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玲姐140188491
-
2 # 性情中人7899
農業始祖后稷是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以敘事方式來講述故事,距現在約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兒姜嫄,因踩巨人足跡而生子,認為是不祥之物,三棄不死,便給孩子起名叫棄。棄從小就喜歡農藝,長大後遍嘗百草,掌握了農業知識,就在教稼臺講學,指導人們種莊稼,傳播農耕文化,成為遠古時一位大農藝師,被尊稱為農業始祖后稷。后稷建立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武功人民。教稼臺前仰神農,有邰熠熠萬世功。武功人以後稷而自豪,其故事家喻戶曉。
歷史淵源
后稷的故事流傳了四千多年,《史記·周本紀》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螈。”《詩經·生民》把后稷建樹發展農業的成就詳細記述:“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武功縣是古有邰之地,后稷教稼臺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它記載著炎黃民族農業生產遠在各國之先的歷史,反映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基本特徵
1、《農業始祖后稷的傳說》是人民群眾千錘百煉而流傳下來的故事作品,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2、后稷教民稼穡,建立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武功人民。教稼臺前仰神農,有邰熠熠萬世功。武功人以後稷而自豪,其故事家喻戶曉。
3、后稷的故事既可專業人員講述,又可群眾之間相互傳播,達到大眾化和廣泛性。
4、透過不斷挖掘,可吸引更多專家學者深層次研討。
主要價值
1、重要的歷史價值:后稷教民稼穡,建立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舜帝表彰了他的功德,《史記》、《詩經》都詳細記載和頌揚了他的創業精神。后稷教稼臺記載著炎黃民族農業生產遠在各國之先的歷史,反映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后稷的故事深深紮根於民間,幾千年來,經人民群眾千錘百煉而流傳下來,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研討,對民間文學的形成和農業發展的歷史,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
3 # 使用者3972404717104
后稷對中華農耕文明的貢獻主要有七條:第一,荏菽谷稷、麻麥秬秠、稻黍糜芑,這些都是他發明種植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種得最好。他把自己積累的耕作經驗廣泛地施教於廣大百姓,使中華民族從茹毛飲血的荒蠻時期邁進農耕文明的新時代。
第二,《漢書•食貨志》曰:“后稷始甽田。”意思是從后稷開始就用水灌田了。《說文解字》曰:“ㄑ,水小流也……廣尺深尺謂之ㄑ。倍ㄑ曰遂。倍遂曰溝。倍溝曰洫。倍洫曰巜。”再從《尚書》大禹后稷“致力乎溝洫”的實踐來看,中國農業灌溉事業也從后稷那裡肇始。
第三,陸賈《新語》曰:“后稷……種桑麻,致絲枲。”《生民》曰:“麻麥幪幪。”絲枲即蠶桑麻衣。麻則除作衣蓋而外,籽實作油料。所以,不僅“蠶衣裳”的始祖是后稷,食用植物油的發明,也應是后稷所創。
第四,《漢書•食貨志》在述田制及耕作技術時說:“理民之道,地著為本。”后稷曾經“建步立畝。”“經理疆界。”從這裡可以看出,后稷還是中國田畝制度的創始人。不僅如此,趙過的輪作“代田法”,也是學了后稷所創的“古法也”。
第五,班固在《漢書》中說,后稷建步立畝作甽田法後,“下種田器,皆有便巧。”耒耜犁具,不一定創自後稷,但從此可知后稷改良種田農器農具則是大體明確的。犁是農業發展過程的縮影,犁的歷史,就是農業的歷史。追溯其初始,也得從后稷說起。
第六,《史記•周本紀》:“堯……舉棄(后稷)為農師。”這是中國第一位也是第一任最高農政長官。民以食為天,後世尊之為天官。從此以後,不論朝代更替、社會變革,“大師農”“大農令”類農業職官的設定從未更改,以迄於今。《說文解字》曰:“後,繼體君也。”據此,后稷應是“帝”“君”中一員。用現代話說,后稷就是中國的農皇農祖。
第七,《呂氏春秋•上農•任地》等四篇專論農事,其中有許多后稷關於農事的論語。明人梅鼎祚的《八代文紀》,清人嚴鐵橋的《全三代文》,都根據此書編有後稷《教稼文》(也有以作《后稷農書》)傳世。其文涉及農業事由之深廣,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
4 # 吃蜂蜜的小老虎
后稷是最早發明了農業的人,所以被稱為農業始祖后稷。
教稼臺:關中四大名臺之首,位於陝西武功古城東門外漆水之濱,是全國僅有的一處古農業名勝古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農業發祥聖地。
武功鎮河灘會:即今武功縣武功鎮東河灘物資交流會,是人們為紀念后稷教民稼穡而舉行的古會,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在教稼臺前漆水河灘上舉行。
后稷教稼園:教稼園以農耕始祖——后稷設計為主線,以農耕文化為背景營建的具有現代休閒性的觀光公園。
回覆列表
得名由來:上古時期,后稷教民稼穡粒食。
稷山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今天稷山東南置高涼縣。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稷山縣,縣因境內稷山得名。
稷山,俗稱稷王山,傳說中是上古時期后稷故里,他也是周朝的祖先。周部族的史詩《詩經·大雅·生民》主要講述的就是后稷的經歷和功績。
傳說中,后稷是黃帝玄孫、帝嚳嫡長。他母親叫姜嫄,踩了巨人足印後生下后稷。因為這個緣故,姜嫄認為是不祥的妖異,就拋棄了他。所以,后稷名“棄”。但是,被拋棄至山林的后稷,牛馬都有意識地避開不踏,飛鳥用翅膀遮護著他,最後還被砍柴的人抱回。姜嫄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就又抱回來撫養。
后稷從小就對農業非常感興趣,成人後能辨別土質型別、土壤好壞,善於種植各種穀物,並教導百姓耕種之術。他的才能為帝堯所知後,被舉為農官,稱“稷”,因為“稷”是百穀之長。在帝舜和帝禹的時代,后稷繼續受到重用,併成為部族的首領,於是,被稱為“后稷”。後,上古時代領袖君長稱“後”,如后羿、風后等。
除了教民稼穡之外,傳說中,后稷還開創了粒食。早先,百姓吃粟、稷、麥等,都是連皮殼吃,后稷發明了杵臼,能去穀物的皮,然後再行蒸煮,這就是粒食。這樣吃,更好消化,也更有助於健康。
后稷死後,其子孫相繼擔任農官,到夏朝時,統治者不重視農事,其子孫就遷徙到西北地區,繼承先祖傳統,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部族逐漸強大起來,最後代商建周。
古代是農業社會,歷朝歷代無不重視農耕,在農業生活中形成的敬天法祖、崇儉尚勤等特色,深刻地影響了傳統文化,或者說,直接決定著傳統文化的本質。舉凡古代的文藝、建築、民俗等,仔細研究起來,無一不與是農業社會這個總體特徵有關。甚至,我們常常把國家和社稷等同起來——社,是土神;稷,是農神。
稷山縣有稷王廟,建於元代,原址在稷王山上,明朝搬到縣城內。每年農曆四月十七,傳說是后稷生日,方圓百里的人都會聚集於此,舉行隆重典禮,祭祀這位開創了傳統農業、奠定了傳統文化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