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收穫

    漢聯軍七十萬,其中劉邦本部帶兵二十萬!

  • 2 # 使用者8247392515661

    多種記載,大部分認為是十五六萬的兵力。

  • 3 # 使用者2075774323131

    劉邦帶領56萬大軍向項羽的都城彭城出發。劉邦此前從沒有帶過如此多的人馬,這時候約劉邦肯定是驕傲自滿的,畢竟是56萬大軍呀。

    他們到達彭城之後,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佔領了彭城,這更加助長了劉邦的驕傲情緒。

  • 4 # 使用者2069460986578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夏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 5 # 使用者4788390029090

    1.公元前二零六年,秦亡,隨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項羽便領兵西進,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在關中稱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今陝西南鄭)。當時漢中屬於蜀地。2兩年八個月的楚漢之爭,權利的中心一直在漢中。

  • 6 # 水一白聊歷史

    “武廟十哲”分左右兩列,各五人,除了漢張良之外,都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將領,這其中,排在左列第二的是漢淮陰侯韓信,而在其後排在第三的就是季漢丞相諸葛亮。他們位次相近,可見歷史地位也是非常接近的,但問題就在於,當初韓信統兵可是“百戰百勝”的,而諸葛亮卻是“六出祁山”而未果。

    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秘呢?

    一、時間非常關鍵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成語現在多用來形容在表現行動的背後,還隱藏著實際的真實意圖,不過在當時,卻還代表著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時間差。

    公元前206年4月,剛剛分封完諸侯的項羽離開關中、東向歸楚,在他的授意下,劉邦的十萬軍隊僅僅保留住了三萬,但對手實力強大,劉邦也不得不帶著這三萬精銳去往封地漢中,此外,各諸侯軍、秦降軍中還有數萬人願跟隨劉邦一同打江山,這其中就有後來的淮陰侯韓信。秦國原本的核心地帶——關中,則被項羽分封給了三個秦國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

    按照正常發展,項羽東邊有九個郡,三秦佔著原來秦國最肥沃的土地,而劉邦手裡則只有漢中、巴、蜀,這裡面巴、蜀兩郡在當時還是人煙非常稀少的地區,是提供不了多少助力的,所以,即便不再有兼併戰爭,各國均衡發展數年之後,劉邦即使實力強大起來,也是與項羽差距越拉越遠的。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的考慮,劉邦僅僅在4個月之後,即公元前206年8月,即拜韓信為大將,重新殺回關中,取下三秦之地。之後才有韓信的伐魏、攻趙、定代、降燕、滅齊之旅。這份成功既離不開韓信超凡的指揮藝術,更無法脫離劉邦集團整體的勝利。

    從三顧茅廬到六出祁山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次年在赤壁大戰之中,孫劉聯盟擊退曹操,從而開始佔據荊州之地,這是劉備在諸葛亮輔助下拿到的“第一桶金”。這一時間,曹操已經佔據了長江以北大片的土地,孫權亦雄踞江南多年,根深蒂固。後來,劉備集團又佔了益州、取了漢中,失了荊州,這才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雖然一直說是鼎立,但實際上蜀的家底遠沒有曹魏厚,即使與孫吳相比,也是有所不足的。但是基於劉氏復漢的“理念”,他們又不得不伐魏,所以才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諸葛亮的北伐主要集中在公元226年至公元234年之間,此時的曹魏和孫吳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了,跟秦末那種諸侯並立的局面已經截然不同了。諸葛亮的北伐雖然經常會取得區域性勝利,但卻總要面臨後繼無力的結局,所以結果也只是徒勞無功。此外,由於國力上的差距,諸葛亮的北伐也非常剋制,不敢打無準備之仗,不敢冒險,這也註定了諸葛亮很難取得更大的勝利,但也避免了蜀國過早滅亡的結局。

    二、制度與人心

    制度和人心上的優勢也是諸葛亮所不具備的。

    眾所周知,劉邦集團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更缺乏國家管理經驗,但優點在於“拿來主義”用得熟練,所以,在劉邦到了漢中以後,就繼續沿用了秦制,當然,這也要得益於蕭何在攻陷咸陽之後,第一時間保住了秦的制度和法典。

    秦制對於老秦人來說,實際上是非常習慣和適應的,秦國的暴政實際上也主要來自於不斷的大型基礎建設,如長城、馳道、驪山陵墓等等,與秦制本身是無關的。此外,劉邦當初在關中時的“約法三章”,以及項羽在關中時的燒殺搶掠,這份人心收割的對比就很明顯了,所以劉邦才能夠輕而易舉地戰勝三秦,奪回關中。

    拿回了關中,採用了秦制,此時的劉邦雖名為漢王,實際上卻是相當於成為當初一統天下前的秦王,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就在於有這樣一個極為穩固又團結的大本營。甚至可以說,劉邦集團的勝利,從本質上講,是秦滅六國的又一次翻版。

    再反觀諸葛亮和蜀漢

    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對於益州人民來說都是外來人,這一點上,他們甚至與世居江東的孫氏和一呼百應的曹氏都是有相當大差距的,所以,劉備才以興漢為自己的口號,但是很不幸,原來的益州之主劉焉、劉璋父子也是漢景帝的後人。在蜀漢統治的這段時間裡,幾乎一直要面臨這種“外來人”與本地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更不要指望曹魏與孫吳也“人心向漢”了。

    三、對手與隊友

    前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水一白很少提及諸葛亮與韓信之間的能力差距,因為,當上面兩個核心差距擺在面前的時候,個人能力差距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韓信是百戰百勝,但劉備在沒得到諸葛亮之前也一樣連個老家都沒有,而諸葛亮剛剛跟了劉備一年,劉備便成了荊州之主,這已經足以讓諸葛亮傲視群芳了。蜀漢沒有統一的關鍵在於丟了荊州,這裡面既有諸葛亮的問題,也有劉備對諸葛亮不夠信任的原因,劉邦當初如果足夠信任韓信,應該也不至於彭城慘敗,還可能提前兩年統一天下。

    對手與隊友的差別,這個在不同時代是很難比較的,秦末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就很威武了,這在漢末還是不夠看的。只能說,勝利了隊友自然就厲害了,失敗了對手自然就強了。不要總認為是項羽給機會,按照項羽最初的構想,用三秦看住劉邦,他則回師楚國,伐齊、吞燕、滅趙、並魏,進而實際統一的,只不過,劉邦打回來得太快,伐齊又拖得太久,才顯得項羽好像在給機會罷了。

    水言水語

    韓信與諸葛亮都能夠列在“武廟十哲”之中,實際上已經說明他們的能力了,雖然諸葛亮的北伐沒有最終成功,但這份成就還是無法抹滅的。

  • 7 # 社會歷史觀

    韓信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諸葛亮卻要獨自苦苦支撐整個蜀國大軍,還要面對蜀漢朝廷的流言蜚語。同樣數量的軍隊,其結果自然也大有不同。

    韓信勝利乃是順天而為,而且有著張良與蕭何這兩個堅實的後盾——蕭何能夠為韓信大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而張良能夠在關鍵時刻助韓信一臂之力,可以說缺少了這二人,韓信即便用兵如神,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勝利。

    雖然西漢開國君主劉邦算不上什麼正人君子,但是在治理國家以及統帥將領方面還是有自己獨到的理論的。劉邦自然不願意看到韓信一家獨大的局面,但奈何他是兵法大家——有韓信指揮,勝利的機率就大大增加。所以在那個時候,劉邦是韓信的絕對支持者。

    反觀諸葛亮,他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是在他心中的天選之子劉備早已不在人世,而後主又難以扶持。一方面蜀國自打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便大傷元氣,許多年都未能恢復。諸葛亮一心想要替劉備實現宏圖,奈何第一次北伐就因街亭失守而滿盤皆輸,可以說對後續北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諸葛亮手握大軍,屢次北伐,雖然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但是勞民傷財也是真的,蜀漢朝廷一直有奸臣誣陷諸葛亮企圖謀反。而蜀國一次次的失敗,更讓這些流言蜚語傳得沸沸揚揚。雖然劉禪口頭上相信諸葛亮,但是心裡怎麼想又有誰知道呢?

    在我看來,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糧食供給能力不足,或者說後勤保障工作不到位,當然責任不在諸葛亮,而在於蜀漢人心不齊。蜀國後期已經沒有能堪大任的將領,也沒有忠心耿耿的人才,所謂諸葛亮的學生也只是曇花一現,並無建樹。最看重的馬謖也是首次北伐失敗,街亭失守的罪魁禍首。

    其實諸葛亮並沒有小說中的那麼出彩,但是其本身的才能仍然不可忽視。我認為韓信是兵法大家,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作戰方面肯定要比諸葛亮強。

    更重要的是,韓信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助力,而諸葛亮在後期只是一人撐得起局面,自然取得不了勝利。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塵埃落定,又不過是過眼雲煙。韓信再怎麼厲害,還是被朝廷除掉,而諸葛亮再怎麼不甘,也不過入了黃土,改變不了天下大勢!

  • 8 # 陽明新學

    網路配圖,韓信劇照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韓信和諸葛亮所處的天下形式不一樣,而導致了韓信和諸葛亮所取得的功勞不一樣。

    一、韓信時期的天下形勢

    這個時期已經是項羽帶領天下諸侯將一個統一秦王朝推翻了,項羽自己沒有建造一個統一的集權式國家的想法,而是按照春秋戰國時期的做法,恢復了諸侯國的制度,遍地封王,而自己的直接屬地就是楚,自己也被稱為西楚霸王。

    這樣的局面就是諸侯國各自擁有軍政權力,名義上奉項羽為尊,完全可以不受項羽的控制,這造成了天下一盤散沙的局面,從而也引起了諸侯的紛爭。

    網路配圖,韓信劇照

    劉邦被封為漢王,所屬地域和後來蜀國地域應該差不了多少,但也是一股很強的勢力,要比其他諸侯國不知道強多少,而且沒有誰惦記著他的這塊偏僻之地,所以劉邦就有了穩固的大後方,可以放心地出川爭天下。

    在封韓信為大將軍之後,劉邦首先是將三秦之地給搶了過來,佔據了富饒而人口眾多的關中之地,關中之地退可守,進可攻,那劉邦的實力又有了進一步的增長。

    再之後劉邦和韓信就分兵兩路,韓信長驅直入,橫掃中原地帶,所向披靡,也建立了不世戰功。但劉邦確實直面項羽的主力,屢戰屢敗,差點就被項羽幹掉。若無劉邦正面與項羽對決,韓信也不會這麼快就取得了勝利,當然以韓信的傑出能力,這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最主要的還有個蕭何坐鎮大後方,為劉邦和韓信帶來後勤保障和兵力補充。

    網路配圖,諸葛亮劇照

    二、諸葛亮所處的時期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後,諸葛亮7出祁山,欲爭天下,所帶之兵遠超十萬,也應該超過了韓信當時所帶之兵,氣勢也極其龐大。但這個時期的曹魏更加強大,佔據了北方及中原地帶,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實力都遠超蜀國。也不是韓信時期中原地帶諸侯林立,一片散沙的狀態。

    而荊州的丟失,也失去了一個戰略支點和牽制曹魏的地方,所以諸葛亮出川也是強而行之,有點不自量力的感覺。

    網路配圖,諸葛亮劇照

    三、韓信和諸葛亮個人能力之比較

    韓信帶兵打仗是不用軍師的,他自己的屬性就是統帥,也是軍師,兩方面都可以是滿分,是天生的軍事統帥;但諸葛亮的統軍能力至多可以打80分,軍師能力90分,他好的能力可能還是治理地方,能力接近蕭何。所以,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和蕭何類似的人,讓他作為帶兵統帥還是很勉強,能力稍顯不足。

    以上三個方面足以說明為什麼韓信能夠速戰速決取得中原大部分地帶立下赫赫大功,而諸葛亮屢次出川都無功而返,甚至自己還病死在軍中。

  • 9 # 掌心聊聊

    不可否認,劉邦能奪得天下,建立大漢王朝,韓信有一半的功勞,這其間,轉折點就是,劉邦高壇拜將,韓信受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破三秦,橫掃北方中原,最後敗項羽於垓下,成就了劉邦的霸王之業。

    劉備奪取成都,攻下漢中,就急不可耐心地稱漢中王,仿效的就是他的先祖,漢王劉邦,諸葛亮的北伐,就是在劉備生前就商定好的“匡復漢室”路線,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只不過是這一路線的執行者而已。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堅持六出祁山,北圖中原,以成霸業,但最終還沒有像韓信那樣從 中取關中,北定中原,匡復漢室,其實還是有許多主客觀原因的。

    一、外部環境不同。

    韓信幫劉邦爭天下時,劉邦雖然偏居漢中,表面上尊奉西楚霸王,但其實也項羽分封建的其他諸王一樣,陰奉陰違,搞當面一套,背面一套,所以楚漢相爭,其實是漢王劉邦、梁王彭越、江王英布等諸侯對西楚霸王項羽的群毆。

    諸葛亮的蜀漢北伐則不同,此時天下,三分已定,局勢明朗,曹魏的敵手只有東吳和蜀漢,遼東的公孫度,及交州計程車燮雖然作為一股勢力存在,但卻並不摻合中原之事。而且,孫劉聯盟也多是說說而已,經常被曹魏分而化之,諸葛亮北伐時,東吳的支援實在是不給力,讓諸葛亮總是無功而返。

    諸葛亮北伐不成功在局勢上還有原因,就是荊州讓關羽給玩丟了,也讓諸葛亮沒有同時從荊州北上攻許昌的可能。

    所以諸葛亮在沒有其他戰略支援有情況下,以一已之力北伐,擾動強大的曹魏,想成功是不可能的。

    二、孔明分身乏術。

    平心而論,論軍事才能和軍事謀略,劉邦根本不及劉備,正如劉邦後來自我總結的那樣: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劉邦最大的才能是會識人用人,敢放權,給部下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所以劉邦手下,象韓信,張良,蕭何這樣的人才層出不窮,幫忙其成就了霸業。

    而反觀劉備的蜀漢,由於二弟的大意失荊州和自己的夷陵之敗,將蜀漢的元氣損失了一大半,使得諸葛亮在後來三國鼎立中始終處於弱勢地位。

    在人才方面,更是嚴重不足,諸葛亮親自領兵出征,親自處理朝政、後勤補給,親自排兵佈陣,他一人充當了,韓信,張良,蕭何三個人的角色,連軸轉,諸葛亮畢竟是不是神,縱有天大的才能,又能怎樣呢?

    而韓信則不同,領兵打仗是他的強項,所以他只管攻城掠地,決戰沙場,把他的強項發揮到極致,至於後勤補給,戰略規劃,幹部管理,統統不是他操心的事。

    劉邦的命令他可幾乎可完全無視不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韓信有這樣的底氣和霸氣,他知道作為將帥,把仗打勝就是更道理。

    而諸葛亮則不可能有這樣的灑脫,後勤補給的事他得操心,後方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矛盾他要調和,宮中和府中的事他也得管,劉禪對他不放心,召他班師回朝,他更必須回,所以諸葛亮而鞠躬盡瘁,最後也只能是一聲長嘆。

    三、兩人差別挺大

    諸葛亮軍事造詣的確很深,稱之為軍事家當然是沒得話說,但他更高有成就是政治家,戰略家,管理大師,軍事才能到是其次,可以說,諸葛亮是曹操、孫權級別的人物,戰略眼光,政治格局,治理才能遠非韓信能比。

    作為諸葛亮這樣大師級的人物搞實操,親自領兵打仗,雖然是沒用對地方,這個位子,像韓信這樣的天之帥才是最適合的,韓信更善於區域性實戰,借勢發力,抓住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戰機,一擊致勝。

    而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領兵實戰必須要從政治角度考慮,要顧及的方方面面。慎之又慎,像韓信那樣搞奇襲用險兵,背水一戰,是不可能的,他每一個決策必須有六成以上的把握。這也是為什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略”,無法得到諸葛亮採用的根本原因。

    簡單說,諸葛亮用兵考慮的是整個蜀漢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哲學問題,而韓信用兵考慮的是這一仗怎麼能打勝的問題,至於劉邦的感受,他完全可能在一邊。

    諸葛亮是政治家,戰略家,韓信是軍事家,戰術大師,讓搞戰略的去決戰沙場,攻城拔寨,顯然一種錯位,結果想而知,畢竟,專業事還得專業人去幹。

  • 10 # 董江波

    同樣帶著十萬兵馬出川,韓信掃平了天下,一掃西楚霸王封的各諸侯國,而諸葛亮,卻一事無成,根本原因在於,對手不同,諸葛亮面對的對手太強,自身主子實力也不同。

    第一,韓信面對的對手,是六國舊貴族。

    六國舊貴族,其實特別弱,鉅鹿之戰時,六國諸侯國帶領著遠遠超過秦國章邯等人帶的二十萬老弱的秦軍,可接連吃敗仗,不敢打。

    還是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一己之力,打敗了秦軍,奪了秦江山,建立了短暫的西楚帝國。

    但項羽先天不足,哪兒亂打哪兒,根本忙不過來。可以說,項羽是將才,不是帥才,更不是帝王才。

    加上,各諸侯國特別弱,韓信十萬精兵,加上他練兵很強,那是一吃一個準啊。這樣,韓信就把項羽封的諸侯國們,全國吃光了,只剩下了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當然,還在韓信。

    當然,韓信,也就是帥才,不是帝王才,所以,他最終沒反劉邦,一直做了劉邦的臣。

    第二,諸葛亮的對手,好是曹魏。

    曹魏當時佔領著全國五分之三的地盤,人力、物力、財力、人才,都遠遠超過吳國和蜀國的總和。

    諸葛亮打曹魏,其實是以進為退,如果他不進,魏國可能就會考慮,先把更弱的蜀漢滅了,再集中力量滅東吳。

    當然,最後曹魏及後繼的司馬家晉朝,也是這麼做的。

    因此,先天決定了,諸葛亮北伐,就是凝聚蜀漢人心,是不可能成功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第三,背後主子,劉邦遠遠強過劉備父子。

    劉邦手下,能臣能將如雲,而且,他還招攬了項羽族人和部將數人,這是他能夠逃過項羽誅殺的根本原因,項羽手下們,不讓啊。

    但是,相比蜀漢,只有在《三國演義》裡邊,才是人才濟濟,事實上,蜀漢是三國裡,最弱的那個。人才和資源,均很不足。跟老祖宗劉邦比起來,差太遠了。

    因此,韓信能幫劉邦統一天下,諸葛亮卻不可能滅得了曹魏。

  • 11 # 無過去不歷史

    是不是都提了10萬兵馬不好說,但領軍人數至少上萬應該可信。

    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後,東進是在平定天下,當時天下還是很混亂的,諸侯紛爭帝位,川蜀之地劉邦本來就沒有打算多待,也要出去爭天下的;而諸葛亮的北伐,是在天下局勢三分的基礎上進行的,天下已經漸趨穩定了,變數已經很少了,這是二人一個明顯的差別。

    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韓信也為劉邦提出瞭如何出川打破項羽設定的障礙,東進關東爭天下。

    網路配圖

    東漢末年,那個混亂時代,不僅有諸葛亮那種軍事奇才,也有足夠的時間遴選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比如司馬懿。秦亡是在公元前207年,劉邦是在公元前204年出川東進,前後只有三年時間,就是把大澤鄉起義的時間公元前209年算上,也不過只有5年時間裡,這個時間遠遠達不到從東漢末年混亂到三國鼎立的時間,能征善戰的人肯定少。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蜀吳三方軍事集團不僅都穩定下來,還都有一定規模的實力戰將,在三國局勢還沒形成前,軍閥混戰實際上已經遴選了一番,庸者已經被淘汰掉,剩下的都是“聰明人”,且經過長期歷練更加“聰明”;韓信隨劉邦出川東進爭天下時,天下局勢並沒有穩定下來,也就是那是泥沙俱下的時代,秦亡後,中華大地崛起的各路諸侯多是戰國時代的舊貴族(後裔),那些諸侯絕大多數沒有久經戰爭洗禮,遇到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只能靠運氣了。也就是說,秦末漢初的那個時代沒有遴選出或“培養出”足夠與韓信匹敵的軍事人物,劉邦就統一天下了。天下一安定,韓信這種軍事天才就成了劉邦的最大威脅,韓信還沒有對手,那結果只能“狡兔死,走狗烹”。

    東漢王朝是公元25年開國,公元184年發生黃巾起義後,為鎮壓起義軍,東漢朝廷允許各州郡自行募兵鎮壓起義軍。雖然起義軍被鎮壓,但這之後各個地方擁兵自重,這就為東漢末年的混亂埋下種子;公元190年,董卓禍亂朝政是軍閥混戰的開始,這已經距離黃巾起義16年了,再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距離董卓亂政將近30年了,東漢末年那些軍閥漸趨壯大用了16年,然後再花了30年才選出優秀的人主三位,這個過程、時間足夠漫長、寬裕,足夠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而秦王朝發生大澤鄉起義是在公元前209年,秦王朝覆滅是在公元前207年,就是從大澤鄉起義開始算地方武裝崛起,可到秦亡也只不過兩年時間,項羽死是在公元前202年,距離秦亡也只有5年時間,這麼倉促的時間,不僅遴選不出足夠的戰將,那些戰爭人才也沒有全面“培養”成熟。

    秦末漢初就是以秋風掃落葉之勢,順利完成了王朝迭代;而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是個“慢活”;無論哪位人主要想迅速統一天下絕非易事,或者說東漢末年就是有韓信,也未必像秦朝滅亡後那樣,迅速完成統一。

    再有一個劉邦被項羽壓制在川中,但劉邦出川佔領關中時間很短,動作很迅速;公元前206年,劉邦出南鄭(當時封國的國都),進兵關中,劉邦僅用了一年就打敗了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完全佔有了三秦之地,也就是原秦國的根據地,關中地區。而諸葛亮與曹魏的兵馬多在關中地區呈膠著態勢,展開拉鋸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6年,病逝五丈原是在公元234年,諸葛亮前後花了8年時間,愣是連關中地區都沒拿下;劉邦在韓信的建議下,僅花了一年時間就拿下了關中地區。如果諸葛亮可以完全佔有關中地區,那將大大縮小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北伐也將變得更有意義。

    諸葛亮實際上是蜀漢的最高決策者,諸葛亮要統籌全域性,儘管他在北伐前,與東吳言和、修好,但三國時代互不信任,都必須相互防備。諸葛亮必須分兵防備東吳,也就不能舉國之兵北伐;而韓信只是劉邦帳下一員大將,韓信只需要向劉邦請求兵馬,來發揮自己領兵打仗的本事就可以了,不需要考慮其他。

    韓信曾甘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進行反抗 ,後來看,韓信當時心裡是很清楚,因為韓信在被轉封為楚王的時候,召見了曾經要自己從其胯下鑽過的人,韓信不但沒有報復,還稱其為壯士,還要他做楚國的中尉(城管);韓信還說明了下,當時自己難道不能殺死他?韓信當然認為自己當時是可以殺了他的,但韓信認為當時殺了他會給自己惹來一身麻煩。所以忍了下來,自己才有了今天。那時,韓信的想法、做派就與常人不同;在有人欺辱自己時,他能迅速權衡、反抗的利弊,而不是像常人一樣,直接反抗,不先考慮需要承擔的後果。

    胯下之辱 網路配圖

    《漢書》: 信至國,……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以為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寧不能死?死之無名,故忍而就此。”

    但韓信的胯下之辱顯得十分有眼光;但在後來又顯出了他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侏儒。為人臣者,功高蓋主未必一定被處死;但一定要讓人主放心,不要人主懷疑自己的忠誠;比如秦國大將王翦就是成功利用“自汙”的辦法要秦始皇放心。

    韓信先是跟隨劉邦佔領三秦之地,然後攻滅魏國、代國、趙國和齊國。其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又在政治上欠考慮,在韓信拿下齊國後,就要求劉邦封自己為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此時求封,有點要挾劉邦的意味,劉邦的直接反應是破口大罵韓信。如果不同意韓信的請求,韓信就不會發兵救援;後來劉邦沒辦法,直接把韓信封為齊王,但這筆賬劉邦算是記下了。

    還有是這在之後,劉邦與項羽垓下決戰前,劉邦命令韓信、彭越領兵南下合圍楚國,與項羽進行決戰,但韓信奉命卻不發兵,劉邦無援軍支援,遭到楚軍反擊大敗而歸,劉邦為此十分惱怒,認為韓信、彭越就是無利不起早。但無可奈何。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給韓信、彭越擴大封地,這樣他們才發兵南下攻打項羽。最後劉邦勝利了。但這筆賬又被劉邦記下來了。這兩次都帶有要挾意味事件,要劉邦對韓信的忠誠度,深深地產生了懷疑;這也導致了韓信的悲劇。

    如果韓信肯聽齊人蒯(kuai)通脫離劉邦,割地為王的建議,再加上韓信自己的軍事天賦,韓信不至於死的這麼慘。

    蒯通勸韓信自立 劇照 網路配圖

  • 12 # 本地的那些事兒

    這個問題很有趣!

    漢高祖劉邦曾經這樣評價功臣:張良、蕭何、韓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上對韓信的評價是“兵仙”,足以證明韓信的軍事才能是無人能及的,是軍事奇才,按照現在的叫法就是專業人才,偏科;而諸葛亮並非專業人才,他是集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為一體的綜合知識型人才,各方面平衡,而更突出的是諸的治國能力。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天時不同:

    楚漢之爭,其實就是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爭取天下,其他諸侯不值一提,韓信所受到外部的壓力要小得多,張良指明大方向,蕭何提供補給,還有劉邦的信任,這一個優秀團隊的支援,韓信只專心排兵佈陣,要對付的只是項羽一個,韓信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炮而紅;而諸葛亮要面對實力比自己強大好幾倍的曹魏,又要時時提防比自己實力大得多的東吳的偷襲,以及後方南蠻的侵擾,本來實力就弱小,還要分兵提防,所以韓信勝;

    2、地利不同:

    韓信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謀一舉佔領咸陽,搶佔制高點,自古咸陽為帝王之都,外有天下第一關函谷關作為屏障,易守難攻;而對於諸葛亮,當時已丟掉荊州,荊州南可抵東吳,北可攻曹魏,沒有了荊州這一絕好屏障,相當於自斷一臂,一拳難抵雙手,更何況,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東吳時刻都得防著,所以,韓信勝;

    3、人和不同:

    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籠絡人心,識人用人,他知道人才才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所以,他帳下聚集了一大幫文臣武將,手下沛縣出來的一幫生死兄弟對他不離不棄,而且還武力高強,韓信是隨手可得,得之即用,眾將士氣高昂,團結一心;而對於項羽而言就比較悲催了,自從死了亞父范增之後,事無鉅細,項羽雖萬人敵,武力超群,但思想單一,孤傲自負,莽夫一個,身邊雖有武將,但無文臣,打仗靠的都是橫衝直撞,逞匹夫之勇;而諸葛亮出川,第一次北伐是228年,當時劉關張已逝,五虎上將只剩下年邁的趙雲(229年去世),剩下的只有魏延和王平等武將,文臣就更不用說了,諸葛亮身為宰相,一個人事無鉅細,身心俱廢,蜀國已經人才凋零,青黃不接。當時曹魏已經有了司馬懿,東吳也已經培養出來陸遜,而蜀國還是諸葛亮一個人,為了急於培養人才,馬謖失街亭後揮淚斬馬謖就是最好的例子,諸葛亮為了蜀國,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結語:論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都遠不如韓信,更何況韓信是“兵仙”,專職是帶兵打仗,戰無不勝,諸葛亮雖然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身兼數職,蜀國又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人口最少,實力最弱,面對實力比自己強大的曹魏,還要時刻提防東吳和南蠻,壓力之大不言而喻,所以,諸葛亮一事無成也是情理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人師表,循循善誘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