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內部資本市場內部資本市場的初始成因是由於傳統資本市場的失效,失效是因為外部資本市場資訊不對稱和代理人問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企業轉而依靠內源融資,內部資本市場彌補了外部資本市場的侷限性,其本質是企業集團對市場組織的一種替代。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資本配置過程可以被抽象地描述為以下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社會資本透過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把資本配置給各種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第二個環節,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把資本配置到各個分部或子公司,並透過他們把資本配置給不同的投資專案。這裡所謂的“第一
形成原因
內部資本市場
內部資本市場的初始成因是由於傳統資本市場的失效,失效是因為外部資本市場資訊不對稱和代理人問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企業轉而依靠內源融資,內部資本市場彌補了外部資本市場的侷限性,其本質是企業集團對市場組織的一種替代。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資本配置過程可以被抽象地描述為以下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社會資本透過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把資本配置給各種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第二個環節,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把資本配置到各個分部或子公司,並透過他們把資本配置給不同的投資專案。這裡所謂的“第一個環節”即外部資本市場;“第二個環節”即內部資本市場。在內部資本市場上,出資者即企業總部是資金使用部門資產的所有者,擁有所有權,而外部資本市場的出資者則不是資金使用部門資產的所有者。更準確地說,前者具有剩餘索取權,而後者則沒有。正由於這一本質的區別,導致內部資本市場與外部資本市場在企業的資訊傳遞、監督和激勵等方面產生不同的效果,從而規避了外部資本市場上投資專案的資訊披露和困擾外部資本市場的激勵等問題。
基本特點
1.最佳化總部監督,降低部門經理激勵。
企業總部是資產的所有者,對各專案的資產擁有所有權,從監督中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而且總部在監督方面付出的努力程度越高,收益也越大。這樣來看,即使內、外部出資者有相同的監督能力,內部出資者也會選擇更加嚴格的監督。但要注意這種監督並非無止境,因為監督要付出成本,所以要考慮最優監督水平的問題。與此相反,外部投資者由於只能根據事先訂立的合約獲取投資收益,而不能從提供監督中得到收益,所以監督的積極性大為降低。另外,ICM降低了部門經理的激勵,因為他們沒有剩餘控制權,他們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公司總部為了獲取收益而做出的投機行為的影響。
2.控制資訊處理成本,提高效率。
總部對下屬部門具有權威力量,可以對他們直接進行審計,包括賬面記錄和文獻記錄。與外部投資者相比,其獲取資訊的真實程度要大大提高。雖然不能絕對避免舞弊的行為,但總部在辨別資訊真偽時所使用的手段卻遠遠多於外部投資者,同時費用相應地減少。在ICM部門之間的溝通也會增多,並將資訊披露看作是集體合作行為,而將內部資訊透露給本集體之外被視為背叛行為,這些相對於外部資本市場而言,都是在資訊處理成本上的優勢。
3.提高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
當公司總部擁有多個相關業務單位或多個競爭專案時,ICM存在一定優勢。總部的主要責任是對定量的資源進行配置,即在眾多具有競爭性的專案之間挑選出最優專案,並把有限的資源投入這些專案,以便使企業在整體上獲得收益的最大化。所以總部決定對某個專案進行投資時,不僅考慮專案本身具備的絕對優勢,更重要的是,要考慮該專案在公司整體投資組合中與其他專案相比所具備的相對優勢。相反,外部出資者的收益在合同中就已經約定,不具有事後的剩餘要求權,所以在資源數量固定的情況下,外部出資者對那些風險大但收益抵補性差的專案只能採取減少投資的方式,以保證事前約定的收益不會減少。這樣,外部投資者的投資水平就取決於專案的絕對特點,而不是相對特點
形成原因 內部資本市場內部資本市場的初始成因是由於傳統資本市場的失效,失效是因為外部資本市場資訊不對稱和代理人問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企業轉而依靠內源融資,內部資本市場彌補了外部資本市場的侷限性,其本質是企業集團對市場組織的一種替代。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資本配置過程可以被抽象地描述為以下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社會資本透過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把資本配置給各種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第二個環節,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把資本配置到各個分部或子公司,並透過他們把資本配置給不同的投資專案。這裡所謂的“第一
形成原因
內部資本市場
內部資本市場的初始成因是由於傳統資本市場的失效,失效是因為外部資本市場資訊不對稱和代理人問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企業轉而依靠內源融資,內部資本市場彌補了外部資本市場的侷限性,其本質是企業集團對市場組織的一種替代。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資本配置過程可以被抽象地描述為以下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社會資本透過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把資本配置給各種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第二個環節,不同組織形態的企業把資本配置到各個分部或子公司,並透過他們把資本配置給不同的投資專案。這裡所謂的“第一個環節”即外部資本市場;“第二個環節”即內部資本市場。在內部資本市場上,出資者即企業總部是資金使用部門資產的所有者,擁有所有權,而外部資本市場的出資者則不是資金使用部門資產的所有者。更準確地說,前者具有剩餘索取權,而後者則沒有。正由於這一本質的區別,導致內部資本市場與外部資本市場在企業的資訊傳遞、監督和激勵等方面產生不同的效果,從而規避了外部資本市場上投資專案的資訊披露和困擾外部資本市場的激勵等問題。
基本特點
內部資本市場
1.最佳化總部監督,降低部門經理激勵。
企業總部是資產的所有者,對各專案的資產擁有所有權,從監督中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而且總部在監督方面付出的努力程度越高,收益也越大。這樣來看,即使內、外部出資者有相同的監督能力,內部出資者也會選擇更加嚴格的監督。但要注意這種監督並非無止境,因為監督要付出成本,所以要考慮最優監督水平的問題。與此相反,外部投資者由於只能根據事先訂立的合約獲取投資收益,而不能從提供監督中得到收益,所以監督的積極性大為降低。另外,ICM降低了部門經理的激勵,因為他們沒有剩餘控制權,他們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公司總部為了獲取收益而做出的投機行為的影響。
2.控制資訊處理成本,提高效率。
總部對下屬部門具有權威力量,可以對他們直接進行審計,包括賬面記錄和文獻記錄。與外部投資者相比,其獲取資訊的真實程度要大大提高。雖然不能絕對避免舞弊的行為,但總部在辨別資訊真偽時所使用的手段卻遠遠多於外部投資者,同時費用相應地減少。在ICM部門之間的溝通也會增多,並將資訊披露看作是集體合作行為,而將內部資訊透露給本集體之外被視為背叛行為,這些相對於外部資本市場而言,都是在資訊處理成本上的優勢。
3.提高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
當公司總部擁有多個相關業務單位或多個競爭專案時,ICM存在一定優勢。總部的主要責任是對定量的資源進行配置,即在眾多具有競爭性的專案之間挑選出最優專案,並把有限的資源投入這些專案,以便使企業在整體上獲得收益的最大化。所以總部決定對某個專案進行投資時,不僅考慮專案本身具備的絕對優勢,更重要的是,要考慮該專案在公司整體投資組合中與其他專案相比所具備的相對優勢。相反,外部出資者的收益在合同中就已經約定,不具有事後的剩餘要求權,所以在資源數量固定的情況下,外部出資者對那些風險大但收益抵補性差的專案只能採取減少投資的方式,以保證事前約定的收益不會減少。這樣,外部投資者的投資水平就取決於專案的絕對特點,而不是相對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