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73166950085

    僧多粥少 [ sēng duō zhōu shǎo ]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 比喻物少人多,不夠分配。

    出 處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二回:“師爺的席面是看得見的東西,再要來一個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不夠吃了。”

  • 2 # 根桑拉姆

    和尚之喻

    高僧說法,沙彌唪feng經,自然都是極嚴肅聖潔、不容褻xie瀆的事。但那屬於“空門”內的活動,一般俗人並不關心。

    俗人眼中的和尚也世俗化了,或者把紅塵中的人際關係投影到和尚們身上,或者借佛門的人事來比方社會的人生,總之是因為一兩千年的僧俗之間,畢竟找得到一些相通之處。

    不知道佛家在原生地的面貌怎樣,反正來到東土,早就首先中國化了。

    我小時候接觸到的第一個有關和尚的成語是“粥多僧少”看得出在中國吃飯真是第一等大問題,帶著頭髮如是,落了頭髮如是。20年代我母親在小報上發表過題為《粥廠巡禮記》的短文,我見過剪存的報紙還曾經問母親,和尚也像在粥廠一樣領粥喝麼?她並不知道廟裡的情形。還是後來我到五臺山等地廟裡,看到可供500人熬粥的大鍋時證實了,只是不知道可也是“忙時吃幹,閒時吃稀”否。

    讀古詩,什麼“深山埋古寺”,“禪房花木深”,都無人間煙火氣;還有海外人們表現出較大興趣的寒山、拾得的詩,告訴我們的都是喝了大粥 以後“空靈”的一面。只有民間諺語透露的訊息,才使我們知道“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矛盾糾葛,知道“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既表明忠於職守的積極負責精神,又表明得過且過、敷衍塞責的消極態度。原來和尚也和我們凡俗的人一樣,一個人有鬧情緒的時候,二個以上有鬧摩擦的時候。一襲袈裟,隔不斷人情物理。我們與和尚之間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假如和尚渾身了無缺點,也就沒了這點人情味。

    說到人情味,當然要數“不看僧面看佛面”了。我沒聽僧人說過這句話,倒常聽市井小民吧這句話掛在口頭,不僅冒用“僧面”,並且抬出佛面,小自調節糾紛,和稀泥,大至徇私舞弊,通關節,總有點假公濟私以至狐假虎威的味道,超出了平常所說人情味的限度了。

    但更可怕的則是“歪嘴的和尚”,不管是遠來的也罷,就地的也罷,其可怕在於“把經念歪。因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我們都難親吻謦qing咳,必得透過和尚唸經,才有所了悟。儘管經是真經,一旦念歪,越是信奉得虔誠,越不知“伊于胡底。過去“放焰口”時有和尚竟吹奏《小寡婦上墳》或其他野曲的,大概也屬於這一類,“君子可欺以其方”吧。

    人們說民間的諺語中凝結著歷代人的經驗和智慧。取材於和尚生活的這些精煉的概括,實際上都是“非和尚”所取的一些比喻。給人啟示,發人聯想。而像“當著和尚罵賊禿”、“和尚頭上的蝨子——明擺著”一類,侮辱人身,就不可相提並論了。

    1988年1月15日

  • 3 # 好運20189563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 4 # 使用者2247114345409

    這句歇後語是:遲來和尚吃厚粥——福氣。釋義:比喻運氣好,來得正是時候。相關歇後語: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氣(夫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學信網上能查的學歷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