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東方GlobalYou

    2018年刷屏的文章《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大家還記得嗎?原文大家可以自己上網搜到。

    之後的董卿主持的《朗讀者》讀了這樣一篇文章,今天看到這個提問我特別想把這個分享給大家,算是付雲皓的自白書,也是對這個文章的迴應。

    1、作者幾乎不採用他的講述,而採用周邊採訪;

    2、不認同文章的“成功觀”,自己沒有“墜落”,做個普通老師很快樂充實;

    3、學術沒有高低貴賤,基礎教育也不low;

    4、除了物理確實不太好,其他科目都不錯,並非文章裡說的“競賽機器”;

    5、北大肄業主要是他的責任,沒有表達過“大家都應該來幫他”的話。

    《付雲皓自白書: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

    原文如下:

    而我,第一反應是:文章里居然把我每一張照片都弄成黑白的!雖然黑色比較顯瘦,我也非常感謝吳記者對我體型的考慮,但是還是覺得怪怪的,每一張都是黑白的,濃濃的過氣網紅既視感。我想筆者是想借助圖片的黑白用來烘托悲涼傷感遺憾的氣氛?或者想表達我對現實的一種無奈和不滿?

    言歸正傳。

    我的第二反應是:對文章內容的略微驚訝。因為吳同學從3月底聯絡到我之後,於3月28日中午12時30分-下午1時對我進行了電話採訪並約定了面對面的採訪時間,又於4月1日-4日進行了面對面採訪(4月1日晚6時30分-約11時,4月2日早10時-約12時,4月3日晚5時-6時,4月4日下午1時-2時),之後又在4月20日晚7時-8時進行了電話補充採訪。

    但是,讀完整篇文章後不難發現,對我進行的約10個小時的採訪在文章中展現出的東西少得可憐,反倒是對我的學校老師,同學的採訪以及作者自身的觀點佔據了絕大多數的篇幅。對我的採訪,我回答的自然是作者想問的問題,但為何幾乎都沒有用上呢?在採訪中,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和生活狀態,並對當時的數學競賽和現在的數學競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若是採訪人物,這些資料似乎是必須的,但是卻被掐頭去尾。縱觀全文,作者的主旨思想似乎是在學科上有天賦的孩子必須要去做學術研究,並得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才叫做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

    按照這種思路審視,自然明白為何我自己提供的材料幾乎沒被使用——我作為一個作者筆下“不成功”的例子,卻活的很快樂很充實,這些貌似沒有必要寫進去。所以,我有一點驚訝,這篇採訪到底是記錄我本人,還是記錄大家口中的我呢?

    第三反應:對該報道所傳遞價值觀的不理解。該文章的作者筆下傳遞的觀點是:優秀的人從事基礎工作,就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得過imo冠軍的人,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的征途就一定是高等數學的星辰大海,而不是給一群“二本師範生”教初中數學知識,如果成了付雲皓這種去給“二本師範生”講課的人,那就是天才墜落了。

    首先對於寫出這樣價值觀的吳同學來說,我表示理解作者作為一個還未完全邁出象牙塔的大四學生,有這樣的想法實屬正常。在他的認知體系裡:學術研究才是上品,普通工作都比較low,給二本師範生講課,更加是向著地心加速靠攏。如果一個曾經很成功的天才在後來沒有做出經天緯地的成就,而是平平淡淡地生活,那就是失敗!

    在4月1日的採訪中,我甚至提出了張益唐先生的例子來提點他,並同時提到了,有許多研究者學術能力很強,卻始終棋差一招,終其一生也沒能攻克想攻克的問題,但他們依然是快樂的,充實的。

    那些我花費十天半個月想明白的事情或許沒有很大的價值,但多少是一些有意思的結論。

    而且,拋開研究的結果,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了。

    作者雖然沒有忽略掉這一段,在文章的最後略微提及,但可能在他的眼裡,我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在採訪者面前平衡一下自己從天才冠軍到“二本師範”學校老師的心裡落差吧。然而現在的我並沒有這種心理落差。年少時期經歷學業上的打擊,到很頹廢的那段時間是有一些落差的,但這些都已經化解。

    這麼多年的工作生活,讓我明白了在大學的象牙塔之外,有廣闊的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等著人去身體力行。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有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2003年與我同行的五位隊友,有兩位還在數學的大海中遨遊,另外三位則投身了金融行業,這點我在採訪時有提到。他們每個人都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後悔,我也沒有。

    說了那麼多觀後感,接下來談談現在的我吧。現在的我是一名普通師範院校的教師付雲皓。

    如果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來衡量,我和很多本科時期同在北大的同學確實有不少差距,隕落這個詞送給我,不足為過。但是從我個人的觀感來衡量,我並未覺得自己在隕落,或者是已經隕落。

    我的觀感是:現在的我,正穩穩當當地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基礎教育的道路上,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這所以培養中小學老師為目標的學校。這位作者能考進北大,算術水平不會差,我們算筆賬好了。我們一屆算100個師範生(實際上一百多),80個去中小學,每個學生平均帶10屆學生,每屆算兩個班60人。

    若真能幫助這些師範生提升能力,那一年的教學裡能間接幫助多少小孩子呢?不知道這個微薄的數字能不能入得了作者的法眼?13級的春燕同學曾經問我,為什麼來這裡工作,我的回答之一是,讓廣東省多幾個靠譜的中小學老師。嗯,就是很簡單的想法,沒有什麼星辰大海,沒有太多高遠的學術理想的宣揚,我只想盡自己的力量,讓初等教育越來越專業化越來越有水平,提高師範生的教學能力讓儘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確的引導。

    學術呢?如果說學習是去吸納前人的經驗的話,學術就是將吸納的經驗經過總結探索昇華成新的有推動意義的成果。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會放棄學術,難道教“二本師範生”就不配搞學術嗎?學術何時分了高低貴賤?學術何時端起了架子?學術何時只存在於“高堂之上”?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方向的碩士也意味著,付雲皓可能從此都和學術研究無緣了。”似乎暗含著一種專業歧視,教育方向和學術研究是兩條平行線,似乎優秀的研究者都不能從教師中產生,當了教師就沒辦法做研究了?我想國內外大部分學術大獎得主可能會表示很遺憾,因為他們推動了自己所在領域的學術進步,同時他們也是被作者和學術隔離了的這個群體——老師。

    我認為學術研究不在殿堂之高,不在噱頭洶湧,不在專業名稱有多“學術”,不在經費充裕或者有沒有所謂的“關係”。我認為學術,就是學術本身。是因為有熱情,所以才去鑽研,是因為有碰撞才有火花,是因為有執著所以才耐得住寂寞。作為一個被全程配圖皆是黑白照片的“過氣墜落天才”,我不敢保證自己一定會在學術上有驚人的突破,但是我可以說對於學術的追求我沒有一刻會懈怠。

    作為一個略微傲嬌的“過氣墜落天才”我還有一些補充說明,就是關於我除了會數學其他都低於正常水平的暗示。在作者的觀點裡,付雲皓因為競賽而放棄一些其它課程是不可取的。

    我在20日的電話採訪中說到了如下事實:

    雖然我通過了全理班的考試,但還是由中考正式考進了清華附中高中部,儘管當年清華附中還不是最頂尖的學校,但那分數也不是白菜。在初中的學習中,我一直是班級前五名,在高一的期中期末考試中,我在全理班也都排在前五名。高二在冬令營(1月)得到保送資格及拿到北大的保送協議後,才正式停止了其它科目的學習。讀過高中的都知道,高三一整年都是複習階段,所有的新課在高二第2個學期剛過期中沒多久就結束了。

    停止不足半年的新課學習便被作者視為不全面發展,還要和我在大學的學習掛上鉤,這是不是過於牽強呢?

    我的語文是不太好,湊合能寫出2016年那三萬字,也湊合能寫出這篇文章;

    我的英語是不太好,湊合能寫點英文文章,湊合能拿英文講講課;

    我的化學是不太好,湊合能幫我那個當化學老師的母親做做卷子;

    我的生物是不太好,湊合能幫我那個當生物老師的父親做做卷子;

    我的物理是不太好……算了我物理真的不好。可是講真,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真的是一個東西嗎?

    最後老生常談,翻一翻陳年往事。對於我在北大的經歷,既然我選擇了說出來,那凡是以我為視角述說的,就全部是真話。至於其他人說的些許出入之處,畢竟過去十幾年了,許是我記錯了,許是別人記錯了。

    最少,我的母親沒有在清華附中教過書,這我不會記錯,也有案可查。我在北大發生的事情,我自己佔主要責任。年少輕狂。所以希望在看文章的你,特別是大學生,切記不要掛科,我掛科的事,每次都會被揪出來炒冷飯。我在採訪中說到了,那時的試卷是不允許給學生看的,但是既然任課老師給你的成績是50多分,那掛就掛了。

    院系裡的老師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不知為何作者會寫出“付雲皓認為大家都該來幫他”這種話。作為整個採訪都很平靜的我,會在這種地方毫無來由地這麼說一句?

    這樣的50多分掛科的經歷對我有影響嗎?我在採訪中曾舉到了兩個例子。

    一個該畢業但有課沒過的同學選了我的課重修,平時成績打滿後,期末成績還差幾分才能總評及格,我就在試卷上給他加了幾分,畢竟若是掛他,他要再等一年去重修這門課才能拿到畢業證;

    在某次數學競賽結束後,一名參賽選手及其家長對成績不滿意,找到了主試委員會,在徵得領導同意後,我拿出試卷為那名選手講解給分和扣分的原因,解釋到那名選手滿意為止,畢竟孩子參加一場競賽,最需要得到的是公平對待。

    不管是在大學還是在賽場,學生相對於教師,永遠是弱勢群體。與其讓學生挨一刀,不如自己蹭掉塊皮,這就是那段經歷讓我明白的道理。

    至於我現在的職稱和工資,與上面所有的東西相比,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某個體育奧運冠軍退役後做同一專案的教練,你會關心那個教練的級別和工資嗎?

    雖然作者的整體構架和思路與我的想法大相徑庭,但我還是要感謝作者,至少他把很多事實公開了。從此這世上只有對我的議論,而少了對我的無端猜測,畢竟對未知的猜測遠比對已知的議論可怕。

    現在的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付雲皓,也許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們依然認為我是墜落的天才,那麼我也欣然接受,因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的進步,讓人成長得更接地氣些。

    也許的曾經“好運氣”讓我漂在空中,後來的“壞運氣”也讓我飛流直下,然而現在的我就是穩穩地在平地耕耘的我。

    沒有所謂的自甘墮落,沒有所謂的“傷仲永”,關心我的人,請不要擔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調努力和這個時代一起前進著。

    我的學生們,老師很抱歉讓你們跟著老師一起被小小黑了一下。在這裡老師想對你們說一聲不好意思。

    吳同學文章的開頭提到“以培養小學老師為目標的二本師範學校,正在講授的初中數學內容對學生來說似乎有點太難了,而這些是付雲皓在小學就輕鬆掌握的知識。”,那麼你們其中有誰搞不懂初中問題的,請大膽來問我,開小灶都沒問題,一定要搞懂,畢竟你們出去後都是戰鬥在基礎教育的第一線。

    最後想說一點:

    任何志存高遠的學術理想,都是幹出來的,而不是想當然想出來的,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擼起袖子加油幹,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說回這個問題:你覺得清華北大等高學歷畢業生去中小學任教是人才浪費嗎?我認為是,或者認為不是,我覺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為是浪費嗎?這可能代表了你現階段的認知下的答案。

  • 2 # 三溫暖隨時隨地分享

    我覺得恰恰相反,只有高水平的清華北大去中小學任教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小學教育等這個不僅不是浪費更是一種教育的延伸,這種情況更加符合我們的對於人才的尊重,。而且清華北大明顯基礎教育更加的紮實。

  • 3 # 飄逸147073036

    大材小用,展現不了自身價值,他們應該去更高更廣的平臺。學習經驗固然可以分享借鑑,但是不可能複製,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學習途徑和方法都是不一樣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4 # 花漫開

    我不覺得這是浪費,教育需要從源頭抓起,優質的早期教育為孩子奠基。

    專科學生教幼兒園,本科教初中小學,本就不合理

    我所在地區,公立幼兒園招聘只需要專科學歷,因為幼教辛苦工資也不高,只有專科學歷願意去報考。我就很不解,明明最重要的早期教育,為什麼是一群上學成績不好,只有專科學歷的人來教呢?

    幼兒園屢屢發生的虐童事件,不就是老師師德素質缺失造成的麼?為什麼不能加大幼教支援力度呢?

    同理,許多中小學教師,也是資質平平,我自己也是老師,常常不敢苟同於同事的教學教育能力。一方面,老師嫌待遇不夠,另一方面,家長嫌老師水平不夠。

    換個思路,加高老師招聘門檻,例如名校例如研究生,同時增加薪酬。國家相應對選擇師範專業的名校學生和研究生給政策,是不是受益的是整個新一代教育?

    現在許多地區中小學招聘要求研究生學歷

    您說的浪費,真的不存在,我們省會這邊,初中學校招聘最低研究生學歷。如果您在中心城市,北大清華學歷也真的不一定有資格去中小學任教。

    願您做好選擇,熱愛選擇,如果選擇教育,用心教書育人,一代代桃李滿天下,育得滿園春。

  • 5 # 打假武士

    是個好地方呀只要工資合理,在哪都是做貢獻。中小學更需要這樣基礎牢固能願意教書育人的高材生從事這樣的崗位。

    不過我們的中小學真的也成問題每個班裡學生都六七十個,我參觀國外的學校一般不超過30個學生。

  • 6 # 唸叨巴巴

    題主想問的是清華北大的去當中小學教師是對人才的浪費吧!是對教育資源的充實吧!

    如果問題是這樣的,那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真的熱愛教育,那就不是浪費!

    高階人才,又熱愛教育,相信你能做好。

    教育是立國之本,社會經濟發展都應該以教育為先。

    華為老總任正非先生就說過我們需要做好基礎教育,非常重要。言下之意,我們的基礎教育做的不好,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如果熱愛教育,將他們的學習技巧方法狀態傳授給學生,以後他們的聰明和才智,若是熱愛教育,定然能夠鑽研教育教學,能夠培養出不一樣的學生。

    這絕不是人才浪費,而是對社會對教育有著重大意義。

    只是,以目前教師的工資水平,和社會的偏見。

    只怕是清北畢業的高材生,很少有主動願意當中小學教師的。

  • 7 # 雪天驚雷

    說實話,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當屠夫、賣豬肉都可以,為什麼又不能去中小學任教呢?

    而且,清華北大的高材生能夠在基礎教育領域貢獻力量,也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傳遞給學生們,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他的經驗,何樂而不為啊。

    對於學校而言,能夠有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願意到學校來任教,本身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這說明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學氛圍能夠得到這些高材生們的肯定。

    對於學生家長來說,能夠有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來當孩子的老師,家長當然也會十分歡喜,畢竟清華北大的牌子是擺在這裡的。

    所以,三方都樂意的事情,當然就是好事情,何來浪費教育資源一說呢,就算要扯到教育資源上,也是高素質人才對基礎教育力量的充實,而非浪費。

    其實,對於我們國家的中小學基礎教育,缺乏的就是更高層級的教育師資力量,有更多名校畢業的高材生能夠充實到基礎中小學教育一線去,只會對我們的教育改革、教學質量有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

    當然,老師這個職業不是人人都會做的,教書育人有其特定的方式方法。有的朋友雖然自己很厲害,肚子裡很有貨,但是,這些腹中墨水卻倒不出來,這種人哪怕就是清華北大畢業的,到了學校甚至還不如一個普通師範生有價值。這就是人才使用的侷限性。

    最後,還想說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讀了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如果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教書育人,實現自己的當老師的願望,這也是合情合理,值得肯定的,而那些選擇不同道路的人,在今天這個多遠化的社會,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

    所以,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到中小學當老師,絕對不是浪費教育資源,大家需要擔心的是,清華北大的高材生有幾個願意到中小學當老師,這個才是問題!

  • 8 # 小可愛的媽媽4

    小學的教育非常重要,只有最優秀的人才從事基礎教育,如果大家都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從事基礎教育才會被尊重,人才才不會覺得浪費

  • 9 # 張良老師

    人盡其才就不是浪費,如果中學只是追求清華北大的牌子,不管合不合適都招進來,對雙方都不好,不但浪費了清北畢業生的能力,也浪費了學校寶貴的教職,更浪費了中學生受教育的機會。

    大學生基本上都成年了,自學能力也強,相比之下,中學生更依賴老師的引導。

    中學需要好老師,好老師不一定非要出自清北,出自清北的不一定能勝任教育工作。

    無論怎樣,清北畢業生去中學發展都是一個趨勢,原因是優質中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事業平臺,比如人大附中的李永樂老師,李老師2008年從清華畢業,當時外企很熱門,但李老師選擇去人大附中,現在外企光環早就褪去了,李老師藉助人大附中的平臺,已經成長為一位教育界的超級明星。

    當然也不是說每一個清北畢業的學生都能這麼成功,關鍵是人和平臺要匹配,如果不喜歡教育事業,只是覺得收入高,有面子,以後的發展也不會好,浪費了年輕時的大好時光。

    如果喜歡教育事業,那中學裡天地廣闊,大有可為,一線城市名牌中學聚集了未來各行各業的領袖,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刻,做他們的老師,這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事!

    對清北畢業生來說,去名牌高中勝過去普通的大學,這已經成為共識,名牌高中職位炙手可熱,大家看看圖1就知道了,只要勤奮敬業,不存在浪費一說。

    最後,給去中學工作的清北學生一個建議,入職後,忘掉自己的學歷,放下架子向同事學習,鑽研業務,靠實力證明自己。

  • 10 # 楓36840426

    我覺得這很正常。不管是哪裡畢業的,只要能施展自己的才華,自己喜歡這項工作,那就是不浪費。說實話,我們的基礎教育確實需要一批優秀人才來支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將電子書上傳到iPad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