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65007430718

    古代一輛馬車可以拉三四個人 ,就像我們後來的牛車,馬車一樣

  • 2 # 秀

    4-8個

    車既可載人,又可載貨,其歷史極為久遠,幾乎與人類的文明一樣漫長。


    19世紀,馬車仍然是城市交通的主要交通工具。人們喜歡馬的優雅和詩意,但是隨著火車和汽車的出現,車輪轉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對效率的追求也越來越迫切。優雅和詩意終究抵不過現實,馬車不得不將主要交通工具這個頭銜拱手相讓。


    馬車在中國的使用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而最古老的馬車是從殷墟中出土的。


    中國的馬車以兩輪為主,而西方馬車以四輪居多。


    春秋時期,有“千乘之國”的叫法,其中一“乘”就是一輛標配的戰車: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手、長槍兵、弓弩兵各一,不同國家不太相同),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所以千乘之國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10萬大軍。


    兩輪馬車機動性強,操作簡便,在作戰時靈活性更好。而且,兩輪馬車結構簡單,成本更低,出現了故障維修也更方便。


    漢武帝北擊匈奴之前,兩輪戰車是戰場上機動的主力,只是後來中土政權的疆域逐漸擴大,戰場逐漸延伸至西北戈壁和北方平原一帶,機動效能更加強大、後勤成本更低的騎兵部隊逐漸取代了戰車部隊,兩輪馬車的使用也逐漸轉向了民間。


    民間使用兩輪車,因為廣大的群眾買不起馬,車的動力系統變成了牛、騾等牲畜。正因如此,四輪車也逐漸被使用。因為牛、騾速度更慢但是力氣更大,這樣能夠使得四輪車更加安全可靠。


    秦始皇統一車軌,在全國修建了馳道,其中道路和馬車寬度的規制就來源於秦車的規格。自此以後,歷朝歷代也基本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


    秦馳道以咸陽為中心,可以說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其寬度大約為五十步(約69米),這一寬度除去中間皇帝出行的路寬之外大約是一條雙向八車道的道路。不過這些馳道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始皇出行和戰時運兵,百姓沾光只是意外之喜。


    早期的輪轂與車輪其實就是一整塊木頭,這種車輪技術含量很低,承受不了太大的壓力,時間一長就容易破損。


    後來人們發現,與實心車輪相比,輻式車輪不易破裂,且重量較輕,可以承受高速執行下的綜合受力。之後,人們又在輪輞上打上金屬釘,或者包上金屬外緣,使輪輞更加堅固耐用。


    很多人不明白馬車怎麼會比轎子的舒適性低,原因很簡單,古代的橡膠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所以馬車的軲轆是一個賽一個的硬,如果趕上一個大坎,能把你屁股顛裂,而轎子就不會出現這個弊病。


    不過古人是充滿了智慧的,沒有橡膠製作的輪胎,人們想到用牛皮把車廂懸掛起來,這是羅馬人的一個創新技術。


    隨著鋼材應用的增加,促使彈簧誕生,這帶來了馬車減震的一次革命,兩輪馬車也可以方便減震了。


    《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意思是,按照禮制,天子可以駕乘六匹馬拉的車,諸侯、大夫、士人、庶人拉車的馬數依次遞減。


    按照“禮”制,該是什麼階級的人,就應該用相應匹數的馬來拉車。如果越級配馬,比如庶人用兩匹馬、諸侯用六匹馬,就是僭越。放在古代,是要殺頭的。


    雖然馬車已經淡出了人們的事業,但在世界各地的旅遊景點,歐式馬車依舊是不可多得的奪目利器。歐洲的一些王室,也都保留有大量精美的馬車,它們是藝術品,同時也是歐洲文化的活標本。比如說,每逢重大節日,英國女王還是會乘坐經典的皇家馬車出行,而不是乘坐賓利或勞斯萊斯。也許在女王心裡,馬車才是專屬於貴族的標籤吧。

  • 3 # 使用者4069777172489

    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戰車。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一乘即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三百乘即車上甲士900人,車下步卒21600人,後勤人員7500人,共計30000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的反射在物理中是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