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數派209
-
2 # 使用者56419335429
因為于謙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明朝,為大明王朝續命200年,抵禦了蒙古人的入侵,捍衛了中華文明,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公元1449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戰,明軍慘敗,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軍俘虜,瓦剌兵鋒直指北京。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大明王朝岌岌可危。
眼看就要重蹈北宋的覆轍,于謙挺身而出。
在孫太后和一眾朝臣的支援下,廢掉英宗皇位,改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穩定人心,懲治王振黨羽,積極整軍備戰,在北京保衛戰中擊退了入侵的瓦剌軍隊,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所以你說于謙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績。
于謙真正發揮其實力的時候是北京保衛戰前期,當時明英宗被俘,明朝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敵寇揮師南下,北京城上下惶恐。徐有貞等人以星象變化為由建議南遷,于謙斬釘截鐵得說道:“所有建議南遷的人都應當斬首!”由於于謙力主抗戰怒斥南遷,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郕王朱祁鈺等人鼎立支援,最後防守政策拍板下來,南遷的聲音減少了很多。之後剷除王振餘黨、擁立朱祁鈺為帝、部署北京九門,北京保衛戰開始打響。
由於于謙部署得當,明朝打贏了北京保衛戰,避免明朝提前進入南明時期,一舉為明朝續命上百年。但是之後朱祁鈺病死,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于謙被斬首示眾。審判于謙罪名的時候,當時怎麼都找不到罪名,結果徐有貞直言:“雖無顯跡,意有之。”看看,這個詞彙比莫須有更不要臉,莫須有還是有一點疑問的語氣,但是一個意有之就直接定義了人家,憑此豈能服眾。對於于謙之死,史書記載為:天下冤之。一個力挽狂瀾之人竟死於此,莫大的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