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木澤
-
2 # 相生橋上的光輝
中國原始社會時期,逐漸產生了宗教迷信靈魂不死的觀念,《孟子》中說 “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自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 念以後,就有了埋葬親人的習俗。《易經繫辭》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 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即以柴草裹屍體,置於荒野,不積土 做墳,不豎木做標記,喪期也沒有規定。
在半坡遺址中,埋葬的死人多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這 種宗教信仰和對祖先的崇拜,在中國母系氏族社會就產生了。《禮記檀弓 上》“古也,墓而不墳”。即“凡墓而不墳,不封不樹者,謂之葬”。墳,是 指墓上的堆土。直到西周,墓上仍是不做墳堆、不做標記的。後來,人們開 始追求最能表達活人意願的殯葬形式,如墓室的精良、葬品的豐盛、葬禮的 隆重,並開始流行殉葬奴隸、合葬夫妻,出現了數十代於一地的家族墓地, 產生了祭祖習俗等,給古老的殯葬深深地打上了靈魂觀念的印記。
-
3 # 慈恩寺
1、喪葬萌芽
40000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屈肢葬
隨著人類對鬼神信仰的產生,並隨之出現了喪葬的萌芽,在全世界範圍的考古發現當時的人類已經對同伴的死亡表現出極大的悲傷和懷念之情,並把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東西作為殉葬品。屈肢葬在這個時候也逐漸產生,屈肢葬是中國古代喪葬形式之一,把遺體肢骨曲折,呈蜷曲型葬入墓坑。
新石器時代的屈肢葬考古發現,跟嬰兒的姿態差不多。
2、初見棺材
10000-8000年前【氏族社會前期】安葬男女有別
隨著母系社會的形成,安葬形式也發生了改變,這一時期,在安葬的方式中出現了母親和孩子的墓地排在一排,而父親單獨葬的現象。
3、最早的墓碑
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墓碑”“祭掃”
遼寧牛河梁發現的紅山文化積石塚群內有用三圈淡紅色的石樁圍成三層逐漸迭起的圓壇,下面的土裡出土三具人骨,發掘者認為這可能就是早期的“墓碑”了。同一時期的甘肅永靖縣大何莊齊家文化墓地中,也發現了最早的祭祀活動的遺蹟,除了出土了人骨,還有祭祀活動宰殺動物的骨架。
4、火葬興起
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肉身即腐,靈魂不滅
儘管火葬在現代重新推廣,但在古代早已流行。據考古發現,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火葬。在甘肅、遼東、江西都出土了火燒後的屍骨,並伴有隨葬陶壺和石紡輪等隨葬品。有力地說明,火葬並非傳自印度。《墨子·節葬下》曰:“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
5、生死大事
4000年前【夏】
中國的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利用人們的鬼神崇拜,產生了豐富的安葬禮數,並嚴重影響了之後幾千年的封建安葬形式。夏朝“事鬼敬神”,商殷“先鬼而後禮”,到了周代雖“敬鬼神而遠之”,仍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儒家孔子說“吾從周”之外,百家多提倡薄葬,比如墨子。與文化上的百家爭鳴相輝映的,是這一時期的殯葬文化多向發展,既有大面積的奢華陵寢和陪葬物,也有節地薄葬的現象出現。
1700年前【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喪事最為儉薄的時代,這一時期的安葬形式重在選風水福地,而非修建奢華的陵寢,並對後世的風水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一來因為社會動盪,戰亂不止,社會經濟遭到重創,二來是因為曹操“盜墓發家”的感悟,下詔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三來,皇帝都不修陵寢,達官百姓誰敢僭越?
6、葬品盛行
1400年前【唐宋】
魏晉時期的薄葬之風,隨著隋唐宋朝的經濟飛速發展,又消失在歷史車轍下。今人能看到的最奢隨葬品大多出自這三個朝代的墓穴。儘管當時士大夫有“生而必死,理之常分”的薄葬思想,但隨便一個王侯大夫的墓地都能出土一兩件媲美畢加索畫作價值的寶貝。
7、火葬的形成
1000年前【宋金元】官辦公墓出現
這一時期,火葬成為南方諸多地方的社會習俗,每個城市的寺院必有“火葬場”。三教【儒、佛、道】合一的觀念驅動下,人們對封建迷信達到了空前高度。
燒紙錢習俗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哭喪風俗也是,占星術、風水術在這一時期被官方合法化,甚至有了“欽定”“御製”的專業部門。宋光宗曰:“禮莫大於事宗廟,孝莫重於執喪。”儘管宋元統治者明令禁止火葬,甚至官方建起最早的公墓給百姓安葬,仍不能阻止宗教對百姓的深遠影響。
8、近現代喪葬
600年前【明清】死灰復燃的殉葬
到了明清時期,近現代的喪葬傳統形態逐漸成型,紅白喜事之說深入民間,以往的紅事喜慶也延續到了白事裡,認為老人在世享盡了子孫之福,昇天登遐值得後人慶喜。
這一時期的統治者,從朱元璋到明英宗朱祁鎮的近一百年間,皇帝及藩王死,都會讓大批妃嬪殉葬、陪葬。
9、西方影響
100年前【民國】火葬、公墓推行
民國時期的喪葬禮俗,呈現出新舊、中西雜用並存的特點。一方面傳統的喪葬禮俗仍佔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響下,上流人群已開始採用新式的喪葬禮儀。從這一時期起,人們對僧道風水的迷信已日趨衰弱,從宋代以來的葬禮佛事逐漸消失。民國起,弔喪不再跪拜磕頭,而是推行脫帽鞠三躬的禮節。
10、花樣安葬
至今【21世紀】生態葬推行
近幾年,綠色環保概念加深,國家頻頻推崇生態葬概念。所以,殯葬業發展到現在,除了傳統立碑式安葬,更有很多綠色葬。
新式樹葬
古代樹葬即是露天葬的一種,在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常見。而現代樹葬是殯葬的一種新形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植一些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
骨灰海撒
海葬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骨灰撒海,衝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繼墓葬以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類思想的一大飛躍,是社會文明的一大標誌。
花壇葬
花壇葬是起源於西方的綠色葬式,是用花壇代替墓穴,將特製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壇中,花壇上種植花朵。花壇葬價格便宜,經濟環保。改善了環境,節約了土地,改變了傳統公墓死板無生機的形式。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尊重。
草坪葬
草坪葬也是一種源於西方、流行於東方的新型生態殯葬形式。即把骨灰撒入草坪下的洞穴後,上面鋪一塊小小的碑,但佔地面積很小,只有現行綠色生態葬法的一半不到。同時,是在眾多生態葬法中保留骨灰盒的一種。(除了壁葬和草坪葬之外,其他生態葬法都不保留骨灰盒)
壁葬
壁葬是將骨灰盒嵌在牆壁內的喪葬方式,在安葬死者的同時為後人留福,是一種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壁葬牆和普通的牆體高低相仿,略厚些,牆體正面分佈著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當作墓碑,刻上碑文。
回覆列表
中國的殯葬起源是世界殯葬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殯葬文化在世界殯葬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從山頂洞人算起,中國的殯葬至今已有180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殯葬史上一個古老的寶庫。
它滲透著中國古老的殯葬文明和民族文化之精華,同時也毫無疑問地包裹著殯葬歷史的文化糟粕。
透過學習研究中國的殯葬歷史,可以更好地學習吸收一切優良的殯葬文化,摒棄有違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糟粕,為今後的殯葬改革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進一步弘揚民族喪葬的優良傳統。
人們關於殯葬的觀念(如對死亡的稱謂)、殯葬的操作(如喪禮)和殯葬實物(如紙錢、棺、墓地)中都寄託了一定的含義,即對人生的歸宿、生命的價值、對永生的追求、對現存社會的反映等,這些就構成殯葬文化。
因而,殯葬文化就是人們在殯葬的觀念、殯葬的操作和殯葬的實物中所隱藏或寄託的某種“含義”。
如殯葬觀念的一些詞彙。
華人不直言死,多稱“仙去”、“老了”、“作古”之類,這些稱呼在輓聯中使用頻率尤高。
現在很多殯儀館的弔唁廳也很少直稱,多冠以它名。
這些名詞中都有很深的含義。
它們大體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三類寄託或認知:
一類是自然山川,如日月廳、泰山廳或青松廳等,它們或與天地共存,或長青不老,均具有永恆的意義。
二類是道家成仙,逍遙極樂世界,如清蓮廳、茜雲廳、碧波廳、天樂宮、息園、憩園等,人們以此希望先人之靈永存。
三類是後人表示永遠不忘先人的恩德,如長祿廳、思親樓等,宣揚了儒家的“孝文化”。
人們在這一類命名上表達了人們重視生命、對人生的熱愛以及追求永恆的人生觀,力圖沖淡死亡色彩,以及不忘先人恩德的報恩心理等。
因此,人們就不願直言死亡了。
為什麼要殯?原來,殯最初的含義是表示親屬“不忍”死者很快地離去,以及從容準備喪事,便於召集親朋故舊前來弔唁。
喪事祭奠用白色布做裝飾(如祭幛、喪服),現在多大量使用鮮花布置靈堂;民間對先人靈柩或牌位磕頭,或親朋街鄰繞靈三週以示告別等。
追悼會(舊稱辭靈儀式)類似於在給死者“出遠門”送行,辦一個“歡送會”。
出殯時摔破一個碗,是示意“打發”死者出門,以免其再來糾纏生者,或說是送一個碗給死者到陰間去吃飯。
傳統的土葬時用棺,中國民間傳統稱“壽器”,並將棺材的內部和外部兩頭漆成紅色。
壽者,長久也。
與此同時,還有壽衣、壽褲、壽鞋、壽襪、覆面巾等。
墓地稱“陰宅”,墓穴則稱“千年屋”。
古代華人,要求死後有一塊墓地,否則被認為是“死無葬身之地”,並認為這將影響到來世輪迴。
因而此話也經常用作了人們之間的賭咒語。
中國古代,父母亡故後,孝子居喪三年(實為二十七個月),期間不得“從吉”,即不得過正常人的生活,如婚嫁、出外做官、經商等,意在推行“孝道”,強化兩代人之間的聯絡。
天葬者則認為透過飛鳥食盡遺體,死者的靈魂就可以由此昇天,如此等等。
總之,這些活動和實物中也都是有“含義”的,它們分別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追求生命的永恆,不忘先人恩德的報恩心理等。
殯葬是生者按照自己對人生、生命的理解所創造的,它的最終目的仍是生者。
因而殯葬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文化。
因而,我們理解殯葬文化時,主要是領悟其中所蘊藏的含義,而我們要提升自己單位的殯葬文化水平時,也側重在將某一健康的“含義”溶入到殯葬觀念、殯葬服務和殯葬實物中去人類殯葬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