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angenadwA安

    說“洋務運動失敗了”,這是錯誤的。洋務運動是有成果的,開放,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派遣海外留學人員為後來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它與“明治維新”不同,“洋務運動”推進的同時沒有進行憲政改革,所以它的成果僅限於開礦置業層面,不會導致國家面貌的根本改觀。

  • 2 # 鄉下人1個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洋務運動,幾乎是同時代基本相似的革新運動,然而在甲午海戰中以一勝一敗告終。

    勝敗的關鍵點在於,明治維新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生活全面的革新運動,而洋務運動只涉及軍事、文化(部分)的革新運動。一個是脫胎換骨式推倒重來,一個是小心翼翼的小修小補,革新的效力高下立判,以此對決,一觸即潰。

    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變法革新,都是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基礎上進行,從商鞅變法到王安石變法,再到洋務運動、戊戌六君子等等,其作用越來越小,都沒有達到目標,相較於農民起義,改朝換代,作用幾近於零。

    明治維新的成功,實際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成功,資本的本質屬性與日本的對外擴張一拍即合,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其野心之大,惡毒之烈,敢於以彈丸小國鯨吞泱泱中華,終於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從這一點看來,明治維新是勝是敗?

    資本主義,據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繞不開是事實,但因繞不開而預設甚至縱容其存在,對其不作有效制約,對一個國家而言,必遭致毀滅性災難,如日本,如英囯,如法國,美國也離此不遠矣!資本的極端逐利性與姿意妄為,如不加以制約,必將帶來戰亂和無盡的災難,比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更甚,如果篤信資本主義,全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將不斷被毀,重建,再被毀,再重建,在不斷地迴圈中淪迴而無盡頭。

    人生有限,歲月無盡。美好世界的出路在哪裡?

  • 3 # pingwen789

    這個問題提得有質量。中國晚清未走上富國強兵的改革道路,原因有二:1、漢民族的天朝心態。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長期領先於全世界,長達一千好幾百年,形成了天朝心態,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視世界各國各族為“蠻夷”,不屑於對外學習,認為那是“以夷變夏”,亡國之行。即使明中葉以後已開始落後,晚清不斷捱打,喪師失地、割地賠款,一時之間固有心態也很難改變。改革阻力極大。2、滿清的侵略者、征服者心態。滿清竊鼎以來,統治者雖然口頭上宣稱“滿漢一體”,但是骨子裡卻以侵略者和征服者自居,觀其聯合蒙藏,共同壓迫華夏;封閉東北,禁止開發;允滿臣自稱“奴才”卻不允漢臣如此自稱。就可見一斑。故滿清統治者極力抗拒改革,認為“改亦亡不改亦亡,改速亡不改緩亡”。到最後發展到了“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事實上就是走向了老強盜與新強盜狼狽為奸,共同壓迫、剝削華人民的喪心病狂的道路。中國在滿清統治下走向民主、自由、富強的可能性被完全斷絕。孫中山和他的革命黨被迫走上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花巨大代價,終於將滿清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但差距已然拉開,機遇已經失去,革命後又國家分裂,內亂連綿……後人只能徒呼呵呵了。

  • 4 # 西府趙王爺

    近代的日本和清朝,可以說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是列強眼中的魚肉。可是短短几十年之後,日本翻身成了亞洲唯一的列強。而清朝則越陷越深。

    所以這是一個很悲傷的問題,更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日本和中國從古時開始就有比較緊密的聯絡,日本的文化也受到了我們的影響。

    不過在近代的變革中,明治維新和我們的洋務維新運動幾乎在同一時期,可為什麼別人成功而我們卻失敗了呢?

    文化底蘊不同。

    有時候說某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深厚是優點,可在變革過程中很可能就會成為阻礙因素了。

    日本作為一個文化次生民族,其本身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在接受外來文化以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習慣做出改進而形成的。

    這種文化的適應性比較強,而且不容易固化,當自己的制度不符合當下國情的時候,掌權者可以沒有太多顧及的進行改革。

    而且日本作為一個海洋國家,其本身就比較容易受外來文化影響,從很久以前他們就會進行航海活動,眾多的使者被派到各個國家進行學習,所以日本文化總會顯示出與時代並行的特點。

    這種對外來文明排斥性不強的特點,讓日本在危機到來之時迅速完成了“西化”,自己的行政模式很快就和西方國家來到同一水平線,這也是這個民族能快速崛起的原因。

    而中國本身的情況就跟他們正好相反了,傳統的文化已經深深紮根,這樣的一個民族可不是一般的外來思想可以撼動的,從這方面來看,想照搬西方制度肯定會產生很強的排異作用,失敗也是很正常的。

    改革環境不同。

    在西方國家的眼中,日本和中國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國家,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誰的實力更強,而是說西方國家覺得能從誰身上得到更多的利益。

    日本再強大也不過一個島國,其可掠奪資源非常有限。而我們國家自清末以來,就一直是人家眼中的“大肥肉”。

    所以日本在進行改革的時候,其他國家壓根就不會擔心,友好的一部分國家還會出手幫助一下。

    可是中國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如果當時的改革能夠順利成功,那麼國家也會很快擺脫憂患的局面,要知道清末時期國家的各方面都出現了一定問題。

    其他國家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機會,才可以比較囂張的從中國獲取利益。所以他們是不希望看到中國改革成功的,洋務運動的開展需要外國的技術和理論支援,如果對方根本就沒有好心,那失敗也再正常不過了。

    民眾和領導者的意願不同。

    如果一個國家要成功進行改革,那這個國家必須要做到上下一心,不然這場改革就沒有觸碰到問題的本質。當時的實權派進行改革的時候,很多民眾並不願意支援,幾千年來的固化思想,讓民眾們懼怕大規模的制度變化。

    雖然當時的生活不夠富裕,但是安逸才是他們最想追求的狀態。另外,滿人作為清朝的掌權者,在改革開始以後也出現了一些擔憂,畢竟整個國家還是漢人為主導,在如此大的變革之下,某些突發情況是沒辦法避免的。

    如果漢人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拿到權利,那滿族的統治就徹底崩盤了。

    所以當時的領導者寧願過著故步自封的生活,也不願意大範圍的進行什麼變革。這樣一來卡在中間的執行者就非常尷尬了,上下都不支援的一場變革,除了失敗還有別的結果嗎?

    所以說想在中國這樣的國家進行什麼變革是非常困難的,這種情況也讓我們認識到近代改革者的偉大之處,我們能有今天的配套制度,總得來說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去世了能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