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朗旭日3r

    內聖外王是儒者提出的個人修為的目標,個人認為應該分別解釋。


    所謂“內聖”即要注重內心的修行,從正其心,誠其意,致知,格物作起的,保有"赤子之心",達到"天"賦予的心,即天人和一.“外王”指做事的本領,手段,修為最終是為了更多數的人服務,所以做事就要有手段,就要成功,就要努力。


    孟子的“性善說”和“王道學說”使得“內聖外王”之道得到拓展,“性善說”為內聖提供了一個讓人安心定志的理論基礎,“王道學說”則為外王設計了一個面向現實的操作方案。內聖外王是《莊子·天下篇》裡最先提出來的。


    《天下篇》對其所進行的論述,主要表達的是道家的觀點,但是,《天下篇》中所闡述的“內聖外王”之道就其表述的語詞來看,也很適宜於從孔子儒家學說的角度去進行解釋,所以,後來“內聖外王”之道被儒家引申開來,表達儒家從修養心性到治國平天下的仁政學說,也屬於正常的事。

  • 2 # 老沈man

    由內聖而外王的原則有3個:人性本善、以“內聖”為基礎、執政者需要擔負教化的責任。

    1、人性本善:即人人能將“四心”自我擴充套件每個人都是能成為聖人和君子的。孟子論證了人都有惻隱之心,當別人遭遇危險時就會表現出來,而沒有惻隱之心的人是不能稱之為人的。

    而羞惡之心則是人在“內聖”道路上的進一步提升,孟子生活的時代背景下禮樂的僭越更為嚴重,因此他提出的“仁政”是對孔子“仁”觀念的進一步拓展。

    2、以“內聖”為基礎:“外王”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仁政”,也是一個國家存續的關鍵,由此孟子總結出夏、商、週三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天子不仁”。既然民心向背決定了君王統治,孟子隨即深刻的提出想要實現“外王”就需要凝聚民心。

    3、執政者需要擔負教化的責任:禮不是生來就懂的,因此執政者需要教導百姓各盡其能、各司其職而不僭越,這對於構建社會人倫秩序、維護政治秩序有著重要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年代的香港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