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古講堂
-
2 # 狼嘯長河破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
出現在歷史類問答很搞笑,那麼姑且當歷史問題揉吧揉吧。。。[大笑][大笑][大笑]
中國古代發麵的酸味,基本上用的是草木灰,將野草晾乾後燃燒,然後用水過濾、澄清,就得到鹼性水,用來中和酸味,
這個方法出現在何時,由何人起源,這個我是真找不出來,但是應該不會晚於商周時期,我的依據是皮製品的出現和使用,商周時期就已成規模,皮製品須用鹼熟制才能柔軟經久耐用,否則硌得死去活來不說,還不耐用[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中國古代不是沒有天然鹼,燒生石灰、鹽鹼地制鹼、鹼湖晾制都已經出現,但是成本太高產出太少沒有草木灰普及,直到明清時期才具備量產。
大規模化學合成制鹼是18世紀末出現在歐洲,中國引進此法很晚,20世紀初才引進,不囉嗦了喝酒去了。。。[啤酒][啤酒][啤酒]
-
3 # 李詠擇
古時候發麵用什麼中和酸味呢?
古人在生活中發麵不全都是用鹼面來抑制酸味的,這裡分為用老面發麵和用酵子發麵兩種。
老面發麵是把醒好的面留下一塊,和麵水合在一起,待自然發酵,面起後有酸味,這時用鹼面和水摻入起面中,揉勻再用一拍二看三聞來這查酸鹼度是否合適;一拍是拍麵糰發出嘭嘭聲為合適;二看是把麵糰切開如面孔細如芝麻粒大小就合適;三聞是切開面團嗅之無酸味即合適。這是老面發麵得用鹼的做法。沒鹼面時,當然可以用小灰(即草木灰水)了。
用酵子發麵的做法:先要做好酵子,酵子用粗糧如玉米麵粉和西瓜汁和勻,放陰涼處待發酵後,開啟散成小團如指頭大小,陰乾備用。蒸饃時先用酵子和麵粉合勻待發(俗稱攪渣頭這是第一次發),渣頭起後投麵粉和水合勻再發(這是第二次發),起後再投入麵粉和水合勻即行,揉勻醒後即可上籠蒸了,此法不用兌鹼,而且蒸出的饃不酸並耐放。我們這一帶民間多用此法,推薦給大家不妨試一試。
-
4 # y先森
有好幾種方法,第一種是使用天然鹼,但這種資源十分有限,且僅分佈在部分地區;第二是用草木灰,直到今天蘭州牛肉麵還是要加彭灰的。
-
5 # 夢想廚房2020
古時候沒有酵母,一般都是用“酵頭”發麵,也叫“老面”,這樣發出來的面都帶有酸性,在揉麵的時候要放一些鹼來中和酸性。但是注意鹼的用量要適中,放多了的話,麵糰就會發黃,還有濃重的鹼味,會影響口感
-
6 # 老句味道
古代人利用草木灰泡水,澄清後和麵,因為草木灰是鹼性的。
植物燃燒後的殘餘物,稱草木灰。屬於不可溶物質。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為植物燃燒後的灰燼,所以是凡植物所含的礦質元素,草木灰中幾乎都含有。草木灰質輕且呈鹼性,干時易隨風而去,溼時易隨水而走,與氮肥接觸易造成氮素揮發損失
-
7 # 東哥說美食
在古代沒有小蘇打,古代都是自然發酵的,古代人和完面放在溫暖的地方就會自然發酵,因為空氣中本身就有野生酵母菌,不過空氣中也會有其他雜菌,如黴菌、乳酸菌等,乳酸菌會使麵糰產生酸味,那個時候沒有鹼,所以古代人都是吃的酸饅頭,在蒸制的過程中各種黴菌都會被高溫殺死,不過酸味是去不掉的。後來人們發現了鹼,鹼還可以中和酸,隨著鹼的推廣應用,人類就再也不用在吃酸饅頭了。其實現在人們採用的老面做饅頭的方法,就是利用野生酵母菌加鹼的方法來製做饅頭的,再後來隨著科技的發達,通過人工培育野生酵母菌並經過分離提純,就有了現在市面上賣的乾酵母,用乾酵母發麵做饅頭速度快,只要不是發酵時間太長就不會有酸味,做出來的饅頭鬆軟可口,如果用酵母發酵時間太長了還是會有酸味,因為時間長了還會感染空氣中的乳酸菌小蘇打是一種化學膨鬆劑,是有鹼和二氧化碳製成的,在加溫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鹼,二氧化碳會使麵糰蓬鬆,不過如果加太多了會有鹼味。小蘇打在發麵過程中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不能只用小蘇打發酵麵糰,光用小蘇打的話達不到很好的發酵效果,因為小蘇打只有在加溫後才能使麵糰膨脹。一位愛做菜、愛分享的90後,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記得收藏、點贊、轉發哦!如果您有哪些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哦!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閱讀,我們明天再見。
-
8 # 勤儉養家
在古代蒸饅頭放鹼其實並不是必須的,只是後來偶然發現放鹼後能讓饅頭更鬆軟更潔白,也能去除麵粉發酵時產生的酸味,讓饅頭吃起來更美味才廣泛應用的。食用鹼是金屬鈉的碳酸化合物,通常我們吃的食用鹼也稱為蘇打,蘇打受熱或與酸結合會放出二氧化碳產生氣體,因此能讓饅頭蓬鬆柔軟,但多放無益,會讓饅頭開裂發黃。
鹼在自然界中是廣泛存在的,中國農村歷來將柴草燒後的草木灰經水溶解過濾,得到灰水,其中含有鉀鹼,俗稱草鹼。有些植物,特別是生長在鹽鹼地的植物(比如蒿草、苜蓿、羊鹼草等),能吸收土壤中較多的鉀、鈉離子,用它們燒成的灰含有較多的鹼(碳酸鉀、碳酸鈉)。這種鹼稱為草木鹼。其它的方法還有從海藻中製取,從各種鹼性草藥(如苦蔘等)提煉可以食用藥用鹼,以及從鹽水湖、硝土中蒸餾提取。因此在很早以前鹼就應用於蒸饅頭、洗滌衣物等日常生活之中。
-
9 # 吃貨太無敵
做饅頭首先用的是酵母。鹼主要是為中和發麵後的酸味。古人發麵有幾種自然發酵。本身空氣中就有類似酵母菌。會在麵粉當中起到發酵的作用。第二是酒麴。這個也是可以做發麵用的。
所以你的問題鹼並不是為了發麵。首先搞明白這個問題。第二就是發麵用到發酵的微生物有很多。古代很早就懂了。
-
10 # 靜心廚語
外婆和媽媽那個年代都是用鹼面來中和酸,鹼面就是可食用小蘇打來中和酸味。
到了現在就更方便了,直接用發酵粉,用發酵粉發的面只要沒開過頭,可以直接蒸,不放鹼面蒸出來也不會酸。
那在古代,沒有鹼,饅頭蒸出來會發酸,他們是如何中和發麵的酸呢?
聰明智慧的古代人發現利用草木灰可以去除酸味,他們把草木灰先泡水,然後澄清後再和麵,面就不酸了。因為草木灰是鹼性的。
什麼是草木灰呢,草木灰是植物焚燒後殘餘物,屬於不可溶物質。屬鹼性。
順便分享下我平日生活中做的饃饃圖片
回覆列表
古人的方法很多!而且非常環保美味。下面我為您揭祕,您今後做饅頭也可以如法炮製,將會得到又營養,又健康,又美味的饅頭。如果用它來招待客人,絕對十分高大上。
如果你開一個店,專門賣這種古法制作的饅頭,絕對可以火爆!
而古法制作鹼水,完美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是一種原生態的方法,下面我就來介紹其中的三種製作方法:
1.用帶有清香的果樹燒灰濾水。使用荔枝樹、桂皮等燒成灰,兩廣地區廣泛使用這種方法。
製作的時候,把燒成灰的荔枝樹、桂皮放到一層松毛上,用開水多次過濾,直到灰水色澤黃亮清澈,便得到了最天然的鹼水。
2.用倭豆殼燒灰濾水。在古代,人們認為:豆殼是製作鹼水的最好材料。
農曆三月下旬到四月初收穫倭豆後,把倭豆殼放在太陽下曝晒四五天,徹底乾透後,點火燒成灰燼,然後浸泡冷水,沉澱10余天,就成了天然的鹼水。
可以用來中和麵粉的酸味,也可以用沉澱後的鹼水浸泡糯米,用來製作鹼水糯米粽子,非常美味可口。
3.幹稻草燒成灰濾水。這是最普遍最簡單的方法,因為幹稻草農群非常多。把幹稻草燒成灰,再把灰放在乾淨的紗布上,下面放上一個桶,從上面淋水,過濾下來的就是鹼水了。
這些都是純天然的鹼水,原汁原味,沒有新增任何化學物品,用這種天然的鹼水製作出來的各種麵食非常美味可口。
在此提醒大家制作麵食時,鹼水新增量要適中,一般比例控制在500:30,也就是一斤麵粉配上30克的鹼水。當然具體使用時還要根據製作鹼水的濃度,經過多次製作後,就會掌握如何控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