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恩寺
-
2 # 你是長頸鹿嗎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起初在尼羅河流域,直到國力強盛時候,才達到當今的埃及領土。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透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
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氾濫,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發源於尼羅河畔。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感情,像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與崇拜,又像信徒對神明的虔誠與敬畏。
埃及人曾寫下無數浪漫的詩歌,去稱讚他們的繆斯女神——尼羅河:"啊,尼羅河,我讚美你,你從大地湧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正像詩歌裡提到的,尼羅河曾那麼偏袒這一地區的人民,孕育它第一個文明的孩子——悠久燦爛的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對人類的饋贈。
今天,讓我們沿著尼羅河的脈絡剖析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原因。
一. 尼羅河為什麼能孕育文明?
1. 沙漠綠洲的可能——氾濫期
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全長6670公里。同樣是文明之源,相較於中國的"母親河"黃河來說,尼羅河的年徑流量不到黃河的十分之一。
很難想象它能在東非的大地上創造一片綠洲,這要得益於尼羅河特有的水文特徵。尼羅河有特定的泛濫期,一般從5月開始,河水開始漲潮,到8月份達到最高潮,此後逐漸下降。
於是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洪水帶著來自衣索比亞高原和東非高原的土壤,在尼羅河兩岸滯緩,沉澱,形成肥沃的土壤。
智慧的古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泛濫規律和這片肥沃的土地,收穫了大片水稻與棉花。在尼羅河的護佑下開通了沙漠中最早的綠色長廊。
2. 無獨有偶的氣候條件——熱帶沙漠氣候
按理說熱帶沙漠氣候是最不適合生命延續的氣候,不能為生命持續提供生命存在必需的水,事實似乎也是如此。
尼羅河上流的流量巨大,但沿途蒸發和下滲嚴重,尤其是尼羅河其中的一個支流白尼羅河,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慢流動使其蒸發非常嚴重,能流到下流的水已經所剩無幾。
但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開啟一扇窗。因為當地這種氣候,埃及的大部分地區幾乎可以一年四季種植,作物可以達到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更因為這種乾旱氣候,尼羅河的洪水不會氾濫成災,加之前面提到埃及地貌平坦。因此每到氾濫期洪水在廣袤的大地蔓延,所到之處皆是生命之澤,為大量種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 文化的命脈——刻進基因的尼羅河文化
距今7400多年前,古埃及成為人類群體中第一個擺脫原始部落,並建立奴隸制的大一統國家。
一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入侵埃及,埃及才結束三十三個王朝的統治,期間共歷經約3000年。在長達三千年的時間裡,古埃及創造出瞭如尼羅河般宏偉又細膩的文化。
博大精深又絢麗多彩的歷史與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古埃及文明深入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不僅有完整的文字、政治、宗教系統。
在傳統藝術如詩歌,繪畫、雕塑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詣,並且對後來西方文明與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 西方藝術的源頭
尼羅河畔孕育的古埃及藝術,兼具宏大與細膩兩大特點,既莊嚴,又溫和,蘊含著沙漠文明特有的力量。
埃及藝術追求"永恆",與現代藝術的內在追求不謀而合,不知是不是受埃及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古埃及藝術被認為是西方藝術的源頭。
古埃及的藝術風格嚴苛到有些古板,但這千年不變的規則卻體現在西方藝術的方方面面。比如古埃及壁畫構圖為帶狀分佈。
根據人物的尊卑和遠近調整其大小,做到寫實與變形裝飾相結合,注重敘事性和可讀性,埃及藝術相當注重正面律,即必須露出人物的正面。
這一點看似違背常理,但在後來的西方藝術中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
文化就像河流,總會有交匯並相互滲透的過程。古埃及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相互影響,創造出許多奇妙的藝術風格。
埃及曾發現過身著羅馬袍的埃及人畫像,其神態與對光影的描繪與後來拜占庭畫風格相似,被認為是"東方概念與西方現實主義的結合",是拜占庭畫風格的先聲。
古希臘的雕塑不僅繼承埃及的"正面律",還將古埃及藝術莊嚴雄偉的特點"發揚光大",在古希臘後來的雕塑作品中,這一特點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併成為古希臘雕塑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後來古希臘雕塑成為西方雕塑藝術的代表。
2. 埃及文明的核心——宗教
古埃及的宗教與西方宗教有明顯的不同,共有三個層次:自然崇拜、國王崇拜和亡靈崇拜,長久受尼羅河恩澤的埃及人將自然崇拜放在首要地位。
古埃及人相信神明化身於萬物之間,山川鳥獸,皆有神靈。有代表性的當屬獅身人面像:同時擁有人的面龐和獅子的身軀,背部有翅膀。
埃及人賦予獅身人面像多種含義。它既是守墓者也是太陽神的化身,還有一種說法說它是國王哈夫拉。總之,它代表埃及人對自然力量與永恆的追求。
埃及宗教對永恆的追求還體現在亡靈崇拜中。尼羅河西岸為埋葬之地,埃及人相信,尼羅河是連線生者世界與亡靈世界的紐帶。
人死後的亡靈會沿著尼羅河順流而下通向往生世界,在那裡生命不會終結,只是開始新的輪迴,在不斷的輪迴中人的靈魂最終實現永生。
國王崇拜主要是加強奴隸制國家的統治,國王會透過莊嚴的塑像將自己塑造成神的形象,藉此宣傳國王是神的孩子,法老的意志至高無上,來加強完全的專制主義。
在這種無限權利的支配下,古埃及人無條件的投入戰爭,無盡的勞動,為神壇上的國王建造金字塔,使其獲得"永生"的特權。永恆是埃及宗教的核心追求。
三、總結
尼羅河曾那麼偏袒埃及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孕育它第一個文明的孩子。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低下。
尼羅河為他們提供了最簡便的種植方式來養活更多人,並任由他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創造文明和人類最早的國家——悠久燦爛的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對人類的饋贈。
古埃及人也毫不怯弱地表達,對這條生命之河的讚美與崇拜,將其奉為神明,始終相信它能為短暫的生命帶來永恆。
不過,就像尼羅河一樣,文明也有它自己的泛濫期與枯水期。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傳統的奴隸國家最終還是在歷史中湮沒,曾經燦爛的文明變成遺蹟,只有奔騰的尼羅河日夜不息,向願意駐足的旅人訴說當時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