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42698723505
-
2 # xhxj12
那不叫落款,那叫題跋,古代皇帝看到自己喜歡的字畫總愛在上邊留下自己的題跋,表示自己收藏過。成親王題跋,表示成親王曾經收藏過。
-
3 # 中國書法大課堂
郭沫若這個說法難以值信。到目前為止,只有唐代何延之的《蘭亭始末記》對《蘭亭序》的考證可信,其他都不足為信。何延之《蘭亭始末記》中描述的內容,是最早的也是距王羲之所處年代最近的史料記載。
就此話題順便介紹一下何延之和他的《蘭亭始末記》:
何延之,生卒、籍貫不詳,唐開元十年,官職方員外郎(官名,六品上,為尚書省兵部職方司副長官,與郎中共掌天下地圖、城隍、鎮戍、烽堠等事)、均州刺。著有《蘭亭始末記》一文傳世,文中說他:“嘗為左千牛”,這是擔任君王護衛的武職官員。文末落款為:“朝議郎行職方員外郎、上柱國”,爵位很高。他在《蘭亭始末記》中詳細記載了《蘭亭序》真跡的源流和唐太宗李世民設計巧取、殉葬的全過程,是一篇具有史料價值的文章。
《蘭亭始末記》釋文如下(原文略):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請太原孫統承,孫綽興,陳郡謝安石,還有王羲之的三個兒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位文賢雅士會聚會稽山陰(今紹興)的蘭亭修禊,曲水流觴,飲酒作詩(古代習俗的一種遊春活動,於陰曆三月三日,人們聚於水濱嬉戲洗濯,藉此消除不祥祈求幸福)。禊事之後,把四十一人所作的詩匯訂成《詩集》,王羲之為此詩集作序(前言)——這就是《蘭亭詩集序》簡稱《蘭亭序》。
此帖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禪師(隋代書法家),禪師近百歲而終,臨終前把自己的書法和《蘭亭序》一併交給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辯才,俗姓袁氏,梁朝司空 袁昂的玄孫。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以仁德治國,國泰民安,頗得閒暇,賞玩書法興趣濃厚,摹寫右軍書法成癮。太宗不惜重金,在全國懸賞招募右軍書跡,可唯有《蘭亭序》未能得到。太宗派人探尋《蘭亭》下落,後來獲知在辯才和尚手中。
太宗頒發詔書徵招辯才禪師入宮內道場供養,恩賜優厚。辯才入宮數日,太宗與辯才言談不提《蘭亭》。又過數日,太宗才問及《蘭亭》,隨機乘便善意誘導無所不至。辯才聲稱:往日在侍奉永禪師時曾見過《蘭亭》,自永禪師去世後,幾經喪亂,《蘭亭》失去,不知所在。太宗無奈,放辯才出宮回越州寺院。辯才走後,太宗反覆研究推論,確定《蘭亭》就在辯才處所。又詔辯才入宮,再問《蘭亭》。如此反覆三次,辯才吝惜不肯捐募。太宗召集侍臣,對侍臣說:“右軍的書法朕所偏愛,諸多墨跡莫如《蘭亭》。求得《蘭亭》之事日夜縈繞心中。辯才年邁,《蘭亭》放在他那裡又不用。能否找一位智慧謀略之士用計謀把《蘭亭》索取來呢?”尚書僕射房玄齡推薦監察御史蕭翼。說蕭翼是梁元帝的曾孫,多計謀,與辯才又同是梁朝官員的後裔,彼此便於溝通,一定能智取《蘭亭》。太宗心悅即刻允奏。
蕭翼領旨,隱匿身份喬裝打扮,隨洛陽始發的商船直下,來到越州。蕭翼一身潦倒書生打扮,日暮時分進入辯才寺院,巡視雕樑畫棟,觀賞壁畫,走到辯才禪院前,停下腳步。辯才遠遠見到蕭翼,上前寒暄,蕭翼施拜並稱自己是北方人,來此地做點小生意,路過此地,恣意來觀賞書畫。言語議論一拍即合,辯才將蕭翼請入禪室,一起圍棋撫琴,投壺飲酒,談論文史,意趣甚相投合,一見如故。夜幕降臨,辯才挽留蕭翼寺內過夜。擺酒設宴,推杯換盞,賦詩相和,恨相知太晚,通宵盡歡。蕭翼次日離去。臨別前辯才邀請蕭翼得暇再來暢飲。此後,蕭翼多次擔酒到訪,賦詩飲酒,相處融洽,僧俗渾然一體,相互無猜。
一日,蕭翼又來訪,拿出梁元帝自畫的《職貢圖》給禪師看,禪師讚賞不已,隨即興致大發與蕭翼談起翰墨來。蕭翼趁機說:“本家祖先都推崇二王書法,本人也自幼專心臨習,今也有二王數帖隨身攜帶。” 辯才聽罷欣然,道:“明日可帶來看看?” 次日蕭翼準時而至,拿出書帖給辯才看。辯才反覆端詳道:“是二王的沒錯,不過不是精彩之作。貧僧倒有一真跡,比你這些好多了。” 蕭翼追問:“是何帖?” 辯才道:“《蘭亭》。” 蕭翼暗中自喜,道:“《蘭亭》久經離亂,哪裡還有真跡?必定是贗品罷了。” 辯才道:“師父在世時儲存珍惜,臨終時親付與我,哪有差錯?不信,明日來看。”
次日,蕭翼屆時而至。禪師從樑上一櫃中取出《蘭亭》給蕭翼看。蕭翼看罷道:“果然不出所料,贗品!”二人紛爭不休。自從蕭翼看後,辯才不再把《蘭亭》放在櫃內,把它與蕭翼的二王諸帖放到一起。當時,辯才年逾八十,每日臨摹《蘭亭》數遍,愛不釋手。蕭翼與辯才來往親密,童僕弟子等人不再猜疑。後來,蕭翼趁禪師外出之機,來到辯才禪室,以手帕遺忘在禪室為由,騙過看門弟子入內。蕭翼在几案上取得《蘭亭》和自己帶來的御藏二王諸帖,揚長而去。
蕭翼來到驛站,告訴驛長凌愬說自己是御史,奉皇上詔令來此,有皇帝親筆信,讓驛長通知越州都督。都督齊善行得知此事,極速前來拜見蕭翼。蕭翼宣詔,告知來意,並命都督派人召見辨才禪師,命辯才速來拜見御史。辯才來到一看,原來御史不是別人,正是蕭翼!蕭翼道:“奉皇上詔令來取《蘭亭》,今已得到,喚禪師來告別。” 禪師聽罷,即刻昏倒過去,好久才甦醒過來。
蕭翼帶上《蘭亭》日夜兼程趕赴京城。到京後上奏皇上並呈上《蘭亭》。太宗大喜。重賞推薦人房玄齡和蕭翼並加官進爵。太宗對辯才的欺君行為十分惱怒,但因辯才年歲已高,不忍加刑,未究其責。數日後,仍賜物三千緞,糧谷三千擔。辯才不敢己用,回去後用皇上賜物造三層寶塔,精美華麗,至今猶存。老僧因驚悸病重,一年多就去世了。
太宗皇帝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摹寫《蘭亭》數本,作為禮品賞賜皇太子及諸王近臣。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皇帝病重。太宗臨崩前,把高宗喚到榻前對他說:“我想向你求得一物,你要是孝順,就不要違揹我的心願。你能答應我嗎?” 高宗哽咽流涕,洗耳恭聽。太宗道:“我酷愛《蘭亭》,能否給我帶走?”高宗不吝應允。就這樣,《蘭亭》隨太宗皇帝一起被葬入玄宮,與世隔絕。
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人臨摹的數本《蘭亭》,在當時“一本尚值錢數萬也。人間本已稀少,代之珍寶,難可再見。”
-
4 # 一葉小舟82704
蘭亭集序之真跡,永遠是個迷。除非太宗之墓能掘。歷代書家對其都有臨摹之臨摹,皆非真品。畄與後人去揭開迷底吧。
回覆列表
蘭亭序原文沒有落款。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遊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後,將全部詩歌結整合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
詩詞典故
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7代孫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