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兒姐姐
-
2 # 問海Y(^_^)Y
騾的平均壽命長達35年,如果飼養的好,最長可達50年。平均使役年限20年,遠遠超過馬和驢。
絕大多數馬的壽命在20~35歲,由於人工飼養條件的不同,以及馬的品種不同和個體健康程度差異,馬的壽命差異大也是很正常的。
-
3 # 漩渦鳴人yy
看過萬年抗日神劇的人來說,歪把子機槍這東西是一種特別熟悉的武器,這幾乎成了日本軍隊的一種象徵,但是歷史上相比較於影視劇裡面一看到八路軍士兵,日本人掏出歪把子的機槍這種心情而言,日本人對於這款武器實際上也是有點兒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首先是這款武器一直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也就是他的供彈系統,要是世界大戰上機槍的供彈方式,一般來說我們分成兩種,一個是彈匣式供彈,還有一個就是彈鏈式供彈,但是日本人偏偏創造出了第三種供彈方式,漏斗式供彈。
他的子彈,就是給歪把子機槍供應子彈的時候是用步槍的那種彈夾。是五發一個彈夾的那種東西供彈,操作起來需要兩個人共同操作這東西才能夠完成連續不斷地進行射擊,這就造成了中國軍隊日本軍隊相遇的時候,中國軍隊手裡的捷克式輕機槍可能。機槍手陣亡以後,上來一個老兵稍微操作兩下子,捷克式輕機槍就能夠懂得如何發射如何點射,但是歪把子機槍的機槍手一旦陣亡了,那後來計程車兵就不知道這東西到底該怎麼操作。
由於這種獨特的供彈方式,使得整個供彈的系統,他的重心是偏左,而且更要命的是整個供彈系統將機槍手的視線給遮住了,使得機槍為了設定準心,為了避免供彈系統阻擋視線,準心也偏向於右邊,這也就使得發,機槍手在發射子彈的時候,需要把身體歪過來這也就是這種機槍被稱為歪把子的由來。這種發射方式,你短時間內忍受還是可以的,但是長時間你保持這種發射方式的話,你會感覺特別的痠痛,身體就會不由自主地擺正,這樣的話整個射擊的彈道將會偏右,而且散步的範圍極其廣,並且姿勢不正確,使得整個機槍在設計的時候震動和顫抖特別的大。
並且歪把子機槍在設計的時候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他的槍架子偏高,相比較於日本人的身高而言,日本人發射這款機槍的時候甚至要半蹲著才能夠發射,並且大家想想前面苦逼的供彈員,他必須得站在旁邊給不斷地供彈,這樣高的一種目標,對於戰場上而言確實沒什麼安全感。
另外,複雜的供彈系統使得整個槍的可靠效能比較,與中國軍隊所裝備的捷克式是偏低的,至少來說,日本軍隊在打敗中國軍隊以後,繳獲的武器裡面第一個要強的武器就是捷克式輕機槍,以替代他們的歪把子輕機槍,並且為了保證日本人的刺刀至上理論在捷克式輕機槍,上面還要加一個能夠裝刺刀的東西。可見日本士兵對於這一款武器也是心裡持不信任的態度。
並且我們必須得說到日本人這款武器的口徑。當時日本設計師在設計這款武器的時候曾經考慮到這款武器的彈藥跟步槍的相通用,這一點華人的節課適合中正式步槍兩款武器彈藥的那個口近也是統一的,可以說是追索整個二戰時期勤儉執家的軍隊的主流。日本,島國他的資源畢竟有限,可是諸位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中國軍隊的武器的口徑是7mm以上的兒日本軍隊的武器的口徑7mm以下的這就造成了一旦歪把子機槍跟捷克式對峙的話,火力上捷克式是佔優勢的,口徑即正義。
再者,仔細看看兩款機槍它的對比,我們會發現歪把子機槍它的設計更加精巧,或者來說光它槍管子那個散熱管那個製造我估計就得消耗不少的原料和工藝,事實上,這一根散熱管實際上是歪把子機槍裡面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根,因為整個東西需要一次性完成,並且在整根散熱器上面不能夠出現有裂痕,但是到了戰爭後期日本無論是原材料還是一個熟練的老工人,上面這一點都十分的缺少,因此選擇。根據華人的捷克式輕機槍改進而來的幾款機槍代替了原先的歪把子機槍。
至於說問題主所說的那種美國的武器我都還真沒聽說過。
-
4 # 冷兵器研究所
大家所常說的“歪把子”,是舊日本陸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儘管在1936年以後,這款老舊的輕機槍在日軍中就逐步開始被九六式所代替,但由於日本工業能力並不如其他先進國發達,這款武器與三八大蓋一樣直到戰爭結束都依然被使用著,但比起廣受好評的後者,“歪把子”則是可以說聲名狼藉的了。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一個日本海軍陸戰隊分隊,裝備了一挺“歪把子”。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日軍就已經裝備了甚至多於俄軍馬克西姆式機槍的保式機關炮(即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然而在這場殘酷的攻防戰中,日本認為機槍並不是一件攻堅武器而較少使用,結果直接一頭撞在俄軍由馬克西姆構築的防線上。南山之戰中,僅僅一天日軍就傷亡4400人,乃至大本營在接到報告後回電,“是不是多打了一個零?”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後,日軍開始重視機槍的發展,先後開發了以哈奇開斯為原型的三八式機槍及三年式機槍,只不過此時的機槍仍然過重,仍無法支援步兵進攻。
▲三八式重機槍(左)與三年式重機槍(右),兩者都以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為原型,有趣的是,直到十一年式輕機槍被髮明後,這兩款武器的名稱中才加上“重”一字。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大批包括坦克,迫擊炮在內的新式攻堅兵器被髮明出來,輕機槍也是其中之一。但需要注意,這個時代所謂“輕機槍”到底是什麼並沒有一個標準,人們只不過草率的將一切比原有的來的輕,可以單人攜帶的機槍都一概的叫做輕機槍,甚至美國著名的勃朗寧自動步槍也被歸在此列。總之,各國對輕機槍無論是結構亦或是使用方式,戰術都完全處於迷惘期中。
▲一戰德軍所使用的MG08重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的機槍火力網僅一天就造成採用密集突擊陣型的英軍近六萬傷亡。
早在“歪把子”前,日本已經嘗試開發過輕量版的機槍。三八式機槍在1908年年有了小型版本,三年式則在1915年前後進行了輕量化。到了1918年,則再由輕量化的三年式機槍開發出了有筒式和無筒式兩款輕機槍,其中這款無筒式在再次經過改良後成為了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原型“乙號輕機槍”。
如上所述,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原型是1921年開發的乙號輕機槍,負責人則是有著“日本的勃朗寧”之美名的南部麒次郎。然而經手了三十年式步槍且主導了三八式步槍開發的這位“勃朗寧”,這次卻留下了生涯中的一大汙點。
▲南部麒次郎(1869-1949),日本著名槍械設計師,日本帝國陸軍中將,勳二等瑞寶章獲得者,工學博士
首先是它獨特的裝彈方式,不同於使用彈鼓的路易士輕機槍或是彈匣的勃朗寧,十一年式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槍所使用的5發彈夾條來裝彈,使用時將這種彈夾條一排一排的放進被稱為“裝填架”的固定彈匣中,最多可以放6排共計30發。在戰鬥中,最底下一排彈夾條透過供彈裝置來將其送入膛中,打光一排留下的彈夾條自動脫落,上面一排彈夾條則在最上部壓桿的作用下自動落到最底層並往返這一步驟。此外,該槍另一特點便是歪向右邊的槍托,這設計一方面可以方便右利手計程車兵持握瞄準射擊,一方面也是為了平衡位於槍身左部的裝填架導致的不平衡。這正是其著名的外號“歪把子”的由來。
▲十一年式輕機槍,可以看出其槍托歪向一邊,極為奇特的裝填架突出在左側,上方還有壓桿
但是,十一年式不但結構複雜,同時開放式的裝填架簡直如同在向風沙招手。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過於複雜的供彈條件使得彈夾條常常不能順利被送入膛中造成卡殼。南部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額外配油壺,然而每次射擊前都要給彈夾條上油。這不但使得十一年式設計之初想定的一大優勢——直接使用步槍彈夾條方便快捷,喪失殆盡,同時進了沙子的彈匣中,放入沾滿油的彈夾條還會風沙導致故障。為了平衡重量,歪向一邊的槍托也並沒有很好的起作用,在左右掃射以及放置於馬背上搬運時,都會因重心不穩發生問題。這些問題最終導致日軍換裝九六式輕機槍,然而日本的工業能力卻並不能完成這一任務。十一年式從大正十一年(1922)定型到1941年,總計產量達兩萬九千挺且用到了日本戰敗為止。
▲十一年式輕機槍獨特的裝填架的內部結構
即便是自尊心極高的舊日本陸軍在面對十一年式的各式問題時都不得不予以承認,1928年版的步兵操典中223條及224條提到了對應輕機槍故障時的處理方法,225至228條則給出了一旦輕機槍不能使用時全隊的作戰手段。以至於實戰中的日軍士兵卻寧可使用繳獲的捷克式也不願再用這“歪把子”了。
▲棗宜會戰中一個日軍分隊,同樣裝備了一挺十一年式輕機槍
儘管十一年式擁有與三八式同樣的彈藥,乍一看似乎生來就是為了與步兵分隊一同行動而設計,實際上並非如此。十一年式設計於前線理論從排轉換到班的間期,最早是在每個中隊下設一個獨立的輕機關槍小隊,戰鬥時其下屬的機關槍分隊配發到一線,以援護進攻的步槍分隊,這一點在1928版的步兵操典中也有所體現,如此一來實際上十一年式在運用方式上無疑更接近重機槍。十一年式除了雙腳架外還配發了重機槍用的三腳架,也是這一戰術理念的體現。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除了證明十一年式的故障百出外還讓日軍一線作戰轉向了分隊規模,這樣一來就需要將輕機槍直接配發到分隊一級。因此,到了1937年版步兵操典草案正式確定分隊戰術時,舊日本陸軍的步兵小隊已轉變為3輕機槍分隊+1擲彈筒分隊的配置。然而作為陣地援護射擊目的而開發的十一年式並不能很有效的切合這一戰術上的改變。首先該槍幾乎可以說必須要兩個人才能操作,不能在衝鋒中使用,同樣的它也不能像九六式一樣上刺刀。其次十一年式雖然理論射速高,然而由於其複雜的操作以及卡殼問題實戰中並比不如國軍的捷克式。最後,該槍設計之初並沒有提供更換槍管的可能,這就讓南部設想的不間斷射擊變得更不現實——為了防止槍管過熱導致的炸膛,十一年式不能進行長時間的射擊,必須時不時進行冷卻,這等於是人為的降低了該槍的射速。除此之外,該槍沒有提把,轉移時只能透過槍上附的石棉布握住槍管避免燒傷,可想而知在激戰中要配合分隊轉移時機槍手所面臨的麻煩。
▲1940年中國戰場某處混用十一年式和九六式輕機槍的日軍部隊,可以很明顯看出兩者理念與實際運用中的差別。遠處的日軍士兵提著上了刺刀的九六式隨分隊衝鋒,而近處使用十一年式的日軍士兵則匍匐在地進行援護射擊,槍身前方的黑色物體是防燙傷用的石布。
十一年式輕機槍,總體而言並不是一款成功的武器,這也是抗戰早期國軍裝備上或許唯一能壓過日軍的一環了。不過該槍仍有一大優點,這就是精確度,有不少日軍老兵就回憶此槍射擊時手感極佳,戰鬥時右手握住槍托前端握把處,左手則搭在右手上握住“歪把子”以穩定有坂6.5mm彈射擊時的本就不大的後坐力,從而使其極為精確,這點上後來的九六式或是九九式反而是不如十一年式的。此外十一年式如果保養得當能有效減少故障率,而相應的國軍的捷克式其實混雜了許多國內工廠生產的劣質版本。抗日戰爭爆發後面臨槍管鋼無從進口的中國也很難給捷克式提供足夠的替換槍管,這就使得十一年式在無法更換槍管這點上的問題顯得並不那麼給日軍帶來劣勢。因此,我們並不應該粗略的認同“國軍輕機槍吊打日軍”這一觀點,辯證的看待問題才是研究歷史正確的態度。
▲使用繳獲的捷克式機槍的日軍士兵。捷克式被日軍稱為智式(取“捷克斯洛伐克”日語首字チ的發音),該槍明顯優越的效能讓日軍讚不絕口,甚至管其叫“無故障機槍”,乃至虜獲該槍後聲稱其是“我(日)軍新銳機槍”,後來更是以此為基礎開發了九六式。戰爭中日軍總共虜獲約兩萬挺捷克式。
-
5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歪把子機槍真的是一款窩囊廢武器嗎? 為何美軍把它當做狙機槍用?歪把子機槍其實並不是日軍在二戰使用最多的輕機槍,歪把子機槍的產量或者說使用量,只有96和99式輕機槍的幾分之一。
只是,我們最熟悉這種機槍,主要還是外形太有特色了。歪把子機槍其實是一種設計不是很成功的機槍,過於突出重點,而沒有在整體上達到協調。但是作為一款1922年出廠的機槍,這也可以理解。
日軍在最早的時候,給予輕機槍的任務,並不是壓制任務,火力壓制那是重機槍的任務。輕機槍在日軍當中的角色,甚至還低於擲彈筒。
歪把子機槍的定位其實是一款通用型,簡化後勤,可連續發射精確步槍的性質。為了簡化後勤,日軍決定讓歪把子機槍也可以使用38式步槍的6.5毫米子彈,這種想法還是比較超前的。
但是問題在於,步槍子彈放到歪把子機槍使用,就特別容易卡殼,還要專門安裝油壺,否則就很澀。關鍵是如果射擊步槍子彈,歪把子機槍很快就容易造成槍管過熱。可以說這個功能沒啥作用。
這也是我軍繳獲了歪把子機槍也不喜歡用的一個關鍵原因。當然了,其實日軍本身還有專門的輕機槍子彈,專門供應歪把子輕機槍的。如果使用專用輕機槍子彈,那麼,歪把子機槍的一個特長就可以發揮出來了。
就是持續射擊能力非常強,在1946年通化事件,上千日本俘虜和僑民衝擊,我軍一個指揮部,當然就有1挺歪把子機槍架設在2樓視窗,持續射擊了一夜。
但是歪把子機槍為了獲得持續射擊能力強這麼一個優勢,實際使用的是減裝版6.5毫米子彈,本身6.5毫米子彈的威力就不夠,無法擊穿戰場上的牆壁,沙袋等等臨時工事。結果,這裡還是減裝版6.5毫米子彈,持續射擊能力是比較好了,就是威力再次被降低了。
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攜帶歪把子機槍的日軍又發現了這種子彈的一個優點,就是槍口煙非常小,而且,出膛聲音很小。可以當做狙擊武器使用,在島礁上暗算美軍,還不容易被美軍發現。使用7.7毫米子彈,威力增大的96和99式機槍反而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
-
6 # 風雲焦點說
歪把子,就是一個需要一群老媽子,在一個溫暖適宜的花房裡精心養的大小姐,且聽我慢慢吐槽。在影視劇中,歪把子機槍的出鏡率相當高了,一旦我方部隊繳獲一挺歪把子,那得樂好幾天的,其實歪把子機槍沒有電視劇裡演的那麼好用,這是側面反應我軍槍支匱乏,打仗不容易,所以說一下歪把子到底效能如何。
歪把子,學名叫大正十一式機槍,是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製作,為了在射擊瞄準時貼腮,而槍托彎曲,所以被叫做歪把子。
因為兵員擴充,而日本資源匱乏,所以為了節約子彈,機槍必須要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和步槍的子彈通用,在戰鬥中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子彈,最大程度發揮小組威力,一旦機槍或者步槍出了問題,可以互相使用子彈。
但是此槍質量真的是很差勁,只有游擊隊才會使用,正規部隊基本就沒用過,因為其可靠性太低,還不如抗一把大刀實在,越簡單的結構可靠性越高,但是歪把子的供彈系統有點複雜,故障率也隨之變高。
最要命的是它對溫度十分敏感,像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在東北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只能在槍上掛油壺保證射擊,但是在溫度高又潮溼的東南亞戰場,掛油壺也沒有用,你必須得讓他在一個溫度宜人,空氣乾溼穩定的環境裡,由士兵小心翼翼的保養,才能讓它的故障率不那麼高。
既然設計問題導致的故障率高沒辦法改變,那麼人為因素就只能怨他們自己了,日本軍隊有自己的一套作戰方法,這本來是利於其作戰的,但是他們太過呆板,在使用輕機槍時,仍然用那一套呆板的方式,導致對副射手依賴太大,裝彈過程太複雜,在激烈的戰爭中非常影響效率,而且一旦副射手受傷或者陣亡,更加對射手不利。
另外就是機槍架子太高,射手為了瞄準也只能太高自己位置,頭太高,身體被擊中的機率變大,而且因為需要副射手裝彈,所以射手和副射手緊挨著很近,一損俱損,況且機槍手負責火力壓制,很容易成為對方第一個打掉的目標。
第三,裝彈機地位過重。
按照日本陸軍要求,子彈必須用步槍彈夾,所以所有設計都必須要先以裝彈機為主,導致槍的質心偏左,在射擊時,必須要有一個一直向右的力來保證精度否則會越來越偏,而且在扛槍的時候,因為其裝彈夾和歪把子設計,怎麼抗都不舒服。
-
7 # 星火彪WarOH
在我們所熟知的抗戰劇《亮劍》中,李雲龍總喜歡將一款叫“歪把子”的武器掛在嘴邊唸叨。除此之外,“歪把子”這一名號的武器,好似在各大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都承擔了八路軍重火力支援的任務。如此熟悉的一型機槍,可能少有人瞭解其正式型號叫“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為了便於貼腮瞄準,這種槍的槍托被設計成向右彎曲,也就有了日後廣為人知的“歪把子”這一稱號。
▲歪把子機槍及其彈夾(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日俄戰爭過後,日軍認識到了機槍對步兵的殺傷效果。為了加強一線步兵的火力,使步兵能擁有一款隨一線單位前進的支援武器,日本於1908年開始試製本國的機槍。雖然當時的日本擁有開發、製造機槍的能力。但是還要考慮彈藥的保障問題,包括彈藥的數量要夠用和彈藥的型號必須通用。
因此作為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在研發改型機槍的時候,希望它能與三八式步槍共用相同型號的子彈與彈夾。為了滿足這一要求,該機槍使用的是5發裝的彈夾供彈。為了讓彈藥能連續不斷地填充,研發人員在機槍的左側設計了一個怪異的彈鬥和壓彈夾。集合這些設計要求與思路,歪把子機槍就誕生了。
▲這幅圖可以清晰的看到彈鬥和壓彈夾
在戰爭中,槍的結構越簡單就容易使用,也就越容易被軍隊廣泛使用。但是歪把子機槍有很明顯的缺點:為了實現彈藥保障的思想,失去了在戰鬥中使用方面的整體效能。大致上分為三個:
其一,適應環境差。歪把子機槍對天氣環境變化十分敏感。曾經有例子說明歪把子機槍在低溫嚴寒以及高溫高溼的條件下使用性都不強。只有既不冷也不熱,既不幹燥也不溼潤的條件下,才能夠保證機槍不出問題,正常使用。此外,其開放式的壓彈機無法隔絕沙塵汙物進入槍機。雖然工廠聲稱讓子彈塗油可以改善槍機順暢,但結果是沾了潤滑油的子彈更容易將異物帶入槍機中。
其二,裝彈複雜,對後勤維修要求高。歪把子機槍的裝彈過程比較複雜,對射手自身的操作要求比較高。為了方便彈藥補給,日軍堅持要用步槍彈夾供彈的理念。這樣子的堅持只能說是太固執了。在實際操作中,歪把子機槍裝彈費時費力,無法保證彈藥的連續性。如果在戰場上,這段間隔就很容易讓整個作戰單位失去火力支援,進而遭到對面的火力壓制。而且,如上一段所說的,射擊手可能還要經常維護機槍。這就導致其基層單位的後勤壓力更大。
▲使用歪把子的八路軍士兵
其三,力學結構設計差。歪把子機槍偏左的彈倉設計可謂是“反人類”的設計。這一設計使得機槍重心偏左,這就要求射擊手在射擊的時候保持一個向右的力,以保證機槍不偏移。而且,因為開放的盒式彈倉設計,容易導致子彈走火。在射擊時如果壓彈夾失效,那麼飛出的彈夾被觸發底火後,容易誤傷友軍。
以上種種設計缺陷,使日軍下發的故障排除指南遠多於改型槍支的戰術要領。因此,在二戰期間,日軍更多的是將其下發給偽軍使用。透過偽軍,這型號的槍支大量流入八路軍部隊中。對日軍來說,這是一款不甚滿意的武器。但是對於當時缺少重火力支援的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款十分稀罕的武器了。更何況,偽軍裝備的武器比日本正規軍的武器更容易繳獲。
-
8 # 兵說
馬克沁機槍在索姆河之戰中大顯神威,於是一戰後各國更加重視對機槍的研發,人們開始關注機槍的機動性,大量的輕型機槍被製造出來,而日本也不甘落後,在經過多年的研製後,他們終於造出了第一款軍用制式輕機槍,即大正十一式輕機槍,這款機槍重10.2公斤,1922年正式裝備日軍,此槍後來在中國獲得了“歪把子”的稱號。不過在日本人眼裡,這款“歪把子”真算是窩囊廢武器。
歪把子機槍在自動方式下,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使用和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毫米步槍彈及標準5發彈夾,此舉可以使彈藥得到保障。之所以此槍在中國被叫做歪把子,是因為它的槍托向右彎曲,本來是想讓士兵便於托腮瞄準的,結果這個設計並未對射擊帶來太多優勢。
眾所周知,武器的結構越簡單可靠性越強,但是歪把子的供彈機構和動作卻極為複雜,士兵必須要經過長時間訓練才能嫻熟掌握裝彈,彈藥手在裝填彈藥時費時費力,根本不能保證彈藥的連續性,而且高故障率在所難免,彈藥手一旦陣亡,歪把子根本就無法發揮火力優勢了。除此之外,由於裝彈機偏於槍身軸線的左側,以至於全槍的重心向左偏,連續射擊時機槍手必須要有一個向右正槍的勁兒,否則射彈會愈來愈偏左,所以玩歪把子的日本兵還是要點技術的。
更坑的是歪把子的腳架。一般的輕機槍,使用腳架時槍管與地面的高度都不會超過300毫米,但是歪把子機槍居然可以達400毫米,這對於身高不足1.6米的日本兵來說是很致命的了,他們不能趴著射擊,只能架著歪把子跪著或坐著射擊,這樣大大增加了日軍的傷亡率。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日軍在1936年就造出了九六式輕機槍,這款武器算是歪把子與捷克式的結合體了,自此,歪把子在日軍中徹底成了窩囊廢武器,不過對於當時缺乏武器的八路軍來說,繳獲一挺歪把子可以樂上幾天,
-
9 # 史論縱橫
也不能說是窩囊廢,只不過跟當時的輕機槍相比效能上還是差了點。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就表示,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在捷克式輕機槍面前就是孬孫,差一點就說歪把子就是窩囊廢了。
(捷克式輕機槍)
在實際作戰中,暴露出大量問題,並不能適應作戰需求,歪把子這款輕機槍效能差到,連抗戰中缺槍少彈的我軍都嫌棄,在我軍繳獲後,正規軍從來沒有使用,只有游擊隊及地方部隊才使用。
實際上歪把子輕機槍在日本成為制式武器的時間很短,並不是產量最多的,1936年日本參考歪把子和捷克式輕機槍研發出的九六式輕機槍來取代歪把子。
那麼,歪把子這款機槍到底窩囊到什麼樣?讓中日兩國軍人如此嫌棄。
其實,要是知道歪把子的研發歷史就知道,歪把子能夠有如此效能已經很不容易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軍隊中從來沒有輕機槍,而當時全世界的軍事強國都在加強步兵的火力,輕機槍更是風靡歐洲,在這樣的風潮之下,日本也開始輕機槍的研發。
(歪把子機槍)
儘管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但是日本在研發歪把子機槍的時候,考慮的還是挺多的,首先就是機步槍彈藥口徑統一問題,日本要求歪把子機槍能夠和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一樣採用6.5mm口徑的彈藥,以便減輕後勤的供給壓力和攜帶性,從這一點來說,日本的理念還是挺先進的,當時有機步子彈統一思想的國家沒有幾個;
其次,這款槍必須要能夠自動射擊,前面已經說到歪把子要用和三八大蓋一樣的子彈,也就是6.5mm的子彈,而三八大蓋的供彈模式挺奇葩的,就是五個子彈一個供彈具,這就要求歪把子機槍也要使用供彈具。自動射擊不困難,五發子彈的供彈具也能實現,但是要把二者結合,卻是是一個挑戰。
最後,日軍對歪把子機槍的射擊要求也很高,正常來說輕機槍的任務就是火力壓制,持續、不間斷的火力輸出才是靈魂所在,然而,日本的要求更高,就是要求其擁有一定的準確性,畢竟瘋狂射擊對於日本這樣的國家來說,還是有點吃不消。
(歪把子槍的供彈)
在如此嚴格的要求下,日本武器專家不負眾望在1922年定型並生產,本名叫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因為把是歪的,所以民間俗稱歪把子機槍。
然而,看似面面俱到的歪把子卻是面面不到啊,首先是,用五發供彈具還要自動射擊,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因為供彈方式太過奇葩,導致結構與動作複雜,在實戰中故障率非常高,在寒冷和炎熱的作戰環境下都經常出問題;
其次在機步子彈統一的問題上,確實做到了6.5mm口徑的統一,但是卻經常發生卡彈的現象,最後不得不減少子彈中的彈藥,成為機槍彈,也就是同樣是6.5mm口徑子彈,也要分個機槍彈和步槍彈;
(歪把子機槍)
再次,本來6.5mm口徑的子彈殺傷力就不足,應該算是歪把子機槍的先天性缺陷,經過改裝後殺傷力就更差了;
最後,歪把子機槍的操作很複雜,主射手射擊動作複雜,副射手裝卸子彈也複雜,新兵一般駕馭不了這款高難度的輕機槍,關於歪把子的裝彈教程是這樣的:
“以右手拇指在下、食指和中指在上,從彈箱中取2~3個彈夾(彈頭朝前、彈夾朝後),使彈夾底邊對齊後裝入裝彈機(裝彈機)中,並使彈夾與裝彈機(裝彈機)後沿對齊,裝入5~6個彈夾後,扳回壓彈蓋板”。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歪把子機槍在中國戰場遭遇捷克式輕機槍,就連日本人都看不下去了,當時日軍陸軍部深感恥辱,為此1936年日軍正是推出了九六式輕機槍,俗稱拐把子,拐把子在效能上雖然有所提升,但是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供彈問題與口徑問題,直到1939年推出的九九式輕機槍才徹底放棄6.5mm口徑而採用7.7mm口徑的子彈。
(歪把子的後續機槍)
當然,由於先天性日本對輕機槍的認識和定位就不足,所以,日本的輕機槍在二戰中表現很一般,至於描述中說美軍拿他來做狙擊槍用,大概是因為歪把子口徑小,後坐力小所以聲音小,適合在叢林中放黑槍吧!
-
10 # 從1968開始
大正11式輕機槍做為日軍對華侵略戰爭中陸軍主要班用武器,在當時給中國軍民造成很大的傷害。因為其造型獨特,與我軍班用使用的捷克式輕機槍ZB-26型有著很大的反差,所以民間便俗稱為“歪把子”機槍。
侵華日軍在當時同裝備最為精良的國軍德械師比起來,都佔很大的火力優勢,就更別說非嫡系的軍閥部隊和我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了。但是,在陸軍班用武器中,我軍廣泛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在和大正11式相比,不落下風。原因是,因為該槍子彈口徑和三八式步槍一樣是6.5mm,而我軍捷克式是7.62mm,因此造成該槍殺傷力不足。再,由於獨特的功彈方式,也是該槍持續射擊能力不足的一個原因。相比,ZB-26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在太平洋戰場上,歪把子的改進型就出現了,96式和99式。所以大正11式作為一種20世紀20年代的產品,在20世紀40年代的戰爭中,就顯得有些落伍了。
但也不得不說,日軍在槍械設計理念上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三八式和大正11式就是完美的結合。日軍這這兩種槍設計時已經考慮到長期戰爭後勤保障彈藥通用性的重要性了,為了簡化後勤供應的難度,就這兩槍的彈藥口徑設計同為6.5mm,大正11式彈匣是可以由6排步槍彈夾進行供彈,這樣的話,步槍手的彈藥可以隨時和機槍手彈藥隨時轉化,從而保證步槍手和機槍手的火力持續性。
在100年前,日軍在做長期戰爭準備中,可以說考慮的不是不周到,為了長期的戰爭,補給線將會很漫長,作為陸軍的最直接面對一線戰場的班用武器,日軍是用心良苦。為了這種後勤補給通用,不惜大正11式供彈具的笨拙,卡殼不時發生,甚至在機槍上掛一個油壺,不停添油而保證作戰持續供彈。大正11式在使用作戰中看的有些笨拙,但其日軍考慮的全盤戰爭的思維還是明確的。保證後勤,就能保證戰爭的長久。
回覆列表
騾子的壽命一般可活到35歲左右,如果飼養得當,壽命可以延長,可以達到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