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隋開皇三年 (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此時益州僅為一郡之地。大業三年 (607)﹐又改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置太守。唐武德元年(618年)﹐複稱為益州﹐州置刺史。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為劍南道。開元七年(719年)劍南道設劍南節度使,益州屬之。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益州遂除。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為劍南道,治所位於益州。因位於劍門關以南,故名。開元年間置劍南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乾元元年(758年)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大部,雲南省瀾滄江、哀牢山以東及貴州省北端、甘肅省文縣一帶,非常著名。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定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 (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刺史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隋開皇三年 (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此時益州僅為一郡之地。大業三年 (607)﹐又改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置太守。唐武德元年(618年)﹐複稱為益州﹐州置刺史。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為劍南道。開元七年(719年)劍南道設劍南節度使,益州屬之。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益州遂除。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為劍南道,治所位於益州。因位於劍門關以南,故名。開元年間置劍南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乾元元年(758年)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大部,雲南省瀾滄江、哀牢山以東及貴州省北端、甘肅省文縣一帶,非常著名。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定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 (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刺史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