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翔燕


    “唐刀”一詞是中國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一般指唐橫刀。現代俗稱的“唐刀”,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可能是日本正倉院所收藏的中國唐刀,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唐刀的刀型源自漢代環首刀,前期大部分軍用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同時也擁有筆直的刀身。

  • 2 # 司馬小兵兵

    打造工藝複雜,耗時耗力,需要反覆淬火,無法大規模量產投入實戰

    此外刀身材料選取嚴格

    此外唐以後中國重文輕武的政策也導致了唐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說一點,唐橫刀絕對是士兵的制式武器,古代中國的將領沒有佩刀的,他們都佩劍。還有,唐刀的工藝沒有失傳,只是不適合後來的戰爭了。

    守仁君認為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時代在發展,唐刀(唐橫刀)是人們以漢環首刀為基礎,把刀和劍的優點結合起來的一把武器,刃口堅硬,能劈砍破甲,刀背刀身有強度,有韌性,不易變形,且輕盈方便。在唐朝很好用,但是再往後,到了宋朝,就基本廢了。

    就拿唐朝的敵人突厥來說事,他們會冶鐵,能打造上好的武器,但是遊牧民族畢竟是遊牧民族,由於國力的限制,攻擊力夠了,但是護甲不足,裝具鐵騎想都別想,騎兵都是皮甲,布甲,這就給鋒利的唐刀很好的發揮空間。(先說明,打突厥這種輕騎兵,只能用輕騎兵,重騎兵會被輕騎兵溜死,重騎兵也就裝具鐵騎那是用來衝步兵的)

    衝的時候把刀給架起來,接敵側身而過,接助馬的慣性造成殺傷。不知道大家玩過騎砍沒,和裡面的長槍衝刺一個道理。

    但是到了宋朝,就不管事了。

    面對如此高的的防禦力,原來的唐刀自然也就沒有作用,要還按照唐朝時的方法打,唐刀劃人家身上,要不給你刀刃崩個口,要不就是滋啦一聲帶出一串火星子。換句話說,那個時期的遊牧民族騎兵都已經轉變成了重甲騎兵,你再拿輕騎兵的東西對付人家肯定沒用啊。

    再者,拿橫刀對付騎兵關鍵是你得有馬,巧了,宋朝時最缺的就是馬,中原王朝的兩大產馬地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都不在宋朝的控制範圍之內,西夏有又緊緊鎖住了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遼國又對宋馬匹禁運。這就導致了宋朝的戰馬非常難得,根本形不成成建制的騎兵。也就導致了宋朝對外戰爭大多是被動防守。

    可憐的宋朝只能用步兵來對抗騎兵的衝擊,拿步兵打騎兵,短兵器就更沒用了,必須得是長柄的大刀,或者長槍才行,宋朝還為此專門打造了步人甲。從宋朝開始,士兵手裡的武器就漸漸由短兵器變成長兵器了,而且不追求有多鋒利,打擊力度夠就行。不過也不是所有唐刀都消失了,像宋朝的長柄大刀,有理由相信那就是唐陌刀的變種。

  • 4 # 火器工坊

    短柄唐刀也就是唐橫刀,它和漢環首刀同屬於長刀範疇。在西漢前中期,中國的冶鐵技術得到了飛昇,可以煅出質地堅硬的百鍊鋼。為了在騎兵作戰時可以輕鬆的對付匈奴,漢軍開始批次裝備這種長刀類武器。相比於刀體較短的匈奴刀,環首刀可以有更大的把握傷到敵人,還可以輕鬆的造成穿刺傷,再加個上又比長劍廉價,很快長刀便佔據了中國的短兵市場,一句成為漢至唐代的短兵之王。

    長刀的優勢在於劈砍能力和穿刺能力極佳,如果敵人在少甲或無甲保護的情況下,長刀往往可以一擊斃命。在漢代至盛唐,中國軍隊的披甲率最高也就是初唐時的45%-50%,而這其中還包含了大量半甲士兵,除了頭盔、腹檔一類的主體甲冑,大多數士兵的下半身和四肢是少有保護的。在這種條件下,鋒利的長刀便可以發揮出左右,有效的擊殺敵人。

    但是中唐以後,隨著藩鎮割據使得大唐重歸亂世,各個軍閥之間互相征伐不斷,這就促使了軍事科技的進步,為了保證軍隊戰鬥力減少傷亡,士兵的披甲率越來越高,而且逐漸出現以重灌騎兵和重甲步兵主導戰場的局面,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基本上一場戰鬥下來,雙方除了弓弩手和刀牌輕步兵,基本上都是重甲戰士。面對厚重的鐵質札甲,即使是鋒利的長刀,也只能甘拜下風,讓位給大刀大斧以及打擊類鈍器。

    不過長刀並沒有徹底退出軍事舞臺,在宋代,宋軍仍然裝備有斬馬刀(扎馬刀)這種長刀,用於劈砍遼金騎兵的馬腿,是一種以步制騎的武器。就個人覺得,斬馬刀很有可能就是唐代陌刀進化出來的,刀體略帶弧度可以更好的抽刀劈砍,並且分擔刀刃是力度防止刀體折斷。

    真正讓長刀退出中國一段時間的是元朝,蒙古人雖然不扼殺中國的科技,可是他們的入侵確實導致大量的華夏優秀科技被迫流失掉,因為屠城也好,不重視也罷,或者無法和舊朝義士合作。總之就是元代中國丟了一大批技術,其中也有長刀的鑄造工藝。一直到明中期,戚繼光才重新根據倭刀改進出了大明長刀,也就是後來的苗刀。雖說經歷了一番波折,但最終,長刀還是回到了它的發源地的。

  • 5 # 寄暇學宮

    兵器相較於其它物品,更加註重的是它的實用性。在以命相搏的戰場上,是容不得任何不實用的東西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武器和防具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戰爭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

    “棍為百兵之祖”,從赤手空拳到持有棍棒,這是一個質的飛躍。雖然棍棒威力沒有刀槍巨大,但是他隨處可得,加工方便。在沒有任何冶金技術的情況下,自然是大量裝備棍棒。

    當有了冶金技術之後,金屬便會被製成武器。由於青銅的特性,所鑄兵器不會太長。這是由於技術和材料決定的。

    從最早的沒有任何盔甲到有盔甲,這也是一個質的飛躍。蚩尤是最早使用盔甲的部落,其它部落因為不知道冶煉,所以將他們神話為“銅頭鐵額”。

    隨著對手兵器裝備的變化,另一方往往也要根據需要做出改變。比如說,對手拿著盾牌,穿著重甲。手中的刀很難展現它的殺傷力。由於刀刃鋒利,所以刀刃也最易受損。在這是,刀反而不如棒槌鞭鐧一類有效。

    大家可以在《隋唐演義》《說岳全傳》《薛剛反唐》等小說評書裡看到,為什麼八大錘,尉遲恭秦瓊等人那麼威風。

    錘棒槍等重兵器不需要很高冶煉技術,後期也不需要什麼維護,所以便會被大量普及裝備。朱棣就大量裝備狼牙棒,在騎兵作戰時很有效。

    唐刀製造週期長、製造工藝複雜,隨著戰爭規模的增長,唐刀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 6 # 一個人的征途960

    雙手刀、長直刀 。是是在漢朝的“環首刀”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研製的。

  • 7 # 日出東方

    橫刀不是一種獨立的兵器,而是唐代刀的一種式樣,為中國主要是隋唐時代的兵士佩刀。它是作為唐代主要軍隊的制式裝備之一。刀型傳承自漢環首刀,唐朝前期大部分軍用橫刀均保留著環首。所以更大的可能就是,障刀不是匕首,而是真正的主戰刀,寬刃的大砍刀(障刀)。

    障者掃清障礙,霸氣,寬的刀身“蓋用障身以禦敵”。而唐六典只說了橫刀為佩刀,並未戰刀,殺敵一類的描述。所以橫刀為兵士佩刀。即:皇宮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崗士兵、巡邏士兵所配之刀。(類似現在警察交警的配槍,警棍),不難理解橫刀多為60~80釐米。

    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藏品-民間爭議說法“金銀鈿裝唐大刀”古時來自中國的舶來品或者按照當時唐朝的刀進行仿造的”。在學術的資料裡,日本學者基本確定的是﹕日本正倉院藏品有“唐樣大刀”、“高麗樣大刀”是日本仿造大唐和北韓半島的樣式而製作的刀,而“唐大刀”橫刀”則是從中國本土傳過去的〔《東大寺獻物帳》)。

    現代唐橫刀多數是參考仿造“金銀鈿裝唐大刀”,很多采用切刃造(刀的截面),少數刀商結合一脈相傳的環首刀進行復原,大量史科證明唐橫刀並沒有固定死的型制。唐代中後期則有出土和壁畫出現了完全拋棄環首的橫刀,同時柄側上有代替環首的手繩〔雙附耳鐵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車票改簽為什麼不能變更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