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85001854185496
-
2 # 楊師老吳
區別如下:
1、含義不同。
舉人:明朝科舉考試中的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考試透過的人。
貢生: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鄉試中沒考考中舉人成績尚可的秀才),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的人。
2、選拔機制不同。
舉人:參加鄉試,鄉試中被錄取的人為舉人。只有一種選拔方式。
貢生:本質上還是秀才。相當於舉人副榜。且貢生有分恩貢、歲貢等不同選拔方式。
3、對應日後官階級別不同。
舉人:可參加會試如被錄取的稱貢士。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貢生: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但明朝時代貢生當官的人非常少。同時國子監監生也可參加會試如被錄取的稱貢士。
中國透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大約是從隋代開始的,在中國曆時一千三百多年。
1、院試:有稱郡試、道試。是參加過縣試、府試後的童生取得生員資格的考試。由朝廷所派官員主考。考中者稱秀才,才有資格“入泮”(進學)學習。2、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舉人”,以有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稱“解元”。由於是直隸和各省舉行的地方考試,所以又稱鄉闈。3、會試:每三年一次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或“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元”(“會魁”)。4、殿試:亦稱“廷試”,是皇帝在殿廷親自對會試考中的貢士所進行的面試。按成績分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亦稱“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人同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賜同進士出身”。如果某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就叫“連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