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stL

    答:九歲女孩會頂嘴,仇視媽媽。那是因為比較叛逆,平時自己不懂得和自己的女兒交心,所以女孩比較反骨,不聽話。這時候你可以多點耐心教一下女兒,因為女兒需要你的關心和陪伴。 多談心,女兒才會和你感情越來越好的。不要老是打罵女兒,要多給點愛。

  • 2 # 子木一郎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也很有趣,若家有高中生,便體會深刻!

    要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需要做一下較為全面的分析。在分析之前,先吃個定心丸,問題所述現象:正常!

    從人生閱歷方面看,絕大部分情況下,家有高中生,是第一次面對。學生對於高中生活是第一次面對,沒有借鑑。家長對於如何陪伴好孩子順利度過高中生活,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借鑑。哈哈哈哈,心裡沒底,充滿了為什麼?怎麼辦?

    從年齡心理特徵看,高中年齡段是青春期後期,已從黑暗走向黎明,處於社會實踐探索的混沌地帶,由於沒有既往經驗的羈絆,而對自己的判斷不會輕易改變,懷著對未來的期盼而堅守,直至結果出現。但是也因沒有經驗,對堅守著的執念的不確定性而迷茫、彷徨、焦躁不安。靜思是孩子們實際需要。家長呢?如果是25歲結婚(平均年齡),孩子成長為高中生,自己也有40歲了。40歲的男女是個什麼心態,自己都知道。特別是女人!40歲的女人已經進入“更年期”了,有的變得情緒不易控制,話多,別人明顯的感到嘮叨而不自知,甚至還有一種很有責任感卻不被人接受的憤憤不平,因而責備他人,極之“怒髮上衝冠”!青春期的碰上更年期的,想想這劇情就有看頭!我想靜靜了!我想囉囉了!表演的都恨投入!

    學校方面呢?緊鑼密鼓,升學率啊!燒個高香,考幾個清華北大,名聲大噪!不斷過篩子分班,學生被一遍遍揉搓!同學們的內心裡世界在沉默中“貧富分化”。

    高中是人生中的重要階段,是踏入社會的第一道分水嶺。如同百米決賽,高一是起跑,高二是堅持,高三是最後衝刺,奮不顧身了!一切等到考完了再說!

    我想靜靜了!我想囉囉了!各自好自為之,共勉!

  • 3 # 邀月縱歌醉紅塵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反問一句:平時父母是怎樣與孩子溝通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恰如一面鏡子,反映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種情況很有可能,那就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傳遞給孩子的資訊也是缺少溫情的,才會出現孩子對父母十分麻木。

    說到親子關係,很多父母能用的詞,多為“疼愛”“滿足”“為ta好”等,很少有“理解”“平等”“討論”等詞。孩子為什麼不願溝通,當然是溝通讓ta覺得沒意思甚至“沒事找抽”,尤其是高中生,正處於形成獨立人格的初期,自我認同的意識很強,如果與父母溝透過程中經常被否定,被迴應一堆“為你好”,相信絕大部分孩子都會關掉這條溝通途徑。

    所以,與其想弄清楚孩子是什麼心理,不如考慮下在與孩子溝通時自己是什麼心理。是否還是一個高高在上教育小學生的權威形象,是否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階段特點。青春期是人的第二叛逆期,親子之間沒有很好的情感聯結,就很難有順暢的溝通。

    有時候,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一定是認為與父母現在的生活內容區別太大,才會導致孩子這樣,其實不然,大量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決定人與人之間關係親疏的,並不是受溝通內容決定的,情感聯結才是最根本的,親子之間也是這樣,父母不懂孩子的世界,並不影響親子關係的良好維持。有時候,做一個好的聽眾,聽孩子講他的所見所聞,比什麼更重要,這樣孩子也就願意與父母溝通了。

    所以,打破親子溝通壁壘,父母可以嘗試著,從做孩子的好聽眾開始。

    當然,以上這些是建立在孩子心理正常的前提下。如果孩子真的是心理問題,那就要及時發現與處理了。

  • 4 # 藍天夜月

    是那樣。讀高中的孩子,長高了,兒子比父親、女兒比母親長得還高,自認為長大了,嘮嘮叨叨說那麼多幹啥,我懂的。

    此時孩子心智正在逐步成熟,有了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斷力,正形成獨立的人格個性,對外部世界有不甚十分成熟的理解,對人生有較為朦朧的解讀。

    此時你仍把他當個完全不懂事的孩子說這說那,他哪會不產生反感。有的家長連孩子的脈搏都沒摸著,劈頭就是一頓訓斥,他是不會買帳的,不頂你,不做聲就祘燒高香了。

    此時要改變教育方法,要把孩子當明友,多傾聽,表現出尊重,不要把自已的認知強加到孩子頭上。適當加以引導,並補上一句,你看呢?

    要增加溫情熱度,感化孩子,表現對孩子的欣賞,無形中感受到父愛母愛。找個輕鬆的話題說說,逗逗樂子,活躍家庭氣氛。比如說你可以問問兒子旁邊坐的是男同學還是女同學等等。

    君不見有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沒什麼話說,和他的同學卻談笑風生,因為他們是同齡人,而孩子和父母客觀上存在代溝,這告訴我們要平等對待孩子,不能居高臨下,擺出咄咄逼人的架勢。

  • 5 # 松樹lasabc

    那是你認為的必須和非必須

    不是孩子的

    溝通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還是先從自身找原因吧

  • 6 # 生活蘊教育

    你說的,不是他想聽的,你們聊不到一塊兒去。

    少說多觀察,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究竟想要什麼。減少或去除自己對孩子的否定性評價,不去要求孩子,不把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去做對比,不對孩子有期望,完全的去接納孩子,你才有可能把那個孩子給找回來。

  • 7 # 快樂心理諮詢

    孩子長大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沒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隨著孩子成長,一方面ta渴望獨立,想讓成人把ta當成年人看;家長對孩子的印象和教育卻還停留在小時候,因而很難滿足孩子精神和情感的需要。

    不愛和父母溝通,甚至拒絕和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聲往往是:“我曾經嘗試過跟父母說我到底在想什麼,可總是得不到我想要的迴應。說多了也沒效果,慢慢地也就不說了。”

    忽略孩子的需要,只從自己立場出發的交流往往都是不順暢的,而交流不暢往往是家長對孩子個性的抹殺。

    許多家長只是一昧要求孩子服從,而不顧忌孩子自身感受。

    家長根本不聽孩子的解釋,不關心孩子的想法,沒有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甚至對孩子隨意下結論性的評語,隨意下定義,根本不認為孩子是個有獨立個性的人,是個不同於其他任何人的特別的個體。

    在這樣的關係中,孩子無法表達不說,連個性都經常會被忽略,想法也經常直接被忽視甚至扭曲,為此孩子要忍受心理與情感上的巨大痛苦。

    雖然現實中家長有在表達關心,但是高高在上的說詞,並不能真的給予孩子所想要的回饋,也無助於改善親子之間的關係,甚至會激起孩子的不耐煩和反感,因而無法解決問題。

    當孩子一直不被家長所理解時,也就與家長越來越疏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慢慢地向家長關閉了。

    這樣資訊的傳播受到了限制,家長得不到正確的資訊,結果就會因錯誤的資訊而造成日後的問題發生。

    從長遠考慮,教育孩子,和孩子相處,特別是在感情上應儘量不使用高高在上的態勢。但對於家長來說,用家長的立場來要求或指使孩子卻不失為一種簡單快捷的好辦法。

    但就像《北風和太陽》的寓言所講的那樣,北風和太陽比誰更有威力。它們約定,誰能把一位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就算誰贏。

    北風擺開陣勢呼呼地向行人一陣狂吹,行人卻把衣服裹得越來越緊。輪到太陽了,它露出笑臉,暖暖地照向行人,慢慢地,行人脫下了外套。

    因此,光靠猛烈的北風是掀不掉人身上的衣服的,而以禮相待,這才是最有效的。

    青春期是個有自己主見,想要成人尊重和理解的階段。

    家長如果只是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豐富的物質條件,卻不給孩子相應的尊重和理解,也沒和孩子有情感上順暢的交流。孩子只能變得麻木無感才能減緩自己的痛苦。

    不讓ta還能怎麼辦?

    如何改善和孩子交流的質量呢?

    1.當孩子和自己交流的時候,不急著評價,而是去了解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讓孩子把話說出來,說清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時候並不不希望家長一開口就是直接告訴自己什麼地方做得不對,要怎麼做。

    先去了解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孩子有什麼樣的感受。

    感受的溝通這才是孩子需求的核心。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感受都不一樣,想要理解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進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立場和視角來感受事情。

    2.給孩子與家長之間進行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說話與表達情感的機會。

    有的時候是一個讚賞的眼神,有的時候是一句話,像“媽媽/爸爸知道你挺不容易的”“能做到這步真的很不簡單”這類的話,就能建立起情感和情感之間的連線,因為它表達出了家長與孩子有著共同的感受。

    當聽到孩子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有一些願望的時候,若是合理的,能滿足就給予滿足。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時,也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

    當然,這裡的語言是積極的正向的表達,這也是孩子所需要的一種交流方式,正向的積極的語言讓孩子願意敞開和家長持續地交流。

    因此,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一下,這樣的想法,需要用怎麼樣的語言、怎麼樣的行動來表達,孩子才能感受到愛?

    3.讓孩子知道,因為自己能力的限制,因此很大部分時候,作為一個家長,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愛著ta。

    這樣的方式,或許不能每次都讓ta滿意,因為家長也有自己的侷限。所以希望孩子能接受自己有能力給的那部分,其ta得不到滿足的那些需要,可以用ta自己的方式去獲得,從老師或者同學那裡,或者從其他的團體裡。

    當孩子體驗到家長對ta的尊重,從商量的口氣中體驗到自己的人格價值所在,孩子就樂意向家長敞開心扉。 用雙向互動的談話來觸及孩子的心靈,引起孩子的共鳴及讓孩子獲得內心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外地怎麼打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