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96993251846775
-
2 # 使用者2669240682284419
一、人的繁體字、簡體字都是一樣的。人字,是漢字中變化最少的字之一。
二、但也有書法家或文人,喜歡在人字的捺上加上3點。
三、人,中國漢語名詞,音ren,象形字。表示一個懂得鞠躬、謙遜的直立動物。人之所以能夠鞠躬,是因為內心會思考,明白個體力量的不足,需要與他人合作。天地之性最貴者也。人以縱生,貴於橫生,故象其上臂下脛。
人的繁體字還是“人”
繁異體: 秂 魜 亽 亼 仌 朲 亻 亾 仄 仒 乆 囚 込 イ 亻亼 ス 罖 λ /、 ぺ べ ィ /丶 ん
人,中國漢語名詞,音rén,象形字。表示一個懂得鞠躬、謙遜的直立動物。人之所以能夠鞠躬,是因為內心會思考,明白個體力量的不足,需要與他人合作。
天地之性最貴者也。人以縱生,貴於橫生,故象其上臂下脛。
禮運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按禽、獸、艸、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為天地之心;惟人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為極貴。天地之心謂之人,能與天地合德;果實之心亦謂之人,能復生艸木而成果實。皆至微而具全體也。——《禮記》
人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人
上面各“人”字,為甲骨文,金文和簡帛文的少許例子。而這些文字,均是人的姿態中的側身狀態的象形符號。
在《網頁--漢語多功能字型檔》中,“人”字的解釋如下:
本義解詁
略說:古文字「人」象人側面垂手侍立形。本義是一個懂得鞠躬、謙遜的直立動物。
人之所以能夠鞠躬,是因為內心會思考,明白個體力量的不足,需要與他人合作。日本人最喜歡鞠躬,就是因為日本人此前學的漢文,他們一直沿襲著這個漢字所傳達的智慧。
漢字大和人,所表示的都是人,但是有區別:前者追求體骼、肌肉的強大,崇尚的是體力、武力。而後者,崇尚的是腦力。
詳解:「人」指人類,《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zhòu]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戰國文字或在人身上加一圓點為裝飾,圓點又往往延伸為一橫,訛[é]變為「千」形,故「人」、「千」是一字之分化。參見「千」。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22626:「伐十人」,表示砍殺十人。
《合集》20328:「餘一人」,是殷王自稱。
金文用作本義,宜侯夨簋[cè guǐ]:「庶人」,即平民。
洹子孟姜壺:「人民」,齊侯鎛[bó]:「民人」。
《周禮.地官.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
《左傳.襄公九年》:「其士競於教,其庶人力於農穡[sè]。」
大盂鼎:「我一人」,與甲骨文「餘一人」同,是天子自稱。
《詩.大雅.下武》:「媚茲[zī]一人」,毛亨傳:「一人,天子也。」
《國語.周語上.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餘一人有罪」,韋昭注:「天子自稱曰餘一人。」
《白虎通.號篇》:「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
「人主」即君主。
中山王鼎:「長為人宔[zhǔ](主)」。
「人臣」即臣子。
中山王鼎:「智(知)為人臣之宜(義)焉。」
《荀子.王霸》:「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人鬲」指西周時處於社會底層的體力勞動者,又簡稱「鬲」,一說是一種身份較低的庶人。
令簋:「臣十家,鬲百人。」
大盂鼎:「人鬲千又五十夫」。
又,用作「人」的單位詞。
[冬戈]簋:「孚(俘)人百又十又四人」,表示俘虜一百一十四人。
《尚書.泰誓》:「予有亂臣十人」。
通假解詁
人,又通假作「夷」,方國名。《英》2524:「王正(徵)人方」。「人方」即「夷方」,指東夷族各方國。
《合集》37852片:(乙)亥,王(卜)......自今春至......(秋),人方不大出?王固曰:吉。十二月,遘[gòu]且乙彡,唯九祀。
又通假作「屍」,由於甲骨文「人」和「屍」字形同體略異,故可通假。
《甲骨文詁林》:陳秉新:周金文及後世典籍作「屍」,和「夷」者,乃音之轉。「人」與「屍」為日審旁紐,真脂對轉。「人」與「夷」為日喻旁紐,真脂對轉。故古稱夷人,絕無敵意。
金文又通假為「年」。
甫人父匜:「甫人父乍(作)旅匜[yí],萬人(年)用。」
「萬人用」即金文習語「萬年用」,表示甫人父鑄造隨行的匜,以供萬年使用。
「人」是「年」的聲符,故「人」可通假為「年」,此說可為章太炎「娘日古音歸泥」說補充一證(楊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