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山水一釣客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國王勾踐被吳國國王夫差俘獲,勾踐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並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最終獲得勝利。

  • 2 # 使用者6756190694299

    一百多年前,一位窮苦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子替別人放羊為生。

      有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上,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頭頂飛過,並很快消失在遠方。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往哪裡飛?”牧羊人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裡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說:“要是能做一隻會飛的大雁該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兩個兒子說:“只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

      兩個兒子試了試,都沒能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於是他張開雙臂,但也沒能飛起來。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說:“我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將來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兩個兒子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並一直努力著,等他們長大——哥哥36歲,弟弟32歲時——他們果然飛起來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這兩個人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 3 # 桑榆望東

    善於反思的人是聰明的人。古今中外那些智者,都愛在司空見慣的事實面前問一個“為什麼?”這個為什麼非常寶貴,因為它蘊含了人類的智慧。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在六七歲時,與一群同齡孩子在一起玩耍。他們走到一顆李子樹下。李子果實累累,已經成熟。小朋友們紛紛去摘李子以解饞止渴,唯有王戎不動。小朋友問你怎麼不去摘李子呢?

    王戎說,李子是酸的。

    問:為什麼?

    王戎說,你看,李子成熟了,那麼鮮豔,卻無人去摘,難道不是因為難吃的緣故嗎?

    果然,摘李子的小朋友嘗過李子之後都扔了。

  • 4 # 秀秀8663

    你錯了嗎?錯哪了?”


    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兩個場景浮現眼前:一個是家長在訓斥孩子,另一個是情侶之間的苛責。


    在這劍拔弩張的一刻,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能說一句:我錯了,哪都錯了。


    可這句話不僅不會起到緩解的作用,還可能會火上澆油。


    雖然“你錯哪了”這句話在這個場合顯得過於激烈,但其背後的反思的思維每個人都應該學會。


    “我錯哪了”“哪裡還可以做的更好”,這樣的問題可以引起有價值的反思,能讓一個人快速地取得進步。


    很多人犯了錯誤後,不去反思,而是繼續前進。但是走著走著,會被同一個石頭再次絆倒,過去的錯誤,像歷史一樣重演。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今天我來分享下曾國藩是如何反思的,希望給大家帶來啟發。


    ① 每日反思,持續精進


    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去世前一天。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記過日記,我最長的一次記日記大概是持續了四個月,最後越寫越短,寫成了流水賬,一天就用一兩句話去總結。


    後來覺得這樣寫毫無意義,就放棄了這件事。


    反觀曾國藩的日記,有什麼不同呢?


    曾國藩的目的是很明確的,他記日記的目標是“研幾”,也就是研究細節,反思自己。


    當初我記日記,就是沒有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只是為了寫而寫。


    流水賬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任何細節,也就失去了日記的最大用處。


    只有把細節都暴露出來,才能找到可以改進的空間。


    如果只是記錄一下今天做了什麼,就起不到反思的效果。


    早年的曾國藩其實有很多毛病,比如和同鄉吵起架來,會失控到“問候對方父母”;知道朋友納妾,他居然為了看一眼人家的小妾而專門跑一趟。


    可見,年少時的曾國藩也是有很多缺點的普通人。


    正是藉由寫日記,他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不斷修正,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在去世前三天,他在日記裡寫道:


    餘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


    這個被高高抬起的巨人,即使在去世之前,仍在反思自己,這就是聖人的成功之道。


    ② 痛苦+反思=進步


    曾國藩科舉考試考了七次才成功,而最後之所以成功,第六次落榜後的反思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最後成就非常大,但卻並不是天資聰穎,甚至會被分到“笨”的那一夥。


    考了七次才考上,一方面可以表現他的韌勁比較強,另一方面,也確實反映出他沒那麼聰明。


    每次科舉結束,知道自己落榜後,曾國藩就開始付出更多的努力。


    可是呢,屢戰屢敗。


    在第六次的時候,他受到的刺激尤其大,這個刺激來自兩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的父親終於考中了,大家都在外面慶祝,唯獨曾國藩把自己鎖在屋裡,獨自咀嚼這份苦楚。外面的熱鬧與自己的淒涼相對比,放大了這份痛苦。


    另一方面,曾國藩這次科舉考試的文章被評為了反面典型,這也是促使他反思的主要原因。


    曾國藩打死也沒想到,自己以這樣一種方式廣為人知。他的考卷被張貼出來,被點名這是一篇“垃圾”文章,當時的用詞沒這麼激烈,但效果是一樣的,給曾國藩帶來巨大的打擊。


    正是這樣的苦痛,逼迫著他進行反思。


    他承認自己笨,但還是選擇堅持科舉這條路。


    但是他也發現,再這樣埋頭努力下去不行了。


    因此呢,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反思自己的文章哪裡寫的不好。


    他把那些成功考取功名的人的考卷拿出來,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


    然後再與自己寫的進行對比。經過對比,他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他在文筆方面還可以,但是在文章結構和整體氣勢上不行。


    從此,曾國藩踏上了精準努力的道理,他寫文章之前,會刻意地打磨一下文章結構,而不是下筆就寫。


    經過刻意練習,曾國藩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在第七次科舉的時候,他拿到考卷後沒有直接寫文章,而是自己進行通篇的思考才下筆。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第七次科舉成功了。


    不要陷入自我感動式的努力中,而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做出針對性的改變。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反思自己,哪裡還可以做的更好。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知道,反思並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後天可以習得的。


    《原則》一書裡寫到:痛苦+反思=進步。


    相信曾國藩對此完全同意。


    ③ 透過反思,成為“內行”


    曾國藩作為軍事門外漢,但是做成了正規軍沒辦到的事,把太平天國打倒了。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去建立一個軍隊,你會怎麼做?


    大多數人可能會有兩種做法,第一是憑著自己的個人“經驗”,更確切地說是個人感覺去建立。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別人怎麼幹我就怎麼幹。


    其次是靠學習,也就是請教他人或者向書本學習。


    但曾國藩開闢出自己的第三條路,向失敗者學習,反思正規軍的不足之處,然後自己反著來。


    這可能是最高階的反思,透過反思別人的錯誤,幫助自己成功避坑。


    多數人都愛學別人的成功經驗,但是成功是一件多因素和偶然結合的小機率事件,學不來。


    而學習別人的失敗經驗,卻往往能收穫奇效。


    就像查理芒格說的:如果知道自己將會死在哪裡,我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因此呢,曾國藩在建立湘軍的時候,把正規軍為什麼不行分析得非常徹底。


    比如正規軍的低薪制導致士兵的工資不能養家餬口,因此很多士兵都有自己的副業。


    除了是一名士兵,更重要的身份是一名廚子或者是屠夫。


    這樣的軍隊,你能要求有怎樣的戰鬥力呢。說是正規軍,但裡邊全是業餘的選手。


    曾國藩看到這種現象,自己就反著來,一出手就是高薪資,薪資是正規軍的三倍多,士兵沒有養家餬口的煩惱,就能更踏實的進行訓練。


    這樣的反思曾國藩做了很多,更多內容大家可以看一下《曾國藩傳》這本書。


    正是由於自己的反思和分析,曾國藩雖然是個文官,但建立的湘軍戰鬥力極強。他沒有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透過反思,他把惡魔都踩在了腳下。


    憑著自己的反思習慣,曾國藩這個軍事門外漢,幹起來比內行還專業。


    寫在最後


    如何從自己的經歷中獲取經驗,如何從他人的經歷中獲取經驗,曾國藩為我們上了一堂反思課。


    反思自己的錯誤,可以實現加速成長;而反思別人的錯誤,可以吸取教訓,讓自己少走彎路。


    訓練自己的反思能力,可能會很辛苦,遠不如憑感覺做事痛快。但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這種辛苦,一定值得。

  • 5 # 萬聖之魔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


    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好養的淡水觀賞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