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儒雅山丘R

    扶蘇和胡亥都是名不包含姓氏,所以秦始皇應該叫政。只不過單字的名字叫著不習慣所以加上姓,扶蘇胡亥全名應該叫嬴扶蘇嬴胡亥。

    至於說秦始皇應該叫趙政這個各有各的說法。

    叫嬴政的應該是主流,有兩個理由,秦國被周天子尊為嬴姓大宗,我們知道,姓氏的作用是用來區別宗族的,先有姓,分支多了才用氏來和大宗進行區分。大宗是不需要氏的,比如周天子一系就沒有氏,都是直接稱姓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天子無氏,當皇帝之前可以有氏,當皇帝之後毫無爭議應當是嬴姓的主祭祀的大宗。

    叫趙政也有兩個說法,《史記》裡是明確說明是嬴姓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所以叫趙政。這個趙氏指的是造父被封趙城發家的,這不是秦始皇的直系祖先,所以有爭議。另一個說法是小時候在趙國所以叫趙政。

    還有說叫秦政的,諸侯以國為氏。

  • 2 # 歷史紫陌閣

    將秦始皇稱為嬴政是我們現代人的叫法,在當時並沒有嬴政這一叫法。對秦始皇的諸位公子,也不是直接稱呼其名,就拿我們比較熟悉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少子胡亥來說,他們是秦國的王族,在當時屬於貴族階級,一般都採用“公子”敬稱,可以稱呼為扶蘇公子和胡亥公子,又或是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

    那麼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在當時的本名又是什麼呢?雖然秦始皇和他二十多個兒子都是嬴姓、趙氏,但在夏商周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當時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一般只有貴族階級才有氏,所以氏也是古代貴族表示宗族系統的稱號。

    因此,秦始皇應“稱氏不稱姓”,秦始皇單名一個“政”字,在名前面加上氏族稱號“趙”,在當時應當稱為“趙政”。秦始皇的兒子也是同理,扶蘇和胡亥只是他們兩人的“名”,“扶”和“胡”既不是姓,也不是氏,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在當時的正式名字應為“趙扶蘇”和“趙胡亥”。

    比如嬴政出生於趙國邯鄲,早年是在趙國做人質,雖然嬴政的身份是秦國的王族,但畢竟不在秦國,趙國貴族和趙人心情好的話,可以稱呼嬴政一聲公子政,如果心情不好,直接直呼其名趙政也很正常,嬴政回到秦國後,秦人也不會直呼其名,就可以稱為“政公子”,或是“公子政”。

    嬴政的父親嬴異人成為秦王后,嬴政的名字隨之發生變化,除了可以稱呼為公子政,也可以稱為“王子政”。之後秦莊襄王去世,嬴政繼承王位,嬴政的稱謂再一次發生變化,應稱為“秦王政”,因此,稱謂會隨著所處的環境和階段產生變化。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姓氏”的演變。

    古代姓氏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簡單來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標誌,氏是家族分支的標誌,姓表明家族祖先出自於何處,氏區別家族後代分化於何處,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

    “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部落中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於是分出了若干個新的部落。新產生的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便單獨為本部落起了個代號,為此便產生了“氏”。

    從大部落分出來的部落,一般都是以新居住地的地域作為新的標識(氏),新的部落壯大後,部落繼續分出新的小部落,不斷重複後,產生的氏越來越多,因此,姓氏成為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也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姓出自部族,由父親傳遞,名來源親長,不要妄改,正所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所以姓產生後,一般是不會更改的,而氏則可以改變,後人可以直接可承襲,也可以自立。比如田氏齊國的先祖陳完本是媯姓、陳氏,陳完到齊國後,改為田氏,為此陳完的後代為媯姓、田氏。

    氏也可以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比如黃帝(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因居住在軒轅丘,便以地為氏,號軒轅氏。之後黃帝在有熊建都,亦稱為“有熊氏”,因此一個人的後代會出現幾個不同的氏,或是父子兩代同姓不同氏。

    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除了以封邑和官職為氏外,還可以:以姓為氏、以國名為氏、以出生地、居住地為氏、以先人的名或字為氏、以技藝為氏、以諡號為氏、或被君主賜氏等等。

    發展到戰國以後,姓氏逐漸合一,到漢代時,姓氏合為一體,統稱為姓。由於形式固定下來,後代子孫也可以永久使用,從而逐漸形成一脈相傳的家族,血統源流線索也變得更為清晰。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名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

    不同時期,名字稱謂上的變化

    從上文已知,在戰國之前,姓和氏二者是分開的。並且在戰國之前,一般只有貴族才有姓氏,且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別婚姻”,“氏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所以在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比如秦國相邦呂不韋,呂不韋是姜姓,呂氏,名不韋,名加氏,應叫呂不韋。不過按照現今的叫法,姓氏以為一體,統稱為姓,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呂不韋也可以叫姜不韋。

    同理,秦始皇和他的諸位兒子也是如此,秦始皇是嬴姓、趙氏,按照現今姓氏統一的叫法,稱呼嬴政並沒有錯。叫扶蘇和胡亥也沒有錯,不過這只是二人的名,加上嬴姓,在今天應當叫嬴扶蘇和嬴胡亥。

    不過在當時,這種叫法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禮貌的,因為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同時氏族稱號又是當時區分貴賤的一個標誌,要是以姓加名稱呼貴族階級,這就有點貶低貴族的含義,畢竟人家是有氏族稱號的。

    所以在當時,秦始皇的本名應為氏加名,應當叫趙政,秦始皇的兒子也是如此,扶蘇叫趙扶蘇、胡亥叫趙胡亥;除了趙氏外,秦國王族還可以秦國名作為氏,秦始皇可以叫秦政,扶蘇叫秦扶蘇、胡亥叫秦胡亥,放到姓氏合一的今天,嬴、趙、秦都可以作為他們的姓。

    如果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被其父親秦始皇分封了封地,扶蘇和胡亥又可以以封地為氏。比如商鞅本是衛國公族,姬姓,公孫氏,名鞅,原本叫公孫鞅,離開衛國後,可以以國名為氏,稱衛鞅,後入秦國建功後,被秦孝公賜予商地,號商君,故稱為商鞅。

    《儀禮·喪服》記載:“諸侯之子稱公子。”

    不過在先秦時期,諸侯的兒子、女兒為貴族,一般採用“公子”敬稱,一般是“公子加名”,或是“名加公子”,比如秦昭襄王未繼位秦王前,就稱為公子稷,或是稷公子。扶蘇和胡亥作為秦王政的兒子,因此稱為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或是扶蘇公子和胡亥公子。

    後來隨著姓氏統一後,姓即氏,氏即姓,以姓加名,組成了新的稱謂“姓名”。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白襯衫發黃怎麼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