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分析一般以Meta分析結果所繪製的森林圖為依據,把肉眼可見的與總體樣本95%CI分佈差異相對較大的研究(由最明顯的開始)予以排除直至可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為止(即I方值小於等於50%,同時P大於等於0.1),如敏感性分析後依然無法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則需透過繼續逐一排除剩餘資料樣本以動態觀測Meta分析結果變化,如結果變化不大(具體標準暫未在2014版考克蘭系統評價員手冊中有體現,我個人則是以I方和RR/SMD等統計量變化率作為判斷標準),則說明資料合併後穩健性可,可採用隨機效應模型作Meta分析,所得結論有效,但不宜過於絕對。 而敏感性分析不宜排除過多數量的資料樣本,我個人以50%作臨界值,如一個結局指標需要排除至少50%的納入研究資料樣本,方能使資料合併結果穩健,則說明原始納入研究異質性大,無法明確所有納入研究在該結局指標的測量標準、方法基本一致。同時敏感性分析後剩餘資料樣本數我個人認為最好大於等於3,以便能獲取較有說服力的Meta分析結果。 當然我也比較同意上一個答案的觀點,敏感性分析的納入研究排除標準可參照Jadad質量評分或RoB風險偏倚評估結果,但我認為應補充一個前提:納入研究中需有相當部分高質量研究,即Jadad評分大於等於4分(滿分7分)或符合Standard RCT標準(兼有隨機化、盲法、安慰劑三要素),如納入研究方法學質量普遍不高,則透過參照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的做法意義不大。 發表性偏倚目前主要透過倒漏斗圖法判斷,當然也有Egger&Begger’s Test,可將偏倚程度量化(適用於納入資料數小於10的結局指標,然而RevMan無法做此檢驗),發表性偏倚一般用於對納入資料樣本數(敏感性分析後)大於等於10結局指標的討論。 個人的小小體會:系統評價/Meta分析並沒有太多固定的模版,每個研究者所關注的點可以不一樣,但最好做到有理有據,能自圓其說。 以上謹為個人粗淺看法,如有紕漏之處,歡迎指正!
敏感性分析一般以Meta分析結果所繪製的森林圖為依據,把肉眼可見的與總體樣本95%CI分佈差異相對較大的研究(由最明顯的開始)予以排除直至可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為止(即I方值小於等於50%,同時P大於等於0.1),如敏感性分析後依然無法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則需透過繼續逐一排除剩餘資料樣本以動態觀測Meta分析結果變化,如結果變化不大(具體標準暫未在2014版考克蘭系統評價員手冊中有體現,我個人則是以I方和RR/SMD等統計量變化率作為判斷標準),則說明資料合併後穩健性可,可採用隨機效應模型作Meta分析,所得結論有效,但不宜過於絕對。 而敏感性分析不宜排除過多數量的資料樣本,我個人以50%作臨界值,如一個結局指標需要排除至少50%的納入研究資料樣本,方能使資料合併結果穩健,則說明原始納入研究異質性大,無法明確所有納入研究在該結局指標的測量標準、方法基本一致。同時敏感性分析後剩餘資料樣本數我個人認為最好大於等於3,以便能獲取較有說服力的Meta分析結果。 當然我也比較同意上一個答案的觀點,敏感性分析的納入研究排除標準可參照Jadad質量評分或RoB風險偏倚評估結果,但我認為應補充一個前提:納入研究中需有相當部分高質量研究,即Jadad評分大於等於4分(滿分7分)或符合Standard RCT標準(兼有隨機化、盲法、安慰劑三要素),如納入研究方法學質量普遍不高,則透過參照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的做法意義不大。 發表性偏倚目前主要透過倒漏斗圖法判斷,當然也有Egger&Begger’s Test,可將偏倚程度量化(適用於納入資料數小於10的結局指標,然而RevMan無法做此檢驗),發表性偏倚一般用於對納入資料樣本數(敏感性分析後)大於等於10結局指標的討論。 個人的小小體會:系統評價/Meta分析並沒有太多固定的模版,每個研究者所關注的點可以不一樣,但最好做到有理有據,能自圓其說。 以上謹為個人粗淺看法,如有紕漏之處,歡迎指正!