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895168844759436
-
2 # 千年蘭亭
飛白書其實你也會,不僅你會,人人都會。
用中性筆寫字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當筆油快用完時,寫出的字斷斷續續,筆畫不完整,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飛白。
要想用毛筆寫飛白書也容易:拿上筆蘸上墨,不要太濃,枯墨即可,鋪開紙,以稍快的速度書寫,便可看到一絲絲飛白。
飛白書的創造者,據說是漢代的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老爹。有一次他看到泥瓦匠用笤帚蘸石灰水刷牆,因蘸水不均勻,牆上留下一道道黑白相間的痕跡。受此啟發,於是他有意識地在書寫時使用枯墨,便有了飛白書。
一代女皇武則天據說很喜歡飛白書。由武則天親自撰文並書寫的《昇仙太子碑》,碑額“昇仙太子之碑”六個字就是她親手所書。
飛白書剛出現時,因為新奇,較受大眾喜愛,但平心而論,其藝術品位並不高,工藝性太強。試想,一件書法作品,通篇都是飛白,哪還有美感可言?所以,飛白書逐漸淪為一種“俗書”。
但是,飛白這種形式,卻作為一種特殊的筆法被保留並發展,成為書法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一件書法作品中,偶爾露出的飛白,讓作品更加生動、鮮活起來,極大地豐富了筆法,營選出一種“秋風烈馬”的意境。
所以,飛白書並沒有消失,而是由一種書體轉變成了一種筆法和表現形式。
-
3 # 福筱航
皇帝也愛舞文弄墨
這個字推理應該在當時很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
應該還是有人喜歡
但就不是主流價值觀了
-
4 # 福星高照868686
飛白,又名飛白書,是東亞書法中的一種技法,指在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出現枯筆,使得筆劃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因令人以飛動之感,故稱飛白。
張懷瓘《書斷》載,“飛白書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解釋飛白之名為“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飛白盛行於唐代,唐太宗本人即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644年3月30日), 太宗賜宴於玄武門,三品以上的政要全部出席。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競,散騎常侍劉洎登御床引手然後得之。有人稱劉洎當處死。太宗卻說:“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竟不加罪。唐高宗亦雅好飛白,曾賜戴至德、郝處俊、李敬玄、崔知悌等人。歐陽詢致力飛白的寫作,《書斷》認為他的“飛白冠絕,峻於後人,有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濃之勢,風旋電激,掀舉若神。”
飛白的成熟期在於宋朝,“五代以來,書札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絕矣。(宋)太宗在南宮,留意翰墨,自是學者書體丕變。”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始學“飛白”,“出飛白二十軸賜宰相呂端等,人五軸,又以四十軸藏秘閣,字皆方圓數尺。”朱長文認為“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肖子云,而大盛於二聖(宋太宗、仁宗)間。自古飛白罕有傳者,惟先帝(宋太宗)興之於已墜,永耀於將來。”北宋吳中復擔任殿中侍御史,風節峻厲,曾彈劾宰相梁適、甲沆等權貴,宋仁宗以飛白體寫“鐵御史”賜之。晏殊寫有四篇書法言論,《飛白書賦》、《御飛白書扇賦》、《謝賜飛白書表》、《御飛白書記》。蘇軾讚美飛白說:“其飛白,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霏霏乎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遊絲之縈柳絮,嫋嫋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宋太宗雖好飛白,卻認為“飛白字勢難工”,後代有“廢絕”的可能,北宋曹皇后出身將門,也善書飛白書。清人陸紹曾輯《飛白錄》,收入飛白作者102人。
回覆列表
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相傳是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它的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北宋黃伯思說:"取其髮絲的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今人把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在書寫中產生力度,使枯筆產生"飛白",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同時可利用"飛白"使書寫顯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當然書法的功力在"飛白"中也能充分體現出來。 亦作“ 飛白書 ”。一種特殊的書法。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的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寫字,蔡邕見後,歸作“飛白書”。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