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誠生活家Yh
-
2 # 淡漠安然
鄧稼先的父母不知道兒子的具體工作性質,因為當時搞原子彈是國家的一級保密,根據保密要求,上對父母,下對妻子兒子都不能告知工作性質。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他岳父還問別的領導,是那些同志在搞原子彈,人家告訴他,你回家問你女婿就知道了,由此得知,鄧稼先是作到了保密要求,是直得大家讚揚的。
-
3 # 使用者3101396269317
為什麼說鄧稼先像馬蘭花?是因為馬蘭花能在最艱難環境中不屈地綻放。鄧稼先的偉大品格就如同馬蘭花一樣,不管環境如何,都會頑強地生長,都會在人們的精神世界永遠盛開。花開不敗, 英雄永垂!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進入冷戰時代後,世界開始普遍以是否掌握核技術,且擁有核武器,來作為判斷一個國家軍事實力以及綜合國力的標準。這使得中國開始加快了對核武器的研發程序。
(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4年,中國成功自主研發並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這一事件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壯舉。而在這一壯舉的背後,則是一代科學家在幾十年中夜以繼日的付出。其中被譽為“兩彈元勳”的鄧稼先,更是長久地被人們所稱道。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北京、清華等多所大學的教授,是一個地道的高階知識分子。在父親的影響下,鄧稼先自小就對知識充滿了渴求。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後,鄧稼先在數學和物理這兩個科目中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然而在第二年,日本人發動“七七事變”攻入了北平,鄧稼先就讀的崇德中學最終在1939年停辦。為了能繼續學習以期未來拯救祖國。鄧稼先於1940年輾轉多地,進入四川江津第九中學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學業。
1941年,鄧稼先憑藉突出的理科才能,進入了具有濃厚學習氛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鄧稼先也順利拿到了大學的畢業證書。
抗日戰爭後,鄧稼先深刻地認識到了中日兩國的差距。為了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鄧稼先決定前往美國進行深造。
1948年,鄧稼先成功進入了普渡大學研究生學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26歲的鄧稼先就憑著出色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基本功,取得博士的學位。
(鄧稼先畫像)
二戰之後,美國一直在大力吸納世界各國的人才。比如對於戰敗國德國的科學家,美國就利用了一個“回形針工程”,對這些科技人才許以巨大的福利,將他們收為己用。
而像鄧稼先這樣的年輕天才,自然很快吸引了美國政府的目光。當時美國政府為鄧稼先開出了優厚的科研、生活條件,結果遭到了鄧稼先婉言謝絕。不過美國政府並不死心,他們又動員了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多次挽留鄧稼先。
儘管美華人非常賣力,但鄧稼先的想法和立場卻沒有出現過絲毫的動搖。在得知新中國建立後,鄧稼先毅然選擇了回到祖國,並迅速投身到了對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中。
新中國建立的頭十年之中,科研環境基本上是一片荒漠。尤其在中蘇交惡,蘇聯將所有的專家和圖紙都撤走之後,中國想要研發核武器的難度就更大了。
1958年,中央決定在不依靠外力的幫助下,自主研發核武器。
當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問他是否願意隱姓埋名地參與這項偉大的工程,並且可能在未來十年中都無法回家的時候,鄧稼先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回家告知妻子,自己將會在未來的長時間中“調動工作”後,鄧稼先便消失了整整8年。
1964年,當鄧稼先設計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引爆後,他卻並沒有選擇回家。
(鄧稼先的全家福)
原來,當時美國和蘇聯都已經研製出了威力更大的氫彈。為了國家的核技術能夠更上一層樓,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帶領著團隊,留下來繼續參與對氫彈的研究。
1966年,中國成功引爆了第一顆氫彈,也成為了世界上研發出原子彈到氫彈間隔時間最短的國家。直到這個時候,鄧稼先才終於得到了休息的時間。
說起來,鄧稼先雖然常年在外科研,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教育子女。但他的一雙兒女卻繼承了他刻苦的鑽研精神。
鄧稼先的女兒名叫鄧志典。在1978年考上大學後,鄧志典為了獲得更多先進的知識,選擇了去往美國求學。在美國期間,鄧志典深居簡出,在學到了先進的專業知識後最終回到了國內。
鄧稼先的兒子名叫鄧志平,鄧志平同樣是在1978年考上了大學。但與姐姐不同的是,鄧志平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留在國內。後來,鄧志平在機械製造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他出版的《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程式設計》等科研書籍。在國家的學術理論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兒女成才本來應該是讓父母最為欣慰的事,但鄧稼先卻沒能享受幾年的清福。
1979年,鄧稼先在一次試驗中不幸遭到輻射,不久後就患上了癌症。
1986年,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逝世。哪怕在臨終之前,鄧稼先還反覆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和科研,他“兩彈元勳”的光榮稱號,將永遠被人們銘記。
(參考資料:《鄧稼先傳》等)
-
5 # 甄比比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在北京因病去世,終年62歲。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鄧稼先要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門。望著長安街的車水馬龍,他問:“30年後,人們會記住我們嗎?”
而現在我們的回答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回覆列表
因當時的工作性質需保密,所以其父母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