有帶給平民百姓足夠的幸福感,明朝建朝初期,經過元末的戰亂和瘟疫,人口減少迅速,朝廷將土地進行重新分配,使得百姓有地可種,有糧可吃,國家不需要支付太多的贍養宗師的支出,這樣不高的收稅便足以使國家順利的運轉。明太祖朱元璋以為在他制定的國策下,百姓輕鬆,國家也能越來越富強。永樂盛世這樣支撐起來的,軍隊有軍屯供給,朱元璋給全國官員提供的工資較低,國家支出費用有限,朱元璋便給明朝藩王世襲開了個頭,藩王手握實權,駐守各個要地,掌握當地財政和軍事權利,朱棣成功篡位後,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學習自己,便心生削弱藩王權利的想法,並且對藩王們規定和約束也異常嚴格。比如不讓他們擅自離開封地,不能與大臣結交,藩王之間不可相見,子孫不可當官,這便是朱棣的養豬政策,為了防止藩王們的不滿,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待遇,不但不逐代遞減他們的王位,還給他們的子孫豐厚的俸祿和賞賜土地,從此明朝最大的地主便成了最大的地主。崇禎時期,全國朱氏宗室達30餘萬人,朝廷每年要給各地藩王的俸祿支出就達上千萬兩,而整個萬曆年間徵的軍餉也不過一千七百萬兩。最嚴重還是藩王們不需要向朝廷繳納稅收,還可以擁有土地,這就導致了各地的藩王幾乎都成了各自地方的小皇帝。藩王不交土地稅,官員不交土地稅,軍屯不交土地稅,他們由朝廷供養,朝廷又沒有收入,導致百姓們一代比一代窮,官員一代比一代富。軍屯,也變成了明朝官員們的私家園林。當時的明朝還有一個更大的麻煩,那就是明朝貨幣系統的混亂。由於大明寶鈔易損耗,儲存難,並且易於造假,大規模的製造,導致大明寶鈔後期貶值近百倍。後期的大明朝賦稅徭役日益加重,小米要交稅,大米要交稅,高粱要交稅,漸漸加大了百姓的生活負擔,並且糧食的成色、重量不統一,使得每當稅收時負責收稅的官員非常頭疼。

    三、明朝輕視商業,不重視商業產生的巨大利益,未將商業作為國之根本,錯過增加國庫的大好機會。明朝中後期開放的港口吸引大量白銀流入,資本主義萌芽,手工業漸漸崛起,大量小作坊產生,商業快速發展,然而這時候的商業稅卻極低,商戶們越來越富有,開始大量屯田、屯糧、屯銀,最終造成了惡性迴圈,也把明朝的百姓們逼上了絕路。農民吃不飽,穿不暖,基本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有很多農民們過著悽慘的生活,今天上朝廷繳納稅款,明天借款的生活,農民種的一石糧,要給朝廷上繳八斗糧食,一些交不起稅的農戶們,就逼不得已的開始賣兒子和賣女兒,但更多的人選擇了流亡。導致在正統年間,從山西逃亡到南陽的平民百姓們也就遠不止十萬多戶,到天順年間,流民的人數甚至超過了一百萬。有些地區百姓逃亡過半,甚至出現逃亡十者只存其一的現象,當時的天下稅畝八百餘萬頃也有一二萬頃被拋荒。豪紳地主有特權被免除徭役,貧苦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導致流民進一步增加,農民起義也陸續在各地爆發。

    四、在明朝如風中柳絮,飄搖不定,面臨危亡的時刻,張居正登上了歷史政治的舞臺,推行改革。張居正作為當時的一代名相,喜愛美人,崇尚驕奢的生活,全然沒有明代名仕的氣節。但他卻在大明朝危急存亡之際提出了“一條鞭”法,“一條鞭”在中國有著非常顯赫和重要的歷史地位,在稅收的史上也算得上是一種劃時代的稅收體制。“一條鞭”法的實施使得明朝在短期內國庫充盈。在此以前田賦以實物和貨幣的形式繳納,以後則全部改用銀兩繳納。“一條鞭”法取得顯著成效,但它的推行卻要讓當時首輔執政,獨攬朝綱的張居正把“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作為宗旨,由此可見推行過程其險其難,可見一斑。改革觸犯權貴,難度之大超乎想象。若單獨推行“一條鞭”法,其實也很難取得較大的成果,畢竟中國古代稅收絕大多數還是來自土地稅,但絕大多數土地被權貴們掌握,他們又有免除徭役的特權,怎麼才能收取這些在權貴手中的土地稅呢?對此張居正推行清丈之法。清丈,觸及權貴利益,致使他們群起加以抵制,初期推行緩慢,張居正是一邊寫信給各地官員,鼓勵他們放手去做,一邊嚴懲清丈不力的官員和阻礙清丈的權貴豪紳們。一些將軍門第,宗室之家都被降為庶人,不少知府也因為怠職被宣佈“戴罪管事”。

    五、明末,由於戰事的增加和農民起義的頻繁,以及萬曆皇帝的貪婪稅收再次加重,加速明朝走向滅亡的步伐。明朝末期,後金在北方崛起,時時騷擾犯邊,內地,農民起義從未休止,為了籌集軍費,朝廷對田賦加派賦銀。萬曆四十六年開徵,起初每畝加派三釐五毫,以後不斷加徵,達到每畝十釐以上。而萬曆皇帝對金錢的貪婪,也進一步加大收稅,但這部分稅收沒有進國庫,而是進了皇帝自己的“內庫”萬曆皇帝見採礦冶煉獲利頗豐便在礦稅的基礎上做起了文章。他派出太監為“礦稅稅使”,單在萬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內就收括了二百萬兩,效率之高令人驚歎,這還是進入皇帝“內庫”的數目,太監和隨從私吞的部分卻是無法估量了。明朝的稅收制度最大的失敗在於窮人納糧,富人納涼。荒唐的體制不斷加重社會的不公平,最終使得朱家皇帝在和煤山的歪脖樹做最後的親密接觸後,永遠地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第二點政治上:

    一、兩輔政系統鬥爭加劇政治內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設定兩輔政制度是希望進一步加強皇帝的專制權力,保證自己掌握的軍政事務不會被架空,內外廷輔政機構分解了以往的相權,透過內廷、外廷共同執掌,避免了一方過大而出現威脅君權的情況,這種制度在當時穩定了政治局面,保障了皇權統治。但是在明朝的中後期,特別是在明末時期,兩輔政系統的弊端越發明顯,帶來了極大的政權不穩定現象。明朝初期的幾任君主可以很好的掌握內外廷輔政系統,保證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家經濟建設,但是在明朝後期的幾任君主,要麼消極怠政,要麼頑劣無知,要麼暴虐嗜殺,很難掌握內外廷權力平衡。內、外廷輔政系統為了爭權奪利,不停的開展鬥爭,其血腥、殘忍程度也是空前絕後,明末黨爭起源於1593年,也就是萬曆二十一年,首先是東林黨與齊黨、浙黨的鬥爭,然後是魏忠賢宦官勢力的閹黨,鬥爭十分激烈,朝廷內部人員,甚至是在外督撫更替十分頻繁。天啟皇帝在登基後,首先任用東林黨人員組成內閣,隨後在很短的時間就信任魏忠賢,朝廷被魏忠賢帶領的閹黨把持,東林黨受到了迫害,直至崇禎上位後,懲治閹黨,東林黨再次把控局面,但是到了崇禎二年,閹黨再次反撲東林內閣,把持朝政,朝廷變化極快無疑對明朝來說是極大的打擊。

    二、兩輔政系統並存嚴重干擾邊關防務,眾所周知,所有的軍事行動都需要在統一的指揮下進行,如果沒有統一指揮,軍隊將會變得無所適從,必然會在戰爭中失敗,而戰爭的成敗往往會決定一個王朝的興衰。在明朝末期,由於君主黯弱,兩大輔政系統都想在邊關防務、戰守上獲得控制權,導致邊關防務干擾十分嚴重,如代表內閣、六部的總督、巡撫,代表宦官機構的有鎮守太監、監軍太監。太監監軍可以說是明朝獨有的,而這也顯示出了兩大輔政機構的嚴峻鬥爭,明朝末年,在山西、遼東、大同等軍事重地,都有監軍太監的存在,這些人不懂軍事、不知戰備,卻要為總兵、巡撫發號施令,特別是在魏忠賢帶領的閹黨,派太監到寧遠、山海關等地收攬兵權,嚴重的干擾到前線指揮,導致在後金入侵時,明軍作戰束手束腳,戰爭失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第三點個人方面:

    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具有很強的政治智慧及操控力,與諸多開國皇帝一樣,崇禎勤於政事、不近女色,且崇禎年輕力壯,不受他人控制,有著很強的敏銳嗅覺。但是這些因素也使得崇禎造成剛愎自用的極端,崇禎對個人能力十分信任,使得他對內閣大臣、地方官員都不信任,崇禎待人多疑,導致很多能挽救危局的文臣武將都遇到了悲觀下場,在內憂外患下,崇禎過於急於求成,為此不惜對身邊的大臣免職抄家。同時崇禎不能對自身的情緒進行有效掌控,其在執政期間,換了50多名首輔,只要是沒有按期完成任務的,都會被免職,甚至還會被斬首,在這種高壓政治局面下,很多大臣都變得謹小慎微。此外,崇禎本身也存在優柔寡斷的性格,李自成即將進入北京時,要求崇禎封王賜銀,甚至願意抵抗後金,但是崇禎因為首輔大學士不表態,就放棄了最後挽救明朝的機會,崇禎本身缺乏作為皇帝應有的擔當,使得本可以延續的明朝滅亡,加速了後面的朝代更迭。

    第四點自然災害上:

    一、自然災害頻發引起農業經濟受損,農業經濟損失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有直接的關聯,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立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明朝十分顯著的經濟特徵,其穩定性可以為皇帝提供想要的財力、物力,但是這種小農經濟十分脆弱,如果遇到自然災害就會發生嚴重的損失。在明朝末年,極端天氣十分常見,如暴雨、旱災、罕見嚴冬等,導致明朝農業經濟受到了極大影響,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其可以說是明朝的財富重地,而罕見嚴冬的出現,造成了極大的農業損失,與此同時,明王朝流民四起,地方官員及朝廷對流民處置不當,加上“三響加派”,造成了饑民激變,引起農民起義。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明朝,面對自然災害,會大規模減產,甚至會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同時在災害救濟時,如果處置不當,還會引起一系列問題。在明朝末年,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皇室貴族、地主瘋狂的掠奪土地,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極其民變,加劇明朝的滅亡步伐。

    二、自然災害降低賦稅徵收,在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下,農業必然會減產,這也會對明朝的賦稅收入帶來極大的影響,崇禎上位當年,財政支付高達500萬兩白銀,而國庫卻處於枯竭狀態,加上後金崛起、入侵,邊關吃緊,崇禎皇帝想要集合物力、兵力與後金一戰的條件都沒有。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僅對農業帶來極大影響,同時也引起了畜牧業的損失,在明末,每一次的自然災害除了有人員傷亡以外,還有嚴重的牲畜損失,在明代,牲畜可以說是最主要的農業動力,牲畜的損失進一步加劇了農業損失,從而影響到朝廷徵稅。此外,在崇禎時期,自然災害的發生還對杭嘉工商業發達地區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在自然災害下,杭嘉工商業發達地區是缺乏生產原料,工商業發展難以維持下去,這就帶來了嚴重的後果。頻繁的自然災害一方面對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困難,朝廷的正常徵收難以進行,另一方面還需要朝廷進行賑災,而朝廷本身缺乏充足的錢糧救災,加上後金的入侵,朝廷又需要加重賦稅,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三、極端天氣使得明朝在戰爭中處於劣勢,努克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並起兵反明後,在明朝與後金的近30年鬥爭中,明朝都處於劣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極端天氣的出現。明朝末年,極端天氣頻發,從而引起了大量流民、邊軍將士後勤不足、牲畜凍死等一系列問題,並且與後金軍對相比較,明軍更加不耐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明軍的戰鬥力。此外,明軍在對付後金的起兵時,火器是最有利的手段,但是在極端天氣下,火器難以發揮其作用,加上明朝政治腐敗,後勤不足,很難與後金軍隊對抗,從而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第五點軍事上:

    滿清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朝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朝立國的一個根本制度。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到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才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使得八旗制度正式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這些丁壯,戰時為兵、平時為民,使得清朝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很多朋友覺得很奇怪,為何清朝的八旗軍總人數僅十多萬,卻能夠打敗擁有數百萬軍隊的大明朝和大順軍?面對這樣的百倍差異,大清仍能獲得勝利,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八旗軍擁有很強的戰鬥力。他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尤其是在冷兵器時期,誰有騎馬優勢,誰就可以獲得戰爭的先機。這也是大清軍隊在爭奪江山的程序上顯而易見的優勢。

    第六點滿清發展上的變化:

    一、八旗制度的確立,生猛的女真人從野獸變成了戰爭機器。八旗制度的確立,女真人被武裝並且嚴格編制了起來,全民皆兵,最重要的還是八旗制度能夠吸納其他部族的力量。

    二、後金吸收西洋火器,也開始了自己的火器製造,而且後來者居上。後金鑄炮技術已經全面超越明朝。到了1639年,清軍僅紅衣大炮已經自鑄60門,在松錦之戰時發揮了壓倒性的火力。

    三、皇太極之後,清朝開始採用政治籠絡+軍事進攻的方式,成功起到拉一片打一片的優勢。努爾哈赤在關外的屠殺終究不可持久,皇太極上任後轉而採取優撫和寬慰措施,對前來投奔的蒙古、漢人將領皆委以重任,而且傾心吸收漢族乃至西方先進經驗。

    明朝基本上是外憂內患,外部有滿清進攻山海關,內部官員的腐朽造成了農民的大起義。李自成率領的反叛軍隊已經快打到了北京城。因此大明軍因腹背受敵,消耗極大,此時他們要兩線作戰,十分牽扯精力。綜合上述,滿清部隊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而明朝政權已經腐朽到根部無法改變了,最後綜合對比之下會敗給滿清並不意外了。

  • 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有啥好奇怪的?明朝的確曾經非常強大!然而,隨著歲月的推移,朝廷的積弊自然也越來越多。不過縱觀歷代王朝,卻也幾乎沒有不盛極而衰的。

    夏朝的末代國王夏桀,就是被勢力不太強大的商湯給滅亡了的。

    幾百年後,商紂王也同樣滅亡於小小的周部落。

    這說明,強大的勢力如果“無道″,必將走向勢力衰弱而滅亡的反面。

    同樣,看似弱小的勢力,如果能夠利用敵人的混亂,充分調動己方的戰爭潛力,那麼也同樣可以由弱轉強。

    一旦機會成熟,便可能取昔日的強大者而代之。

    清朝就是這樣奪取關內的花花江山的。

    公元1644年,隨著闖軍揮師東佂,明朝的崇禎政府突然垮臺!

    崇禎皇帝的上吊自殺,北京城的輕易陷落,代表著一個由崇禎勉強維繫著的,大明王朝落日餘暉時代的終結!

    從此大順、大西、南明各據一方,關內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佔據了北方和中原地區的李自成頗為志得意滿,大順君臣幻想著傳檄而定天下!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關外那股可怕的軍事力量。

    此時的清朝已經組建了一套完備的軍事組織,由“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為主力的軍隊戰鬥力很強。

    又由於清朝統治集團尚未腐朽,所以這個軍事與政治集團自然便具有一股子銳氣。

    兵貴精不貴多。將在謀不在勇。兵貴神速。逆勢而為功倍事半,順勢而為事半功倍。

    什麼是勢?

    關內的混亂無主便是勢。

    什麼是兵貴神速?

    利用吳三桂的獻關投降,趁李自成準備不足與其爭搶勝利果實,實現擊敗並趕走李自成取代其統治北方的目標便是兵貴神速。

    果然,清兵的忽然入關參戰,打亂了關內各派勢力的如意算盤——李自成因輕敵冒進而慘敗,被迫退出京師、退出山西、退出陝西,而吳三桂和清兵則一路追殺,不給李自成留下喘息的機會,而後李自成又怪異地被湖北九宮山的程九伯等幾個地主武裝人員殺死,於是大順政權便垮臺了。

    其實大順政權頗有實力,也是唯一可以在北方阻擋清兵入關的勢力,但是它卻失敗了。

    大西政權的實力不如大順,自然更無法同彪悍的清軍對抗。

    而南明的軍隊雖多,但卻都爛透了!

    李自成、張獻忠之死,肯定會給大順、大西軍餘部帶去不小的衝擊,同時也搞亂了人們的思想。

    人們當然會疑惑:為什麼中原政權的百萬大軍,竟然無法阻擋區區十幾萬清兵呢?

    而且居然會有那麼多關內的兵將望風而降。

    究竟是因為什麼?

    其實,不要詫異清兵入關奪取天下之迅速!

    因為這完全是崇禎皇帝自毀長城,以及關內各派勢力因互相絞殺而忘記了防禦外患的必然結果!

    試想,如果崇禎沒有殺袁崇煥,又豈會令“寧錦防線”毀於一旦!

    試想,如果不是李自成貿然揮師東進,吳三桂又豈能放棄防禦清兵的陣地退守山海關?

    儘管吳三桂沒有及時奉詔勤王,導致京城淪陷崇禎自殺,但是從這一刻起,鎖住連線關內外咽喉通道的山海關便危險了。

    果然,吳三桂與李自成反目之後,便充當了替清軍剿殺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急先鋒。

    而清朝統治集團則可以“名利為餌”,誘使關內的降官、降將、降兵,替他們消滅那些反清勢力!

    結果,在吳三桂等降將的“努力”下,南方僅存的反清力量越打越少,越打越弱,直至最後銷聲匿跡!

    就這樣,清朝便利用關內各派力量互斗的機會趁機入關,並利用關內投降的兵將替他們打天下,終於鯨吞了關內的花花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為什麼稱這個孩子為男子漢作者對他有著怎樣的情感還可以給每個部分換個小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