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山大聖哥
-
2 # 憶如藍
中庸溫和:儒家思想的一種主張,指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不嚴厲,不粗暴,親切和藹的態度。
引申:中庸
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主張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呂衡州溫文》:“洎乎獲友君子,乃知適於中庸,削去邪雜,顯陳直正。” 明 姚士麟 《見只編》卷中:“但恐違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誠偽,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義、禮、智、信教化民眾,追求天下大同,主張“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礎和世界觀就是“中庸”,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中庸之道”。
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倚,中正,無過不及。中者天下之正道。庸不易謂之庸,不偏離正常。
孔子在強調個人修養方面也特別注重行中庸之道。子曰:“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未發洩時,我們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異常的變故,人就會有情緒的變化和波動,只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的發洩,就是溫和平和。這意思是說,人與人相處,行中庸,遇事心平氣和,包容共濟,相互謙讓,文明處世,禮貌待人,人們就會減少摩擦與爭鬥,化解社會矛盾,實現人們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