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441232863477
-
2 # 銀色的牛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關於“韜光養晦”的例子,其中一個就是三國時代的“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
劉備時運不濟,依附曹操。《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載:“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兩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兩人乃不復言。”
一日,曹操擺下酒筵來試探劉備的野心,問劉備天下有哪些英雄,劉備佯裝列舉了當時叱吒風雲的一些人名,只不提自己。《三國演義》載:“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操遂不疑玄德。
這個故事典型地代表了華人對“韜光養晦”的傳統意識。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韜光養晦”的關鍵,就是忍受屈辱、掩飾實力、等待時機,其目標是打敗敵人,有所作為。劉備後來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終成大業。
-
3 # 曇花一現71742
懂得韜光養晦的,基本上都能成就大事,比如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王莽稱帝時期,劉秀的大哥劉寅起兵舉事,後來因聲名顯赫、功高震主,被更始君臣殺害。
斬草當然要除根,更始皇帝劉玄和手下將領立即準備殺掉劉秀。
當時的劉秀剛取得昆陽大捷不久,正攻佔其他城池呢,忽然得知親大哥被殺了,換成其他人,肯定是嚎啕大哭然後領兵復仇。可劉秀沒有,他在短時間內分析清楚形勢後,就開始了韜光養晦,以保全自己。
第一招就是主動認錯。得知訊息後沒多長時間,劉秀就主動跑到劉玄面前,下跪認錯,說自己平時沒提醒大哥,才讓大哥犯了很多錯,自己也有責任,請求處罰。這一招完全出自更始君臣的意料,他們都想不到劉秀會自投羅網,所以一時也沒有動手。
那麼劉秀為什麼敢自投羅網呢?
劉秀當然知道自己打了勝仗,也提高了威望,但要興師復仇,根本不可能,因為兵權在綠林軍大佬們的手裡。去聯合劉寅的舊部?劉寅的兵權早被更始君臣派人給奪了。
離家出走,另起爐灶單幹呢?算了吧!王莽這個時候還活著呢,而自己作為通緝犯的頭像也早被公示天下了,估計還沒走遠,就會被抓。再說身邊本來就有劉玄等人的耳目。
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剛剛立了大功,回去主動認錯,反而更有生的可能,劉秀就是認準了這一點,才敢回去。
話說回來,更始君臣還真沒有合適理由動手。畢竟劉秀剛打了大勝仗,解決掉了莽軍;另外劉秀也確實沒犯什麼錯,在昆陽一舉一動都合理合法。當然謀害劉寅的那些人,依然想立即殺了劉秀,可現實還真不允許。
首先劉氏宗族不願意。
劉玄當上皇帝后,南陽劉氏宗族也都聚攏到了一塊。這些人知道劉寅被殺後,內心還是不滿的,怎麼說老祖宗也都是同一個人。他們也有給劉秀求情的資本,就是劉秀有戰功。再殺害劉秀,劉氏宗族肯定不同意,內心就不再支援劉玄這個皇帝了。本來就沒有兵權,自己族人再不支援,就徹底是孤家寡人了,劉玄雖然沒有雄才大略,但這點還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是遲遲不表態。
其次原先的綠林軍內部也不統一。
起義軍裡本來就有不少豪傑欣賞劉秀兄弟二人的,比如王常。
昆陽城剛被王莽大軍包圍時,劉秀請綠林軍的大佬王鳳、王常等人留守,自己帶領部分將領闖出重圍求援,最後大勝。但是劉秀並沒有居功自傲,而是把功勞都算在王鳳等所有將領頭上,所以王鳳等人對於要不要殺劉秀,根本沒法表態,而且很有可能反對,因為怕自己帳下將士不滿。
“劉秀剛立了大功,為什麼要殺?”
“劉秀剛剛還和我們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不能看著他被害呀。”
……
因此更始君臣暫時沒理由動手,也沒辦法動手。
第一招非常成功,但並不代表危險結束。
劉秀趕緊進行第二招。這招更讓人疑惑,就是不給劉寅服喪。劉秀父親去世得早,按照封建時期的人倫禮教,長兄如父,劉秀是必須給大哥服喪的。可劉秀沒有,而且言談舉止和平時差不多一樣,給人的感覺就是劉寅死了和我有什麼關係。
畢竟劉寅被公開有“罪”,必須和他劃清界限。如果公開服喪,豈不是明擺著和劉玄對著幹了麼?
“大膽劉秀,公然給罪人劉寅服喪,意圖謀反,斬!”
這不是可能會出現的場面,而是隨時都會發生的事。劉秀深知自己一舉一動全部都在監控之下,所以必須裝得跟沒事人一樣,即使被世人唾罵。
但這些表面文章還是不足以麻痺對手,還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在劉寅被殺的同一個月份,劉秀迎娶了當世的大美女陰麗華。
這麼做一舉多得,不僅僅讓更始君臣感覺自己胸無大志,又成功聯姻了陰氏大家族。以喜掩哀,劉秀以非常之舉繼續韜光養晦。
-
4 # 沮水漁夫
韜光養晦,連吃屎的勾踐都望塵莫及,這就是外號“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李忱原名李怡,其父唐憲宗有20個兒子,李忱排行13,其母親是地位卑微的宮女,要當上皇帝,機率很低。
小時候,李忱話不多,宮裡的人都認為他不是一個“聰明”的人。李忱目睹殘酷的政治鬥爭,長大之後更加寡言。他歷經兩朝,兩位皇帝都喜歡故意在宴會上逼他說話,看他笑話。不過由於他的傻,每次宮廷政變,他都不會受到牽連。
公元846年,李忱的侄子、唐武宗李炎駕崩,宦官馬元贄認為李忱易控制,於是扶持他當上皇帝。這算是“傻人自有傻福”。不過李忱可一點兒都不傻。
李忱一登基,就像變了一個人。說話思路清晰,做事幹脆利落。有一次,李忱賞賜給馬元贄一根“通天犀帶”,沒想到馬元贄轉手把他送給了宰相馬值。過了幾天,李忱認出那根寶帶。第二天,李忱就把馬值免了,意在避免宦官和朝廷大臣交往過密。馬元贄是扶持李忱登基的“功臣”,但是李忱並沒有成為其傀儡,表面上無比榮耀,實際上權力不大。
-
5 # 和影子在一起
《蕩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
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
回覆列表
出自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韜光養晦: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舊唐書·宣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