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璽歡你IU
-
2 # 阿白3307
花城這個名字其實也不簡單,也算是一封隱藏的情書了。關於花城的真名,我們並不知道,只知道他在家中排行第三。那麼為何花城會給自己取這個名字呢?可能是因為他欠了殿下一座花城吧。而且在最初的設定裡面,謝憐曾經被貶做過花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斷香消有誰憐。這麼一看的話,墨香取名真的很用心。
-
3 # 飛言飛語
青燈夜遊原名戚容,又稱青鬼戚容。
青鬼戚容,鬼界"四大害"之一,品味低下,愛好"倒掛屍林"。他是謝憐的表弟,原為仙樂國小鏡王。號青燈夜遊。被譽為"全書的笑點擔當"。
《天官賜福》,作者墨香銅臭,2017年6月16日於晉江文學城開始連載。
青鬼戚容,心思歹毒,品位清奇詭異,愛好“倒掛屍林”(實為模仿花城的血雨之景,但是想不通花城如何做到,就簡單粗暴地在天上掛了一堆死人),喜食人肉(實為模仿賀玄吞噬鬼怪,但賀玄一見到戚容就會隨便找個理由揍一頓)。洞府曾被花城所毀,之後花了五十年又建新巢。慣於使用挑撥離間的手段,煽風點火製造事端。主使了血洗鎏金殿。
-
4 # 婉析歷史
於公於私李光地都得罪了康熙,想當初康熙皇帝的藍齊格格對李光地有意,李光地也很喜歡藍齊格格,可是李光地在喜歡藍齊格格的時候居然背地裡跟一個妓女有了關係,這件事一開始康熙是不知道的,可是後來李光地揭發索額圖與明珠各自為黨的時候,被此二人反咬一口,這時候康熙才知道了李光地的醜事,想當初康熙把藍齊格格許配給噶爾丹的時候對李光地還有所愧疚,此時康熙則是感覺受了欺騙矇蔽,心裡自然對李光地是厭惡的。
再者康熙希望透過提拔李光地起到制約索明二黨的目的,可是李光地不爭氣啊,不僅讓索額圖掌握了自己的把柄還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後來即使求助了蘇麻喇姑也無濟於事,居然破罐子破摔跑到皇帝面前揭發索額圖與明珠各自結黨一事,康熙爺是誰呀,康熙爺這一輩子什麼沒見過,他會不知道索額圖與明珠各有黨派嗎?
可是康熙是天下之主,所做的就是要權衡朝局,結果李光地把這事說開了,果然索額圖與明珠就迅速聯手打擊了李光地,康熙看李光地如此不堪重用也是怒急攻心,後來即使再次用了李光地也還是從大局考慮,可翻過身的李光地開啟了瘋狂報復索額圖與明珠,在明珠的壽宴之上宣讀明珠罪狀,其用心之險惡手段之卑鄙令康熙所不恥。
李光地如此手段難保他日不會成為隱患,康熙在除掉索額圖與明珠以後也直接打壓了李光地,把李光地貶到臺澎做個知縣,這輩子也回不了京都,也算是不錯的結局了!
-
5 # 小崔讀書說事
李光地這個人實際上個偽君子、假道學,賣友求榮,親生骨肉都不認之人。他居喪不謹,在居喪期間居然和歌女有染,十足的敗壞風氣。
康熙之所以重用他,是因為他是伍次友父親的關門弟子,康熙很敬重伍次友,再一個,李光地本身也有才學,但他滿口道德文章,表面很是正經,背地裡卻做坑人的事。康熙看中他的才學和伍次友的背景,但並不看中他的為人,之所以被髮配,有這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也陷入了黨爭。詳細解答,且聽小崔細細道來!
一、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李光地
李光地,福建安溪人,李光地並不是書香名門出身,家雖豪富,卻是行商巨賈。弟兄四個他最小,因為從小聰明伶俐、酷愛讀書,常遭受受父親的白眼,只有他母親出身鄉宦,最鍾愛這個讀書種子。正巧有一年當年前明大儒伍次友的父親老先生伍稚遜遊歷福建,偶爾乏資,來李家教書,李光地也是伍老先生的關門弟子,李光地才有了今日的榮耀,這全虧了他母親的堅持和伍老先生的教導。
原著中有講述,有一次康熙和魏東亭微服出遊時,在一個旅店裡遇到了李光地和他的同鄉陳夢雷,康熙見他們二人同其他進京趕考的舉子會文作詩才思敏捷,很是欣賞,言談間得知這李光地原來是伍次友父親的關門弟子康熙更加對他看中,伍次友遠離廟堂之後,康熙對接觸過伍次友的人格外親切,比如周培公,高士奇等等……這也是康熙後來重用他的一個原因,後來他和陳夢雷參加科舉考試,都考中了進士,這時二人關係還是極好的,後來就變了味。
二、李光地做出賣友求榮之事
話說康熙準備撤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時,朝中局勢緊張,這時李光地和陳夢雷已經入朝為臣了。一天晚上,康熙召見眾臣子商量三藩事宜,康熙派人去傳李光地,結果太監告知康熙李光地的父親去世了,他準備交辦差事,回去丁憂守制呢。康熙本想奪情,想了想像李光地這樣的新進翰林,奪情是沒有道理的,於是康熙命傳話太監道:“就是丁憂也罷,叫他進來,再叫上他那個福建同鄉陳夢雷也來。”
過了一會兒,李光地和陳夢雷便一前一後走了進來。“臣以不祥之身辱聖上召見,不知道有何聖諭?”李光地一邊叩首行禮一邊說道。陳夢雷卻一言不發地跟著行禮,用目光揣測康熙召見的用意。“李光地,聽說你丁憂了?”李光地連連叩頭道:“是。”康熙嘆息一聲道:“朕看你滿面戚容,可要善自珍重。朕眼前正在用人之時,想奪情留用,你看如何?”
李光地聽了,急道:“臣萬難奉詔!老父闐然下世,白髮老母倚閭相望,臣方寸已亂,何能為國籌謀效力?”說完,淚水已經奪眶而出。“好吧,忠臣出孝子,朕不攔你了。”康熙默謀良久,說道,“你和陳夢雷都是朕非常器重的臣子,你們二人又有莫逆之交,朕想索性成全你一下,讓陳夢雷和你一同回去,一來幫你料理一下喪事,二來陳夢雷也可回家看看,為朕辦個差使——陳夢雷,你可願意?”
金榜題名,奉旨還鄉,哪個讀書人不想呢?這太喜出望外了。陳夢雷先是一怔,忙叩頭答道:“臣受皇上恩寵,敢不銘心刻骨,以圖報效!——但不知是何差使?”“目下正逢風雲變幻之時,無事便罷,有事就不是小事。”康熙的瞳仁裡放出晶亮的光,“你們福建地處海隅,東有臺灣,西有三藩,是個是非之地,朕有意讓你們回去替朝廷出力,但辦什麼差,怎麼辦,朕一時還說不清楚。”
“敢問聖上,”李光地叩頭道,“萬一世事有變,臣等可否在耿藩處謀一差事?”“夢雷可以,你不成。”康熙道,“你是丁憂守制的人,不祥之身嘛——你們明白了?”“奴才明白!”二人忙都答道,康熙並撥了三十萬兩銀子給他們,以做不時之需。
後來三藩叛亂,陳夢雷在耿精忠處謀了一個差事,李光地則在家丁憂守制,二人密約,上“蠟丸書”給康熙,告知耿精忠造反的詳細情況。兩人商量完所有細節,約好由李光地寫給康熙密信。可李光地是個奪情賣友之人,上“蠟丸書”之時只寫了自己的名字。三藩被打敗之後,陳夢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獄。李光地卻扶搖直上,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非但不救陳夢雷,反而落井下石。陳夢雷被鎖拿進京後寫的《告城隍書》、《與李光地絕交書》風行天下,李光地卻彈劾陳夢雷負恩背義、甘心從賊。
三、李光地居喪不謹,在丁憂守制期間與青樓女子有染,母親去世隱瞞不報
話說這李光地丁憂期間,居然不守孝道,與當地的一個名叫李秀芝的青樓女子有染,生出了兩個兒子,活脫脫的長得像兩個小李光地。三藩被平叛之後,李光地丁憂也結束了,他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了李秀芝母子,因為寄“蠟丸書”有功受到了表彰,官居高位。
有一次,河道總督靳輔進京的時候,李秀芝母子找到了他,讓他帶著他們母子去找李光地,靳輔看這母子很可憐便帶了他們到京城,靳輔到京城後找到了李光地,本來想讓他悄悄認下李秀芝母子,以免鬧的盡人皆知,說了此事之後,沒想到這李光地居然不認,後來靳輔帶著李秀芝母子出來恰巧碰到了明珠,這明珠油滑啊,因為李光地和索額圖走的近,這正好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排上用場,便讓靳輔把人交給他,他讓管家養了起來。
後來李光地因為主張平臺灣有功,官拜文淵閣大學士,正是紅極一時,索額圖就讓他彈劾明珠,李光地同意了,但被明珠的探子給打聽到了,明珠在李光地的慶功宴上率先發難,請出了李秀芝母子,李光地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才勉強認下李秀芝母子。詳細情節此處暫且不表。李光地滿口道德文章,假仁假義,最疼愛他的母親去世他居然隱瞞不報,虧他還經常自稱孝子。因為這時他是有功之人,指望著能進上書房,所以隱瞞想進入權力中樞,但康熙是何等樣人,早就知悉,痛批了他一番。
結語:李光地十足的假道學,偽君子,賣友求榮,假仁假義,拋妻棄子,居喪不謹,人品有問題,被貶很正常。需要說明的是,小崔以上所寫都是討論電視劇與小說裡的內容,與真實歷史事件無關,請看清楚再評論,小崔拙見,歡迎關注點評,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
6 # 華哥雜談
康熙時期,臺灣可不像現在經濟發達、生活富裕,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是遠離大陸、人口稀少,糧食無法自足的蠻荒之地。讓李光地到臺澎當知縣,說發配也不為過。之所以把李光地安排到臺灣,主要有幾種考慮:
一、李光地心狠手辣,不適合繼續在朝中當政。李光地因為結識康熙愛女藍齊兒格格,康熙把他調進中樞,進入上書房工作,作為準駙馬來培養。因為人事安排事情,李光地把明珠、索額圖、太子、大阿哥全部得罪了,這些人想置李光地於死地。康熙愛李光地的才華,又因為藍齊兒喜歡李光地,就把他保下來。後來外放到福建當巡撫,協助總督姚啟聖攻打臺灣。
臺灣統一後,李光地再次進入上書房,這次康熙召他回朝,目的是讓李光地整治明珠和索額圖。李光地心裡憋了一股氣,發誓要把這兩個權臣連根撥起。他變得比以前低調謙虛,表面上拜兩位權臣為師,暗地裡收集各種罪證。
明珠60歲大壽前,李光地罪證收集差不多了,康熙決定收網。但明珠畢竟是康熙朝多年的重臣,康熙派李光地前往賀壽,為明珠保留一點臉面。只是李光地做事更絕,直接在賓客滿堂的明珠府上揭露罪狀,這種狠毒勁就連康熙也過意不去,責怪李光地不留情面。
康熙之所以沒有繼續讓李光地留在朝廷,也是因為李光地的手段過於狠毒,萬一這種人坐上高位,只怕比索額圖危害還大。
二、安撫臺灣,需要李光地治國之材。李光地是福建人,又當過福建巡撫,對臺灣風土人情比較瞭解,早在康熙決心收臺之時,李光地就提出“收臺必撫臺”的方略,深受康熙賞識,康熙甚至認為李光地想的比自己還深遠。
臺灣當時遠離大陸,長期受大陸政治影響較少,雖然臺灣收回來了,但要讓臺灣人歸心可不是容易的事。臺灣山地多,耕地少,糧食產量不足,因為收臺之戰讓臺灣經濟凋零,需要一個有能力又瞭解臺灣情況的人來治理。魏東亭是康熙信得過的人,也是有能力的人,如今魏東亭老了,讓李光地代替是再合適不過了。一方面,李光地手段毒辣,用於對付當地不服的民眾正好派上用場;另一方面,需要李光地對臺灣勵精圖治,而這也是李光地本意,讓他去也十分合適。
三、保護李光地不捲入奪嫡之爭。明珠和索額圖倒臺後,大阿哥和皇太子也被圈禁起來,但這並不意味著康熙朝的“九龍奪嫡”就此結束了。本劇中尚未露臉的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人才是後面奪嫡的主角。
康熙中期把魏東亭貶斥到臺彭當知縣,除了要魏東亭治理臺灣外,另外也是為了讓魏東亭遠離政治中心,免得捲入奪嫡之爭。讓李光地去臺彭接替魏東亭,同樣是不希望他成為奪嫡之爭的犧牲品。
-
7 # 竹葉香茗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在索額圖和明珠倒臺後,也被康熙發配了,這是為什麼呢?
電視劇《康熙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改編的,與小說相比,電視劇改編很大,刪去了很多人物和情節,而把李光地的形象拔高了許多,所以李光地在電視劇中被康熙貶到臺灣,是與原著不符的。
在原著中,李光地並沒有被貶,而是他一直過於熱衷仕途,夢想進入上書房,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但是在索額圖和明珠倒臺後,他也徹底與上書房無緣了,這是對他最大的打擊。然而,康熙也保了他,並沒有貶他,一直榮寵不休,哪怕在廢太子復立時,他的表現也僅僅是換了康熙的諷刺,並沒有對他做處罰。
對於李光地來說,他是個學問很大的人,康熙很欣賞他的才學,但是李光地此人的人品實在是有很大問題,這也是康熙最終沒有選他進入上書房的原因。但是康熙作為一代明君,一代仁主,輕易不懲罰臣子,尤其是輕易不殺官員,這也就是李光地儘管德行有虧,卻仍受到康熙重用的原因。
因為二月河的小說很接近歷史,所以關於李光地的情況,小說中所寫還是比較符合事實的。
那麼,在《康熙大帝》原著中的李光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李光地的這個人,他的一生可以用“博學多才,品性無恥”來總結。那麼他的無恥品性又指的是什麼呢?書中說的很清楚“賣友、棄子、匿喪”這三件事。我們來分別看看他的這三件無恥的行為。
一、賣友李光地的賣友指的是出賣自己最好的朋友陳夢雷,不僅侵佔朋友的功勞,而且反誣陳夢雷與反賊勾結,導致陳夢雷差點被殺,這一做法不僅讓陳夢雷從此和他絕交,對他恨之入骨,也直接影響了很多人包括康熙對他的看法。
在原著中,李光地是伍稚遜老先生的弟子。而伍稚遜是康熙的老師伍次友先生的父親。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和陳夢雷是同鄉。兩人在進京趕考的路上認識,成為好友。又偶遇微服私訪的康熙和魏東亭,兩人的才學驚豔了康熙,康熙對這兩人非常欣賞,尤其是李光地。
後來李光地和陳夢雷一起中了進士,準備進入仕途的時候,李光地的父親過世,他不得不丁憂回鄉。此時三藩尾大不掉,謀反的意圖也越來越明顯。康熙也有意要撤藩,想要了解三藩的動態。
康熙召見了李光地和陳夢雷,讓他們回福建,去觀察耿精忠的動向。於是兩人商量好,由陳夢雷在耿精忠麾下做官,探知三藩的動態,然後將訊息傳遞給丁憂的李光地,由李光地傳回京城,報給康熙。
後來三藩果然叛亂,陳夢雷冒死將三藩叛亂,孔四貞被軟禁的訊息傳遞給李光地,又寫了平叛的計策交給李光地。而李光地歷經艱難回到京城,將三藩叛亂的情報和平叛策略詳細彙報給了康熙。康熙依據此調配兵馬,平定了三藩。
在這一過程中,李光地卻隱瞞了陳夢雷傳遞訊息的功勞,甚至連陳夢雷的平叛策略也據為己有。這導致三藩被滅後,陳夢雷作為三藩的亂臣被逮捕下獄,等待處死。
此時陳夢雷還不知道李光地對他所做的無恥行為,還指望李光地會為他作證。誰知李光地不僅絕口不提陳夢雷的功勞,還想置陳夢雷於死地。幸虧康熙憐惜陳夢雷的才學,特赦了陳夢雷,讓他跟著三阿哥胤祉修書,編撰《古今圖書整合》。陳夢雷這才逃過一死。
而李光地因為三藩之亂的功勞,加上才學超群,開始被康熙重用。後陳夢雷寫了《與李光地絕交書》風行天下,引發官場大譁,使他的無恥為人被眾人所知,成為他的一大汙點。
二、棄子李光地的棄子行為也是發生在三藩之亂,他回鄉丁憂的時候。
按照清朝的制度,官員丁憂的時候,是不能和女人親近,尤其是不能嫖娼、納妾,生子,否則會被認為是不孝,德行有虧,影響仕途。
而李光地在丁憂之時,不僅嫖娼,而且還納了青樓女子李秀芝為妾,並且還生了一對雙胞胎。事後他在三藩亂起後逃回京城,隱瞞了這一行為。拋棄了這個青樓女子不說,也拋棄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後來三藩被平定後,李秀芝帶著兒子在家鄉過不下去,投奔李光地的父母,但是李家是當地的望族,自然不肯承認這樣的醜事,不準李秀芝和兒子進門。李秀芝無奈之下,一路帶著兒子討飯,到京城去尋找李光地。路遇河道總督靳輔,被靳輔帶到了京城。
誰知李光地死活不認自己的小妾和兒子,反而誣賴靳輔隨便找了一個女子和孩子誣陷自己,無奈之下,靳輔帶著李秀芝母子找到了明珠。
此時,李光地是索額圖的人,明珠和索額圖黨爭激烈,精明的明珠為了把李秀芝母子作為攻擊李光地和索額圖的武器,於是收留了李秀芝母子。
正當索額圖和李光地抓住了明珠的小辮子,準備把明珠打下臺的時候,此時李光地發生了第三件事,而明珠抓住機會,用李秀芝母子和李光地的第三件無恥的事做武器,扭敗為勝,打敗了李光地。
三、匿喪李光地第三件無恥的事就是“匿喪不報”。
按古代制度,在職官員的父母去世,官員要按制丁憂守孝。也就是辭職回家給父母守孝。這種情況,一般官員都會去做的。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
有一些比較窮的官員,如果丁憂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或者一些人熱衷於仕途做官,或者其他一些原因,有些人就會隱瞞家中的喪事不上報。這樣的情況如果被發現了,後果會很嚴重,會被革職,有的人很可能仕途就此完結
不過有一種情況例外。如果皇帝很需要此人,不放他回去守孝,就會選擇“奪情”,也就是不讓官員辭職回家守孝,而是繼續為皇帝服務。這種情況謂之“奪情”。
但是按照道學的要求,即使是皇帝奪情,官員也要一再上書,堅持請求丁憂,方能說明是君子行為,品性貴重,也會落一個好官聲。除非這名官員確實對皇帝很重要,皇帝一再奪情,那丁憂的事就會作罷。
有的人皇帝剛一表示奪情就立即取消丁憂,這樣的人的人品也是會被道學家們詬病的,官聲也會受影響。
那麼匿喪不報的情況就更嚴重了,搞不好會被革職永不錄用。所以一般的官員都不會做這種選擇。
李光地的母親去世,按制他應該上報朝庭,申請丁憂。但李光地此時正在為進入上書房而努力,眼看就要成功,自然不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功虧一簣,因此他選擇匿喪不報。但這件事已經被很多人知道了。
恰逢李光地生日,大宴賓客,大小官員都來祝賀,熱鬧非凡。乘此機會,明珠帶著李秀芝母子出現了,揭了李光地的老底,逼他認親。眾目暌暌之下,李光地只好吃了這個暗虧,認了小妾孩子。同時他匿喪不報的事也暴露無遺。
李光地只好上書丁憂,卻被奪情。而他只奪情一次就放棄了丁憂的行為,再次招來非議。官員們紛紛上書彈劾他。雖然康熙保了他,但他進上書房當宰相的夢想徹底絕了。
此後康熙雖然還重用他,但也只限於文事方面,大政方針方面不再諮詢他的意見。而明珠和索額圖的倒臺更與他無關。
明珠是被康熙朝的名臣郭琇參倒的,抄家後跟著兒子養老。索額圖是因為廢太子時他意圖兵變,扶太子上位,被康熙圈禁而死。有李光地什麼事呢?
晚節不保李光地此人的無恥,一直延續到晚年。他在晚年還做了一件無恥的事,令康熙對他很不滿。
一廢太子時,康熙命百官推舉新太子。按康熙的想法,太子胤礽在位多年,應該有很多人會保他的,結果卻是八爺黨聲勢浩大,包括李光地在內,不僅保八爺,還利用自己多年做官的人脈,幫助八爺胤祀拉人保他登太子位。康熙一怒之下,斥責了八爺胤祀,並復立了胤礽的太子位。
在這件事上,李光地再次表現出了對仕途的過於熱衷和無恥。於是康熙讓他徹底退休,不再用他。
這就是李光地其人。
康熙為什麼沒有處罰李光地,反而保他。康熙是一代明君,為君仁慈,對有才的人很憐惜,也很重用。他一生對於自己的臣子很寬仁,極少殺大臣,而且官員哪怕德行有虧,只要有才,他一般都不會過多追究。
像明珠,有人認為可以算是奸臣了。但是康熙雖然抄了他的家,卻也沒有再處罰他,讓他跟著兒子養老,得了善終。即使是索額圖謀反,康熙也僅僅是圈禁了他,沒有殺他。像陳夢雷和李光地的案子,陳夢雷的冤枉沒有人能夠給他證明,按照律法,應該被斬,但是康熙憐他的才華,赦免了他,讓他去跟著三阿哥修書。
包括高士奇、徐乾學這些大貪官,康熙也沒有處罰他們,只是讓他們退出中樞,或者罷官了事,並沒有追究他們的貪汙罪,繼續過著逍遙的日子。
這就是康熙。所以李光地能夠光榮致仕,退休養老,也是不奇怪的。
-
8 # 歪史
康熙王朝中,康熙一輩子都在勵精圖治,這個8歲即位的小皇帝非常有作為,製作方還盜用了專門為大英雄鄭成功創作的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給他做主題曲。當然,上天5年也沒有借給他,壽終正寢之時依然如期而至。
康熙的對手之中,不乏強手:吳三桂、鄭經、鰲拜、噶爾丹等都不是善輩,但是康熙本人用著合縱連橫的策略各個擊破。諾大的大清國一下子沒了對手。於是乎當初為他親政剪除梟雄出力的人成了眼中釘。
為了維護皇權的威嚴,康熙不例外地對當初的功臣痛下殺手,平定三藩之亂的周培公、剪除鰲拜等人的索額圖,輔助朝綱的明珠、協助平定臺灣的李光地、姚啟聖都一個個被康熙罷黜。
幸虧康熙不是開國之君,如果是開國之君,這一些功臣很難活命,被一幫包衣奴才吹捧為千古一帝的他並沒有比朱元璋好一點,反而大興文字獄,鉗制思想,將當時的漢人徹底變成奴才。
如果從帝王之位思考,康熙的辦法說不上錯,但是太過無情。李光地作為一個漢臣,在國破家亡之後,屈身謀求功名富貴,一心想成為宰相,能夠匡濟天下,這一點在康熙看來,天下是咱滿洲人的,你們蠻子有啥資格來匡正,你們的資格就是做個合適的奴才。
當然,心理怎麼想不重要,合格的政治家需要壓制個人感情而為了大局不得不委曲求全,康熙也不例外,在滿人明珠、索額圖等人弄權,不得不依靠他們的能力的時候,對他們縱容包容,但是當三藩、噶爾丹、鄭經等一個個被剪除之後。
這一些功臣就成了待罪之臣,離下獄只差一個藉口。對於他們來說,平時作威作福,這種藉口根本不難,難的是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暫時需要一個人來補上,這個人要有足夠的才能和見識。
李光地恰如其實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空缺,他的才能足可以抵擋任何一個人留下的空缺,所以康熙立即重用李光地,毫無顧忌地對兩人下手。這樣一來不僅除掉了權臣,還落了各重用漢臣的美名,正可謂是名利雙收。
除掉兩人之後,康熙是打心底不願意漢人勢力壯大的,而李光地的願望匡濟天下在明珠、索額圖活著的時候,還有可能實現,但是兩人死後,聰明的李光地覺得這個願望不可能實現了。
畢竟,皇權不容許挑釁,任何一個皇帝都希望沒人掣肘,面對沒辦法實現的願望,李光地只好獨善其身,只好請求外放擔任臺灣知府,一輩子不回京城。
康熙看到臣子如此良苦用心,只好成全他的美意。也算是李光地見機的早,不然以康熙的性格,在當時就秘密地羅列罪名,肯定不讓他好死。
康熙容許李光地外放,可以說是一箭三雕,一是清除了權臣、一是清除了漢臣、一是保護李光地。雖然殘酷,但是不能不說良苦用心,李光地最後結局也不算太壞。
-
9 # 達摩說
在《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在幫助康熙掃滅索額圖、明珠兩黨後,結果卻也沒有飛黃騰達,而是被康熙打發到臺灣,去當了一個小小的臺澎知縣。
這是為何?
因為康熙最初打算用李光地這個人,也是看中了他手段刁毒,想用他的恨、惡、刁、毒去對付索額圖、明珠二黨。
李光地為了反對朝廷的遷界禁海政策,竟然帶著一大堆無家可歸的孩童上萬言書。容妃在福建省親時遇到他,遂將他的萬言書帶給了康熙。由此,康熙開始重用李光地,令其協助姚啟聖和施琅平定臺灣。
臺灣平定後,李光地進入朝廷中樞,成為索額圖和明珠二人拉攏的物件,這讓李光地不堪其擾,這導致索明二人同時對他發難。康熙早晚除掉二人,但還不是時候,他只能將李光地打入天牢。
也就在此時,康熙還從索額圖處得知李光地曾在丁憂期間尋花問柳,並生下孩子,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他和康熙的女兒藍齊兒陷入熱戀的時候。康熙極其憤怒,恨不得將他殺掉以洩憤,但他又深知李光地人才難得,遂保了他一條性命。
出獄後的李光地脫胎換骨,他韜光養晦,和光同塵,卻用心狠毒,暗地裡蒐集索額圖和明珠二人的罪證,等待機會,一擊命中。他知道康熙遲早會處置索額圖和明珠,所以甘願做康熙手中的一把刀,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為了報仇而不惜作惡的陰險小人。
接著,伴隨著索額圖、明珠兩黨的倒臺,李光地又順手搞掉了大阿哥和太子。康熙看到這一幕,對李光地除了厭惡,又多了一絲警惕。此時的李光地獨霸朝堂,自成一黨,權力膨脹,如不立即處置,其害甚至超過索額圖和明珠。
於是,康熙趁魏東亭告老還鄉之際,將李光地貶為臺澎知縣。他是康熙的一把刀,但這把刀現在太鋒利了,康熙怕傷到自己,只好將其收回刀鞘,雪藏起來。
話說回來,去臺澎任職也是李光地最好的歸宿。此時李光地權傾朝野,如果康熙未將其貶往臺澎,而是將其留在朝廷中樞,這對於皇權將會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康熙遲早也要下手打壓李光地。
所以,與其日後刀兵相見,不如此刻再也不見,彼此都留一個好念想。
-
10 # 老魯夢道
李光地有能力,也從單純書生變成更多講權謀的人,違背了當初康熙的告誡,京城是大染缸,他已經染成康熙不想看到的那一類人—黨爭。
-
11 # 孤單的等待
這很簡單,其一,防止李光地做大,其二,他是個漢人,不是滿人,大清290多年的歷史,沒有一個漢人,在朝堂中坐大,而且康熙皇帝是有能力控制全域性的皇帝,不想與他人分權
回覆列表
1.本鏡王2.綠色的公子3.倒掛屍林4.青燈夜遊5.小鏡王6.天官擁有劇本的男人7.太子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