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的美幾乎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是海洋的協奏曲,這是生命的交響樂,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這是天地之外的細語,這是宇宙間最動聽的聲音.生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之後,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鏡頭,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海洋生態的瑰麗畫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電影院》中那深沉的師生之誼和傷感的懷舊之情而感動過,雅克.貝漢演而優則導,但他獨闢蹊徑與眾不同,一腳踏進了自然之中,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類文明給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這位法國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他的紀錄片詩情畫意壯麗唯美,有一種滌盪心靈的震撼力.在雅克.貝漢的眾多生態記錄片中,真正親自操刀的是《遷徙的鳥》和這部《海洋》,這也是最能體現他影像風格的兩部紀錄片.如果說《遷徙的鳥》把我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麼《海洋》則讓我們以遨遊的身姿融入無邊的大海.如果說《遷徙的鳥》散發著輕靈奇巧的氣息,那麼《海洋》則洋溢著雄渾壯美的風骨.如果說《遷徙的鳥》是以鳥的眼光看天地萬物,散發著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麼《海洋》則以人的視覺感受滄海桑田變化興衰,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地球家園的憂思,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呼之欲出.
佔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從來都是壯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態和人類文明的痕跡都顯得渺小無比.《海洋》的鏡頭首先從大處著眼,表現海之廣大和深沉,長鏡頭畫面和大量的遠景全景構圖把我們在現實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遠和大海之深變得無比清晰.晴空萬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陰雲密佈之下的濁浪滔天,天海之際,世界之邊,《海洋》把鏡頭的廣度和深度都發揮到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極限,再輔以雄渾激越的配樂,分明就是對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約兼顧的讚美詩.如果有幸在大銀幕上觀看到本片,定會體會到那種穿透心靈的壯美,那種美讓人瞬間陶醉.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無垠和剛猛無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它同樣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從一個孩子的視覺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後又從一隻海鬣蜥的獨特視覺去看人類文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在一瞬間大海變得微不足道.在人類已探知的宇宙範圍之內,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而海洋則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廣闊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鮮活而渺小,海洋就是這個生命體的血脈.這一大一小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渺小並存的富於思辨性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維.大海之小又是具體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生命在鏡頭下蹁躚起舞,互相競爭,述說著生命之強和生命之美.《海洋》透過詩化的鏡頭和優美的配樂,為我們展示了大海中各種美麗的生命形態,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洋底深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演示著自然的奇蹟,競爭彰顯著進化的艱難.奇妙之處,令人意趣盎然,艱難之處讓人心生感動.從大到小,從小復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說的唯美而動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遷徙的鳥》中就有所表現.嚴重的汙染,氣候變暖,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勢必導致北冰洋航線的開闢,而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就是海洋生物的災難,大海中最後的一片淨土或許從此不再.人類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對鯨魚、鯊魚和海豚肆意獵殺,投下的圍網困死了無數生命,鮮血染紅的海水,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但是相比《海豚灣》,《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而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這無疑就是雅克.貝漢創造《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以及他參與的所有生態記錄片的初衷.
雅克.貝漢以唯美的鏡頭為記錄片樹立了新的標杆,他的紀錄片旁白極少,用事實說話,真正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震撼的視聽之外是他對自然的愛,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人們把《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和《喜馬拉雅》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願意看到雅克.貝漢能再創作一部關於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態的記錄片,不妨和這部《海洋》一起組成雅克.貝漢親自操刀的“天空、陸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繪出一幅人類之外的生命圖畫,讓已經強大到嚴重威脅其他生命的人類靠邊站才算是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世界.
這部影片的美幾乎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是海洋的協奏曲,這是生命的交響樂,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這是天地之外的細語,這是宇宙間最動聽的聲音.生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之後,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鏡頭,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海洋生態的瑰麗畫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電影院》中那深沉的師生之誼和傷感的懷舊之情而感動過,雅克.貝漢演而優則導,但他獨闢蹊徑與眾不同,一腳踏進了自然之中,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類文明給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這位法國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他的紀錄片詩情畫意壯麗唯美,有一種滌盪心靈的震撼力.在雅克.貝漢的眾多生態記錄片中,真正親自操刀的是《遷徙的鳥》和這部《海洋》,這也是最能體現他影像風格的兩部紀錄片.如果說《遷徙的鳥》把我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麼《海洋》則讓我們以遨遊的身姿融入無邊的大海.如果說《遷徙的鳥》散發著輕靈奇巧的氣息,那麼《海洋》則洋溢著雄渾壯美的風骨.如果說《遷徙的鳥》是以鳥的眼光看天地萬物,散發著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麼《海洋》則以人的視覺感受滄海桑田變化興衰,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地球家園的憂思,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呼之欲出.
佔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從來都是壯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態和人類文明的痕跡都顯得渺小無比.《海洋》的鏡頭首先從大處著眼,表現海之廣大和深沉,長鏡頭畫面和大量的遠景全景構圖把我們在現實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遠和大海之深變得無比清晰.晴空萬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陰雲密佈之下的濁浪滔天,天海之際,世界之邊,《海洋》把鏡頭的廣度和深度都發揮到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極限,再輔以雄渾激越的配樂,分明就是對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約兼顧的讚美詩.如果有幸在大銀幕上觀看到本片,定會體會到那種穿透心靈的壯美,那種美讓人瞬間陶醉.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無垠和剛猛無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它同樣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從一個孩子的視覺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後又從一隻海鬣蜥的獨特視覺去看人類文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在一瞬間大海變得微不足道.在人類已探知的宇宙範圍之內,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而海洋則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廣闊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鮮活而渺小,海洋就是這個生命體的血脈.這一大一小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渺小並存的富於思辨性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維.大海之小又是具體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生命在鏡頭下蹁躚起舞,互相競爭,述說著生命之強和生命之美.《海洋》透過詩化的鏡頭和優美的配樂,為我們展示了大海中各種美麗的生命形態,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洋底深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演示著自然的奇蹟,競爭彰顯著進化的艱難.奇妙之處,令人意趣盎然,艱難之處讓人心生感動.從大到小,從小復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說的唯美而動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遷徙的鳥》中就有所表現.嚴重的汙染,氣候變暖,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勢必導致北冰洋航線的開闢,而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就是海洋生物的災難,大海中最後的一片淨土或許從此不再.人類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對鯨魚、鯊魚和海豚肆意獵殺,投下的圍網困死了無數生命,鮮血染紅的海水,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但是相比《海豚灣》,《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而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這無疑就是雅克.貝漢創造《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以及他參與的所有生態記錄片的初衷.
雅克.貝漢以唯美的鏡頭為記錄片樹立了新的標杆,他的紀錄片旁白極少,用事實說話,真正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震撼的視聽之外是他對自然的愛,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人們把《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和《喜馬拉雅》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願意看到雅克.貝漢能再創作一部關於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態的記錄片,不妨和這部《海洋》一起組成雅克.貝漢親自操刀的“天空、陸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繪出一幅人類之外的生命圖畫,讓已經強大到嚴重威脅其他生命的人類靠邊站才算是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