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是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
就拿我曾經住過七年的某山區鄉的汽車客運發生、發展、最後基本上衰亡的經歷,來分析汽車客運現在的情況。
這個山區鄉位於本縣的東南方向。面積大約為230平方公里。全鄉有十三個行政村,六十多個自然村。在改革開放之初,全鄉人口有一萬多人,基本上均勻分佈在三條呈Y字形的山溝裡。最大的自然村有三百多口人,最小的自然村才兩口人。
這裡的人們,無論到相鄰的集鎮,還是縣城。距離至少在三十公里以上。並且至少需要翻越一座山。道路崎嶇不平,交通嚴重不便,深深地困擾著這裡的人們。
因此,在1995年,退伍的汽車兵寶龍,買了一輛中型舊客車。到縣城裡的票價單程十元。每天往返一次。那業務是相當的好——核載19人的中型客車,常常是擠得滿滿地:有一次,客運辦和交警隊聯合執法。在出了縣城的路上,攔下這輛車以後,從車上竟然下來了四十二個人!還不連司機和售票員!
因此人們說,買了第一輛中型客車的寶龍,用了不到兩個月,就把那輛舊車的車款掙回來了。不到一年時間,寶龍就買了一輛二十多座兒的新客車——原因是離坐車的鄉政府門口,有二十多里路的另一道溝裡,有人也批下線路來了。人家買的是嶄新的中巴。跑城裡的線路,也一樣是十塊錢。
雙方為了爭搶另一條溝裡的客源,各使手段:你派柴油三輪車去接人?我就用那輛舊中巴堵了路——山區道路狹窄,中巴在路上一堵,人步行都難以透過。
雙方經常因為這樣的事情,爭吵、打架。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本質上,都是因為一個利字。
有人算了一筆賬:汽油每升兩塊錢左右。跑山區,這種汽車的百公里油耗就是二十升上下:下山的時候省油,上山的時候耗油。平均下來就是這個數兒。這些車天天超載,每天至少能掙六、七百塊錢的純利潤——司機是自己開,售票員是自家人。有時候,捎些重點兒的東西,都要額外收錢。這些額外收的錢,差不多也夠油錢啦!暴利行業呀!
從1995年到2005年,隨著汽油價格的不斷攀升,以及線路票價維持十元不變。客運車的收入水平連年下降。到了2005年,由於坐車的人逐漸減少,一輛中型客運汽車年純收入降到了不到六萬元的水平。比起1995年的年入二十萬,衰減十分嚴重。但是在一個競爭對手退出後,寶龍還可以勉強維持下去。
隨著私家車的逐漸普及,以及山區人口的大量搬遷。寶龍的客運車經常就坐不滿了。到了2010年前後,新買的十九座客車,平時頂多能拉上七、八個人。要不是有客運班線補貼,真的是難以為繼了。
去年夏天,我在街上閒逛時,碰上了寶龍。他說年齡大了,幹不動了。車也賣了——掙不下錢,不跑啦!接替他開車的兒子,也到一家築路公司開了裝載機啦!這個山區鄉的公交線路,徹底歇菜啦。
這種情況,是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
就拿我曾經住過七年的某山區鄉的汽車客運發生、發展、最後基本上衰亡的經歷,來分析汽車客運現在的情況。
這個山區鄉位於本縣的東南方向。面積大約為230平方公里。全鄉有十三個行政村,六十多個自然村。在改革開放之初,全鄉人口有一萬多人,基本上均勻分佈在三條呈Y字形的山溝裡。最大的自然村有三百多口人,最小的自然村才兩口人。
這裡的人們,無論到相鄰的集鎮,還是縣城。距離至少在三十公里以上。並且至少需要翻越一座山。道路崎嶇不平,交通嚴重不便,深深地困擾著這裡的人們。
因此,在1995年,退伍的汽車兵寶龍,買了一輛中型舊客車。到縣城裡的票價單程十元。每天往返一次。那業務是相當的好——核載19人的中型客車,常常是擠得滿滿地:有一次,客運辦和交警隊聯合執法。在出了縣城的路上,攔下這輛車以後,從車上竟然下來了四十二個人!還不連司機和售票員!
因此人們說,買了第一輛中型客車的寶龍,用了不到兩個月,就把那輛舊車的車款掙回來了。不到一年時間,寶龍就買了一輛二十多座兒的新客車——原因是離坐車的鄉政府門口,有二十多里路的另一道溝裡,有人也批下線路來了。人家買的是嶄新的中巴。跑城裡的線路,也一樣是十塊錢。
雙方為了爭搶另一條溝裡的客源,各使手段:你派柴油三輪車去接人?我就用那輛舊中巴堵了路——山區道路狹窄,中巴在路上一堵,人步行都難以透過。
雙方經常因為這樣的事情,爭吵、打架。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本質上,都是因為一個利字。
有人算了一筆賬:汽油每升兩塊錢左右。跑山區,這種汽車的百公里油耗就是二十升上下:下山的時候省油,上山的時候耗油。平均下來就是這個數兒。這些車天天超載,每天至少能掙六、七百塊錢的純利潤——司機是自己開,售票員是自家人。有時候,捎些重點兒的東西,都要額外收錢。這些額外收的錢,差不多也夠油錢啦!暴利行業呀!
從1995年到2005年,隨著汽油價格的不斷攀升,以及線路票價維持十元不變。客運車的收入水平連年下降。到了2005年,由於坐車的人逐漸減少,一輛中型客運汽車年純收入降到了不到六萬元的水平。比起1995年的年入二十萬,衰減十分嚴重。但是在一個競爭對手退出後,寶龍還可以勉強維持下去。
隨著私家車的逐漸普及,以及山區人口的大量搬遷。寶龍的客運車經常就坐不滿了。到了2010年前後,新買的十九座客車,平時頂多能拉上七、八個人。要不是有客運班線補貼,真的是難以為繼了。
去年夏天,我在街上閒逛時,碰上了寶龍。他說年齡大了,幹不動了。車也賣了——掙不下錢,不跑啦!接替他開車的兒子,也到一家築路公司開了裝載機啦!這個山區鄉的公交線路,徹底歇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