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熱吱聲滴小洲
-
2 # 手機使用者57405358755
雪豹堅強歲月宮本君是劉廣楠飾演的。
劉廣楠,原名劉洸囡,1983年5月31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2005年主演軍旅題材電影《警報157》而出道。
2013年主演李力安執導的中國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結婚,你想好了麼》。
2014年主演特戰題材電視劇《雪豹堅強歲月》,
2015年,劉廣楠主演電視劇《山河同在》。
2020年,劉廣楠參演的電視劇《雪豹之虎嘯軍魂》在中國大陸上映。
-
3 # 雙馬尾班長
我是軍事妹子,日軍白刃戰退掉子彈是有戰術目的的,跟武士道關係不大。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日本士兵在衝鋒中是不會退掉子彈的,很多白刃戰中也不會。日本雖然一直在主動向中國軍隊求戰,但是由於中國軍隊的消耗持久戰策略,導致了戰爭中後期的日本軍隊一直都在佔領區內進行反伏擊和掃蕩作戰,日本的敵人一般都是子彈存有數量較少並且尋求短兵相接的中國部隊,這時日本士兵就需要保持著刺刀和子彈的同時存在來應對遠端消耗和近程突擊,所以日本士兵在白刃戰之前是不會退掉子彈的。
圖為準備進行白刃戰的日本士兵
而且在實際的中國戰場上,日本士兵是相對抵制白刃戰的。其一,日本士兵都擁有相當高超的射擊技術,甚至百米外也可以擊中正在運動中的中國士兵,所以日本士兵在接戰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刺刀為輔,射擊為主來進行作戰的,所以在很多白刃戰的時候日本也是不會退掉子彈的。
圖為日本的三八式栓動式步槍
而且需要提及的是,三八式步槍擁有非常可靠的保險裝置,在進入白刃戰時只要關上保險就可以避免槍支的走火。並且那種將子彈一個個退出丟在地上,明顯不符合當時日本軍隊的節省的心態,所以在槍支根本不會走火的前提且浪費資源的情況下,日本退彈進行白刃戰其實是不划算的。有時候明確白刃戰退子彈是因為步槍穿透性強,一槍過去敵人後面的友軍也可能被擊中,所以為了防止萬一,乾脆把子彈退出來。
圖為正在進行拼刺訓練的中國士兵
而且武士道的精神貌似也和退彈這一項沒什麼關係,武士道的精神是名、忠、勇、仁,保護婦女,兒童,老人(雖然日本一個都沒做到,但其實這就是武士道的精神),武士道崇拜強者,蔑視弱者,倡導與對手公平競爭。縱觀日軍在整個二戰中的表現,雖然口口聲聲不離武士道精神,其實早已將真正的武士道扔到一旁,換上了自己加工過的妖魔道精神。
-
4 # 圓知國際
(預備白刃衝鋒的日軍)
戰場之上,生死是大事,為了活著,為了勝利,至少在現代戰爭中,不擇手段是被允許的。因此筆者看來,日軍拼刺刀前先退彈,並不是出於什麼美化了的武士道精神,更多的應該是現實上的需要,那就是日軍手上廣泛裝備的三八大蓋所帶來的現實需要。
(日軍三八大蓋步槍)
三八大蓋作為一款研製生產於1903年的老槍,其本身帶有很濃重的德式步槍風格,那就是威力大,精度高。使用彈藥為6.5*50mm步槍彈,採用了旋轉後拉式槍機,並使用彈倉供彈。據測試,該槍有效射程可達460米,射擊初速為765米每秒。
以上種種,基本決定了三八大蓋是一把長於遠距離射擊的步槍,精度高,加上日軍高強度的射擊訓練,使其實戰表現驚人,給我軍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威力大,保證了該槍遠距離射擊也能取得驚人的殺傷效果。
(裝備三八大蓋的侵華日軍)
但這樣以來,問題也就來了。三八大蓋威力大,侵徹力自然也很大,遠距離射擊時是個好處,但近距離交戰時往往成為雞肋——射擊吧,侵徹力太強,一槍打去,敵人可能只是穿個孔,身體內部器官並未受影響,甚至可能使敵人後的戰友中彈受傷;不射吧,端著把槍,傻愣著跟別人拼刺刀,又顯得太蠢,容易擦槍走火。思來想去,那就乾脆直接退彈白刃吧。
(與日軍三八大蓋相配的長刺刀)
另外,需要提提的是,日軍愛拼刺刀,除了以上三八大蓋的原因外,還有日軍日常訓練重視白刃戰的原因。而實際上,抗戰初期,與日軍的白刃戰交鋒,我軍是不佔優勢的間接造就了中正式步槍的誕生。
-
5 # 歷史畫中人
抗戰期間,日本士兵在拼刺刀之前都會先把槍裡面的子彈退出之後再衝鋒進行白刃戰。與此同時,我們在抗日影視劇裡面也經常看到這一現象,日軍一旦和我們進行肉搏後基本沒有人會再開槍。那麼關於日軍的這一行為真的是如傳聞那樣,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因此說好的拼刺刀就絕不打黑槍
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精神支柱。起源於日本鎌倉幕府,後經江戶時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
最初,它還是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的。但武士道作為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東西而不是它的真諦,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滿足武士道的那些東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武士道重視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盡臣道),盡忠是絕對的價值。中國的原始儒學是以孝為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武士道論者認為,儒家的“士道論”乃在粉飾貪生怕死的私心,慎於人倫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選擇生死,則面對死卻不乾脆去死。唯有純粹徹底的覺悟死,才是武士道強人之處。武士道徹底的覺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語、起居動作,也就與眾不同。
武士社會尊重禮儀,不光是封建社會階層秩序的尊從,更進一步說“禮儀端正”,才是武士強人一等的表現。武士要“死的乾脆”,君要你切腹自殺你就得切腹自殺,這是日本鎌倉武家時代以來的傳統。
日軍拼刺刀前為何會先退子彈,是武士道精神在作怪嗎?說起日本兵,我們不得不說的是日本兵的拼刺刀技術可是一流的。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拼刺刀技術的國家,而且日本人深受到武道士精神的影響,也對拼刺刀技術進行相關的訓練。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日本人拿著步槍,步槍的前面就是刺刀。
回頭看看中國計程車兵,在當時不僅沒有日本士兵的步槍。同時也沒有像日本士兵那樣鋒利的刺刀。然而中國士兵僅有的只是一把笨重大刀。但是中國士兵並沒有因為鋒利的刺刀,而降低了對日本人的殺心,反而因為這對日本有更大憎惡之心。在戰場上,華人舉動的更是振奮人心。
在二戰期間,有很多人看不起華人。可能因為當時的中國比較落後,沒有完善的軍隊和高尖的技術。但是中國計程車兵卻有不一樣的毅力和不一樣的民主精神。當然也有很多華人是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
在拼刺刀時,是非常危險的。拼刺刀有點像古代的長矛,但是相比長矛來言,它比長矛又更加的危險。而且,拼刺刀時並不是平端著刺刀,而是下身微傾,因為這樣可以保護好自己身體重要部位。
日本人在拼刺刀時一般都會把子彈退出槍膛,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因為日本人害怕自己在打仗比較激烈的情況下,可能會一不小心按錯槍,這裡體現的可不是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而是日本士兵害怕誤傷到自己人,太可恥了!這就是日本人在拼刺刀的時候,把子彈退出槍膛的原因了。
總結:還真別把日軍的刺刀突擊看成是純粹的“武士道”產物,思想歸思想,靠野蠻可打不了勝仗。也不要看不起日軍陣前退彈,這實際包含了他們的戰鬥經驗,是部隊效率化的重要環節。
-
6 # 指動文史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陸軍士兵有一個怪異的戰術舉動: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再拼刺刀。這個戰術,在抗日戰爭初期尤為普遍,只是到了1941年之後,拼刺刀退子彈才漸漸消失。
日本陸軍士兵為什麼要這麼幹?為什麼1941年之後發生了變化?
一切,都要從日俄戰爭開始說起。
1、戰勝沙俄的日本研製“長矛式步槍”
1904年至1905年,為了爭奪中國東北和北韓半島,日本和沙俄在東三省、北韓、黃海等地進行了一場戰爭,最終的獲勝方是日本。
在2年的戰爭中,日俄雙方進行過數次大規模白刃戰。這是因為,雙方士兵經常在攻守中發生貼身遭遇戰,尤其是在夜間遭遇時,雙方都沒法使用大炮攻擊,只能全部以密集的隊形近身衝殺,由於距離太近也無法開槍射擊,剩下的只能是拼刺刀。
最初,沙俄士兵自恃身材高大,不把小個子日本兵放在眼裡。但是,日本部隊普遍重視刺殺技能訓練,一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子彈成本昂貴,士兵配發的子彈數量有限;二是日本兵把拼刺刀當作武士道精神的表現。
所以,在白刃戰中常常是日本大勝,以至於到了戰爭後期,日本部隊會主動尋求遭遇戰,用刺刀殺出一條血路。比如1905年1月28日,日軍部隊在打光子彈後,沒有後退反而主動謀求貼身近戰,與沙俄進行了一場世界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白刃戰。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軍界在武器研製上達成兩個共識:一是擯棄從1880年開始裝配的村田槍,這種以法國M1874步槍為原型的仿製品,受彈道缺陷和風塵影響,精準度較差;二是要研製一種精度更高,同時又要利於拼刺刀的步槍。
於是,近現代武器研製史上的“長矛式步槍”誕生了,這就是以村田槍為原型的三八式步槍——也就是現在經常說到的三八大蓋。
2、三八大蓋是名副其實的白刃戰之槍
三八大蓋在研製中,透過加裝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來保證射擊精度,同時加長了槍身,長達1.28米,刺刀也是加長版,是0.525米,總長度1.805米,這是二戰中所有國家部隊使用的步槍長度之最。
在日俄戰爭的白刃戰中,嚐到甜頭的日本如同打了雞血,此後在陸軍的單兵訓練裡,把拼刺刀當作必修課目,加之手中握有戰術定製一般的“長矛式步槍”,因此人人鍾愛拼刺刀。甚至陸軍總部要求兵工廠,研製衝鋒槍時也要加裝刺刀,這是世界武器研製史上絕無僅有的。
日本部隊對於士兵刺殺技能的訓練,也已到了變態程度。據目前已知的侵華日本士兵回憶錄記載,日軍經常把抓獲的中國士兵,用於活體刺殺訓練,要求一槍捅過去就要穿透心臟,這個過程中要能準確避開肋骨、胸腔組織的阻擋。
在長年的訓練中,日本陸軍士兵被要求完全掌握拼刺刀的要領,做到“人與槍完美結合成一體”。在這種貼身近戰理念的支配下,侵華日本士兵在戰場上更加鍾情於白刃戰。
在敵後抗日戰場上,缺糧少彈的八路軍也喜歡貼身近戰。吃過很多虧後,八路軍戰士們採用了下面兩種辦法,用來解決白刃戰中的弱勢地位:
第一種辦法是變“一對一”成為“多對一”,有佯攻的,有側面刺殺的,有背面刺殺的……這裡的“多”有時候是3個人、有時候是5個人。
第二種辦法是大刀、紅纓槍助陣,“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用中國傳統武術器械肉搏拼殺,而紅纓槍在長度上絲毫不吃虧。
相比較而方,在正面抗戰的戰場上,士兵們沿襲德軍的近戰思路,更信奉子彈、手榴彈的威力,普遍不重視拼刺殺的技能訓練。同時,所使用的中正式步槍,其槍身加上刺刀的長度不足1.70米,白刃戰中毫無優勢可言。
3、三八大蓋的缺陷導致拼刺刀要退子彈
作為二戰時期“長矛式步槍”的三八大蓋,子彈的精度和初速度較高,如果不經瞄準射擊,不能命中人體的致命部位,其殺傷力就大大降低。在很多抗戰老兵的回憶中,被三八大蓋擊中胳膊或腿後,子彈常常快速穿過,只留下一個孔洞。
由此可知,三八大蓋在近戰中的威力,主要表現在人槍合一的劈刺中,而不是靠子彈射擊取勝。如果槍中還保留有子彈,拼刺刀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誤擊情況,穿透力又無法有效掌控,一來給對手造不成致命殺傷,二來還容易誤傷自己人。
同時,日本老兵東史郎回憶錄中所說的“金幣般珍貴的子彈”,不經瞄準就擊發出去,基本等同於揮霍、浪費,能多留下一顆子彈來也是珍貴的。所以,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再拼刺刀,這個怪異的戰術舉動就成了日本士兵的常態。
但是,1941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起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長期陷入侵華泥潭的日本,無論是軍事物資還是人員兵力已持續消耗殆盡,大量未經過長期嚴格軍事訓練計程車兵走上了戰場。
這些“日本新兵”的拼刺刀技能,顯然與抗戰初期的“日本老兵”無法相提並論。而對於日本這樣的資源小國來說,真沒有本錢如美軍士兵那樣,端起衝鋒槍一掃一大片式的浪費子彈。
於是在1941年之後,日本士兵一改之前主動尋求貼身近戰、拼刺刀的戰術,只有在子彈打光下,才被迫無奈的拼刺刀。日本部隊積極以拼刺刀進行大決戰取勝的方式,就這樣一去不返了。
當然,拼刺刀前退子彈,在1941年之後也變得可有可無了。說實話,槍膛中本來就沒有多少子彈,子彈已經退無可退,打光了之後再拼刺刀——從這個戰術變化上,已表明日本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主要參考文獻:《中國抗戰史》、《抗戰文獻類編》、《抗日戰爭史料叢編》、《東史郎日記》、《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
7 # 賢忠銳評
眾所周知,在二戰期間,日軍為什麼在與對手拼刺刀時會先退出子彈?
一是,日軍從小受軍國主義教育,武士對自己生命無視,根本不把對手放在眼裡!根據二戰歷史資料顯示,日軍單兵拼刺能力極強,有時1名日軍可以對付 3名對手不落下風!
二是,武器專家認為,日軍三八大蓋步槍子彈穿透力很強,假如拼刺時走火,就會傷及同伴!
所以,日軍拼刺刀一般會先退彈、再拼刺刀!
回覆列表
扮演者劉廣楠
周衛國德國留學期間的同學和朋友,因國家對立成為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