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偶記
-
2 # 親吻生活一愛欣
我印象很深刻,我姥姥家就是用紙糊窗子,那時候我很小,到山東禹城的姥姥家小住,清晰記得和姥姥在一起的對話:為什麼你家的窗戶是紙糊的呢?
姥姥回答:農村人哪用得起玻璃啊,這種紙糊的窗戶都是祖輩人傳下來的,別看是紙,它也有很多好處啊。
姥姥接著說,別看是紙糊的窗戶,這紙可結實著呢,不信你用小手戳戳?我好怕一戳就破,姥姥笑著說不會的,我就用手試了一下,還真是戳不破呢。
原來這種紙不是普通的紙,而是有油性的,這種紙張能抵擋風雨,還能讓Sunny照射進來,人在屋裡舒服又暖和。
那時候我五六歲,每天坐在姥姥家的火炕上,看著木格格窗戶上的紙也是覺得很好奇。因為我們家在大連,幾乎家家都是玻璃窗。
我姥姥家在過去成分高,家裡條件很不錯,五間青磚瓦房都是雕刻著花紋的木窗,糊著的窗紙很薄但卻不是普通的紙,仔細看上面有一層油膜,摸起來也有輕微的響聲,輕輕地觸控也戳不破的。
紙窗的由來:民間這種紙窗由來已久。中國的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漢朝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時,因為當時的工藝比較繁瑣有待改進,民間應用不是很廣泛,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用得起。到了魏晉南北朝,造紙行業開始普及,工藝流程由繁到簡,而且造紙工藝的改進促使紙張質量也越來越好,越來越普及大眾化了。
民間不少人開始從事造紙賺錢,紙張的廣泛普及應用,讓更多的尋常百姓家受益,用紙糊窗戶成為一種習慣和時尚,替代了過去沒有窗戶的“摸黑”生活。
颳風下雨紙不會壞嗎?時代在發展,紙張的普及應用給追求質量提升了極大的空間。造紙技術越來越成熟,在紙張的質量、韌度上下功夫,以抵擋四季的風雨,也免家中有些頑童“手賤”會經常戳破窗子。
這種窗戶紙是貼在屋內的,糊窗戶的紙不僅有韌性,粘紙的漿糊粘性也很好,粘得很牢固。那種木格格窗子,其工藝就已把一扇大窗分成了若干個小框,窗框在抵擋風雨寒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風雨襲來時遇到木框受阻,極大地減輕了對紙張的衝擊和壓力,讓風和雨都變得很柔和起來,所以會任憑風吹雨打多少年,這種紙窗是不會壞的,彰顯了過去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不過,風吹雨打日曬是會讓窗戶紙褪色發白的,也會有所損破,所以過幾年不少人家就會換上暫新的,其成本也不高。
紙窗都有哪些(玄機)好處呢?第一,成本價低。紙窗戶只要設計好了窗框,一張“特別的紙”也花不了多少錢,老百姓都買得起。
第二,保溫效能穩定。過去紙糊的窗戶經過太陽的照射,家裡的溫度會很快升上來,紙張雖然有些反光但也會吸收部分熱量的,讓屋子瞬間變暖。
第三,安全效能比較好。過去紙糊的窗戶其實比現在的玻璃窗更安全,因為窗框的構架很堅固,不會有掉落下來和“破窗而入”的情況發生。
第四,美觀實用性強。過去窗戶也是家中的“景觀”之一,過年時很多人家會換上新窗紙、貼上窗花,看起來特別喜慶,一下子就提升了房子的美感和主人的喜悅心情。不少有錢的人家還會在窗戶上“大做文章”,展示精美的雕刻工藝以彰顯主人的身份和品位,讓住宅像一件藝術品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和氣場。
-
3 # 丙潤老師
古代的老祖宗聰明就聰明在,用了很多種方法之後,最終選擇用紙糊窗戶。
這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可不是老祖宗們腦袋突然一發熱就決定用紙糊起窗戶來了,那有人就會問了,用紙糊窗戶,颳風下雨的時候不會壞掉嗎?
是不是拿手指頭舔一舔嘴唇,然後一手就能戳出一個窟窿來,對於紙窗戶我們可能會有很多的疑惑。
但是我得告訴大家,這是咱們老祖宗經過無數次試驗之後,得出來的糊窗戶的最佳方案。
第1點,窗戶的由來。事情還要從很早很早之前講起,那麼很早很早之前,是在多長時間之前呢?答案是5000年之前,也就是夏商周之前。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老祖宗就是一群野人,只不過因緣巧合之下學會了使用工具,又應該巧合之下擁有了火,並且掌握了火種。
慢慢的我們開始一步又一步的進化,進化到後來,我們發明了文字嘗試改變生活,透過使用工具來儘可能提高效率,說了一大堆的廢話,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老祖宗們都是沒有房子的,隨便在一個地方找個山洞就直接住進去了,為什麼?因為壓根沒有生產力。
那個時候最優先考慮的是今天擊敗哪一個野獸,然後填飽肚子,在茹毛飲血的年代裡面,指望著能夠有自己的一個房子,那是不現實的。
但是伴隨著秦始皇一統六國,封建帝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的生產力,家家戶戶都有房子了,而且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前,也有房子在夏商周時期。
只不過那個時候的房子有問題,什麼問題呢?進了房子之後黑乎乎的一片,其實也可以理解。
那個時候又沒有電燈泡,又沒有煤油燈,就算是有火種,那火種是留著做飯吃的,又不是給你當火把用的,你想當火把你還得需要看一下部落裡面的人同不同意?
當時的房子就類似於一個棺材,只不過這個棺材有一個入口的門罷了,房頂上面4周全都是土坯牆或者是其他的東西。
簡而言之4周密密麻麻全都堆結實了,那是一點光線都沒有,大白天的你要是走到屋子裡面去,你還以為晚上來了呢?
這種情況不行啊,咱們迫切地需要有一個窗戶,呀窗戶的概念在那個時候就引入了。
第2點,最早期時候的窗戶。因為進了屋子之後,黑漆漆的什麼都看不到,所以窗戶也就慢慢地被引申出來,只不過最開始的時候窗戶是在房頂上,因為房頂外面就是天空,天空上面會有光線。
這種直接射過來的光線才是好的,光線可是在房頂上開一個窗戶就叫做天窗,那天窗有什麼問題呢?答案是有問題的。
平日裡面倒還好,可是如果颳風下雨打雷閃電或者下雪冰雹呢,那可就真應了之前的一句話了,外面下大雨,屋子裡面下中雨,外面下大暴雨,屋子裡面下大雨,等到外面雨停了,全家全都跑到外面躲雨去了。
開天窗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沒有玻璃遮擋風雨的時候,居住成為了一個難題。
你總不可能一下雨就得打掃一下屋子,一下雨就要拿幾個盆在這接著雨水吧,這對於窗戶的實用性大打折扣。
第3點,普通窗戶的發展。眼瞅著看著天窗不行,保不齊下雨的時候還能把水淋在自己的額頭,自然想起古代人的智慧再一次爆發了。
他們決定不把窗戶開在房頂上,而是開在房屋的4周,這樣的窗戶我就不用去講模型或者案例了。
你現在往自己的旁邊看一看你的窗戶,是不是就在房屋的4周,沒錯這樣的窗戶慢慢地流行起來了,但是這樣的窗戶也有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呢?我先講一件事情,前幾天的時候我出門房屋的窗門都沒有關,我住在11樓,但是等我回家的時候,發現屋子裡面最少多了三隻蒼蠅和兩隻蚊子。
為什麼我能計算得這麼準確呢?因為那天的中午和晚上我都沒有睡覺,直到第2天我買了蚊香才能夠好好地睡上一覺。
要注意我是住在11樓,更要注意的是11樓,一般的蚊子它是飛不上來的,只能一層1層的爬或者依附於人在身上。
等等我,講的不是窗戶嗎?怎麼突然跑題了?不,沒有跑題,所以你就要考慮一下古代人如果住在某一個特殊的地方,這個地方4周都有窗戶都開著窗戶呢,可是夏天的時候會有蚊蟲進來。
在南方的城市裡面保不齊還會進來一兩隻小強,另外你連窗戶都沒有,隨便飛過一個鳥來或者來了一頭野豬,你都受不了,好不容易攢的家當來,一頭野豬一拱,全都給折騰沒了。
所以必須要有窗戶,而且這些窗戶最好能夠遮擋住蚊蟲,同時還能夠透光,那選擇什麼樣的窗戶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那有人就說了有什麼可選擇的,跟咱們現在一樣都用玻璃唄,這你就要有點扯了,因為玻璃這個東西在那個年代裡面還遠沒有發明出來。
第4點,窗戶的使用材料問題。最開始的老祖宗們想使用的窗戶紙是獸皮,你沒有看錯就是動物的毛皮,這個東西現在不太常見了。
畢竟大多數的動物毛皮都被做成了羽絨服,但是在古代壓根沒有這種概念,獸皮除了能夠遮風保暖之外還可以當做窗戶,最起碼光線能夠透過來一些,能夠把光線變得好一些。
但是要注意這裡我們所說的光線能夠變好,只是能夠變好一些而已。
但是獸皮也有著其無法忽視的缺陷,最大的缺陷在於如果遇到颳風下雨,獸皮發黴了,長毛了,過不了一段時間就會變得臭烘烘的,在那個透風不太好的古代有著這種臭烘烘的味道,可是要了命的一件事情。
過不了一段時間,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蒼蠅蚊蟲或者其他的小蟲子過來,整個屋子那就不能呆了。
所以獸皮這個東西一般用不了多長時間,能夠用的也都是達官顯貴,用上三五天或者一兩個月就直接扔掉,換一張新鮮的獸皮普通老百姓哪裡有這樣的資本呢?
再後來就是華夏文明當中最偉大的文明之一被發現出來,沒錯,就是紙張的發明,紙張的發明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文明的傳承,同時也起到了更多的巧妙功效。
咱們不講其他的,單純在講窗戶,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發現如果用紙做窗戶的話,那麼一來可以節省原材料,節省資金,二來紙的透光性非常的強。
如果我們拿出一張薄紙,往自己的窗戶上糊上一張的話,就會發現光線的照射雖然會出現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不大可以在容忍的範圍之內。
只不過最開始的紙張是非常劣質的,紙張劣質到什麼程度?你拿著毛筆在上面寫字都需要好幾張紙訂在一起,寫完字之後要抓緊時間儲存起來,因為過不了一兩天紙就爛掉了。
後來經過一系列的發明改進,紙張的質量就越來越好,但是即便質量越來越好,用這些紙到做普通的窗戶紙,難度也是極大的。
因為這些窗戶紙真的就具備咱們之前電視劇當中常見的那種特點,手指頭稍微沾點水往裡面一戳就能戳出一個破洞來。
換句話來說,價格便宜是便宜,就是質量不太靠譜,那如何能夠讓質量也變得靠譜一些呢?
慢慢的一些古人就又發現了,如果我不用這種普通的紙張,我用的是什麼紙張呢?我在這個紙張裡面新增一些其他的原材料,比如樹皮竹子和麻。
新增完這些東西之後,這個紙就變得又厚又硬,而且輕易是捅不開的,這樣的紙張慢慢地變成了窗戶的流行紙張。
但即便如此也會出現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紙張怕兩個東西,一個是怕火,一個是怕水怕火。
還好一些古人的防火意識都比較強,因為屋子裡面到處都是木頭,稍微著點火整個屋子就沒了,但是怕水這個沒招呀,老天爺要下雨,你總不可能給自己的房子打一個雨傘吧。
等等,誰說不可以,我為什麼不能給房子打一個雨傘呢?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在北方地區,你會發現這個房子建造的時候是有問題的。
什麼問題呢?屋簷要遠超過這個房屋的本身主體,比如房屋的佔地面積在200平左右。
那麼算上屋簷的佔地面積就能夠達到250平,就是現在我的老家房子的外面設計的時候,仍然有一個屋簷,屋簷相比於房子的主體而言,往外突出了30釐米左右。
有了屋簷的阻擋,普通的風雨,只要不是颳大風下大雨一般不會把窗戶弄溼。
那這樣的話窗戶就能夠多儲存一段時間,當然就算是不能多儲存也問題不大,大不了窗戶紙壞掉了,我重新再買一張紙給他糊上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從頭再往下看一下窗戶紙的更新迭代,其實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老祖宗智慧的謀略,一個小小的窗戶紙都有著如此多的智慧。
-
4 # 靜心匠道
漢代有個習俗,新婚夫婦閉門休息後,家族派來聽房者,在外面聽他們的動靜,聽房者還會將新房的窗戶紙桶破,據說這樣做的並不是想看裡面的情況,而是祝福新娘子能更快的有喜。而且聽房人數量也不固定,有時候是一個或者多個,一些地方則認為聽房的人越多,效果越好。當然這樣一來,新婚夫婦的窗戶都被祝福的滿是窟窿。
古語有云:男追女隔層山,女追難隔成紙,這裡的紙是指古代的窗戶紙。含義就是古代的窗戶紙很容易被捅破,在蒲松齡《聊齋志異》裡,有不少關於捅破窗戶紙的場景,例如在《畫皮》裡,王生救了一位女子,天晚上,他悄悄地趴在女人的窗下,捅破了窗戶紙偷窺,驚訝的發現屋裡面,有位面翠色牙齒外翻的怪人,竟然執彩筆在畫皮,畫好將皮披於身,變成那位嬌滴滴的佳人。嚇的王生驚慌失措的去找道士救命!
因此俗語還有一句:捅破窗戶紙---亮了白,等於雙方都被對方瞭解的一覽無餘,沒啥任何秘密了。現在的人們覺得窗戶用紙糊,非常的不安全,除了颳風下雨會容易壞,最重要的就是容易給外人看到自己的秘密,
而且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窗戶紙也特別的脆弱,只要用手指沾點水,就能輕易的捅破,為了遮風擋雨,現代我們不但有各種的變色玻璃,還有家家戶戶都裝上窗簾。可是為何古人卻幾百年來,堅持用紙來糊窗戶呢?
紙窗的前生今世
從現存的許多古代畫作和壁畫中發現,中國早期的建築物中,已經出現了窗戶,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就有“宗室牖下”的一句。
這裡的牖指的就是古代的窗,更加考古專家的研究,發展在數千年前的穴居時代,中華的先民一句懂得利用工具,洞穴中開鑿出一些窗戶,用以採光和通風。這種的窗,更類似一個洞口,古代稱為“囪“
其後,傳說中的“有巢氏“首創性的摸索出一套築巢方法,《韓非子·五蠹》中記載的:“有聖人做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這套方法搭建的木結構房子,比洞穴居住條件更為舒適,而且是就地取材,搭建方式也不復雜,因此受到了人們喜愛,並且逐漸推廣開來,古人也因此離開了洞穴,進入了巢居時代,
“有巢氏“的創舉可以說是劃時代性的,而人們在進入了巢居時代後,依然把穴居時代的“囪“保留下來,成為了古代房子的天窗。
20世紀80年代,巢湖流域發現的凌家灘遺址,其出土文物也證實了,巢湖一帶曾經是古人類最早棲息地之一, 凌家灘遺址部落已經進入了較為高階的文明,而這裡很可能與傳說中的“有巢氏“有關。
由於窗戶和房子息息相關,有了房子才可能有窗戶,因此隨著夏商周時期,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造房子的技術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到了商周時期,中國的建築造型大多數基本定型,
西周時期的宅院採用了夯土為屋壁,裡面還間隔開不同的居住空間,我們熟知的“房”、“室”、“廳堂”等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不過當時採用的間隔並不是土石砌成牆,而是採用屏風、帷幕等等。
先秦時期,規模宏大的高臺宮殿建築出現,例如著名的阿房宮,漢朝的未央宮都是著名的高臺建築物,此時出現了窗的名稱,而牖和窗也被人們區分開來,在外牆和圍牆上的為牖,在屋內通風透氣用的為窗。
此時的窗戶的樣式分為兩種,
一:類似現在我們說的天窗,窗戶開在屋頂上,除了通風透氣加強室內的採光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將室內火塘產生的氣體排到屋外,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
二:交窗
先秦時期“穿壁以木為交窗”,交窗就是利用兩塊木條組合成交錯圖案,而形成欄杆方式的窗戶,這樣的窗可以說是現代窗戶的雛形,其主要的主要依據區別了天窗,更主要的作用就是加強採光,
但由於與其說它是窗戶,不弱說是一個窗洞,因為當時沒有較好的透光材質,因此採用交窗更類似於與小形的門而已,其窗板採用的是木板或者是一些較為名貴的綾羅綢緞,所這些窗戶只有是大戶人家才會使用,
不過這種窗戶材採光度很差,由於採用的木製作的窗板,因此一關上窗戶,裡面就黑漆漆一片,所以富貴一點都人家,會採用綾羅綢緞這樣名貴的布料來繃窗戶,但在古代,大家都是穿布衣的年代,這些窗戶可不是平民百姓能用得起。
但是窗戶沒有遮擋肯定是不方便的,怎麼辦?
在東漢蔡倫沒有將造紙術簡化和普及之前,充滿的中華先民研究了出不同的窗戶遮擋方式,簡單的說分為以下幾種
一:上文提到的採用透光較好的紡織品做窗戶,當然這些是大戶人家才能使用的。
二:平民百姓則會就地取材,以工匠精神製作出蘆葦簾,竹簾,草簾等各種各樣的簾,來作為遮擋,其好處就是材料容易尋找,製作成本低,而且還很使用,不但起到一定的阻隔視線作用,還能透光。而後來許多的交通工具,比如馬車,轎子都是採用這些的簾子做窗戶。
三:採用透光的雕刻,這就是需要一些工匠們,將木窗精心的雕刻出許多鏤空的圖案,這樣的好處是美觀大方,而且整體藝術性很強,然人賞心悅目,但缺點就是太費時間,而且採光也一般。
由於這些窗戶採光較差,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尋找採光好,價格便宜,取材方便,而且不會損壞木結構的材質,知道了東漢蔡倫造紙術的推廣,紙張在後來不斷的普及,人們才發現紙張是糊窗戶較佳的材質。
因此逐漸人們開始採用紙張來糊窗戶,但是漢朝時期的毛紙的製作工藝相對較粗漏,因此製作出來的紙張透光性一般,直到後來發展,紙張製作的韌性增加,透光性也越來越好後,紙窗戶才走進了千家網萬戶。
但和我們印象中古代一直用紙來糊窗戶不同,其實中國大部分人家採用紙糊窗戶的時間是在明清時期,也就是紙窗戶的普及也不過600多年而已,因為這段時期人們還需要解決一個難題,就是紙張較為脆弱,一經風雨侵蝕就會變糊,搞不好一夜之間就會千瘡百孔,
為此古代的工匠經過了不斷的積累和研究,終於不知道哪位工匠,偶然之間在刷桐油時候,受到了啟發,還是錯誤的將桐油刷在了紙張上,反正結果發現被桐油刷過的紙張,擁有了防水的功能。至此紙窗戶才完成了大乘,而桐油紙的技術出現,還延伸出了油紙傘,油紙傘現在成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那麼桐油紙是如何製作在呢?
在《唐宋白孔六帖》裡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桐油紙製作分為兩部分,
一:利用較為韌性的材質製作紙張,這些材料也非常的簡單,是隨處可見的蘆葦、蒲草棒、花麻、線麻和繩子頭等材料,這些材料在收集回來後進行清洗和攪爛。
攪爛後的材料被放置在一口大鍋內蒸煮,蒸煮一定時間後將其進行浸泡,再將他們經過特殊的用具,撈出來晾乾就成為了紙張。不過這時候的紙張還不具備防水效能。
二:將已經晾乾的紙進行才裁切。在將裁切好的紙張,一層一層的塗抹上桐油,等塗抹的一定的次數後,一張防水油紙就做成了,而這樣做出了的紙張,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潮作用。
由於其加工方式簡單,製作的材料並不複雜,解決了窗戶的採光需求,因此一出現後,逐漸普及開來,到了明朝開始紙窗戶就成為了主流的窗戶模式。
但紙窗戶雖然解決了採光和防水防潮問題,但其還有缺點,就是不受力,很容易被戳穿,而且較強的風雨後,紙窗戶也會出現破損,因此不能一勞永逸,而且還有個問題就是私密性較差,房子裡面的人在幹啥,很容易被屋外的人看到一覽無餘。
古人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對窗戶增加了一些搭配件
一:古代的建築物,都有一個特點,就會有一個很深的屋簷,其實這個寬大屋簷的作用,不但可以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古人窗戶都是內陷的設計,因此還會有個窗臺,窗戶陷進牆體一截的好處,屋簷+窗臺的設計,就是儘量讓窗戶不會被雨水個打溼,這樣就能夠保證窗戶紙使用的更長久。
二:窗欞的設計,由於當時沒有玻璃,因此颳風下雨很容易刮壞紙張,因此古人總結的經驗,窗戶紙不能一整面的貼在窗戶上,而且製作了許多的窗欞,窗欞把窗戶分成了許多的小格子,這樣一來保證了窗戶的強度,同時減少了紙張的受力面積,如此一來,不是太大的風雨,基本紙窗戶是不會刮破的,所以為何我們見到古代窗戶,都是設計成許多不同圖案的窗欞,而現代的窗戶則採用一整塊玻璃製作,其主要的原因不是為了美觀好看,而是為了紙張的受力面積。
三:古人為了增加私密度,還會增加一些竹簾和蘆葦簾。這樣的好處就是,每到夜間要休息時,就可以放下這些簾子,讓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的情況。等到平時天亮時,再把它捲起來或者支撐起來。
小結:
綜合來說,古代紙糊的窗戶其實在近幾百年才使用,古人用紙糊窗戶主要是利用它較好的採光功能,到了近代玻璃的逐漸使用,紙糊窗戶也漸離我們的生活,但是作為中華工匠智慧的結晶,還有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傳承的一部分,紙糊窗戶以其獨特的傳統美感,依然出現在今天的許多仿古建築物中,作為中華民俗的一部份,紙糊窗戶將會作為一個非物質文化傳承,告訴後人中國建築物的變遷過程。為我們的後代瞭解古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生活體驗。
回覆列表
在古代,人們多用紙糊窗,而這紙之所以能抵擋風霜雨雪,裡頭還真大有玄機。
紙窗這種東西,我們在觀看古裝影視劇時經常見到。而且劇中常有人物一指戳破窗戶紙偷聽的情節。
很多人看到這裡,難免要好奇,這麼輕輕一戳就破的窗戶紙,是如何擋住風雨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蒙窗歷史。
如今,我們所見到的窗戶,都是玻璃材質,玻璃不僅透光性好,還不透風不滲水,保質期長,最重要是價格合理。
然而,玻璃這玩意兒,在中國被廣泛使用的時間最多也就一百多年,在此之前,玻璃著實是件稀罕物兒,非皇天貴胄、達官貴人不可擁有。
即便如此,那時候的玻璃也並非是用來當窗戶的。真正能用玻璃窗的,也只能是富有四海的帝王,據說到了雍正年間,紫禁城的部分窗戶才安上了玻璃。那還是皇宮內自己的玻璃製造廠造出來的,宮外頭,玻璃仍舊是珍貴物品。
這一點在清代小說《紅樓夢》中就能感受到,王熙鳳的一座玻璃炕屏,連寧國府這等人家都沒有,賈珍要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還特意來跟王熙鳳借去裝點門面,要不是王家負責管理海關貨運,只怕也難得這麼件寶貝。
在玻璃如此珍貴的年代,人們當然只能用紙糊窗了。
需要說的是,雖然西漢時,蔡倫就發明了造紙,但是因為產量不足,很長一段時間紙是無法被廣泛用於人們的生活的,那時候的人們書寫,還得和簡帛並用。如此情況下,紙是不可能用來糊窗的。即便有,也非常的罕見,所以史料中鮮有記載。
到了北宋,才出現關於紙窗的記載,而且多見於詩詞之間,譬如宋人王禹偁的《今冬》有云:“白紙糊窗堪聽雪,紅爐著火別藏春。”陸游《新治暖室》中的“小堂穩暖紙窗明”等等。
那麼在用紙糊窗之前,人們都用什麼蒙窗呢?最早期,窗子是用一塊木板做成的,白天將其吊起來採光,夜裡便放下來防止野獸進屋,這種窗板被稱為“吊搭”。
再往後,有用雲母的,這是一種天然礦物,可以剝成一層層薄片,因為薄所以可以透光,有“千層紙”之稱。但因為是礦產,所以價格非常昂貴,也就富貴之家才用得起。用雲母蒙窗的人家,一般是蔡倫造紙之前。
有用窗貝的,這是一種比較大且非常扁平的貝殼,殼面薄而且透明,具有極強的透光性。能用窗貝的人家,多是沿海地區居民。
還有用魚枕明角的,這真是一種奇思妙想,乃以魚類的軟骨、鱗甲等物,浸染蒸爛後壓成薄薄一層,乾硬後便成了一面透明的膠質板,可用於鑲窗。
最常見的,還要數紗窗和綺窗,這在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中都能見到,需要說的是,用這些絲織品蒙窗的,也只能是豪門大戶,譬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紗窗,是用珍貴的軟煙羅蒙的,那可是王夫人都沒見過的稀罕物。
最後是使用最廣的蓬窗,乃竹草編制而成,因為價低,甚至可以自己編制,所以常見於平民家中,那時候平民的屋子也多為磚瓦茅屋,用蓬窗剛好匹配。
此後,隨著造紙技術越發精進,原材料得到更多發掘,紙的產量越發充足,到明清時期,幾乎是家家戶戶都用紙糊窗了。
可是,我們知道,紙乃薄脆之物,它又怎能做到風颳不破,雨經不爛呢?這裡頭有幾個奧妙:
第一,糊窗的紙質比我們想象的堅韌說到紙,我們會習慣性認為它們都是很輕薄的,吹彈可破。然而在古代,因為造紙技術還不夠精進,人們用的紙,大多都是韌皮紙,粗糙且厚密。
乾隆時期高麗紙
像北宋年間楚地的穀皮紙和吳越的藤紙,厚密且沉重,在被用於書寫完後,很多人便用來糊窗,王安石就說過:“楚谷越藤真自稱,每糊因得減書囊。”
後來,民間學會了讓紙更加堅韌厚實的技術,便是將日常生活中剩下的碎布、舊紙、爛纖維、棉麻樹皮這些邊角料,搗碎後浸染到軟爛,經過一道道的程式,讓其變成堅韌且厚實的麻紙。再將其糊在窗上。
當然,還有一種常被用於糊窗的紙,叫高麗紙。
高麗紙產於北韓,唐宋時就傳入中國了,當時說是用“棉、繭”為主要原料。高麗紙有精製的,這種紙白亮如緞,可以書畫。而粗製的表面毛糙,堅韌得像皮革一般,不易撕碎,非常適合用來糊窗。但是那時候高麗紙價格還很昂貴,所以用於糊窗者並不多。
到了明清時期,高麗紙成為了糊窗紙的主力軍。僅說這紫禁城,絕大多數門窗都是高麗紙糊的。在《乾隆會典》中就有記載,紫禁城外朝的三大殿門窗,每年必須用高麗貢紙糊一次。
到了清朝晚期,高麗紙糊窗仍舊非常流行,時人繆潤紦在《瀋陽百詠》中就曾寫過“高麗紙白快糊窗”這種句子。
第二,厚實的紙質再加工雖然厚實堅韌,但畢竟是紙,防風沙可以,若經雨雪一浸泡,終歸要爛掉。怎麼辦?
別急,古人有的是智慧,還有第二道工序呢。那便是將這些窗紙變得“油水不進”。怎麼做呢?
有的刷上桐油,不僅可以防腐,能增強紙質硬度,還能防水。范成大的“萬壑無聲海不波,一窗油紙暮春和”,說的便是這樣的窗紙。
若是不產桐油的地方,也可以塗上黃蠟,蠟紙一樣能防水,陸游的“燈籠蠟紙明空堂”說的便是這個。
此外還有用豆油塗抹的,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東北很多地方還在用豆油塗窗紙,這樣可以防雨雪。
值得一提的是,在風雪多的地方,人們為了防止雪化後浸溼窗紙,很聰明地將窗紙貼在窗戶外面,如此便不會有窗欞積雪的可能,窗紙自然不會被其浸溼。這也是東北三大怪之一,所謂的“窗戶紙糊在外”
桐油紙
哪位要問了,既是如此,那為何影視劇裡有的窗戶紙還能一戳就破呢?兩個緣故:第一,這窗戶紙,是暖閣內的窗戶紙
因為暖閣內無需顧忌雨雪,有些宮室官宦為了美觀,選擇用昂貴的白紙糊窗。譬如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 中就記載:
“聞天順間, 有老內官自江西回,見內府以官紙糊壁,面之飲泣,蓋知其成之不易, 而惜其暴殄之甚也 ”
這官紙,便是書寫的白紙,清薄且白亮,別說不堪驟雨狂風,便是輕輕一點,便會破裂。
養心殿東暖閣內景
第二,是這窗紙已經老化
即便本質堅韌,外加用油蠟做了保護,但經年風水日曬雨淋,必然容易老化,這紙一旦老化,便很脆弱,別說刻意去戳,就算一隻蒼蠅一隻蜜蜂也能撞破。所以民間的窗紙,是要經常更換的,一般一年糊幾次,尤其到了臘月,必是要認真新糊一番的。舊時北京有句歌謠:“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這掃房日的主要大事便是掃房糊窗。
以上,就是關於古代窗戶紙的一些小知識,小小一張窗戶紙,其中卻蘊含著祖先們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