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蝦媽媽
-
2 # 不羈的風wildwild
2020年,在降水與多年平均總體持平的情況下,京津冀治理區地下水位與2019年同期相比形勢明顯好轉,水位總體回升,2020年12月底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水位總體上升0.23米,深層承壓水水位平均回升1.34米。河湖生態狀況逐步改善,地下水回補效果明顯,補水河湖周邊10公里範圍內淺層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42米。
-
3 # 青澀漂流瓶xG
這個建議我感覺非常好!起碼說在中國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充分利用水資源,把雨水收集起來,必要時加以充分利用.,和現有互為補充能彌補水源的不足。提出的建議確實需要科學論證,我曾經看過一傷報道,說上海因地下水下降,上海給地下補水的事,那麼同樣也可雨水收集處理回灌地下,彌補地水不足的問題。但這是一個碩大旳工程,特別雨水收集儲灌需要科學系統論證,有網友提出對廢棄煤礦井加以利用,這也是個好建議,但這些都建立在科學論證基礎上。總之,這是好建議,為此我們應為他點贊!
-
4 # 鍾銘聊科學
水庫之所以不補地下水,其實原因很複雜,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哪些地方需要補足地下水。
水資源短缺聯合國曾經發布過一個水資源緊張的標準, 每人每年能夠使用的水超過1700立方米,就屬於用水不緊張,反之屬於用水緊張。而中國每人每年能夠使用2355立方米,屬於用水不緊張的型別。
但是,這只是一個平均值,要知道中國屬於季風氣候,降雨在不同季節以及不同空間分佈非常不均勻,通常是在冬季出現旱災,夏季出現澇災;而且南方多出現旱災,而北方經常出現乾旱災情。
尤其是華北平原地區,這裡的年降雨量小於800毫米,但是人口總量大,生產的糧食多,而生產糧食的過程也會消耗大量的水。
最開始人們使用河流水灌溉農田,但後來河流枯竭後,人們開始使用地下水灌溉,以至於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當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地下水位超採現象。
上圖中可以看出,藍色的部分是地球重力場的變化,其中喜馬拉雅地區的藍色區域是由冰山融化導致質量減少,而華北平原則是因為地下水超採。
地下水超採的短期好處是可以為人們提供大量水資源,但從長期看,地下水超採導致人們終有一天會面臨無水可用的局面。
更麻煩的是,目前華北平原已經遭受到地下水超採的反噬。我們知道,地下水是填補在土壤基質縫隙中的液體,可以支撐土地上方的重量。當我們把地下水採空後,會導致土壤承重能力下降,以至於發生沉降事件。
目前河北地區已經出現非常多的地質沉降事件,地質沉降又會導致人們的基礎設施出現安全隱患,比如:大樓下陷。
另外,地下水超採還會導致地下水倒灌,也就是地下水被海水替換,雖然這樣不會導致土地沉降,但地下水將無法飲用。
既然中國華北地區的地下水超採現象非常嚴重,那為什麼不用黃河水流作為補給,而是任由它白白流入到海洋中呢?
為什麼不用黃河水補給地下水?河流補給地下水是地球水迴圈中一環,而且一直在進行。現如今,為了更好地使用黃河水,我們在黃河沿岸設定了許多水庫。
水庫的作用就是在旱季來臨之前攔截多餘的水量,防止旱季時黃河斷流;在汛期時攔截洪峰,減少洪澇災害。對於目前的黃河而言,我們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一滴不外流的局面,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控。
之所以不攔截水庫中的水,用於補給地下水,是因為地下水需要依靠水透過土壤慢慢滲透到地表之下,補給速度慢。而黃河上游又在持續不斷地向下遊運水,如果長時間攔截黃河水,會導致當地發生洪澇災害。
如果想讓黃河水補給地下水,除非使用黃河漫灌,也就是讓黃河氾濫,而黃河地區人口眾多,一旦黃河氾濫將會導致當地人口、經濟嚴重受損 。
再者,黃河漫灌對地下水補給有限,但會導致土壤鹽鹼化。上個世紀30年代時,黃河決堤,淹沒了包括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約5萬4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而當黃河洪水褪去後,留下了大片的鹽鹼地,而鹽鹼地不適宜農作物生長。
也就是說,依靠黃河水在短時間補給地下水的方式無法行得通。
如何補給地下水?對於地下水超採的地區,最好的補給方式是減少使用量。地下水之所以超採,是因為水源補給速度遠遠比不上地下水消耗速度,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節約用水,尤其是工廠,要對工業廢水進行無害化處理,迴圈使用。
其次是要退耕還湖還河,湖泊和河流可以在洪澇季節收集洪水,減少洪澇災害發生。同時湖泊和河流還能夠持續補給地下水,一舉多得。
但是,由於中國降雨時間、地點分佈不均,其中南方降雨多,北方降雨少,為了最大程度利用水資源,減少地下水超採,中國主持修建了南水北調工程,最大程度地保護當地地下水。
總結關於“為什麼不攔截水庫的水,補足地下水”?,實際上是因為河流水一直在流動,而水庫容量有限,如果一直攔截洪水而不洩洪,將會導致水位漫過水庫,失去防洪作用,為下游帶來更嚴重的危害。
想要補足地下水,一方面需要人們節約用水,另一方面也要擴大地面水源, 比如:河流、湖泊。儘管如此,一旦地下水超採,想要恢復到之前水平,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努力。
-
5 # 初來乍到197180235
水庫洩洪把水白白的流入大海,而地下水比較缺乏,那是不是可以把水庫的水來補充地下水呢!
你的這個想法很好,但是做起來很難。
我們知道,我們在使用地下水的時候,都是把地表打洞然後透過外力(如抽水機)把地下水強行吸取出來。這種方法是把外力直接匯入地下水的水源處才能吸取(有的地方打洞“井“也吸不出水來)。
水庫洩洪是為了把水庫裡面的水洩放下去來增加水庫的庫容量,這個過程是迅速的,而地表的水進入到地下的過程是很緩慢的,這種緩慢的滲透過程是不能緩解水庫洩洪所有的效果。
原因就是,只有在有比較大的水量下降的時候才會洩洪的,這種洩洪速度如果送入地下,那就需要用打孔的方法。
我們也知道,水庫的水都是有一些汙染的,這種水只有在經過淨化以後才能食用,而打孔把水庫的水直接送入地下的這個速度是無法淨化的,所以這樣會導致地下水被汙染的可能,所以這個方法是不行的。
如果用地表(表面)慢慢滲透的方法又不能緩解水庫的壓力,所以樓主所提的建議是很好,只是在現在條件下還無法做到。
-
6 # 科學驛站
前幾天三峽大壩開啟11孔洩洪模式,巨大的水量從洩洪孔噴湧而出東流入海,西北的漢子看了著實心疼:好端端的淡水,咋不用來補充地下水呢?或者調到華北、西北等缺水地區呢?這篇文章,我們一探究竟,探討一下為什麼水庫的水寧願洩掉也不利用起來呢。
地下水滲透緩慢當土壤水分超過土壤的持水量時,多餘的水分不能被毛管所吸持,就會受自身重力的作用沿土壤的孔隙向下滲透,這部分受重力支配的水稱重力水,進而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地下水。
地下水的形成有一個重要特點:滲透緩慢,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
而洪峰的確是相反,最大的特點就是來的快,去的也快。
要是等到地下水慢慢滲透下去在洩洪,水庫裡的水早就漫上來了,對水庫周邊百姓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水庫洩洪時土壤含水量充足不知道大家想過這麼一個問題沒有,水庫什麼時候需要洩洪?
我們參考三峽大壩的洩洪方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降雨的情況下,三峽水庫的水位就會上漲,為了迎接下一次洪峰的到來,三峽水庫這時就會開啟洩洪操作,預留出調節下一次洪峰的庫容。
也就是說,水庫洩洪前提是當地長時間下雨導致水位上漲,這種情況下,一般周邊地區的土壤中已經達到了最大持水量。
這時候把水庫裡的水引流到農田中,不但起不到補充地下水的作用,很可能會引起農田的水澇。
所以,水庫要洩洪的時候,正是土壤中含水量最高的時候,這時候根本不需要補充地下水。
水庫是補充地下水的重要途徑我們知道,湖泊和河流補充地下水的有效途徑,尤其是暗河網密集的湖泊,對當地上百公里內的地下水都有很好的補充作用。
而我們人工修建的水庫起到了同樣的效果。
退耕還湖、減少柏油路、推進海綿城市才是補充地下水的有效途徑與想方設法透過水庫來給地下水補水相比,增加植被覆蓋、大面積退耕還湖、退“樓”還湖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在城市化建設的今天,柏油路幾乎已經取代了所有的土路,每每一場大雨過後,雖然城市道路上已經發生了洪澇,但柏油路下的土壤還是非常乾旱的,流入下水道並東流入海的雨水沒有用來補充地下水著實可惜。
所以,減少不必要的柏油路建設,避免城市擴張對農田或森林的侵佔,或者大力推廣“海綿城市”建設,增加植被覆蓋面積,才能更好的水土保持,將雨水充分利用。
寫在最後中國是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與其實施龐大的工程遠距離調水,倒不如充分利用本地的降雨資源,把雨水留在當地,並加以利用。
水庫的排程是否合理,城市建設是否保留了生態綠地,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
7 # 張家小智兒
其實這個想法是好的,而人類也確實付諸實施了。事實上,人類修建水庫這類水利設施本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地下水。至於為什麼水庫的水要白白流入海洋而不用來補充地下水,很簡單,補充速度太慢,水庫的水根本用不完。此外,還有些其他原因,下面慢慢討論。
地下水補充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慢”。水從地表下滲到地下水所在的區域需要很長的時間。地表附近還好,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範圍內泥土受重力影響壓的十分瓷實,水下滲的速度十分緩慢。而降雨的特點就是來的快去的也快。常常地表已經積水了,地下還未下滲。這些水沒地兒去,只能白白流入大海了。
有聰明人想到這樣一種辦法:挖很多滲井,以此補充地下水。姑且不說有效補充地下水需要多少滲井,需要多大的工作量,這種操作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誰能保證水庫的水質是否合格?這種操作會不會汙染地下水?汙染後能否有效恢復?很麻煩的。至少現階段不現實。
其實,有效恢復地下水位的自然方法是:長期的不會形成地表徑流的毛毛細雨,或者有大的水域面積,或者植被豐富能夠蓄水。即便如此,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逐步恢復。地下水不足的現狀,短期內應該很難扭轉。
-
8 # 地理有意思
此問題不能用區域性的思維來衡量通盤,你想啊,但凡是水庫需要洩洪的地方,地下水會出現不足嗎,而真正地下水不充足的地方,水庫別說洩洪了,甚至連一滴水都沒有。在中國,地下水不足主要體現在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前些年嚴重時,每年地下水位基本會下降80公分左右,很多地方50米深井已經不再出水,但是看一看華北地表的水庫, 基本也是十庫九涸,剩下的一個雖然勉強有水,也多處在犄角旮旯。這就說明,地下水短缺的地區,水庫資源也基本枯竭,不存在白白流入大海的說法。
問題所說的水庫洩洪,主要是指江淮流域以南的南方地區,比如今年夏季,水位一度超過警戒線的洪澤湖、巢湖、太湖等,為了防患洪災都是加足了馬力洩洪。但從目前的水利工程看,這部分洪水只能白白流入大海,因為這些地區自身並不缺乏地下水,而如果將洪水調入北方,現有的水利設施也根本無法完成,就以南水北調東線為例,初始抽水泵站設立在揚州江都水利樞紐,設計的最大抽水速率為400立方米/秒,雖然速度不算慢,但在洪水面前根本不值一題,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其實,現有的水利工程已經在逐步補充北方地下水,以南水北調中線為例,當前調入京津冀豫的水,並不是全部都進入自來水廠供應城市生活用水,還有一部分分給了水庫、河流,這一點大部分人可能都不清楚。以2019--2020年度中線調水資料為例,全年實際調水86.22億立方米,其中76億立方米進入了水廠,而其餘的近10億立方米水資源,則進入了沿途39條河流,進行生態型補水,比如賈魯河、滹沱河、海河等,雖然這對整個華北地區的地下水位補充有限,但已經遠遠好過以往,最起碼阻止了進一步下降,且地表河流不再是乾枯一片。
此外,中國南水北調當前完成的只是工程一部分,未來東西兩線都要建設二期、三期,甚至還會建設西線,目的都是為了加大南水的調水量。根據規劃,遠期南水北調工程全部完工後,年均總調水量將達到448億立方米,是當前的五倍,到那時,不僅華北地區飲用水有了充足保障,地下水位也會逐步恢復以往狀態,只要不出現嚴重的浪費水資源現象,甚至供給農業問題都不大。
不過,憑藉調水方式解決北方地下水資源短缺,當前有點治標不治本,頂多只能維持平衡。因為地球上的水資源都是自然迴圈的,如果不是前些年人口基數呈倍數增長、工業發展野蠻式增長,北方省份不會大量向地下要水,也就不會導致地下水位短缺。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北方地下水短缺問題,除了恢復地球生態平衡,達到以往降雨量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合理用水、節約用水,尤其是一些水資源耗費大戶,更應該注重節約用水,待未來條件成熟,真的能將洪水引入北方,那用不了年,地下水位就會得到恢復。
-
9 # 雨龍文室
水庫洩洪白流入海。地下水不足,為什麼不補底下水支援濃業發現呢?
我覺得樓主的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它自己就沒有弄清楚水庫洩洪,和地下水的關係。直接一點說水庫洩洪和地下水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存在慨念。
水庫洩洪,是指水庫在防洪度汛期間,水庫的集水區域內突然降下大雨或暴雨,或水庫的上游區域下了大雨或暴雨?造成水庫的水量增加,超過了水庫的正常水位和安全水位。給水庫的大堤帶來了嚴重的安全警示,甚至威脅到了水庫大堤安全。這時為了保證水庫的安全執行就必須開始洩洪了。
而底下水,是指地底下自然結構所蘊存的水量。它又分為地表水和地底下水兩種。
地表水就是下雨或我們透過水庫,河流引入農田澆灌的水流。
而地下水就是,地表水和地底下的水的統稱。所以和水庫洩洪是兩個不同的慨念。
而水庫洩洪時就說明了當時的地下水已經飽和。水位已經高於或者超過了地面,而行成水流,這就是我們在夏天看到,在下大雨或暴雨時河水橫流,田野一片汪洋。這時我們都忙於防洪,排澇,抗洪搶險了咯
這時的地下水已超過地面行成原野汪洋,你說還怎麼把洪水引入地下去支援農業發展呢。
這個提問,就像我兒時聽過一笑話故事,說一老師給同學上課時,天上突然下雪了。老師為了在學生面前顯示自己有才。便搖頭晃腦的念道,
天上下雪不下水
下到地上化成水。
早知落地要為水,
不如開始就下水。
這時一學生站起來說道,老師你真有才啊。你真是才高八斗,我受老師的啟發也有一首與老師唱和,說罷,學生也搖頭晃腦念道,
老師吃飯不吃屎,
吃入肚中變成屎。
早知入肚要變屎
老師不如早吃屎。
-
10 # 巷喜偉
凡是洩洪地方都沒有森林,在70年一次開往黑龍江伊春火車上,一位自稱是林業工程師的人說:一滴水落到水泥地上蒸發只需幾分鐘,落到茂密的森林中就會存到樹葉上,最後落到地上,又扎到樹根裡,最後流到海里要6個月。唉,當森林消失後自然災害將會平凡發生,缺氧汙染,山洪,特大暴雨年年發生,森林很重要!!!
回覆列表
今年,我省計劃透過實施水源置換、農業節水等措施,壓減地下水超採量7.46億立方米,目前各項工作整體進展順利。今年1-9月份,地下水位有8個月同比回升,9月份最新監測資料顯示,全省深、淺層超採區地下水位同比回升2.83米、1.08米,86個淺層超採縣中有80個水位回升,67個深層超採縣中有66個水位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