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史記.伍子胥列傳》,實在不喜其為人,不喜原因有三。
一是父兄有難,獨自逃走。父親有難,本應設法營救,實在救不了,至少應當帶兄長一同逃跑。楚平王關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子胥明知自己不去見楚平王的話,兄長自己去見楚平王就是白白送死,也會搭上父親的性命,卻自己獨自逃跑了。如果當時伍子胥陪著哥哥一起去見楚王,曉以大義,表明忠心,進一步還有挽回父兄性命之可能,楚平王未必失信於天下人,退一步就算三人全都死了,也是滿門忠烈,豈可臨陣脫逃,並且眼睜睜看著兄長過去送死。
二是是非不明。鄭華人對楚太子建很好,卻密謀與晉國滅鄭,史記雖未提及伍子胥在此事中的重要程度,但是身為太子建的忠臣,本應上諫太子建不做如此忘恩負義之事,卻未有舉動,導致太子建被鄭國誅殺,伍子胥只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逃亡。
三是手段讓人不齒。挖掘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總覺得這個未免太小家子氣,人都死了,國家都被滅了,按說伍子胥之大仇已報,還挖出來鞭屍,確實有點殘忍,心胸狹窄,鞭屍的手段未免讓人有點不齒,最多建個楚平王的雕像跪在他父兄的墳頭。
《史記》中寫伍子胥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齊國,當時對吳王已經不信任了,這才引起吳王的疑心,逼其自殺。伍子胥未能和孩子一起逃亡到齊國,也是個遺憾。司馬遷對伍子胥的功績和才能並未詳細說明,反而誇其逃出楚國並鞭屍雪恥,實在對太史公此種觀點不敢苟同,放在現在來說就是本人與司馬遷三觀不合。
讀了《史記.伍子胥列傳》,實在不喜其為人,不喜原因有三。
一是父兄有難,獨自逃走。父親有難,本應設法營救,實在救不了,至少應當帶兄長一同逃跑。楚平王關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子胥明知自己不去見楚平王的話,兄長自己去見楚平王就是白白送死,也會搭上父親的性命,卻自己獨自逃跑了。如果當時伍子胥陪著哥哥一起去見楚王,曉以大義,表明忠心,進一步還有挽回父兄性命之可能,楚平王未必失信於天下人,退一步就算三人全都死了,也是滿門忠烈,豈可臨陣脫逃,並且眼睜睜看著兄長過去送死。
二是是非不明。鄭華人對楚太子建很好,卻密謀與晉國滅鄭,史記雖未提及伍子胥在此事中的重要程度,但是身為太子建的忠臣,本應上諫太子建不做如此忘恩負義之事,卻未有舉動,導致太子建被鄭國誅殺,伍子胥只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逃亡。
三是手段讓人不齒。挖掘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總覺得這個未免太小家子氣,人都死了,國家都被滅了,按說伍子胥之大仇已報,還挖出來鞭屍,確實有點殘忍,心胸狹窄,鞭屍的手段未免讓人有點不齒,最多建個楚平王的雕像跪在他父兄的墳頭。
《史記》中寫伍子胥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齊國,當時對吳王已經不信任了,這才引起吳王的疑心,逼其自殺。伍子胥未能和孩子一起逃亡到齊國,也是個遺憾。司馬遷對伍子胥的功績和才能並未詳細說明,反而誇其逃出楚國並鞭屍雪恥,實在對太史公此種觀點不敢苟同,放在現在來說就是本人與司馬遷三觀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