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陌上如玉shy
-
2 # 389222033601煙霞九天
三國之爭,天下大亂。造成天下民心大散。年年征戰。百老百姓不堪忍受。才閥的戰爭。中國分裂酒的必要必然要有合併的時候。中國需要統一。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三國末期。沒有更好的統一的中國。後來在司馬氏。兼併的三國達到了大一統的輝煌功績。
-
3 # 執著的河
淺談劉備的戰略失策
劉備成也誠信,敗也誠信。為義走到一起的三位兄弟組合,由"桃園三結義"轟轟烈烈掀起了波瀾壯闊的蜀漢大業,起到決定性的桃園效應,當時三結義的宗旨是,除奸興漢,目標遠大,定位精準,可稱為綱領性口號,也可稱謂桃園宣言!然而,這個"桃園三結義"宣言是提出正確的目標,是肯定的!但同時還有一條極不科學的附件:那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這一附件,侷限了他們的理想高度,埋下了悲情的種子,讓“桃園三結義"的光彩暗然失色!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研判的。但如是從純情的兄弟組合角度上,這種同生共死的情操是萬古留芳的!
可問題的核心是,"桃園三結義"不單單是個兄弟組合的,而是負有使命的,肩負著興漢大業的政治團隊,領導集團,超越了家族集團的範疇了,要求的不僅是哥兒們感情,而是團隊利益,乃至國家利益。兄弟感情是小義,國家利益是大義!但他們的認識境界,使他們二者混為一談了,可嘆,可嘆!
假如,劉備能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也許結局不是大家看到的了,他就不會為兄弟義氣去發動這場無把握無準備的衝動攻打東吳的錯誤戰爭,至少,應聽諸葛亮怎麼說!
可問題不單單如此,更重要是他忘了"三顧茅廬"的初心:象攻打東吳這樣重大的國家戰略決策,怎麼獨斷專行取消了諸葛亮的參與權?是不是取消了諸葛亮的決策權之嫌?你把諸葛亮置於何地位?你是不是有排擠和架空諸葛亮的軍事領導權和國家領導權?你完全背離了三顧茅廬時的初衷和精神,借為兄弟復仇之機剝奪了諸葛亮的領導權!實際排擠和邊緣化了諸葛亮的軍事地位,悲情就是這樣發生了,無法挽回了。筆者想多問一句,白帝城先主託孤的時候,先主可曾意識到這些沒有?
是一時的衝動,還是存在著必然?
畢竟,歷史不可能重演!
-
4 # sunjin6278
劉備征伐東吳,是在關羽失荊州,被東吳俘殺以後,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準備,才進行的。《三國志》上並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諫阻劉備伐東吳,至於諸葛亮諫阻沒有諫阻,很不好說。
劉備當時得了益州、漢中,聲勢大震,舉國上下正在欣喜之時,荊州傳來噩耗,東吳佔荊州並殺了關羽。剛出現的舉國歡騰、志得意滿勁一下子就沒了。朝廷上下充滿了悲憤,東吳太不是東西了,幹不過曹操,就從背後捅刀子。如此血仇,怎能不報?鑑於剛經過漢中爭奪大戰,舉國疲憊,劉備也只好忍耐下來,積極做征伐東吳的準備。終於經過近一年的準備,兵馬齊備,劉備要開始東征。這時有不少大臣緩過勁來,諫阻劉備不能征伐東吳,因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像趙雲、黃權等大臣,史志明確記載出面諫阻劉備,至於諸葛亮諫沒諫阻,就不得而知了。那麼為什麼劉備不聽諫阻非要伐東吳呢?諸葛亮又為何態度闇昧呢?這是有原因的。首先,荊州戰略意義太重要了。荊州東鄰東吳,北接曹魏,南連百越,西通巴蜀。是《隆中對》中蜀漢匡復漢室,一統天下的重要跳板。是兩路進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如果沒有了荊州,蜀漢統一天下的大業就很渺茫無望了。其次荊州是重要的戰備要地。這裡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兵源之地。失荊州等於失了蜀漢一半的國力。其三是重要人才產地。因以往中原混戰,荊州在劉表治理下成了一個相對平和之地,因此形成北人南遷,其中不乏大量人才。三國時期有很多人才來源於穎川,就是如此。劉備手下有不少大臣、士兵,都來源於荊州,荊州可是他們的故鄉,他們怎能拋棄故鄉?因此他們也是一致贊成伐東吳的。其四是劉備在爭奪漢中之戰中打敗了曹操。曹魏是當時天下最強的勢力,尚且被劉備打敗,區區東吳,又怎能入劉備法眼?劉備傲驕之心可想而知。其五是關張與劉備恩若兄弟。劉備與關張情誼非淺,經常是食責同桌,寢則同榻。現在關羽被東吳俘殺,張飛也被割首送東吳,如此大仇,劉備不報,又怎麼面對天下人?劉備自然會鐵了心要打東吳的。也許當時他或許知道不應倉促報仇,但他也有信心和僥倖心理。
正因為於公於私,都需要不顧一切地去征伐東吳,因此劉備才聽不進大臣們的諫阻。當時諸葛亮也許心裡很矛盾,荊州之地太重要了,但東和孫權也很重要,更何況自己的親哥哥還在江東呢?正因為有如此矛盾心理,諸葛亮對劉備征伐東吳不會前去死諫,劉備自然也不會聽從諸葛亮的無力諫言了。
-
5 # 半吊子學歷史
面對提問,小生這裡有兩點進行糾正。
一是嚴格意義上來講,劉備並沒有擁有半壁江山。首先,荊州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佔據,只不過劉備佔據荊州大部分地盤,可以說在赤壁之戰後,荊州以劉備佔據優勢。其次,劉備入川得到益州,此時對於曹操、孫權、劉備三家而言,劉備的勢力僅次於曹操,在三家之中可以排第二。但是劉備並沒有佔據半壁江山,充其量實力相對雄厚而已,因為只有孫權、劉備雙方聯合起來的整個長江流域才能算得上半壁江山。
二是諸葛亮並沒有勸阻劉備攻打江東。最起碼從《三國志》史料中沒有反應出諸葛亮對劉備攻打東吳是否定的態度。當然,劉備攻打東吳是有人反對,這個人是趙雲,劉備並沒有採納。這裡小生冒昧揣測一下,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反對劉備攻打東吳,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首先,即使諸葛亮進行勸說,估計效果與趙雲勸諫結果一樣,劉備是不會採納的。其次,荊州在《隆中對》中佔據重要位置,諸葛亮也希望劉備能夠藉助這次攻打東吳奪回被關羽丟失的荊州。
綜上所述,劉備攻打荊州是勢在必行,諸葛亮也沒有進行勸阻。
-
6 # 油茶絲語
簡單的說這是劉備的“皇帝夢”使然,是他的私心在作怪!
絲語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因為,劉備其實是三國鼎立之時曹操、孫權和他自己三個人當中最想做皇帝的那個,而且還是最虛偽、最會演的那一個。
如果你不信,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的一個片段吧:早有到成都,報說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於洛陽改造宮殿;且傳言漢帝已遇害。漢中王聞知,……玄德因此憂慮,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務皆託與孔明。
當孔明和許靖等一干文武大臣想要尊其為帝的時候,劉備“不能理事”的病就馬上好了。但是,到了這樣的時候,心裡極其想做皇帝的他,還是沒有忘記要在世人面前演一場戲,假惺惺地推拒一番。
孔明奏曰:非也。曹丕篡漢自立,王上乃漢室苗裔,理合繼統以延漢祀。
漢中王勃然變色曰:孤豈效逆賊所為!
此時的劉備已經稱孤了,還要拂袖而起。
在孔明等一再勸議之後,劉備才終於透露心跡: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可見,在劉備心裡是多麼想登上皇帝位,可是,因為害怕遭到人們的議論,丟掉自己精心塑造的忠厚仁義形象,又不得不假意推拒一番。
於是,自登上皇位之後,劉備就已經把自己當成可以,也應該號令天下的漢朝正統,急於一統天下,實現自己做一個“完整的天下”皇帝的夢想,卻苦於“遲遲”找不到討魏伐吳的理由的他,終於等來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孫吳襲荊州殺關羽”,需要“雪弟恨”的機會,所以於“公”於“私”他都不會放過,又怎麼還能夠聽諸葛亮等的勸阻呢?
所以,劉備聽不進諸葛亮等的勸阻,一定要攻打東吳是為了向世人宣示自己漢朝正統,討伐誰是名正言順的事,說白了就是他“漢朝劉家人漢朝,天下劉家人天下”的思想與私心在作怪,是他想要做一個“完整的天下皇帝”的皇帝夢使然。
-
7 # 豹眼看歷史
所謂的半壁江山,就看咋個理解了,一半是半壁,一大半也是半壁,一小半硬要說是半壁,那也是半壁江山。
漢末三國時期,十室九空,諸侯勢力不能以地理面積來計算,而是以人口、兵力、行政州郡的數量來說話。孫權佔據揚州、交州二州,面積很大,跟曹操相差不多,但勢力僅僅是曹操的一半。
當時設定州郡,不是依據面積,而是根據人口和賦稅。面積再大,沒有人口、賦稅也毫無意義。
天下十三州,曹操佔據九州半,孫權佔據二州半,劉備就只有一個益州。漢中在行政上也曾經屬於益州,就算單獨在外,一個益州加漢中,也微不足道。其人口、兵力僅僅是孫權的一半,曹操的四分之一。
三華人口共計767萬,劉備不足百萬,只有94萬,兵力十萬二千;孫權人口230萬,兵力23萬;曹操人口440萬,兵力四五十萬以上,也有說是六十萬。
就這個情況來看,劉備咋能算得上是半壁江山呢?
諸葛亮自然明白彼此之間的實力差距,咋能夠贊同劉備攻打孫吳呢?
其實,劉備也清楚彼此的實力差距,那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去進攻東吳呢?
劉備出身貧寒,但此人卻喜歡華麗的衣服,喜歡犬馬聲樂,足以說明此人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也就是功名心很強的人。
雖然劉備一向低調,可以說夾著尾巴做人,先後投奔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劉璋,一開始都表現得非常低調。那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
屢敗屢戰只說明劉備為了名利永不放棄,並非說明他有多高的境界和志向。由此得知,劉備是一個做事很不踏實的人,不是穩紮穩打,而是急躁冒進,這是他的性格缺陷。
在袁紹、袁術、劉表這個層次,劉備的境界是高出一籌,但到了曹操、孫權這個境界,劉備就有差距了,不可相提並論。
曹操、孫權都是非常務實的人,曹操一直不自立為帝,孫權為了江東的存在,先後對曹操、曹丕稱臣。這是政治家的韜光養晦及深謀遠略,他們都非常務實、穩健。
但反觀劉備,取得漢中,就自立為漢中王;看到曹丕稱帝,就急忙忙跟著稱帝,這完全是圖慕虛榮的表現。這就是境界問題,太愛面子,違背了實際情況。
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時候,劉備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諸侯們開會沒有他的座位,只能站在公孫瓚的旁邊。不是曹操替他說話,連個小馬紮都不給他準備。
但劉備畢竟也是與曹操、孫權之父孫堅等一樣,同屬一個時代一個輩分的人物。
在劉備稱帝后,董卓、公孫瓚、袁紹、袁術、劉表、曹操、孫堅等人,已經全部過世,退出了歷史舞臺,差不多就只有劉備是唯一倖存的元老、前輩。劉備自己也感到來日無多,後生可畏,孫權、曹丕等小字輩已經成了氣候,劉備不能再等待了。
諸葛亮年輕,可以等得起,但劉備不行。
都說是年輕人愛衝動,其實不然,老年人更愛衝動。因為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年輕,但劉備已經沒有這個資本了。
所以,劉備更沉不住氣,這是他發動夷陵之戰的根本原因。
就蜀漢的實力去對抗曹魏,是沒有任何機會的,所以,劉備選擇了東吳。
滅掉東吳也是不可能的,但劉備認為奪回荊州還是可以的。
能夠奪回荊州,給阿斗打下一個比較滿意的基礎家業,劉備也可以瞑目了。
但還是虛榮心害了劉備,在一片反對聲中,夷陵之戰以慘敗而結束。
劉備索性破罐子破摔,把蜀漢委託給諸葛亮,讓諸葛亮看著辦吧。
性格決定一切,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了境界和格局。最後能夠走多遠,與性格有關,與生俱來。
劉備能力並不突出,但最後還是成就了一份霸業,這與性格有關。有幾人能夠做到像劉備一樣,不改初心、屢敗屢戰的?起碼在漢末三國時期,無人能勝出劉備。
也正因為劉備僅有不服輸的性格,並不具備成就霸業的能力,才沒有走得更遠。
由此可見,只有性格還不夠,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然後還需要有足夠的運氣,三者缺一不可。
曹操、劉備、孫權都是有足夠運氣的,但運氣不總是在某一個人一邊。
-
8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一定要打江東。這事只在《三國演義》中提到。真史中,諸葛亮是勸諫者還是支持者,還是兩說。
《演義》以諸葛亮為書膽,凡是對諸葛亮形象有阻礙展示的,都做了避開或改寫。
比如正史中,劉備長坂坡大潰敗,率餘部敗兵逃走,其中諸葛亮也在其中。演義中,則提前安排諸葛亮受了劉備之令,前往江夏尋援,不在軍中。從而使諸葛亮也曾是敗兵中一員的尷尬情況,巧妙避開。
劉備打江東,是敗了。但若是有勝果呢,恐怕演義又會以諸葛亮在後方如何如何出謀劃策、調兵運糧,助力滿滿,為文筆鋪開。
歷史沒有如果,但不能否認,正是劉備伐吳失利以後,各種分析、哀怨劉備這不該那不對之言,才汩汩生出。
劉備伐吳,本質上就是一場賭局。勝與負在征伐之前皆屬於未知之數。不看最後劉備敗果,冷靜地分析下劉備之所以興兵,就沒有對的地方嗎?
有。
一、最信重的愛將關羽被東吳襲殺。能不上火嗎?!
二、大半生在漂泊和闖蕩間渡過,終得益州一地,喘了口氣,可白髮已上頭,此時劉備已62歲了。人生難得幾回搏,再不借力搏一把,何時完成天下一統之志願。能不上火嗎?!
三、諸葛亮隆中對時,明確提出,據荊州,掌益州,到時一路兵出河洛,一路兵出秦嶺,擊敗曹魏,天下可一也。如今荊州淪為他人之手,收復中原又遭延擱。能不上火嗎?!(這也是諸葛亮是支援與不支援劉備伐吳的質疑點)
四、這點最最重要。劉備,一代梟雄,氣場自帶,絕不是演義中的仁善100%形象。亂世中,一個人僅靠仁善立世,早TM玩完了。劉備大半生,刀林劍雨,劍枕頭下,風餐露宿,馬背上的生涯築就了他的剛毅,築就了他對軍事才能的自我自信。
曹操官渡大破袁紹時,寄人籬下(劉表)的劉備,他嫉妒他羨慕他恨,他想的是,如果我有曹操當時的兵力,也能擊敗華而不實的袁紹。
曹操曾語: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爾。劉備心中所想,何嘗不是。即生操,何生備。
每當曹操派將征剿反他的劉備。劉備一旦聽說不是曹操親來,便會很自信的說:打他,盤他,除非曹公親來。這說明什麼?說明劉備對自己沙場百戰得來的軍事經驗很自信。我劉備,雖然闖蕩以來,敗多勝少,那是我沒有足夠的兵、足夠的資本。不然曹操算什麼,完全可以一對一對拼。
益州拿下了,有地有兵有糧了,先不打曹魏,先拿下東吳總可以吧,憑我百戰闖蕩之經驗。
劉備自信自己個兒武力軍略,有錯嗎?!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東吳就是出了個專克劉備的奇才陸遜,有錯嗎?
陸遜後世被唐宋皇家列入武廟祭祀,還包括他的兒子陸抗。父子同入武廟,殊榮世人有幾,只能說明陸遜家天賦軍事奇才。
綜上四點原因,劉備伐吳策略,不存在對與錯。勝則為王,敗則丟臉。一切在劉備敗後,嘰嘰這嘰嘰那的,都屬於事後諸葛亮之言。
-
9 # 悠悠芳草心
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說是淡泊名利,又有幾人能做到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女人有幾件衣服,足可以換洗,可以遮羞禦寒了,可為什麼還總要去買呢?
再比如,已經有10萬元的存款了,可為什麼還是嫌少,還是拼命的去掙呢?這和劉備擁有半壁江山還要去打東吳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劉備也有為二弟報仇的目的)
劉備出身貧寒,少年時與母親織蓆販履為生,生活十分艱難。他早年顛肺流離,飽嘗人間疾苦,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必須奮鬥。
他原來沒有立足之地,總是借住在別人那裡,或者是投到別人名下。
後來,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劉備有了立足之地――徐州。這是他自己的第一塊地盤,劉備嘗到了甜頭。可不久之後,又失去了。
失去就更覺得可貴。就更加刺激劉備的野心。
如果說劉備是為了有一個立足之地就錯了。他為的是統一天下。儘管他知道三國鼎立是必然的。
再加上,關羽的慘死,正好給劉備出兵東吳的一個藉口。他要的是統一天下,不僅消滅東吳,還要消滅魏國。
可悲的是,劉備沒有把握好時機。當時的情況,三國勢均力敵,劉備大破了聯合東吳的格局,最終失敗了。
一個有野心的人,有半壁江山怎麼能滿足呢?包括曹操,孫權等後續的領袖,他們都是無時無刻不在蠢蠢欲動!
有了半壁還想全壁,這就是劉備不顧諸葛亮勸告一定要打東吳的真正原因。
-
10 # 愚叟釣淺灘
我認為劉備要打江東目的在於:一,為二弟報仇雪恨;二,順便請回孫尚香;三,顯示蜀漢國威;四,一句醜話:神使鬼差,合該為蜀漢埋下早亡的禍災。
回覆列表
三國江山最終落入了司馬家族的手中。在曹丕篡漢自立後,東漢末年的亂局開始走向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由於曹魏皇帝曹丕和曹叡都英年早逝,而此時曹魏宗室已經沒有了曹操時期強大的能力,最終在司馬懿的謀劃下,在曹爽攜皇帝曹芳前往宗廟祭祖的時候,突然發動了高平陵政變,一舉剷除曹爽三族,掌控朝局,架空皇帝,最終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的經營,在司馬炎繼承司馬家族勢力後,效仿曹丕篡漢自立,篡魏自立,建立西晉,史稱晉武帝,在公元280年西晉滅亡東吳,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