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88642032528147

      古代沒有小學,是在熟讀四書五經的基礎上,考取童生,然後在縣學接受正規教育,一般考取童生的年齡在十二歲左右  古代各類學校的學制並無一定,歷代也有不同。《禮記•學記》中記載了西周時官學的學制,它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辯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用現代漢語說,就是“每年入學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專心和親近同學,五年考察是否博學和親近師長,七年考察是否有獨立見解和擇友能力,這些都達到了,就是小成;如果九年觸類旁通,堅強而不違背師訓,就是大成。足見那時的官學至少要學習九年。  兩漢太學,並無明確的學習年限規定,但考試卻是十分嚴格的,西漢時每年考試一次,方式是“設科射策”,類似今天的抽籤答問,分甲、乙兩科,以區別程度高低,如發現該學生屬於下材或有一種經書不通,就勒令退學。東漢中期改為每兩年考試一次,透過者就授予官職,未透過者留下繼續學習。  隋唐官學明確規定儒學招收14歲到18歲官員子弟(律學為18歲至25歲),學習年限為九年,書學和律學為六年。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考”三種,旬考內容為十日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有罰,歲考內容為一年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留級。畢業考及格則取得科舉資格,若九年學而無成者亦令其退學。  宋元時期在學習制度上有所改革,較為突出的是北宋王安石在太學實行“三舍法”,即將生員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個等級,生員必須依照學業程度,透過考核,依次升舍,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平時有品行(“行”)和學業(“藝”)的考察記錄,每月由任課教師舉行“私試”,每年由學校舉行“公試”,合格者就可依次升舍。元代又將學生分為三等六齋,透過考核積分逐級升齋。明代仍然沿用元代的積分制,入國子監就讀的學生必須先入低階班,一年半以後,文理通者升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高階班,而後採用“積分制”,按月考試,一年積滿8分為及格,這樣就可以待補為官,不及格者仍坐監肄業。清代以後,積分制已名存實亡,入監讀書只是熬年頭了。(

  • 2 # 使用者4375688844946919

      古代沒有小學,是在熟讀四書五經的基礎上,考取童生,然後在縣學接受正規教育,一般考取童生的年齡在十二歲左右  古代各類學校的學制並無一定,歷代也有不同。《禮記•學記》中記載了西周時官學的學制,它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辯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用現代漢語說,就是“每年入學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專心和親近同學,五年考察是否博學和親近師長,七年考察是否有獨立見解和擇友能力,這些都達到了,就是小成;如果九年觸類旁通,堅強而不違背師訓,就是大成。足見那時的官學至少要學習九年。  兩漢太學,並無明確的學習年限規定,但考試卻是十分嚴格的,西漢時每年考試一次,方式是“設科射策”,類似今天的抽籤答問,分甲、乙兩科,以區別程度高低,如發現該學生屬於下材或有一種經書不通,就勒令退學。東漢中期改為每兩年考試一次,透過者就授予官職,未透過者留下繼續學習。  隋唐官學明確規定儒學招收14歲到18歲官員子弟(律學為18歲至25歲),學習年限為九年,書學和律學為六年。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考”三種,旬考內容為十日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有罰,歲考內容為一年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留級。畢業考及格則取得科舉資格,若九年學而無成者亦令其退學。  宋元時期在學習制度上有所改革,較為突出的是北宋王安石在太學實行“三舍法”,即將生員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個等級,生員必須依照學業程度,透過考核,依次升舍,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平時有品行(“行”)和學業(“藝”)的考察記錄,每月由任課教師舉行“私試”,每年由學校舉行“公試”,合格者就可依次升舍。元代又將學生分為三等六齋,透過考核積分逐級升齋。明代仍然沿用元代的積分制,入國子監就讀的學生必須先入低階班,一年半以後,文理通者升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高階班,而後採用“積分制”,按月考試,一年積滿8分為及格,這樣就可以待補為官,不及格者仍坐監肄業。清代以後,積分制已名存實亡,入監讀書只是熬年頭了。(

  • 3 # 愛滿分寶蛋

    在古代是沒有小學的,是在熟讀四書五經的基礎上考取童生,然後在縣學接受正規教育,一般考取童生的年齡在12歲左右,古代各類學校的學制並無一定,歷代也有不同,

    《禮記學記》中記載了西周時官學的學制,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是論學取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拉爾山脈經緯度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