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午後的汐顏

    京報是中國古代報紙發展最成熟的形態

    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宋朝時的發達、明朝時的獨立、清朝時的完備。下面我們就依次來看一下它的發展軌跡。

    1、發達的宋朝報紙

    中國早期的報紙,到了宋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在封建政府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發行的官報:邸報。負責發行邸報的機構是進奏院。

    (1)邸報

    邸報,只是從宋朝開始的,對封建官報的最經常最習慣使用的一種稱呼。宋朝的報紙和唐朝一樣,也沒有固定的名稱,邸報是其中一種。

    宋朝建立之初,對唐朝的進奏院進行了整頓,我們知道,唐朝的進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鎮首領建立的,他們各自為政,各進奏院的官員們只負責摘錄各自的長官所需要的資訊。這種狀況到宋代有了質變。宋朝在這些分散的進奏院之上建立了一個都進奏院,對各進奏院的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其中負責資訊採集和傳報工作的進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統一領導。

    這樣一來,原來由各個地方諸州的進奏院自行開展的對稿件的採集、編輯、整理、審定等新聞資訊傳遞的工作,就逐步由中樞部門接管,只是在發報環節上,仍由各地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負責。因此,和唐代的進奏院狀比起來,宋代的邸報具有更多的報紙的特徵和封建官報的色彩。

    首先,它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是一種由派駐首都的進奏官向自己的上級藩鎮長官報告新聞的新聞信,而是一種在封建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按照一定製度,一式多份地發往諸路州郡,向地方傳報朝廷資訊的中央一級官報。

    第二,它的讀者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限於少數藩鎮長官,而是逐漸擴充套件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

    第三,它已經完全從官文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官方的新聞傳播工具,資訊量逐漸加大,新聞的時效性也有所加強。

    第四,它是定期連續發行的。發行的週期,各時期不太一樣,從每日、每五日到每月,都有過。

    不過,雖然邸報比起進奏院狀報來顯示出更多的進步性,但是邸報和進奏院狀報在本質上都是同一種事物,他們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即都是封建官報。這一點大家要引起注意。

    宋朝邸報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皇帝的詔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戰報、刑罰等。

    為了鞏固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宋代開始注意到對邸報的傳發工作進行管理。其中,嚴令規定了不許刊登的一些不利於統治的內容,比如說災異、軍情、朝廷機事(也就是皇帝認為容易引起反對和非議的一些事情)、還有未經批轉公佈的臣僚章疏,這些內容一般都是不允許報道的。為此,宋代還實行了“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經官方審定的邸報樣本,進奏官們必須根據這一樣本進行發報,不得超出這個範圍。

    (2)小報

    另外,宋朝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古代報紙的發達時期,原因不僅僅在於邸報有了質的發展,還在於,在宋朝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古代報紙——小報。說到小報,我們一定會想起“小道訊息”這個詞,它和我們正常的資訊來源相對,是一種非官方的說法。有時候,小道訊息比正規的訊息來得早,有時候,小道訊息傳播了正規渠道不傳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又是迫切想知道的新聞。

    “小報”記載的也是非官方釋出的訊息,它是中國新聞史上最先出現的民間報紙。由於這種報紙為讀者提供了不少官報所不載的和官方禁止發表的檔案和新聞,滿足了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事活動訊息的需求,成為邸報的重要補充。而且,可以說,小報是比邸報更為先進的報紙。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仍從報紙本身的特徵來看。

    首先,小報的內容較為豐富,可讀性較高。大家翻回去看一下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邸報,它的內容很侷限,無非是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這些正常的朝廷政事。而小報比起邸報來,內容則廣泛的多,有進奏官提供的邸報沒有報道的事情,也有從朝廷洩露出來的和報探大街上竊聽到的,等等,內容多,來源廣,人們讀小報的積極性大大超過讀邸報。

    其次,小報傳播迅速、時效性較強。由於小報不用審查,因此小報往往比邸報傳播的早,而且快。

    另外,小報的讀者面也更廣,不僅是官員、士大夫知識分子,社會上關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報的熱心讀者。

    小報的出版,打破了封建官報一統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官方對於新聞傳播活動的壟斷和封鎖,具有積極的社會作用和很強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清末。但同時,它也觸犯了封建統治者議論朝政的禁忌,洩露了新聞,因此,小報自誕生之日起,都一直處於非法的身份,歷來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查禁。

    2、明朝時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目前有關元朝新聞事業的記載不多,因此,這段時期在新聞事業史上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這裡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到了明朝,中國古代報紙的釋出抄傳情況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是: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明朝的新聞事業與以前的朝代有所區別,它不設進奏院,而是由中樞部門統一安排封建官報的釋出抄傳工作。發自首都的官報仍被習慣地成為邸報。

    明朝邸報的釋出和抄傳活動,主要透過三個環節:通政司、六科、提塘。通政司彙集各類題奏和地方上報的資訊,也就是說臣僚們的章奏,要讓皇帝看到,必須經過通政司,因此朝野人士對這個部門都十分重視,認為它是“朝廷的喉舌”;六科收集和釋出有關的詔令和題奏,通政司的給皇帝的章奏,經過御覽之後,有一部分就交給六科分類抄傳,他們抄錄的內容逐日裝訂成冊,成為邸報的母本,為了工作方便,六科設在故宮午門外的闕右門和端門之間的長廊一帶;提塘的辦公地點稱為“提塘報房”,沒有固定的地點,靠租民房來維持,一般也離故宮不遠,比如說,《醒世姻緣傳》中提到的一處提塘報房就設在人民大會堂西南側一帶。

    提塘將這些詔令和題奏從六科抄出,經過篩選和複製,傳發到省,再傳到府縣,透過輾轉抄錄,在各級官紳中傳閱,這就是明代邸報抄傳活動的全過程。

    明朝邸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增加了社會新聞,比如說,有這樣一則史料:

    弘治末,隨州應山縣女子生髭,長三寸餘,見於邸報。

    與抄發邸報的地方——提塘報房相比,明代更具重要意義的是民間報房的產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新聞資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由於邸報的傳播範圍和傳播內容非常有限,是許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聞。小報的產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於新聞的需求,但是由於小報是私自發行,政府很難對其施加有效的控制。

    於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明朝開始,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翻印部分邸報稿件,公開出售。這樣,從事抄報和送報工作,就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這一現象在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比如說,明末有一個叫祁佳彪的御史,在他的日記中曾經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何甥來,雲送邸報為業。

    其中的何甥,是他的親戚,他的職業就是送邸報。這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有姓名可考的與邸報發行活動有關的人。

    明朝既有抄報行、報房,又有送報人,作為獨立的社會行業之一的報業也正在形成,這是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

    3、清朝的京報——古代報紙的完備

    到了清代,民間報房有了明顯的發展,以京報的刊行為代表。

    明代的民間報房,更多是依靠著提塘報房的,他們的訊息仍然得自六科和提塘,所刊行的報紙與邸報內容基本一致。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部分人開始從提塘報房中分化出來,他們擺脫了官方的身份,專門以編髮報紙為職業。清代的民間報房具有了更強的獨立性,他們所刊發的報紙,也與以前的邸報有了明顯的變化。清代民間報房所處的報紙,統稱為京報,這些報房因而也被稱作京報房。

    我們知道,在這之前的報紙是沒有報頭和封面的。這時報紙的封面是用黃色的連史紙作的,所以有“黃皮京報”的名稱。封面上用“京報”兩字作為報頭,因此,清代的京報,又可以寫作《京報》。報頭下面通常給有某某報房的印戳,比如我們書上的這個,就蓋的是“集文報房”,說明這份報紙出自當時的集文報房。當時北京存在的像這樣有名號的民間報房很多,聚興、集文、同順、公興、連升等十餘家。每期報紙一般為4-10頁,對疊後裝訂成冊,大小就同書上的差不多。

    京報的內容與當時的邸報基本相近,包括宮門抄、上諭和章奏三大部分。宮門抄,實際上就是由朝廷內部傳出、張貼於宮門外的新聞,主要包括朝廷的重大活動,比如召見軍機、臣僚們的謝恩謝賞、朝廷的典禮和祭祀活動等等。上諭部分主要是照發皇帝的諭旨,任免、褒獎、賞賜等等。章奏部分是臣僚們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

    由於這些內容很多,一天的報紙不可能全部容納,因此選擇上的不同,就成為京報和邸報之間、以及各報房所處的京報之間的區別。

    京報的發行範圍不像官方的邸報,只侷限於官府的官員中,而是發自社會各界、甚至全國各地。

    據史料記載,在晚清時期,京報的發行量曾達到1萬份左右,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一個數字。我們知道,邸報的發行是靠提塘從京城、到省城、再到縣鄉這樣一級一級來完成的,而京報則是由各報房僱用的送報人直接送給訂戶的,在北京的訂戶一般在上午10點左右就可以收到前一天的報紙,外地訂戶最快的兩天就可以收到,而邊遠的省份也能訂閱到京報,只不過收到的要慢一些,需要1個月的時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京報是中國古代報紙發展最成熟的形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韻達快遞單號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