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無心53764

    1.概念

    1.溶液的定義: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徵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組成、性質完全相同。

    (2)穩定性:是指外界條件不變(溫度、壓強等),溶劑的量不變時,溶液長期放置不會分層也不會析出固體或氣體。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1.概念

    (1)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裡,不能溶解某種絨織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2)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裡,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2.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意義在於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且可以相互轉化:

    飽和溶液降低溫度或蒸發溶劑或增加溶質不飽和溶液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線


    1.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體物質在100g溶劑裡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解裡的溶解度。

    2.影響固體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質、溶劑本身的性質

    (2)溫度

    3.溶解度曲線

    (1)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①溶解度曲線表示某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情況。

    ②溶解度曲線上的每一個點表示溶質在某一溫度下的溶解度。此時,溶液必定是飽和溶液。

    ③兩條曲線的交叉點表示兩種物質在該溫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該溫度下,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線的下方的點,表示該溫度下的溶液是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線上方的點,表示該溫度下的溶液是該物質的過飽和溶液,也就是說,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質。

    (2)溶解度曲線變化的規律

    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現在曲線“坡度”比較“陡”,如硝酸鉀;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較小,表現在曲線的“坡度”比較“平緩”,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表現在曲線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結晶的方法:


    (1)蒸發結晶(蒸發溶劑法):將固體溶質的溶液加熱(或日曬,或在風力的作用下)使溶劑蒸發,使溶液又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再繼續蒸發溶劑,使溶質從溶液中析出。適用範圍: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大的物質,如氯化鈉。

    (2)降溫結晶(冷卻熱飽和溶液法)冷卻熱的飽和溶液,使溶質從溶液中結晶析出。適用範圍: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物質,如氯酸鉀。

    溶 解 度 知 識 點


    概念:

    1、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裡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在未註明的情況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質在水裡的溶解度。

    2、氣體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該氣體(其壓強為1標準大氣壓)在一定溫度時溶解在1體積水裡的體積數。

    通常把在室溫(20度)下:

    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質叫易溶物質;

    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質;

    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質叫微溶物質;

    溶解度小於0.01g/100g水的物質叫難溶物質.

    可見溶解是絕對的,不溶解是相對的。

    影響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物質溶解與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決定於物質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與外界條件如溫度、溶劑種類等有關。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易於溶解,而有些物質則難於溶解,即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裡溶解能力不同。通常把某一物質溶解在另一物質裡的能力稱為溶解性。例如,糖易溶於水,而油脂不溶於水,就是它們對水的溶解性不同。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氣體的溶解度還和壓強有關。 壓強越大,溶解度越大,反之則越小;溫度越高,氣體溶解度越低。

    溶解度曲線:


    1點

    溶解度曲線上的每個點表示的是某溫度下某種物質的溶解度。

    2線

    溶解度曲線表示某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情況。

    根據溶解度曲線,選擇分離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交點

    兩條溶解度曲線的交點表示該點所示的溫度下兩物質的溶解度相同,此時兩種物質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也相同。

    大部分固體隨溫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鉀;少部分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如食鹽;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溫度升高反而減小,如氫氧化鈣。


    >>>>例題解析(供參考)


    一、靈活應用溶解度概念知識解題

    【例1】在t1℃時,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5克X,t2℃時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0克Y物質。則X和Y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的關係是

    A.X>Y B.X<y C.x=Y D.無法確定

    【解析】依題意知:本題對溶解度的概念進行了另一種較為抽象的理解,即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最多溶解某物質的質量,說明該溶液已經達到飽和.按照溶解度的定義計算:X物質的溶解度應為:15克/20克×100克==75克;Y物質的溶解度應為:30克/50克×100克==60克.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本題不對溶解度的定義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容易誤選A選項.由於X和Y兩物質所對應的溫度不相同,故溶解度是無法進行比較的.故本題的答案為:D.

    【例2】某溫度下,將A物質(不含結晶水)的水溶液分成等質量的2份。向第一份加入9克A物質,充分攪拌,還有1克固體不能溶解;將第二份溶液蒸發掉40克水,並恢復到原溫度,溶液恰好飽和(無A析出),則A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是

    A.40克 B.20克 C.8克 D.無法計算

    【解析】由題意分析可知:本題含有兩個隱含條件:(1)分成兩等份的溶液中蒸發掉40克水都恰好能形成飽和溶液(2)蒸發掉40克水恰好能溶解9-1==8克A物質。因此原題意可以轉化為:某溫度下,8克A物質(不含結晶水)溶解在40克水中恰好形成飽和溶液,試求A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顯然,經過題意轉化後給解題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直接求出答案為:8克/40克 ×100克==20克。

    故本題的答案為:B。

    二、靈活應用溶液組成知識解題

    【例】要使A克質量分數為20%的食鹽溶液變為質量分數為10%的溶液,可以採用的方法是

    A.加入0.8A克水 B.加水使溶液的質量為2A

    C.蒸發水,析出0.1A克固態食鹽

    D.加入2A克質量分數為5%的食鹽溶液

    【解析】本題是考查關於溶液組成知識的一道綜合性較強的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在於充分理解和應用溶質質量分數的定義。

    對於A:加入0.8A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20%)/(A+0.8A)==11.1%

    對於B:加入水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20%)/2A==10%

    對於C:蒸發水,析出0.1A克固態食鹽後溶質的質量變為原來的一半,但溶液的質量變為A-0.1A==0.9A,故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大於10%

    對於D:加入2A克質量分數為5%的食鹽溶液後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20%+2A×5%)/(A+2A)==10%

    綜合以上分析得:答案為B、D。

    三、靈活運用溶解度概念

    解決結晶問題的計算

    【例】A、B兩種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現要用結晶法從A和B的混合物中提取A(不考慮A、B共存時對各自溶解度的影響)。

    (1)取50克混合物,將它溶於100克熱水,然後冷卻到20℃。若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則混合物中B的質量分數(B%)最高不能超過多少?(寫出推理及計算過程)

    (2)取W克混合物,將它溶於100克熱水,然後冷卻到10℃,若仍然要A析出而B不析出,請寫出在這兩種情況下混合物中A的質量分數(A%)應該滿足的關係式(以W,a,b表示,只需將答案填在橫線上)

    當W<a+b 時, A%

    當W>a+b時, A%

    【解析】(1)在20℃時,若要使B不析出,該溶液中B的質量不能超過20克.由於A和B的質量總和為50克,所以此時A的質量超過30克,大於其溶解度,A析出,符合題意.

    即50克×B%≤20克,即得: B%≤40% 或 B%<40%.

    (2)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至少要滿足:A%==a/(a+b),因為W<a+b,則A%>a/W;

    而當W>a+b時,則a<W-b,則有A%≥(W-b)/W 或 A%>(W-b)/W.

    四、溶解度和溶液組成知識的綜合應用

    【例】某物質在20℃時的溶解度為20克,在20℃ 時將該物質20克投入80克水中充分溶解,則該物質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25% B.20% C.16.7% D.無法計算

    【解析】本題是一道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綜合計算題,也是一道容易錯解的試題。依題意知首先必需依據溶解度計算出8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質的質量:(設最多溶解的質量為X)則有X/80克==20克/100克 X==16克,然後依據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定義計算得:

    16克/(16克+80克)×100%==16.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間樂器都有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